《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30 15:18:1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这样简简单单的小问题,让学生既体会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内心活动,又理解了“傲慢”与“谦虚”的意思。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一节课上下来看到学生情绪高涨。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从故事中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话故事人物的对话居多,而且透过对话,能让学生领会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就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课堂上放手,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棒,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处。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要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本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只有真正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体会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领悟陶罐的价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灵,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体验文本。这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三、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这节课,我着重让学生领悟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神情、动作、语言,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这种要想表达人物思想的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加以描绘,在学生熟读、感悟、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深刻,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回顾《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感受颇深。本课的教学目标,以人文目标为基本点,透过文本的学习,与文本交流,感受本课透过神态和语言描述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以期到达对学生待人处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朗读,却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对铁罐的反面教育过于注重,却忽略了以陶罐为住的正面引导。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1、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资料。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透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思考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能够让学生仿照课文,透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2、本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我多次安排学生自读,指名读,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铁罐,进行分主角表演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用心性,目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选取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3、在教授本课时不仅仅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注重了透过反复朗读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如“傲慢、轻蔑、相提并论”等。在反复朗读和老师的激发下,以读带讲,学生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讲解轻蔑一次时,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解学,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当你这样看人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4、本节课让学生反复自读、展示读的资料比较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每一次的朗读做出了鼓励性的有效评价,不再是空空而谈。比如:学生在读到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时,我给出“透过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师感受到了你的轻蔑。从你的动作和上扬的语调中我们明白了你瞧不起陶罐。”学生读到铁罐恼怒时,我给出“你眼睛瞪得圆圆的,从嗓子里吼出的话语,我明白你恼怒了。你指着它,跺着脚,我感受到你恼怒了。从你咆哮的声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气了。”有效评价,不是“好,再来。读得太好了!”而是要细心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出准确、具体的指导。教师要融入其中与学生,还有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教师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5、由于太过投入铁罐的主角,课上教态显得略有生硬。课后有老师向我提出教态要具有亲和力,语速再慢些,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会更好。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5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同时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陶罐、铁罐拟人化,围绕铁罐奚落陶罐以及时间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铁罐却腐蚀消失这两个事件来写,并通过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要正确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据学习目标,我特将此课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词语

  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复习本课重点、易错生字新词,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再由全班齐读一遍加以巩固。第二,是从文中找出“骄傲、傲慢、懦弱、轻蔑、谦虚、奚落”等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旨在让学生从中理解词语意思,与之同时考虑到三年级阅读中也经常出现“根据文意填空”此类型的题目故特意设置这一部分。而在课堂里面,学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现较为积极活跃,避免了直接展示词语和解释的枯燥。

  二、文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意。朗读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话的语气,为之后的分角色朗读环节做准备。在指名生回答后,我特意让其他同学分别对概括的同学进行点评,让他们学着自己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让同学们着重找出对陶罐、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分为“议铁罐”和“议陶罐”。并总结出铁罐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蛮横无理和自以为是;陶罐的性格特点友善、谦虚而不软弱、宽容和善良。这一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找得准,并且说得很贴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顺势讲解了提示语在中间,对话在前和后的情况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最初设计时,是打算把标点符号空出来让学生补充来引起注意。但又考虑到出示老师总结的体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后是全班齐读PPT,这时如果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令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后只是把那些标点标红,再直接提问”为什么老师要标红?”而实际上,学生在刚刚接受完铁罐性格的朗读后,一时半会没能跟上节奏。因此这样的提问显得太过突兀,让学生来不及反应过来。过后思考发现,把对话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放在朗读前提示会更自然一点。

  四、故事

  这一部分是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可以自由选取两个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和同桌合作进行有感情朗诵。开始之前,有三个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叹号用法。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号,因此重点提出来让学生感叹号的使用情况以及引起学生注意有感情朗读时语气的把握。第二,提示铁罐语气“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谦和宽容、心平气和”。第三,提示可以适当配上动作。

  在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胆子放得很开,声情并茂的。大概因为是故事性较强的原因,很多平常较沉默学生也主动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读当中,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

  五、道理

  此环节从本单元前两课《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的写作特点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启发写下,为这个童话故事加上阐明道理的结尾。

  最后,出示两句与本文想表达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积累总结。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相关文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09-27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21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三篇12-16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15篇)01-02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15篇01-02

陶罐和铁罐语文课件教学设计范文10-28

《陶罐和铁罐》优质说课稿12-22

《陶罐和铁罐》优质课件05-02

续写《陶罐和铁罐》精选15篇02-22

小学生写想象作文_-陶罐和铁罐01-22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

  《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这样简简单单的小问题,让学生既体会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内心活动,又理解了“傲慢”与“谦虚”的意思。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一节课上下来看到学生情绪高涨。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2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从故事中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本篇童话故事人物的对话居多,而且透过对话,能让学生领会更多的道理,因此,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就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在课堂上放手,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学生的表现也非常棒,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彩之处。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要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本课中我与学生一起沉浸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只有真正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体会陶罐和铁罐各自的性格,尤其是领悟陶罐的价值,感受陶罐的美好的心灵,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深入感悟、体验文本。这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三、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这节课,我着重让学生领悟陶罐和铁罐的各自的神情、动作、语言,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陶罐铁罐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这种要想表达人物思想的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加以描绘,在学生熟读、感悟、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深刻,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3

  《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4

  回顾《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感受颇深。本课的教学目标,以人文目标为基本点,透过文本的学习,与文本交流,感受本课透过神态和语言描述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以期到达对学生待人处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朗读,却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对铁罐的反面教育过于注重,却忽略了以陶罐为住的正面引导。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1、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资料。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透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思考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能够让学生仿照课文,透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2、本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我多次安排学生自读,指名读,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铁罐,进行分主角表演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用心性,目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选取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3、在教授本课时不仅仅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注重了透过反复朗读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如“傲慢、轻蔑、相提并论”等。在反复朗读和老师的激发下,以读带讲,学生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讲解轻蔑一次时,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解学,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当你这样看人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4、本节课让学生反复自读、展示读的资料比较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每一次的朗读做出了鼓励性的有效评价,不再是空空而谈。比如:学生在读到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时,我给出“透过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师感受到了你的轻蔑。从你的动作和上扬的语调中我们明白了你瞧不起陶罐。”学生读到铁罐恼怒时,我给出“你眼睛瞪得圆圆的,从嗓子里吼出的话语,我明白你恼怒了。你指着它,跺着脚,我感受到你恼怒了。从你咆哮的声音中我明白你真的生气了。”有效评价,不是“好,再来。读得太好了!”而是要细心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给出准确、具体的指导。教师要融入其中与学生,还有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从而教师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5、由于太过投入铁罐的主角,课上教态显得略有生硬。课后有老师向我提出教态要具有亲和力,语速再慢些,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会更好。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5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感受,淡化纯粹的分析,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陶罐和铁罐两个事物在很成一段时之间,二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很有趣,也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也使有趣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学生的感受。

  让学生画一画,抓住“人物”的特点。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同时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的神气、“恼怒”这些词语;在理解这些词语之后,学生再读句子,将铁罐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学生先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教师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在上述画、说、演的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出示“思考练习”的问题: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对比陶罐和铁罐最终的结局,学生能很快找出,铁罐已完全氧化,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而陶罐却依旧“光洁、朴素、美观”。并说一说是不是喜欢陶罐,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学生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外表光洁、朴素、美观;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已是很有价值的古董;有的说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对人友好、善良。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情绪高涨。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陶罐、铁罐拟人化,围绕铁罐奚落陶罐以及时间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铁罐却腐蚀消失这两个事件来写,并通过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要正确地待人事物的道理。根据学习目标,我特将此课分为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词语

  此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复习本课重点、易错生字新词,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再由全班齐读一遍加以巩固。第二,是从文中找出“骄傲、傲慢、懦弱、轻蔑、谦虚、奚落”等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旨在让学生从中理解词语意思,与之同时考虑到三年级阅读中也经常出现“根据文意填空”此类型的题目故特意设置这一部分。而在课堂里面,学生在第二部分中也表现较为积极活跃,避免了直接展示词语和解释的枯燥。

  二、文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意。朗读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对话的语气,为之后的分角色朗读环节做准备。在指名生回答后,我特意让其他同学分别对概括的同学进行点评,让他们学着自己发现、自己评价、自己修正。

  三、性格

  让同学们着重找出对陶罐、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的性格特点。分为“议铁罐”和“议陶罐”。并总结出铁罐的性格特点“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蛮横无理和自以为是;陶罐的性格特点友善、谦虚而不软弱、宽容和善良。这一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找得准,并且说得很贴切。在出示原文句子中也顺势讲解了提示语在中间,对话在前和后的情况下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最初设计时,是打算把标点符号空出来让学生补充来引起注意。但又考虑到出示老师总结的体现性格特点的句子后是全班齐读PPT,这时如果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令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此最后只是把那些标点标红,再直接提问”为什么老师要标红?”而实际上,学生在刚刚接受完铁罐性格的朗读后,一时半会没能跟上节奏。因此这样的提问显得太过突兀,让学生来不及反应过来。过后思考发现,把对话提示语以及标点的运用放在朗读前提示会更自然一点。

  四、故事

  这一部分是进行分角色朗读,同学可以自由选取两个情景(第2—9自然段、第11—17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和同桌合作进行有感情朗诵。开始之前,有三个小提示。第一,提示感叹号用法。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号,因此重点提出来让学生感叹号的使用情况以及引起学生注意有感情朗读时语气的把握。第二,提示铁罐语气“傲慢——轻蔑——恼怒——怒不可遏”和陶罐“谦和宽容、心平气和”。第三,提示可以适当配上动作。

  在这一环节,学生很感兴趣,胆子放得很开,声情并茂的。大概因为是故事性较强的原因,很多平常较沉默学生也主动加入和同桌角色扮演的朗读当中,整个课堂气氛很活跃。

  五、道理

  此环节从本单元前两课《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的写作特点入手,指出本文也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启发写下,为这个童话故事加上阐明道理的结尾。

  最后,出示两句与本文想表达的道理相近的名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作为积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