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作业评讲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形成性作业题。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相关内容已经有所有掌握,本单元作业题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课前老师已经对学生作业做了批改,分析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及知识欠缺之处,在作业讲评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错误较多之处进行深入剖析,师生在课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开课之初,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汇报了整十数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接着教师进行逐题讲解,每一题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题目,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培养了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好习惯。第1题中,学生错误原因是没明白五月份有多少天,甚至有的学生看到5月份直接用5表示天数,课中老师先让学生分析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要分析什么,这时有同学举手说分析5月份天数,接着补充了怎么判断5月有多少天的相关知识。
在本题中,老师的讲解有些欠缺,因为后面最后一个题目也是有关月份和天数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月份天数,老师可以在此处对一年中的12个月天数的判定方法做补充。
第2题是有关估算的问题,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说估算方法,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把72估成70,把58估成60,作业中也有学生采用了大估和小估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用中估比较好。
第3、4、5题目较为简单,学生多为计算错误,应强调学生认真计算。最后一题是根据材料解决问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首先,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后的做题步骤是怎么样的,有学生说先把材料读一遍,在看问题,有的学生说先把问题看一遍,再带着问题看材料,然后再来根据已读的信息解决问题。
两个不同的回答,让学生对比得出哪种解题步骤比较好。第一个小问题是找数学信息难度较小,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时间的计算,较为复杂,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探索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时间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学生经讨论探究出方法后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几个同学语言表述不清,对计算中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没有分析透彻,老师在此处还要加强引导,对涉及到的数据应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清楚每一个数字的意义和来历,此处,还应加以变式练习,对时间计算知识进行即时巩固,效果会更好。
第三个小问题是有关日期的计算,首先让学生说出计算的哪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很多同学认为是5月20日——6月15日,此时教师问到:“5月20日开工那天生产了没有?6月15日发到灾区,那天生产了没有?”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5月20日生产了,6月15日没生产,那就是让计算5月20日——6月14日之间有多少天”。
然后引导学生要知道这两日期之间有多少天就要必须知道5月工作了多少天,6月工作了多少天,6月份很显然工作了14天,要知道5月工作了多少天就要判断5月份天数,很多同学恍然大悟:“31—20=11(天)!”此时老师应该发问:“为什么减20?”让学生明白是20日生产了,是前面19天没有生产,减20应该多剪了1天,所以还应该加上1,就是12天,加上6月份的一共是26天。此后,老师还设计了变式练习,结合我校的教学楼建设情况,设计如下题目:“我校教学楼于20xx年11月20日动工建设,预计于20xx年8月25日竣工,你能计算出教学楼预计要建设多少天?”这个问题也是有关日期天数的计算,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汇报。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关键分析20xx年的11月建设了多少天,其余月份的就很好计算了。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上完整的一节作业讲评课,回顾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讲评中没有创设情景逐题讲解有些枯燥,老师可以在课前创设生活情景,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有些题目可以相应增加些变式练习,这样会更有挑战性。作业讲评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可是如何上好作业讲评课,如何让学生学的更轻松,知识掌握更牢固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研究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能有更多的收获。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不仅唤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记忆,更为后面的两步解题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时,我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题方法。学生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学生重点汇报完几种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一出,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道题目,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对于以后用多种方法解题是多大的一个启示啊!
从课题效果看,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叙述完解题思路后的答题更清楚、正确。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3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除了让学生学习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形成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外,在计算教学中也要重视让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精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范围;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等。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习惯,体会估算的价值。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4
一、 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5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
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
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
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
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不尽人意的环节较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突出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6
一、选择贴近同学的教学内容,使同学爱学,乐学。
首先,同学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倒推思想,比方说乘公交车,早上上学,放学后按原路返回等等;并且,同学有四则运算的基础,我只是将同学以前接触过的简单的生活倒推经过加工,变为本节课中的带有数学味的倒推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贴近了同学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同学的生活。我从引入时让同学初步体验倒推,到探索倒推的方法,再到综合应用,都是创设了同学喜闻乐见的情境,如:收集邮票,两杯果汁的多少;设计了同学喜爱的游戏,如:玩扑克牌。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出现方式,一方面,激活同学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使同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始终对本课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生活引入课堂,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同学贴近生活学数学,贴进生活教数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同学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同学的数学素养。
二、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这节课中,我十分注重让同学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建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验活动中学习
课一开始,就创设了说正反话,两杯水倒推的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同学通过这两个具体问题,充沛体验什么是倒推,怎么样进行倒推。也是在此时,我出示了板书:知道现在的数量,求原来的数量;让同学边体验,边学习,体验什么是倒推,并揭示倒推的一般方法。
(2) 在独立考虑活动中学习
在独立考虑中学习使同学经历思维的深刻性。如:在邮票问题中,我在赋予例题收集邮票的实际情境以后,提拱给了同学三条探索建议,就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倒推,并结合同学考虑后的结果,组织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并在关键处给同学以“点化”,使同学对倒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点燃同学思维的火花。让同学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这对每一个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探索并应用战略的意识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在游戏操作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同学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我注意到了同学的这一特点,在课前设计了同学喜爱的翻扑克牌游戏情境。让同学在边玩边学,边玩边解决问题。从同学回答问题来看,这样的开始,是非常感兴趣也是十分有效的。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7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8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习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习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9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二节。整理这二节课,看看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断减少,课堂上学生的表述逐渐的流利,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
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也曾尝试把课堂教个学生,让学生先自学,再全班交流,。毕竟是学生讲解,声音较小,不够条例,不会组织课堂。长期以来,个别学生得到了培养,时间浪费较多,双基得不到训练。导致也有部分学生掉队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0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图然后问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现在想这样的文字的解决问题,应该先让学生读题,只有读懂了题的意思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将重点弄错了,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有序,课后与大家讨论才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还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果开始就进行讨论,这样后进生就有偷懒的嫌疑,就不能达到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学生越来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落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这些问题,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反思12-25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05-14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2-23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教学反思范文12-23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12-27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反思范文12-23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15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01-17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设计与反思11-11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