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时间:2021-09-18 08:00: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5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

  在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猜谜导入课题的方法。我说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个学生说那是“月亮”。我说:“月亮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写了“谜底”两字,告诉学生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名朗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山谷”一词时,画了一幅简笔画,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山谷的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2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以前我曾经上过教研课,对于这样一个文本,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文后的第2题上。这样一个问题很有值得探究的意思。因为学生们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会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掌握文本蕴涵的的教学价值。

  我的导入并不想玩什么噱头,指导学生写“谜”和“迷”这两个字,区别它们的不同意思,提醒学生不要写错了。课文分节并不多,第三自然段写两个旅行者揭开山谷之谜,写得比较具体,让多名学生读一读,把一些长句子读通顺。然后扣住题目,师生一起来概括课文内容,这个任务比较简单,我引导他们列出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来:山谷之谜——揭开谜底——得到启示。这时,我说,我们写文章其实与学课文过程是反过来的,应该是先列提纲,再组织词句,形成整篇文章。在研修过程中,虽然是刚刚开始,但是我在感受以前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之中都是含有“价值”的。

  我最近喜欢在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来个稍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我个人设定为“过渡环节”。这节课的过渡环节是让学生找出山谷之谜和谜底,比较简单。

  最有价值的是学习本文的写法。我让学生把《山谷中的谜底》与《最大的麦穗》两篇课文进行对比。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们发现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的写法主要有三:一是前后照应——谜面和谜底;二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三是以物喻理,画龙点睛。对比着前后两文,学生们心中对文章的写法应该有了较深的印象。

  不是说语文教学就是抓最核心的价值吗?我的观点有二:一是单刀直入地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二是抓住价值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说和写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地实施文本的教学价值。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3

  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了解到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生活实际,说说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谈到了“卧薪尝胆”的勾践,谈到“红军长征”在历史中的作用,甚至谈到了拳击手只有收回拳头才能更有力出拳的事例。这些富有创见的体会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意义。这时一位学生也表达了他的“独特”体验:“既然要学会弯曲,再寻找反弹的机会,那么《红岩》中的江姐等革齤命烈士为什么不弯曲一下,再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呢,他们牺牲了,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

  这样的感受和理解看似有一定的独特性,但背离了文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独特,教师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既是价值观的冲突,又是学生对“弯曲”一词内涵把握不准造成的,因此没有轻易加以否定。于是引导学生就这种观点进行争鸣,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中对话、沟通,认识到“弯曲”不是人格的屈服,不是信仰的放弃,而是智慧的前进,就这样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体验,对课文的把握和理解也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学生在对作品交流的准确感悟中进入作品的“精神家园”。

  独特而“文不对题”,要巧设疑,清其障。

  在阅读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出现了错误的理解和体验是常有的事。如在《狼和小羊》(苏教版小学语文第3册)一课中,讨论“狼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时,一位学生说:“因为狼觉得不可以再说谎了。”对于这种完全“文不对题”式的独特体验,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敢于说“不”,并且可以循循善诱、巧施疑问:“哦,狡猾凶恶的狼什么时候变得诚实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谬误之处,一笑之间领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千万不能不置可否,因为这不仅是对这位学生的误导,更是对其他学生的误导。

  真实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意外”,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教学机智就是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将走灵动,走向睿智,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4

  在教学《夹竹桃》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可贵的韧性”和夹竹桃引起的“美妙的联想”为重点,引导学生课文所表达出的作者喜爱之性,找准了文本精髓所在,也把编者的意图正确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之中。

  首先初步感知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一、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二、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哪些幻想?然后再让学生去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想象书中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就如同在心里刻记下动人的画面。随后,又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图片,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学生促进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5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两位旅行者来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看到了一番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初步领会“面对压力,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山谷中有什么?谜底是什么?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思路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课文第三节中谜底的揭开与雪松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分不开,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 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篇末两句启示既是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抓住句子理解,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感受,使难点突破水到渠成。学生在我努力为他们营造的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中阅读感悟、合作探究交流,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反思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学生的练笔,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今后,我在自身知识储备、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等方面还要多作努力。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6

  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诚如学生所说:水就是水,真有那么多特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我试着从“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着手:

  上 述片断中对“水有德行”的理解,学生抓住了“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来谈,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长江之歌》及上文对泗水河的描述,从而来理解“水滋润万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却无所求的精神,点明这便是“水”德行的一个方面:无私奉献。然后顺势引导,水的德行是不是仅仅这一个方面呢?让学 生结合“奔流不息”联想到水的“顽强、坚持不懈”的品格……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以前习得的,它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当这些旧知与课 文内容相关联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的“新知”:原来,“水有德行”并不空洞,就是从水中悟出的它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品行啊!抽象的知识变得 具体形象,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接下来理解水有情义、有志向及善施教化便“水到渠成”了。像理解“水有情义”时,学生联系到《山谷中的谜底》,从中感悟水 “顺势而行”——处世要讲究策略,有时得适当退让、弯曲的道理;理解“水有志向”时,学生联想到了“水滴石穿”、《烟台的海》等文,感悟到“水的韧性”; 而理解“水善施教化”时,学生就是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谈的,人们用水淘米、洗衣等等,理解它“荡涤污垢”的含义——用它的品行来影响熏陶他人,得到做人 的启示,这不就是水的“善施教化”吗?通过联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在学生头脑逐渐清晰,而且具体可感。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真君子”会具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君子”……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7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复习导入、学文感知、拓展延伸。

  我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有一个什么谜?”作为新课的导入,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谜是怎样被揭开的?”引导学生抓住松树特有的本领进行理解感悟,从而弄清为何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除雪松外还有其它杂树的原因,来揭开谜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启示”。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填空的练习。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重悟。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能力。

  虽然教学中力求去贯彻落实这样的设计意图,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尚有不完善之处。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热情不够,思维不够活跃,读的训练还需要加强,理解“启示”时还要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来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8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叙事简洁,内容较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不会遇到太大问题。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是教学的难点。根据上述情况,我设想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后我布置家庭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3、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导学设计,主要分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学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后导入第二个环节。

  二、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本节课的目标后,让学生按三卡学案学习

  我首先从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解读“雪松的本领”入手,设计题:有人说:“雪松面对风雪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抗争,那才是勇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领”明白雪松是怎样作出适当的让步,才得以生存下来,而东坡的其他杂树没能生存下来又是什么原因。通过学生利用课文语言对这一看法进行反驳达到更好地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有了理解作依托,学生一定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

  接着,我让学生联系旧知,领会“雪松的本领”。

  1.“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级所学《卧薪尝胆》中越王屈尊为奴,卧薪尝胆十年,不是(),而是();上册《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躲避廉颇,不是(),而是()。(温馨小提示:组织好语言。)

  通过这一练习,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雪松的本领”。生活中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联系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对“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组内挑选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样)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安排学生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用收集到的事例来证明着句话的正确性。

  三、展示交流:

  但这个环节中由于第一个问题在设计时导学不够精准,展示要求不够明确,使学得快的组,展示第一个问题时,利用第二三环节的内容进行反驳,使得后两个题就没时间展示。虽然在汇报过程中,学生思维敏捷,发言非常积极,所列举的事例也很有说服力。但听的同学是否进一步地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不得而知。

  虽然不成功,但我认为,语文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9

  本次公开教学是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背景下进行的,本着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内学习”的理念,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感悟人生”中的两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和《山谷中的谜底》,这两篇课文都是借事说理的文章,《最大的麦穗》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因此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两篇文章虽然叙事简洁,但说理深刻,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一下子理解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和让学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做的比较满意:

  一、合理取舍,抓住关键段落突破重难点

  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相关段落,并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感受。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等等。

  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描写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为了让学生感悟雪松的特点,我让学生用心品读这段语言文字,学生通过读、思、悟,雪松的特点体会的非常深刻。学生汇报:“弹性”表现雪松的枝条机动灵活,“弯曲”读出雪松面对压力与困境作出暂时的退让,随机应变。“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感悟到雪下的大,松树承受的压力特别大!但在承受压力时又适时退让,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让自己生机勃勃。

  二、联系生活,内化升华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就课文内容而言,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懂了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或你的亲戚朋友有这样的经历吗?”经过一番回顾,孩子们说道“上次老师要我们自己推荐当班干部,我退缩了,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哥哥,找工作时,嫌弃人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结果毕业两年了还是没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学,就在一个地方好好干,现在都升职了,哥哥后悔的不得了!”……学生说了很多,此时,我觉得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在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由雪松的特点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学生说了很多:《卧薪尝胆》《胯下之辱》等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由生活中提炼出哲理,相信此时,这个哲理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临其境,更加深刻。

  但是整节课下来,我还是有一点思考:一节课上两篇课文是第一次尝试,到底怎样实现语文课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内学习?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高效又内涵深刻?还需要我们老师继续摸索、继续尝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0

  通过两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重点的掌握,对于难点的理解,都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

  达成了这个预设的目标,我们都感到很开心。课后,我情不自禁地问学生,你们觉得这篇课文学得怎么样,学生们笑着说:“好,感觉不错!”

  下面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在第一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词语,读通读熟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字方面,主要掌握了“柘”的读音,“惟”的字形。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清了文章的层次,第一段为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揭开的谜。第二段为第三自然段,写两位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第三段为第四、五、六自然段,写两位旅行者发现谜底以后的谈话,指出了这一自然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为了读懂“南北走向的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等句子,我请同学们用简笔画把读到的内容画下来。

  从学生画的简笔画中,我发现,学生们有的把“山峰”理解为“山谷”,对于“东坡”“西坡”的理解也有混淆,经过辨识,图像渐渐清淅了,对于课文内容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为第二教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的铺垫。

  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先复习提问: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学生回答后,师用多媒体演示简笔画,加深了印象。接着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先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呢?”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说出“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和“雪松的枝干富有弹性,能把积雪抖落下来”这两个原因。这时,教师的点拔非常关键,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特殊的风向,造成东坡的雪来得大”这是外部原因,而雪松那特殊的本领则是雪松能够在东坡生存的内部原因。这种适时的点拔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为解决课文的难点作好辅垫。接下来,我出示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回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我要求学生找出反映雪松特点的词语“富有弹性”“向下弯曲”“立即反弹”“依旧保持”,先读好这四个关键词,再读好这个句子,循序渐进,效果较好。为了理解“弹性”“反弹”等词语,我还有钢皮尺作了演示,理解了雪松的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的特点。

  接着,又出示了“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一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一说,哪些词最使你受感动,为什么?从而使学生理解:“反复地落:雪大,狂;反复地弯:雪松承受的压力大,且作出了适当的让步;反复地落,退让成功;反复地弹:雪松不屈不挠。不论……始终……雪松是个胜利者”等内涵,加深理解,朗读因为有了理解作依托,学生会读出真正的感情,读出对雪松的敬佩和赞美。在这个设计上,学生的理解没有如老师设想得那样完整,透彻,于是,我在课堂上生成了一个教学环节,那就是要学生说一说,当积雪,当厚厚的积分压在雪松身上的时候,雪松会怎么说?这一富有童趣的提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哎呀,真重啊。我得坚持一下”“哎呀,我一定能挺过去的”“没有关系,我能行。真好,雪终于被我抖下来了,我又可以挺起腰杆了”等句子,通过这样儿童化的语言,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雪松坚韧不屈的个性特征。

  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段落,这一奇特的景观给两位旅行者的启示的时候,我重点放在理解第二位旅行者所说的话,和最后一小节的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两句话,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第一课时之后,我安排学生们上网搜集有关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成语,俗语,或者故事,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这两句话作了辅垫。在第二课时教学这两个句子的时候,学生们举了一些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比如:“卧薪尝胆”、“大丈夫能屈能伸”、“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没有考好试,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准备在其它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个口头作业:口头完成练习(至少选一个)

  1、蔺相如的躲避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松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练习的设计,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一举两得。

  在小结时,我特别强调了“正面抗争”的重要,要学生懂得,面对困难,挫折甚至打击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弯曲一下,而是“正面抗争”,要尽最大的可能去承受,去主动挑战,但当困难已经大到你无法承受的地步的时候,就要学会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

  至此,我要求学生以“雪松的启示”为题,说说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

  在交流中,杨同学说:“我知道了,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张同学说:“雪松,我敬佩你,你是一种能屈能伸的树,是树中的大丈夫,真君子。”吴同学说:人生如战场。如果你遇到困难而无法克服的话,不如像雪松那样,先作出适当的让步,以进为退。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外部的,自身的,如果你找不到有效的克服的方法,你就会迷失生活的方向。”

  说得多好啊,学生们不仅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还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1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理解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我就从课题入手,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以谜面为抓手,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这样一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让学生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道理,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第二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感悟雪松的品质和旅行者的语言上,即体会谜底的意义。首先抓住“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一处,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接着便是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起感同身受,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体会到: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突破教学的难点。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2

  《山谷中的谜底》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我首先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学生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接着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接着,出示两位旅行者的话,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

  这节课我对学生的表现是很满意的,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时”,学生将历史的英雄人物和事例进行了一个分类归纳,如:越王勾践、蔺相如、司马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一些事例都是暂时地弯曲退让,保存实力以求更好地发展,而没有联系到今天的实际,这儿教师的引导、点拨有些缺欠。在教学时需要考虑地全面些,引导、点拨及时些,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3

  原本我打算本学期的公开课就选这篇课文,但由于学生们反对,最终还是放弃了它。我想,孩子们不喜欢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作者携带者启示的目的。的确,文中的启示比较难懂,也是本课的难点。于是,备课时,我细细斟酌了一番,我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突破难点:首先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感悟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越王勾践》这个小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并留下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然后,我说了曾经学过的《负荆请罪》中蔺相如忍让廉颇,为的是顾全大局,以达到国家的稳定;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课堂延伸体验启示,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主旨)的理解,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一、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二、用一个故事、一个现象谈谈你的理解;三、说说身边的事例谈理解;四、写写白字感。这样,学生的理解、思维在一步步加深,使课堂拓展与课文内容构建联系,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先后就有学生说出:“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斤斤计较,是智者的退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名言、俗语补充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智者。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4

  《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课文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近。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文中第者说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我在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谜底了解形成奇异现象的原因是特殊的风向和血松的特殊本领,接着我抓住“雪松有什么特殊本领?”这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通过做演示,引导学生明白血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我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智者、胜利者,只有智者,才是真正的强者。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有人说雪松在大雪面前一味地低头弯曲,它是一个弱者,你觉得呢?说说理由。学生联系第三小节的理解说得头头是道。其实这个问题既是我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又是为理解旅行者的话作的铺垫。果然最后学生在举例过程中思维活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都脱口而出。可在教学中我觉得如何在课前做好预设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应作全方面的考虑。不至于在课堂中出现随口的教学环节。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5

  上课的气氛不是和活跃,但想想自己也没有给学生的机会活跃,导入课题,我直接提出问题:"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渎课文,给孩子一个充分读的时间,检查自读效果,我出示生字词检查,并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结果大家居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于是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有点注重知识点的教学了,这是失策,在逐段朗读课文的同时,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有所欠缺,而且我本人也缺少那些上课的激情,学生虽然读了,但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似乎并没有反映出自主朗读的味道来.

  但细想来,六年级的学生自主读课文,按照四步导读里读课文,表面上都做到了,但深层次的东西似乎没有发掘出来,而且这也不是偶一朝一夕就能把学生应到成功的,说到这里,偶也在那反省,教学这个东西,教无定法,但里面的精髓还是在于教师自己的挖掘,这节课也给我一个教训,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朗读空间,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文本之美.

  希望自己以后真正能够的能做到与文本,与学生,的发至内心的对话.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7、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反思12-16

答谢中书书 教学反思10-19

余光中乡愁教学反思10-29

黄庭坚山谷体09-02

黄庭坚山谷词10-30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09-03

描写山谷的优美段落04-08

《山谷里的回声》歌词10-10

山谷里的回声歌词06-24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