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0 15:30: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争吵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争吵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争吵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争吵教学反思 篇1

  《争吵》是人教版第六册15课。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气氛活跃,效果甚佳。

  一、亲身体验理解课文。

  1、理解“争吵”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谈与同学的争吵,导入新课

  生1:上学不等他。生2:惩罚同学的方法

  生3:上课时笔记不见与同桌争吵。

  2、学生说与同学争吵后有什么想法?换位理解文中“安利柯”的心理变化。

  3、学生谈与同学和好如初的感受来理解“安利柯,再也不了”。

  二、启发想象,走进人物心理

  1、想象“安利柯”发火怎样骂克莱谛?

  2、“我在外边等你”一句在文章中出现三次让学生想象说这话的心理反应人物品质(宽容,防御)

  3、想象“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笑怎样的不高兴?

  4、引导学生想象怎样“挨”时间

  三、采用“演一演”体会人物情感。

  1、课文第五自然段描写了生气的“克莱谛”神态、语言、动作学生在演示中体会克莱谛的情感。

  2、演一演两人和好的语段(9——13)在演示中理解“我”的后悔克莱谛的宽容诚恳。

  3、课文最后一自然父亲告诫我的话让学生演示中理解道理。

  四、读一读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1、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

  2、轮读课文节五自然;体会作者“不安—后悔—矛盾”的心情

  五、“议一议”升华主题,陶冶情操。

  1、我后悔时是因为“克莱谛”的什么品行感染了我。

  2、讨论那喜欢文中的什么人:(克莱谛(孝顺宽容),安利柯(知错就改),父亲(善于教育严格引导))

  3、面对同学对你不友好的言行,你应该如何对待?

  争吵教学反思 篇2

  《争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15课,这是一篇重点课文。《争吵》叙述了克莱谛和“我”之间因为作业本不小心被弄脏了而引起争吵,最终,在克莱蒂的主动认错下,圆满解决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课后感觉还是有几处亮点,所以写了这篇《争吵》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争吵》这篇文章时,我侧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我”跟克莱蒂发生争吵之后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这种方法使学生感到事情真实具体,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我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自己在与朋友之间有矛盾时,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最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读父亲说的话,并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上完《争吵》后,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学生也比较积极参与。但在一些问题的引导上还做得不够明确,三年级学生有点莫名其妙,不知从何答起。另外感觉自己的临时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不在意料当中的回答有些手足无措。

  争吵教学反思 篇3

  《争吵》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最后重归于好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小学这个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今天是我上的第三次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课文内容,第二节课主要讲生字词。

  在第一节上课的时候,因为这一课和我前面讲的课的类型不同,对教案也没有做到烂熟于心,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底气不足,还是会紧张,以至于说话有些磕磕绊绊。而且上课时我的声音可能有点小,对同学们有些不懂的地方引导的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同学们的表现不太积极。对于时间上,这一节课课堂上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拖延了些时间,加上对教案熟悉程度不够,使得本来想在这一节课上完成的内容没有完成。这节课本来是想将课文内容处理完的,结果进行到要分角色朗读的时候就打下课铃了,当时脑子没有反应过来,没有在结尾引到下一节课就生硬的草草的下课了。

  在下午的第二节课上,我想要同学们根据所学的这篇课文,讲一件他们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注意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并想一想以后要怎么做。但是可能他们并不想要说太多自己做过的不好的事情,所以没有人想要举手回答,所以我让他们小组讨论,一是想要延长他们思考的时间,二是想要活跃一下气氛。可是这一环节进行的时间有些过长了,使得后来同学们已经远离了主题,开始乱了。后来请孔令举和孙正宇同学表演完他们的情景剧时,孔凡琪他们那一组也是想要上台表演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他们上来,也忘记了和他们解释,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了,我觉得我当时没有处理好这一件事。在学习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的时候,直接就显示的是这几个字,没有出示它们所在的词语,可能同学们直接接受起来会有些困难,下一次我会注意让同学们先通过课文中的词语来学习这些字,让他们的学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时候,是同学们指出哪里我说了哪里,没有做到把一个字要注意的点直接说完,再进行下一个字的学习,这一点也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除去上面提到的这些地方,我还有好多方面需要继续学习、改进。

  1.对学生评价不够,有时候就只是一带而过,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只是我自己在评价,没有让同学来评价、借鉴和学习。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对于今天有些同学没有预习好这一现象也没有做出批评。

  2.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主动。

  3.小组讨论时间设置过长,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致使学生后来写生字的时间不够。

  4.在朗读感悟环节做的不好,往往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按照应该有的感情去读。

  总体来讲,这节课是顺利讲完了。对于以上这些方面,我还要多多注意,继续努力,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争吵教学反思 篇4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收到的教育。

  因为我们班有两个特别调皮、有个性的孩子,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矛盾,我想,学了这篇课文可能对他俩有点启示,有所帮助才对,所以,我精心准备了这一课。

  感悟理解课文时,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采取了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对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课文中作了详细描写。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火了,产生了报复的念头;吵架后,觉得不安,后悔,觉得对不起他,很想认错,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下决心,可嘴里又说不出。这些矛盾的心理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生都经常遇到。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理解重点词句。“嫉妒、报复、瞟、挨,举起尺子、拨到、搭”这些重点词语用得很精妙,把我和克莱谛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谈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后悔,“我”的矛盾,克莱谛的宽容,并对两个人的行为、心理进行比较,感受克莱谛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友好,表示敬佩。

  父亲说的三句话,在文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三句话散见于课文,“应该知错认错”,“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我让那两位经常吵架的同学,结合自己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并让他们自由谈体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真希望他们也能像克莱谛一样拥有宽广的心胸!

  争吵教学反思 篇5

  《争吵》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一、教学中的收获: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能融会贯通,读出“我”(安利柯)的斤斤计较、爱面子和报复的心理,同时也能感觉到“我”的后悔和反思,以及想认错的矛盾心理。而克莱谛留给大家的是宽宏大量,宁愿自己吃点亏,也不想失去好朋友的真诚显而易见。还有“我”的爸爸讲道理、无私、不偏袒自己孩子的高尚品质也让孩子们敬佩不已。

  特别是孩子们能抓住“字眼”来解读文本,读出了很多文字背后的文字,让我感动。比如:从“急忙缩回”读出了克莱谛其实并不想让老师知道这件事情,可能他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或者他觉得我们是好朋友,可以自己解决这件事的,所以尽管对安利柯的做法很生气,但还是不愿意让老师知道。从“挨”可以看出安利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因为他心中一直想着:不知道克莱谛会怎么对我?是打我?还是骂我?或者要和我绝交?因为这时候的他其实已经很后悔了,但又不知道克莱谛心中怎么想,时间也就显得特别慢,一分钟就好像一个小时似的。从“楞住”读懂了安利柯没想到事情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他根本没有想过克莱谛会这么容易就原谅他,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这让他出乎意料,所以他一下子楞住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孩子们竭尽所能,非常理性地看待了事情的经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说出了许多道理,都表示不能像安利柯那样斤斤计较,要原谅别人的过错;假如遇到这样的事时要像克莱谛那样宽宏大量,吃点亏又有什么呢,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我认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孩子们都懂得了同学间相处要和睦,不要有报复的心理,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错,还要学习克莱谛主动与别人和好,等等。但是,这样的思想有没有孩子们在行动中真正得到落实呢?

  二、行动中的反差:

  就在我们学习《争吵》的过程中,班中发生了不少同学间的“争吵”。最先是体育课上小豪和卓因为投篮的问题吵了起来,后来演变到拳打脚踢,一个被踢疼了肚子,一个手被踢肿了。当我在调查整个事情的过程中,两个孩子各执一词,最终指向的问题是:“他以前怎样怎样?”原来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两个孩子都“积怨”很深了,相互之间有过很多的摩擦,因此在课上争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让谁,都指责对方的行为如何的不好,都认为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以前怎样做的。后来,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都觉得他们都只看到了别人的错误,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多想想,或者为别人多想想,这样事情就容易解决了。最后,在大家的分析下,在我的引导下(利用安利柯和克莱谛的故事),让他们两个都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得理不饶人”是不对的。而后,他们便重归于好了。

  接着又发生了越越和辉辉的事件,事情是这样的:越越还不会玩溜溜球,绳子一甩出去,球就收不上来,辉辉便在一边笑她,她自尊心受创就推了他一把,他撞到了桌子边上,腰部撞疼了。于是,他就去拉她的耳朵,最后她就哭了。

  说实在的,看着眼前这两个孩子(一个哭,一个撅着嘴),我有点气馁,刚刚课堂上的教育哪去了?于是乎,先让两个孩子各自陈述事实,反思自己的行为,但让我失望的是,他们依然指责对方,认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先怎么样的,责任在他(或她)。没有办法,我只能再拿他们当作活生生的事例,让大家参与讨论:有的说辉辉笑是不对的,有的说越越也不对,被笑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的说辉辉你取笑人家已经不对了,怎么还可以去拉她的耳朵呢?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最后尧尧总结性发言,说:“我认为这件事主要还是在于他们两个只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假如都能为别人着想的话,这么小的事值得越弄越大吗?把芝麻大点的事变成了西瓜似的。”她的比喻让大伙儿都笑了。是啊,就是这股不肯吃亏的劲儿使他们俩谁也不让谁,让事情愈演愈烈,宽容不见了,针尖对麦芒,得“理”不饶人再次出现,让人无奈。

  类似的事件还不在少数,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如此苍白?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这样的自我中心呢?

  三、写话中的真实:

  结合《争吵》的学习,作业中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要求学生写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我便要求孩子们回忆这一段时间以来与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并写下来,着重强调了“真实”,写出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做法,以及自己真实的心里想法等。

  昨天晚上,我花了三个多小时阅读了孩子们的48篇作文,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让我有种莫名的悸动,突然间觉得班级中似乎涌动着一股“暗流”,一股我不曾注意到的“暗流”,它静静地流淌着,无声无息,却是那样的动人心魄。

  1、悄悄存在的“规则”

  “三八线”在我读书的年代存在过,也曾经看到过一些不太和睦的同桌为了占的位置多少而用笔(或刀)在桌面上划(刻)下一条线,并制定下规则,一旦犯规就受到怎样的惩罚等。在这次的作文中又让我重温了这条“三八线”,有六个孩子写到了这方面的事,写出了与同桌之间的矛盾,如何为了“越界”问题而争吵等。甚至有一个孩子还写到有一次在课堂上,因为同桌的手臂越过了“三八线”,他为了提醒她而没有听老师讲课,当老师提问的时候就回答不上来了。这真让我无话可说了,难道一张桌子必须分得这样清楚吗?难道“越界”的问题比听讲还重要吗?

  2、相处中的小“摩擦”

  班级是个大家庭,大家生活在集体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这应该说是很正常的事,但我们的孩子可不这么认为。像韵韵把琛的新球鞋踩脏了,尽管韵韵马上向他道歉,但琛就是不依不饶的,非得要她帮他擦干净为止。还有杰杰扯掉芷心的纽扣,让两个人都记忆深刻,这次不约而同地写了。而颖颖和小宇却因为一次无意中的失误,引发了一场划线风波,两人都用笔在对方的作业纸上划线,互不相让,最终一个人还被划破了手背。体育课中,佳佳和子晴因插队的问题吵了起来,两人都拒“理”力争……一桩桩,一件件,其实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孩子们就是不能谅解,把不小心也理解为故意,甚至还有的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比如小宇写他因越越在课堂上随便拿了他的橡皮来用(没有经他的同意就自己拿了),下课时,他就乘她出去的时候把她的铅笔盒翻得乱七八糟,还把里面的铅笔弄断,以此来报复她。

  3、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事法则

  也许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吧,很多孩子做事只考虑自己,贪图方便,往往用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还顺手。像博彦说婷婷经常在课上拿他的橡皮来使用,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明理由,就这样想当然地拿了、用了,也从不说声“谢谢”,就像用自己的一样,这让他觉得很郁闷。芷心自己体育课不带篮球,经常不经过慧慧的同意就拿她的篮球来玩,有时甚至把球扔到草丛里,这样的行为又说明了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晗晗做的事就更离奇了,她把捡到的一块橡皮送给了别人,让失主着急,而拿到橡皮的那个同学还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4、同学关系的微妙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三年级的孩子还很小,他们都很天真可爱,心无城府,但从这次的作文来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看法了,不能再把他们只当作孩子来看了。舟舟写到了与双双、子晴的关系,她写道:“我和子晴玩,双双就会不高兴。我和双双玩,子晴就会不高兴。我和她们俩都是好朋友,可她们俩却不是好朋友,所以,只要我和其中的一个玩,另一个就一定会不高兴,这让我很为难。最后只能两个都不玩,我找另外的同学玩……假如大家都是朋友,那多好啊!”另外双双自己在文章中也写到了与同学的相处,让她左右为难。小小年纪就开始苦恼人际交往,这不是太累了吗?我真为这些小不点担忧啊。

  5、为人处事缺乏信用度

  讲信用也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但孩子们的信用度明显不足。比如遥遥有一本好看的书,恒恒想借来看,声明是第二天归还的,遥遥想着反正明天会还我就借给他吧,但他却没有准时归还,而是一拖再拖,让遥遥的心都凉了,最后还是花了一点心思才要回来的,甚至还惊动了他的父母。再比如希希连续三次向我说“我错了”,但结果呢,他什么都没有改,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忏悔有什么用呢?叫我如何再来信任他呢?

  另外还有个别孩子写到了因自己忘带书,向别人借(两人合看一本),但没能成功。同学中还有小团体的存在,在某一事件中有孩子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还咬伤了人。诸如此类的文章虽然是真实地再现,但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竟然有那么多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原来在快乐的背后还有着这么多的不快乐。

  在这次习作中只有四个孩子写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写出了友谊的美好:阳阳写自己在出黑板报时不小心摔下来,苗苗的帮助让他难忘;苗苗写因自己跑得太急撞了阿成,便主动向他道歉,而阿成也很容易地原谅了她,两人成为好朋友;李想想起了自己在接力赛时摔伤,尧尧和阿成带她去老师那处理伤口的事,很温馨;小豪主动借记号笔给祺祺,自己感觉非常快乐。四十八分之四,这样的比例是否太少了?

  四、我的反思和迷茫: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但从这一次的教学和写话来看,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课堂上学来的知识(或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尽管他们说起道理来也是头头是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不能吃亏、拒理力争、自我中心让孩子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只考虑自己的得失和感受,事件也就有了不断升级的趋势。如何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处事法则呢?我想仅仅批评教育是行不通的,还需要一定的疏导措施,但是,我又该怎么疏?怎么导呢?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把书本上学来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呢?我又该如何控制这股涌动着的“暗流”呢?怎样才能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交友的.快乐呢?

  争吵教学反思 篇6

  《争吵》是一篇精读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

  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朗读,再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

  一是主要抓住我的表现的两个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愣住了。”展开教学。自我感觉在教学“挨”时比较成功。我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过得很漫长。在层层剥茧,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在给“挨”字换词。第一个学生换了一个“等”,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同学马上想到了“熬”这个字。在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出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走进我的内心,朗读训练。

  二是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我在学习完课文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最后的和解是谁的功劳?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是克莱蒂,因为克莱蒂心胸宽阔。而有的学生却在大声说应该归功于安利柯德爸爸,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时,学生说到安利柯最后之所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向克莱蒂认错是因为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爸爸,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引导,使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话的意思。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宽容、团结友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

  但是,我们身边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以自己为中心,什么都是自己的对。父母的教育也成问题,娇宠子女。学习此文后,我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向克莱蒂学习,做个宽容他人,团结友爱的好学生。

  争吵教学反思 篇7

  《争吵》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和克莱谛因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要让孩子们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的。然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的字数较多,生字也较多。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现在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进行反思:

  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确定了上课的篇目并不是说就确定了上课的内容。《争吵》作为三下的一篇课文,而且确定是上第一课时,就必须根据学段的特点来确定教什么,怎么教?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段特点。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解决字词以外,更想让孩子们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孩子们直接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会有难度,还会浪费不少时间。于是我先设计了四个简单的问题,如:“谁和谁为什么争吵?争吵之后我和克莱谛各自表现如何?结果怎样?父亲知道这件事后态度如何呢?”这四件事其实就是本文的内容。孩子们把它变成自己的话串在一起,就是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实际也正如此,孩子们很快就知道了大概内容,语言的表述也很完整,这也是本节课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看来在中年级段,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老师要适时降低难度,适时引导,还需多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文精读部分,我抓住人物争吵时的对话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悟来体会人物的心情。明白争吵的真正并非弄脏了本子,而是出于嫉妒。在这个环节读悟相应成趣,读和悟的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提升。

  二、不足之处有很多,突出表现为如下几点:

  1、在我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大群孩子举手回答问题,我往往不知所措。挑吧,浪费时间;不挑吧,有点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一贯做法,挑一个又一个,殊不知时间就流走了。今天的课堂上,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几次,浪费了时间。有时真的不忍心,会给一节课的效率打上折扣。教育机制,教育的调控能力看来还急需提高。

  2、语言太为啰嗦,对课堂上学生的读书没有进行反馈。还是没有考虑到课堂上的实际因素,一些话到嘴边应该这么说,但却说的乱七八糟,啰啰嗦嗦。孩子们的读书也没有得到反馈。因为读书中的错误太多,孩子们想纠错的积极性也很高,我怕一一纠正下去,会浪费很多的时间。结果就简单的评价了一下。指名读文这一环节效果不明显。等于浪费了时间。

  3、课堂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但是没有很好的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留下一个很好的铺垫,以致于整篇文章的学习没有一个整体性。这也给我一个启示,备课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整体意识。而不是为了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就随意的切割教材。

  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语文课堂上,我会不断地反思自我,不断地纠正自我,使自己向更高的标准再近一些!

  争吵教学反思 篇8

  选课之前我一直犹豫不决,《争吵》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语言的训练点也不明显。但是这又是一篇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文中有多次对话。因此我就抓住这一特点,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入手,同时也不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一次教育。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课堂效果比我想象中的好一些,学生配合积极。从没发现班上的孩子有如此的潜力,特别是林迪同学,发言频频声音响亮。原来学生总是喜欢被表扬,在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之下能发挥出无穷的潜力。

  不过,在教学时,我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在质疑解疑的环节上花了太多时间,以至于原定的内容没有上完,这方面还有待我好好学习。

  争吵教学反思 篇9

  《争吵》节选自亚密契斯的《爱的教育》,正好寒假里从阅览室借了一本《爱的教育》,读了这本书。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为吵架而不安、后悔,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但是有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时,我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把学生交流讨论的着力点放在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朗读怎样争吵的句段之前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通过讨论,理解“嫉妒”一词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争吵原因和经过的段落。“终于挨到了放学。”这里的“挨”字读二声,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不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尝试着积累运用,学习表达。

  争吵教学反思 篇10

  《争吵》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是节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文中的克莱蒂是一个宽容、友善的孩子,用一颗博大的心原谅了安利柯的鲁莽和嫉妒。

  这段文章很长,但它描写的情境却是那么的常见,所以在教学本文时,我想想通过孩子们深层次地和文本对话,让他们更高层次地理解课文的深刻涵义。它不单只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别人,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用智慧去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关系。

  如何去优化文本?我翻阅了一些书籍,终于确定抓住《争吵》中对克莱蒂的微笑进行了两次描写来组织教学。第一次是在因弄脏本子而向“我”道歉的时候,第二次是在“我”向他举起戒尺的时候。其实这两次笑所蕴涵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在教学的环节中,我提出问题:“当克莱蒂向‘我’道歉时,他的微笑蕴涵着什么?”孩子们各抒己见,但有点不着边际,我引导说,如果你没弄清,那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完后告诉我们。孩子读完第五段呢,就恍然大悟地说:“老师,我明白了克莱蒂的笑中藏的是宽容。”我点点头。有的说笑中藏着不好意思,有的说笑中藏着对不起……看来孩子们是用心在和克莱蒂交流着,他们成为了克莱蒂的知音呀!

  在这个时候我说:“我们是克莱蒂的知音,可是文中的‘我’呢?他是怎么认为的?”在讨论中孩子们达成共识:“我”并不理解克莱蒂,因为自己的妒忌,“我”执拗地认为克莱蒂是一种得意的笑、是向“我”挑衅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孩子们,正是由于‘我’的误解,才导致后来——”“ ‘我’对克莱蒂的报复行为。”“才有了——”“争吵!”“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争吵发生的现场,好好地感受当时的气氛,仔细地揣摩当事人的心理变化。”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这一次他们真正走进文本了,瞧他们的一笑一频已经显示出来了。……“在‘我’向克莱蒂举起防卫的戒尺时,他又笑了,这次笑使‘我’真正原谅了他,和他和好如初了。你认为这是怎样的笑?”孩子们细声读课文。通过他们的努力,最终明白了克莱蒂的笑是歉意的笑、是宽容的笑、是如释重负的笑……

  我故意说了句:“这个克莱蒂他为何会这么从容、这么稳重呀?真是怪了,要是我,我早就发火了,好朋友怎么可以那么不理解我呢?”“因为他不想失去一位好朋友!”刘琳自信地回答道。“对啊!是朋友!” “同学之间不应斤斤计较”,“朋友之间不能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伤友谊”,“我们要宽容别人的缺点。”听到他们这样说,我感到真欣慰。“最后让我们再好读读父亲的两次对话,”此时此刻,父亲的话已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中,以及给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都带来许多益处。

  争吵教学反思 篇11

  《争吵》是一篇阅读课文,文中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1、谁和谁争吵?

  2、为什么争吵?

  3、怎样争吵?

  4、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最后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有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别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点(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错误)。总之,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时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接着让他们谈谈《争吵》中的两个小伙伴是怎样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样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同学们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有点吃力,可能是因为本课相对前面的课文较长,而且人物对话也很多,要理清思路,才能清楚地告诉学生。

  争吵教学反思 篇12

  《争吵》一文围绕“我”和克莱蒂之间因为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情,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

  决定上《争吵》这一课时,很茫然。这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写的是意大利学生之间的争吵的故事。一开始很怕咱们中国孩子思想认识上与外国孩子存在差异,在理解主人公安利柯的心理变化过程有点困难。而且,这中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中外文化差异。将教材反复研究,终于定位在“争吵是发生在两个小学生之间的故事,跟学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这一点上。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比较残酷!

  生字教学一块基本顺畅,较好地结合了汉字的音、形、义来教学。学生落实地较扎实。其实,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能力,故生字词教学我紧密的和课文联系起来,抓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字的音形义上都有所了解。这样教,学生比较不容易疲倦。

  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提问题的明确性较强。学生的发言面比较广,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之后,评价的导向性不够,这样再找同学起来回答,还是不够准确,我想要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们,殊不知时间就这样流走了。由此反应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自己的教学语言还要丰富,尤其是对课堂学生回答的评价语要及时有效,这也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督促孩子们认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争吵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争吵》的教学反思12-09

争吵教学反思06-09

《争吵》的教学反思06-09

《争吵》教学反思06-09

《争吵》教学反思01-07

争吵教学反思05-24

《争吵》教学反思08-19

《争吵》教学反思06-09

《争吵》教学反思10-18

争吵教学反思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