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6 13:14: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通用12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1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我在学生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显得还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是有些困难。怎么办呢?因为,我们此时学习的是《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所以,我灵机一动,我想既然学生概括全篇困难,那就先练习概括一个自然段吧。

  于是,我请他们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瞧,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2

  《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于是,我补充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

  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此时,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还突发奇想,如由荷叶想到了伞,由冰想到了玻璃,由蜻蜓想到了小型直升机,由壁虎想到了粉刷个人使用的“吸力鞋”……

  我认为这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自然,学会了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获得发明、创造的启示。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3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要遵守自然之道的道理,懂得尊重自然,学习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并培养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整理资源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4

  尽管自己预想得很好,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出现许多不足之处;如没有充分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及认知能力,反思了一下,出现了一下几点错误: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教学时间不够,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

  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可能,孩子们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收集到可用的资料,所以无话可说。这让本来应该很热闹的一个环节,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第三、没有很好的对课文进行总结,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示,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更好的让学生进行体会,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让我了解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5

  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课外搜集阅读有关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文章,或写一段话介绍自己从某种动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启示,学生激情都很高。

  但课后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不足:

  1、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课件已经显示很清楚的问题,我还要反复的重复,不但自己累,还浪费宝贵的时间。其实学生一看就懂。

  2、教学灵活度还不够。比如,在学习“打扫”森林这篇小文章,在集体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环节中,学生已经提到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我却没有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只是稍做点拨,没有深入的交流感受。

  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的体会到,课堂上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灵活的从中抓住要点,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味,有收获。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6

  昨天,我备这一课时,看教参上的教案很空洞,看我收藏的课件传达不出重要的内容,倍速还可以。

  在8.2班上课时,我就领着大家看倍速中的名家批注,然后课文结构、写作特点、如何评价鲁庄公这个人物、鲁国以少胜多功在于谁?课后,我想学生是把知识掌握住了,但总有点“填鸭”的感觉。一套新的方案在我的大脑里逐渐明晰起来。

  在8.1班上课时,我就给学生时间自己看倍速,并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批注勾画出来。学生看完倍速后,我问:“这篇文章里的人物都有谁?”学生说:“有曹刿、鲁庄公和乡人。”我又问:“用一个字概括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你会用那个字?”学生说:“鄙。”我追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鄙,并简析一下。”文中写鲁庄公鄙的地方很多,学生这个说了,那个说,课堂气氛高涨起来。我的第二个大问题是:“用两个字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你会用哪两个字?”学生抢着说:“远谋。”我又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曹刿有远谋?”学生这个说了,那个补充。但学生唯独没有提到曹刿和乡人的对话。我说:“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乡人,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说:“由乡人的不爱国反衬了曹刿的爱国。”还有的学生说:“也能看出曹刿有远谋,因为曹刿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是民心、勇气和准确判断敌情。”至此,人物形象就再现出来了: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曹刿是一个爱国、爱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我问:“作者为了塑造曹刿这个人物用了什么手法?”同学们说:“用了对比,用鲁庄公和乡人反衬曹刿。”我又问:“作者为了塑造曹刿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同学很快答:“语言。”我问第二段中的“下、视、登、望”的词性是什么?同学们说:“是动词。”这儿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呢?“动作描写。”同学们脱口而出。

  我说:“同学们,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曹刿都论了战争的哪些方面?”同学们说:“战前准备、战争经过和胜利原因。”我问:“战争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同学们摇头。“齐国的元帅是谁?”同学们又摇头。“双方兵力损失多少?”同学们仍摇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哦,原来是为了再现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最后,我做了个小结:“《左传》既善于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又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至此,文章主要的知识架构就显露出来了。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7

  《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

  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和老师的相机点拨,适时指导,和谐统一。我觉得本课的最大应该让学生自由辩论,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向导的看法。

  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谈谈向导有没有做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上一番唇枪舌战,难分高下。

  本节课在设计上有欠妥之处。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学生说出了都知道大自然的哪些秘密。如果把这一环节放在学完课之后,效果会更好些。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动物有生存之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自作聪明到干涉动物的行动,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8

  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大自然的启示》一课时时,由于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所以课堂上出现了不少不成功的地方。

  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我在让学生预习时读书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很是吃力。看得出,学生是因为读课文读的少。读的少,所以体会少,因而理解不了。应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概括。在精讲课文的环节似乎也缺少让学生读书。

  第二:教学用语不够凝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要准确、简洁、生动。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感觉用语不够生动简洁,尤其是讲生物链的时候,讲得不够清楚、条例,还浪费很多时间。

  第三:教学失误过多。课件中因粗心,出现两次打字错误,被学生当场指出后当场进行修改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以后一定尽量避免这些错误,感谢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9

  今天,实习生xxx教了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组成的。经过几节课的锤炼,郝老师积累了课堂经验,在讲授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1、课堂的导入简洁自然。

  郝老师在教学伊始,是这样导语的: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由前面学过的课文导入到今天要学的课文,这样简洁有效的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

  2、体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大自然的启示》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读环节,郝老师让自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找出“林木官做了什么事情给森林带来了灾难?”的句子,并说感受和体会;最后通过图片的展示,增长知识,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生生充分地互动起来,课堂气氛和谐。

  3、课堂评价体现有效性。

  当学生自由读课文时,老师能下位去倾听和观察,学生读完后又做了恰当的评价:“你们的课文读得很流利,可见你们的预习很认真。”这一评价就很好地促进了下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在汇报学习时,郝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回答的问题有针对的评价,让学生得到激励,增强自信心。

  4、课件有效引导。

  学生对于中心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理解起来很些困难。于是,郝老师就在课件中出示简易图,让学生容易看懂,老师把难题简易化了。又如《人类的老师》一课,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让学生理解制作的原理,郝老师通过实物图片和仿生学制造的事物进行对照,学生在形象直观中明白了制作的原理,真正明白我们可以从生物的特性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

  郝老师毕竟是第一次走上课堂讲课,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一是教态要具有亲合力,肢体语言再丰富一些。二、虽然是略读课文,还应该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读中领悟。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10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

  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11

  《登岳阳楼》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但我又不愿跟一般老师那样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诗的标题也只反映了其写作地点,不能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没有以题解入手。我当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步,学生阅读注释与练习册上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抽查学生记忆情况以及从中摄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步,根据背景入手设问,哪几句诗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样?

  第三步,要求学生思考,身世如此凄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与诗中哪几句诗相照应相衬托?为什么?这几句诗的意境如何,哪几个字炼得好?作点分析。

  第五步,诗歌首联“昔闻”“今上”相对,有人说是“喜初登也”,有人说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种说法?联系全诗分析。

  第六步,先介绍杜甫“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要求学生讲讲它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七步,学生自读自主欣赏部分的诗歌,然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

  但今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些调整。在学生了解了背景之后,先让学生自读,然后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学生说,老师是作点拨)。然后让学生思考本诗景与情的关系,且要他们置身诗境,描绘本诗的景物特征,以及抒情特征。后面几步则与设计的一样。作这样的调整是考虑班上学生的程度,为了让他们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我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只是,我对第六步还有些疑虑,我把这首诗分析得这么深,不知学生能否理解,从今天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还是能理解的。当我把“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讲清楚后,有一部分能够明白它在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而且能联系具体诗句来分析。还有一点就是,跟中学生讲这么深的问题合不合适。如果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可能没有必要,但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来说,我却觉得很有必要。最起码让他们在学了杜甫的诗歌之后,能他的艺术风格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与以往教学比较,最大的突破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引导。首先,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深入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导学稿”———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预设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学法指导的部分给予提示和帮助,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权尽量的交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生预先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学法提示,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自己的学习所得,激发了参与的热情;而我通过检查导学稿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学情也有清楚的认识,引导方面更能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因此,整个课堂,体现了我个人比较期望达到的“生动、生本”的状态,较好的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热情高涨,一直到下课铃响起还在争取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互联网的运用一直贯穿在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与老师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展示以及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并渗透给学生查找、选择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有利学生今后发展的目的和收获。

  课后,在百度搜索中查找到一份本课的说课稿,引起了我对课文另一角度的反思。该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生快速跳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写法值得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二段,探究课文第二段的写作顺序和特点,模仿第二段写法改写课文第一段。这是我在备课中没有注意到,但对学生的习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后继的教学中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可见,语文教学有着多重的角度和丰富的内涵,需要不断的开拓视野,学习反思,这是本课给我更有价值的启发。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启示课文反思10-09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9-27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0-26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1-07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1-26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1-07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2-12

《大自然的启示》的教学反思11-11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