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行圃》教学反思

时间:2021-06-10 13:14: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初秋行圃》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秋行圃》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秋行圃》教学反思

《初秋行圃》教学反思1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初秋行圃》教学反思2

  今天有幸再次请到区教育局陈督学来我班听我一节语文课,经过陈督学的耐心指导,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陈督学已经听过我很多次课,每一次都能教会我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他的指导下我感觉自己有很大的进步。非常感谢这位60多岁的老人多次对我的指导!也期待能够更多这样的机会,让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

  陈督学在评课时给了这节课很高的评价,首先肯定了我的教态自然、亲切,课堂声音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组织教学很老练,其次还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层次较清晰,同时还对我们班的学生予以高度评价,孩子们今天课堂表现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后,陈督学帮我理出了中段古诗教学的基本流程,并鼓励我以后多研究不同的课型,争取将课上得更有亮点。现将陈督学指导的中段古诗教学流程整理如下。

  层次一:破题——介绍作者及背景。(今天我在教学设计上忽略了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下次不能忽略)

  层次二:初读——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层次三:再读——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层次四:自读自学——让学生看插图,看注释,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诗词文字理解诗词大意。

  层次五:师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半句半句的分析,再连起来分析一句,最后将整首诗连起来分析大意。

  层次六:想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层次七:体会诗人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所要表达的感情。

  层次八:读出感情——引导学生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摇头晃脑的读,意在读出诗情画意。

  层次九:背诵古诗——可采取小组比赛背诵、男女比赛,同桌比赛等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诵读兴趣。

【《初秋行圃》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秋行圃原文赏析10-09

山行教学反思06-10

琵琶行教学反思02-18

琵琶行教学反思02-18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02-18

红灯停绿灯行教学反思范文12-23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反思03-16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02-18

琵琶行教学反思15篇12-06

琵琶行教学反思(10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