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精选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的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朗读的训练,努力读出文章的美。
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我引导学生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用从容、轻松的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重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就能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2、通过配乐来朗读课文,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又进一层。
3、展现桂林风光图画,让学生观赏,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象更丰富了。
除了加强朗读的训练,我还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进行语感分析,析语言之妙。
我让学生读读你认为好的语句,并用“这句话好,因为______________”句式说话。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好,因为它的比喻真巧妙。
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
我想新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琢磨反思。我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努力。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2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二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磁性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客观地说,学生们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
(二)通过品味典型句子,学习表达方法。
结合班里习作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针对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决心把习作训练渗透到每篇课文中,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相信会对今后的习作教学有所帮助。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语言方面的贫乏。如此优美的文章,教师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来讲解,那么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方面做得更好,会让他们渐渐喜欢上语文课。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导致了这方面的遗憾,实在是不应该,也提醒我应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喜欢上听我的课,那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3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
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4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读读悟悟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有思考,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特别是通过“啊”在不同字音后面的读法更是提高了他们的朗读兴趣)。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古语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课后静心思考,发现课中不足之处:
学生的读书只有个别读和齐读,形式比较单调。可以采用学生想像读、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读,效果会更好。写山的句子朗读的量可再充分一些,在老师引读分句之后,如再次整合三句话朗读,可显出句段的整体性。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经典老课文,篇幅不长,抓住了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展示“桂林闪烁甲天下”的风采。文章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呢?
1、 图片展示意境美。
课前了解了一下,有2个学生去过桂林,让他们说说桂林风光,可是他俩谁都说不出来。看来,看风景只是看热闹了。但美丽的桂林,网上却不乏她秀丽的倩影。我精心挑选了几张图片,配着音乐播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头脑中产生桂林的优美意境,带着美好的情感去品读,去感悟。
2、 品读感悟语言美。
优美的散文总是适合朗读的。教学中,我抓住“静、清、绿” “奇、秀、险”六个字以一个游览者轻松、欣赏的气慢慢朗读,文中几个感叹句,突出强调重音,反复品读。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3、 配乐读出音乐美。
美丽的语言就是一首悠扬的乐曲。配上舒缓的音乐去朗读,更容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丽,在品读中享受音乐般的美景。
4、动手绘制图画美。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是古人对美丽风景最高的赞誉。课文最后一节从整体上描写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教学中引导学生简要画画桂林风光,让学生慢慢沉浸于文本意境之中。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6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不仅短小精悍而且结构明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作:开头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并总领了全文,二三自然段分别写桂林的山与水,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总结。文章还有一大特点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于学生记忆。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难事,但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设计教学过程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然后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练习背诵。最后,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并引导学生结合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再创造,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设计归设计,真正教学过后,才发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课内容简短,结构清晰,只有四个自然段,我想对于读通课文不会太难,所以,没有布置学生预习。但我却忽略了经过一个假期学生也许对读课文已经生疏了,再说是四年级的学生,朗读水平还不是太好,以至第一课时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学生错误百出,费时太多,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习生字新词没有很扎实地完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也只是粗略地让学生了解了一下。
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环节,我先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说说你从这一段话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不用老师讲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总结了出来。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段话。这可难倒了学生,教室里一片寂静,好半天,才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站起来说了一段不太完整的句子。课后,我反思这一环节,感觉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在学生刚刚接触,了解到排比句,就让他们来写,确实难度太大。我应该在学习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学生对这种句式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后,再来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我想效果会好得多。
本课语言优美生动,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但由于没有把时间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学生体会写法上过于繁琐,没有好好地让学生读书,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背诵,让学生阅读“阅读链接”后进行再创造也成了一纸空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在时间安排、环节设计中都要认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力使自己的教学简单有效。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7
《桂林山水》描写漓江水的片段,不仅让人感到色彩鲜艳,清新;而且音韵和谐,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教学这一段时,我按课前预设的方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学生在被文中语言生成的感性形式的韵律美打动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漓江水“静”“清”“绿”的秀美。
可一开始,课堂上的生成却不如我所愿,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或是VCD等方式,在视觉上去领略实实在在的美,只能照本宣科的说,甚至矫柔造作的读;另一方面“读课文,说说漓江水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过于浅显,不具有挑战性,课堂就显得枯燥乏味了。为了激情,我临时添进这样的补白:仿文中的比喻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写一写桂林漓江水的“静”“清”。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一番沉潜与思考后,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天上无声的银河”;有的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仿佛熟睡的仙女”;有的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就象剔透的钻石”……
在尝到想象的甜头后,我有又利用上仅有的资源(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想象漓江水还有什么特点,也用文中的句式说说写写。于是乎,学生口吐莲花,妙笔生花,你一句“漓江的水真长啊,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玉带”他一句“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就像母亲温情的手”……,就这样通过想象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外情境,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正如美学原理指出: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把有限的感觉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由此扩大感觉的“容量”。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8
我教的这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第5课《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这一课重点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难点是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和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对字的掌握没有太大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然后进入分段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描写句子中运用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学生的找得非常准,因为本文的词汇丰富,句子优美,除了在阅读中结合上下文理解外,还仿照例句写话,如仿写“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的句式练习写话。加强了基本功训练。
我感觉还有一些不足,其中最明显得是学生朗读的少。今后在阅读教学中多研究,加大朗读力度。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9
《桂林山水》是本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它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整篇以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向读者介绍了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本文开头用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整体结构工整,句式相似,很容易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这对于学生背诵课文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在感悟课文之前,我先范读了一遍,关于课文中几处啊的变音,我也重点强调。学生们对啊的如此变化之多感到惊叹,这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之后在学生们读文的过程中,他们也非常准确的读准了字音。
对于没走出过自己家乡的同学们来说,光从想象美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在课前给同学们看一些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更能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了。
在教学中,读是主要的,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对整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师生对读,学生品读、评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朗读是理解内容的最好方法,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最佳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依然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0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1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要求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秀丽多姿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热切的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真挚情感。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抒情的好范文。如何挖掘文章中的美,让学生深刻地感爱美呢?
一、导入诱发美
设计导语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我以教师带引,学生参议的方法进行本文导语。老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星罗棋布的岛屿湖泊你游览过或了解到我国有哪些美景吗?在同学们的回忆介绍下,祖国的秀丽风景一幅幅尽现眼前。大家感受到祖国辽阔广大,山河壮丽。老师接着说:尤其是我国南方有以山青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后请到过桂林的两位同学谈观后感。经过师生感情描述的语言,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油然产生美的遐想,心驻神往。位同学谈听后感时说:它那样美,我真想去。老师紧拦接说:现在,让老师作导游带你们去游览桂林山水吧。由此来,推动着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二、朗读感染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种重要手段。因此我将自己读,身临其境的境界给学生范读,在分析课文当中加强带领、指导学生朗读,有接力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使不少学生从中感受美的语言、美的节奏、美的意境。例如:指点学生用雄壮、浑厚的重音朗读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感染到浩渺无边的大海有着动的、喧闹的动态美;再用轻柔的声音读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感染到那种无声无息的恬静的美。重读却、这样就转入到桂林的水和山,造成了浪高浪的感觉,给人以一景更比一景美的印象。文中的排比句是重点朗读部分,我特别运用了师生接力读法,师:漓江的水(山),生:真透过包含感情的真字,领会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而且,排比句有它的节奏美,读起来又流畅,又有气势,这更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
三、图像深化美
美育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形象性。人们在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时。总是有赖于直观的形象。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内在的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在教学时,我以图像为主来展示形象美。学生借用图像欣赏景美,深比美。首先,学课文前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接着是在讲解中根据文描述以勾勒画板书,充分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构成了幅栩栩如生的美丽图画;最后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显昧活动幻灯片,慢慢拉动桂林山水的美景逼真地呈现于眼前,由于图像是活动的,引人入情入景,同是画面,但一次比一次形象.既增加了课文的表现能力,又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秀丽多姿。从而产生炽热的爱国之情。
四、想象创造美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两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师指点下,学生通过观察。理解课文,获得表象和情节的依据,便可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补充和丰富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学此文后我安排学生展开想象,并播放相应的曲子《让我们荡起双桨》渲染气氛,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出现美的情境,如置身于漓江江面上,他们各抒情怀,绘声绘色地描绘,有的说那位老人伸展双臂,满脸笑容地欢迎八方游客;有的说象鼻山犹如一只巨象,贪婪地吮吸着清凉甘甜的江水;有的说见到江中活泼的鱼儿;还有骆驼,岸边绿树红花。像进入了人间仙境般。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2
《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明了,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作:开头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桂林的山与水,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总结。
文章一大特点就是二、三自然段句式相同,有利于学生记忆。当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时,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进入分段研读阶段,然后把指导背诵与理清文章的结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练习背诵。最后,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真正教学过后发现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诸多不足。
这一课内容简短,结构清晰,只有四个自然段,我想对于读通课文不会太难,所以,没有布置学生预习。以至第一课时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学生错误百出,费时太多,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习生字新词没有很扎实地完成。
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环节,我先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然后说说你从这一段话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不用老师讲解,就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总结了出来。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来说一段话。这可难倒了学生。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感觉自己有些操之过急,在学生刚刚接触,了解到排比句,就让他们来写,确实难度太大。我应该在学习完第三自然段后,在学生对这种句式有了更深刻地体会后,再来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我想效果会好得多。
本课语言优美生动,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但由于没有把时间合理地利用,以至在学生体会写法上过于繁琐,没有好好地让学生读书,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背诵,让阅读“阅读链接”后进行巩固延伸成了一纸空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在时间安排、环节设计中都要认真思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力使自己的教学简单有。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3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读着本文,如临其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我设计的这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配合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还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环境、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有效地进行读和写的训练,使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提倡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方式,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尊重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各种的感悟。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环节,使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有效。
采用讨论学习的小组成员不仅准确地掌握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而且还深入地研读了文本,了解了如何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物的特点描绘得更具体些,甚至还有学生在讨论中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我对‘秀’特别感兴趣。因为翠绿的屏障和新生的竹笋我都很喜欢。屏障本来就很美,翠绿色的,那就更美了;竹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很可爱!”
以小导游的方式反馈学习成果的学生对桂林的象鼻山和骆驼山很了解,讲得绘声绘色,使听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从“画山”的小组所展示的作品能看出学生对“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的正确诠释。
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交流,汇报效果较好,这为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写作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图片展示,直观教学
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足以使学生留恋赞美,清晰的画面把遥远的地域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给人以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
三、紧扣情感,由读到写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使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品读、诵读、引读、配乐读,将自已的感受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品读时,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从这篇课文中,我们除了欣赏到了桂林山水的美,你还发现其他的美了吗?”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体会到句子的优美,如: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桂林山的文字:“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象老人,象巨象,象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象翠绿的屏障,象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山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中,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对于每一篇课文,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如能做到读与写相结合,将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4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内容。下面就《桂林山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在就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所以我既重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和培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又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语文课,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在课前用欣赏《我想去桂林》这首歌导课,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带着去桂林的欲望走进文本,上完新课,让学生怀着无限的向往,再次走进文本,请学生欣赏课文情景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并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为学生课件出示阅读链接——配乐诗朗诵(贺敬之的《桂林山水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情趣,搜集资料和积累知识的欲望。
三、在教学本文时,我主要采取的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主要抓住描写桂林山水的两个排比句,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自读,指名个别读,比赛读,齐读,师引导读等方法重点教学。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感悟。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桂林山水在作者眼中,在作者的笔下真得很美,学生从阅读中能很快体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我更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用心感悟。
四、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设置了几个相当好的教学情景。
艺术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延伸中的配乐朗诵,既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增强了学生的朗读情趣。新颖的板书设计,不仅让学生从理性上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又从直观上看到一幅活生生的桂林山水画,同时还让学生从课文课堂上感受到美学的魅力所在。
五、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两个问题:
(1)我讲的太多,没有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2)课堂中前松后紧,对前面学生容易掌握的课文内容讲得太细,尤其是各种不同的朗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对后边的知识回顾,写作技巧,拓展延伸等环节的内容只是点到为止。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自觉地探索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生动。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5
当我打开本册的语文书,再次读到《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仍然被作者所描述的美景深深的吸引并自热而然地陶醉其中,如此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不让学生美美地读,尽情地读,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把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带领学生体悟文字的精美,领略桂林山水的迷人。学生也很自然地投入其中,一边读,一边想象漓江的水是那么的清,那么的绿,那么的静。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我班学生在读文表现“静”时,常常会把声音压得很低,虽然学生表达出了静之感,但是却让人觉得底气不足,声音传递不出来。我又教给他们朗读发声的技巧,学习用气息来控制自己的声音,不是用声音小来展示静。经过技巧练习,学生读得又动听一些。在一些朗读指导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技巧的指导,因为学生年龄小,朗读经验孱弱,虽然对文本内容有感悟和体会,但在朗读时也会出现处理错误的现象。
在对桂林的山学习时,我尝试放手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发现,两段的句式惊人的相似,学起来也比较轻松,在各式的朗读,想象中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总体来说,学习效果良好,学生们也深深喜欢上了桂林的山山水水。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6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一、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我在课间谈话时用一则小故事引入,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所以我播放了介绍桂林风光的录像,学生欣赏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的感悟自然更深。有的说:“桂林山水多美啊,名不虚传。”有的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虽然学生在欣赏时,非常的投入,表达的学生也很多。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师生对读,学生品读、评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三、品味句子,学习表达方法。
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学写景的文章,主要就是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抓重点句子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7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是训练用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课文内容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一、梳理文章脉络,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于提高,所以打算本学期从课内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篇文章是训练用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教学时,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训练,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轻松的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扶放结合,注重学法迁移。
教学第二段时,先让学生边读边圈出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用波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这样学生对漓江水有了大体的印象。接着分析描写漓江水特点:静、清、绿,一是“静”,从感觉上来写;二是“清”,从视觉上来写;三是“绿”,运用比喻,从想像上来写。又让学生通过句子的比较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后通过品读,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水静、清、绿的特点。
漓江的山与桂林的水在写作方法上是相同的,根据这个相同点,在教学桂林的山时,总结学习漓江水方法:读——找——品——诵,并引导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抓住关键词,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理解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通过朗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对比学习,总结表达方法。
第二段是写漓江的水,由大海和西湖引出漓江,突出它与众不同的特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漓江的水的特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现漓江的静态特点,构成排比,整齐匀称,节奏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段落的结尾一句,是写漓江的动态特点,将船的“前进”与岸的“后移”进行比较,并统一起来,富有韵味。
第三段是写桂林的山,也是先由泰山和香山引出桂林的山,然后从三方面具体描写桂林山的特点,而且,每一个特点之中都运用了比喻,增加了形象的美感,很有吸引力。
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二、三段的在表达方法方面上特点,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认识不足,提升自我。
1少数学生还处于假期散漫的状态,思维能力有些慢。
2如能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效果会好些。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认真思考,不断琢磨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8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的一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山水画和一篇文字优美的短文组成,课文抓住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指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整个教学中,我运用情境教学法,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描绘的意境之中。
一、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训练语言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常常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解词释句,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学生也感到索然无味。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对漓江水“静”、“清”、“绿”这个排比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即“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
让学生讨论体会老师写的和书上写的哪种好呢?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有的说:老师说的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了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究竟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说:书上写的好,具体写出了漓江水清、水绿、水静。
还有的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但看到了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既理解了“无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启发引导,主动参与,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养成自己的良好素质。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都产生了想去饱览祖国名山秀水的愿望;这时我板书课题,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好吗?学生感到十分新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屏幕出示桂林山水图片,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内容,去学词学句学篇,让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教学桂林山的特点时,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启发想象桂林山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形状,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指导方法,掌握钥匙,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十分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看图,重点放在怎样观察上;学文,重点放在怎样理解上。看图时,训练学生明确观察点(在漓江的船上);讲求观察顺序(由近及远,先水后山,再小舟、竹筏、树木、花草等);强调要细致具体,看清每一景物的形状、颜色、特点及空间位置,要求看得准确,看得完整,每一观察都紧扣课文。学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第二课时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进而帮助他们总结了“读、想、找、议、悟”的读书方法。然后利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理解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就使学生的读写基本功在训练中得到了巩固,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9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
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20
暑假刚去了桂林,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感触颇多,可拙于笔下不能生花,所以迟迟没敢下笔。今日难得又教《桂林山水》,自然心情大不相同,带着敬仰文字、欣赏山水的感触又走进了这篇课文。
《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文章,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个别新词需查字典以外,就是引用的两句话,也能够通过自学自悟来进行理解。
处于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这堂课时,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在读和赏析中,让学生达成共识: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谐的。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心旷神怡,人与自然也是和谐共存的。
由于孩子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给课堂学习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表现在几个方面:
1、朗读课文时都比较流利,即使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都从检查中发现有了很大的进步。
2、课堂上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时,几个同学很快就对课文的脉络,文章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也由此看出孩子们的确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和水平。
3、背诵的情况很好,绝大部分学生的背诵都能过关并能接受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检查。
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两点:
⑴重视朗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⑵重视语言实践,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对于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然后创设写话训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当然在课堂上这一点做得还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
因为喜欢,所以努力。教学本课,不管是人、文、景,都是那么相依相融,和谐共生。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12-21
桂林山水教学的反思01-25
《桂林山水》的教学反思07-25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07-17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09-30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02-20
《桂林山水》的教学反思09-08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09-08
人教版《桂林山水》的教学反思02-21
关于《桂林山水》教学反思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