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将心比心》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教学策略:大胆放手,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1、学生自己查字词典理解“将心比心”字面上的意思。
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但是在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2、自学课文,弄懂课文用什么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含着的意思的。
(1)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
(2)护士在为母亲输液时,两次扎针都没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亲拦住了,还说了一些鼓励和关爱的话,让“我”和护士都很感动。
两个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爱幼,,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从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已整整地四年了,看着学生们由小到大,一步一步地成长,内心感慨万分。尤其四年级的语文教学,使我感受很大,我以前历过失败的痛苦,也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四年级语文,透过全方面的调研,成绩位列前茅。成功的方面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
一、学生自学,教师点拨
每一篇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学,自学的过程,分主角读课文,划出问题:包括不认识的字词多音字,同义词反义词可让学生在自学中享受自由,无包袱,无心理负担,自由自在的翻阅着字典,查阅着资料。让同学交流自己的成果,取长补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鼓励、表彰,看谁发现的问题多,看谁解决的问题多。在交流中相互帮忙,相互学习。采取了这些方法后,好玩的学生不玩了,班内自发的构成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风气。在学习中鼓励优秀,激发差生,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形式帮忙差生,看哪个学习小组的失误少,差生就减少了。这样把全班学生的用心性调动起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来我班的差生数量越来越少,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丰厚的回报。
二、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材料
一年来,我鼓励学生自读一些报刊和一些书籍,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成果。利用讲故事的形式,把他们学习的知识,以讲故事向全班同学汇报,看谁讲的故事多,看谁讲的故事好。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潜力就提高起来了,用心性也调动起来了。养成随读随记的好习惯,让学生建立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建立学习心得专刊,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每周一次总结,展示各自的成果。鼓励落后表扬先进,建立起以班长为中心的学生组织,并维持这个活动的持久性和长期性。
三、各科教师相互协作
合作共处,相互协调,是各科教师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平日的教学中,做到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不占用学生的音,体,美等课,真正使课改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体系。学生的素质看教育,教育的素质看老师。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始终以这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在教学中探索新课改的奥秘,为教育事业负起自己的职责,传授自己的智慧而努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谈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贝瓷枨榫,导情激趣。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当中。因此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激起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例如:在上一节口语交际课"编故事"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同学们老师最近又有了一项新的爱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带来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同学们都好奇的期待着,这时老师适时的运用资源课件出示用的各种画面再加以相应的配音,声情并貌,生动有趣。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编故事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空前的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科学,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指导点拨,自主探索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远程资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课堂的重难点。
四、重视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精心准备了两天的时间,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教室,今天是我们年级组听课的第三站,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工作,但是,其课堂效果如何,孩子们的表现怎么样,我还是着实没底。
本次教学,我讲解的是四年级语文A版,第三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第十课——《麦子黄了》。《麦子黄了》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田野风光图,空旷的原野、暖暖的和风、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字里行间透出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赞美之情。
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
我选择了以读代(带)讲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接触,深入,拓展。学生通过读感知文本,想象画面,通过读品味语言的精妙,积累语言,通过读走进麦收季节的乡村,感受乡村生活孩子们的乐趣,享受自然的美妙。
我由麦子熟了的乡村独有的特点导入,最后点出乡村孩子们妙趣横生的活动,我们尽情的享受属于我们的独有的乡村生活,直奔主题。
在“读的模块”中我设计了6读。一读:提示关键承接读、二读:换词对比读、三读:提示问题引导读、四读:根据结构特点分合读、五读:学生个性展示读、六读:读后点评,每一读之间采用导语衔接。我要重点说一说第三读,通过逻辑提问先读第三段描写吹竹笛活动的语句,读中体会乡村孩子活动的丰富,再读第四和第五段,这样很自然的起到了情感的升华,而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代文环节”,我采用对比读法,童年的乡村生活感受与中年的乡村感受对比,真实的乡村生活与作者想象中的乡村生活对比,围绕“你喜欢这样的农村生活吗”为话题,在孩子们不同的回音中,使孩子们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升华主题。
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以孩子们为主体,我注意了处处指点孩子们的阅读情感,但不足之处是在读的模块部分,读的层次欠缺些,还是梯度不明显,由于用在指导孩子们阅读的时间过长,挤掉了背一背的环节,这时刻提醒我课堂教学中,随时把握细节,随时把握课堂生成,眼中有学生,做一名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汉语言文字的这种丰富性、形象性、灵动性、模糊性等特点呼唤语文教学的感性回归。感性教学是形象化的教学。感性意味着生存方式的直观、形象、生动,它是一个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世界,是一种可视、可听、可闻、可触、可尝、可感的教学。《西湖的绿》绿得多姿多彩,丰满厚重。设计注重读悟结合,读中显形、悟中晰形、说中赏形,限度地将文本语言转化成形象,让其清新而丰厚!
感性教学是情感体验的教学。感性意味着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因此感性教学是发展情感体验能力的教学。《西湖的绿》难道仅仅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如果教者心中只见其景,不见景后之人,那么其设计、教学只会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人心了。殊不知作家宗璞先后曾三次游西湖,却对西湖没有一个好印象,这是她第四次游西湖迥然不同的感受,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读者透过西湖的绿,感受到作者心中流淌着的对西湖的浓浓情怀;领略到西湖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所以设计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读中悟情、读中通情、读中升情,限度地将自我情感融入绿景之中,直至通达作者心灵。
感性教学是个性飞扬的教学。感性意味着生存的独特性,感性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尊重个体生命,张扬个性,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西湖的绿》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我表达的机会和空间,在多元生成的课堂里让语言再生,精神奔涌,教师悉心呵护他们的生命发展。
国语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感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悟,激发豪迈的胸襟,应该给予儿童超凡脱俗的精神层面的提升,促使儿童在智慧和感情两方面增添深层积淀。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师者不就是荡水、击石?让我们去努力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人,去奏响他们心中的诗的琴弦,让语文插上诗意的翅膀,载着年轻的心灵飞向想象的蓝天,去感受那浩淼和澄净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这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春天的文章,特别是学完两首古诗后,我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引导学生与家中老人玩,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
教写作文,每次都是先学例文,摆出一个葫芦,然后总结归纳例文的开头、过程、结尾,然后让学生根据“葫芦”来画“瓢”。长此以往,学生的基本上“步调一致”了,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也叫人觉得单调得很,学生的个性不见了。由此,我痛恨“规范”的学生。于是,我决定进行改革,做个甩手掌柜,让他们放开去看,放开说,放开写。在这次学语文习作1的时候,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观察,由于布置的时间期限长达近半个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考察”适合小学生春游的地点。现在,要求学生写春天的文章,我觉得除了我们与学生同游春天去写,引导学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觉肯丁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上课时,我刚刚问你认为那里最好玩?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很多好玩的地方,有爷爷、奶奶家的农家乐、水库、滨湖公园等。接着再问,你认为适合我们小学生春游的地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列举出安全、景色美丽、便于开展游乐活动、可以探险、有纪念意义等条件。然后,我对他们说:“不管你们怎么说,怎么写,只要能把一个地方写得让我们心动,想去他建议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没有了框框套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推销”春游地点。没有了例文的束缚,学生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春游地点;爱吃的,更是把农家乐的招牌菜描写得叫人垂涎三尺,再加上或是吊人胃口式的开头和揭谜底式的结尾,或以赞美春天的美景开头,鼓动春游去来结尾,或是开门见山和首尾呼应式的开头结尾构成了这百花齐放的春游建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清明》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经典》中的一首诗。是诗人在清明节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扫墓的路上遇到了纷纷细雨,又湿又冷,心中无限忧愁。诗人寻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牧童给忧愁的诗人带来了希望。全诗有景色,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通俗易懂,景象鲜明,形象生动。这是我进行的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现在总结如下。
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最大的亮点是教给学生学诗的方法。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词,对于学诗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这节课上,师生又一起总结了学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通其文,明诗意,悟诗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诗的方法自学《清明》这首诗。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成为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桥梁。
其次,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体现了中年级的学习重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古诗词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小学中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学生,识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吟读、想象、感悟”为主。在“吟读”之前正确划分节奏,停顿正确,同时,引导把字音读准。在阅读诗歌时,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图文对照、与生活链接、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内容,在头脑中勾画出丰富的形象,读出了诗词的画面感。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这样,在“吟读”时,真正达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学生掌握了学诗的方法后,我又把课外阅读落实下去,我将和学生一起共读一本书《古诗词背诵经典》。这样,我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也将和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让诗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就诗教诗,我们要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极力传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尊严》讲述了年轻落迫的哈默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最终也获得了成功。对学生来说,“尊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尊严”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在第二课时开始,我就借复习词语而引入了“尊严”这个词,让学生先从字典中了解它的大概意思,之所以坚持让学生先查字典,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学生可以对“尊严”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化的认识。
二、让学生了解到理解一个词语有不同的方法,而结合文章来理解会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为了使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即:“文章从有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尊严,请用横线划出,并谈谈你的感受。”根据这个主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窃以为,这个问题既能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起来,也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教学,而不拘泥于讲解段落的顺序。
在学生理解“尊严”含义的过程中,渗透写作的方法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故此在教学中我也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方面来理解哈默的尊严,特别是对“仰”字的理解,几乎所有同学都没有注意这个动作的意义。
于是,我出示了两张行乞人的图片,让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发现哈默的不卑不亢。为了拉进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课文,在教学的最后,我准备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交流了关于“尊严”的名言。总的来看,这节课还是比较有条理,比较完整的。但是,在老师们的提醒下,我开始反思:是不是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讲到哪,这个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不同的文章,或许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对学生来说,理解“尊严”是有难度的,所以当他们根据个别段落来谈感想时,老师总是要做过多的引导。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没有把哈默的言行进行整合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是来自片断而非整体。其实哈默的“尊严”就是体现在他一次次的坚持,如果能将三次对话呈现出现,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到位,也会更节省教学的时间。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通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小时候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殷切关怀、无限爱意,表达了人间真挚、和谐、美好的亲情,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旨在教育学生体会母爱,感恩母爱。课文通过三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作者对母爱的深刻感受和甜蜜体验。
在教学中,我以“情感”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把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制成精美课件,让学生得到快乐的视觉享受和甜蜜的情感体验,并由此导入新课。在教学三件具体事例时,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选择先学习哪一件事例。在学习“作者回忆母亲和自己在公园的大树下捉迷藏的快乐、温馨的情景”这部分内容后,我及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和母亲在一起时最快乐的事情从而勾起学生快乐的回忆和幸福体验。
在学习“母亲在海边因找寻作者而脸色憔悴不堪、声嘶力竭地呼唤”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采用抓重点句进行感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中感悟文中那深厚、亲切的母爱。并注重联系生活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课文中的母亲在海边一直找不到“我”,可能会怎么样?同学们思维活跃,有的说:可能会昏倒,得一场大病;有的说:可能会急得发疯;有的说:可能会跳海自杀。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联系自身:如果自己发生了什么意外,母亲会怎么样?我讲课的这个班的学生正好都是住校生,我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同学们,我们在校学习一周才能回家,心中想念妈妈,妈妈在家也同样想念我们,但她更担心我们的安全,怕我们在外有什么意外。同学们,为了疼我们爱我们的妈妈,无论是在校学习、玩耍,还是在周末回家的路上等,我们一定要事事处处小心,时时刻刻注意安全,好吗?”
在《母亲的呼唤》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学生情感的催化剂,课堂上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单纯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凭借,展开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激发,生命与生命的彼此交流和悦纳。这节课在我和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感染后,如果我能及时控制学生情绪,让大家充分发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悟及受到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2-28
小学语文《风》教学反思06-22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0-27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2-14
小学语文四年级期末教学反思12-28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2-28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12-28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12-22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2-17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热】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