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减》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连减》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
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空间:
空间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喂小鸡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空间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空间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2
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但对后继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课紧紧张张,很充实,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紧张的40分钟一刻也没有松懈,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另外,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可以说,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教学效果良好。
一、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购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本节课还重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环节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设计购物计划),鼓励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自主编写题目,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而独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个性化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
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使学生吸纳与同化他人的优点,优化自己的做法,更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算法多样化,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总之,整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主动、热情的学习,在尊重他们个性化思维的同时,也在引导他们积极吸纳同伴的意见,寻找最优化解法。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4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做一做”过程中达到新的认识高度;最后通过课件进行游戏性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5
《连加连减》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教学重点在学生能借助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以及掌握其计算方法。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我将书上静态的例题,用课件以搬南瓜这一故事情节呈现,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先搬来2个南瓜,小女孩又搬来1个南瓜,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过摘丝瓜这一事件,先摘了3条丝瓜,又摘了1条丝瓜,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 在看懂图的基础上,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讲故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将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方法,熟记运算顺序 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这一难点,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一个好方法,主要是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来确定运算的顺序,然后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用第一步的得数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在让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时也要多强调计算步骤,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
数学是民主化、个性化和活动化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一定要多提供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语言有时重复较多,这点还需要注意,语言应当精炼简短,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6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笔算加法和减法的方法。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这节课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知识。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的情境贯穿于本课。由分小组收南瓜引导出连加算式,再由李大爷,王叔叔运走南瓜引导出连减算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在教学连加的竖式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列出自己所想的竖式,由于,我没有限制他们的思路,完全让他们自己思考。通过他们自己尝试列竖式后,由个别同学发表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赞同可以反驳。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竖式方法:一种是用两道竖式来求出得数;一种是直接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算出得数;另一种是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得数再加第三个数。在解决例1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非常乐意展示自己的思维。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例2,我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根据连加的坚式计算方法,自主探索连减的笔算方法。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从而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又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要根据实际需要示活地选择解题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只要计算不要出现错误一般学生都会列对竖式。不过,因为加法可以三个数相叠进行计算,因此也出现了连减三个数一起相叠的竖式。从计算正确率来说,还有点让人担忧,以后还要强调计算时的细心和计算后的检查!
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一、教学机智的培养。在对比三种竖式的优劣时,由于学生比较激动,只想赞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们都争着说自己的方法最简便,最好。而且有的学生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这种情况下,我便草草结束了对每种竖式方法优劣的讨论。由我简单小结了一下:这些竖式都有优缺点,你们选择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吧。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二、计算课在巩固练习时应加大训练力度。由于我在教学竖式的不同方法时,多让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计算方法,并慢慢地细心计算,导致教学新知花费的时间过长。有的学生会出现不专心听讲,不认证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样也导致了在练习用竖式计算的计算量是不够的。我应该分层次布置任务,这样可能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三、运用四导理念不充分。
新课标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四导教学法中也明确提出在课堂中要引导、诱导、指导、互导,有利于学生学习。可是这节课我却没有充分运用四导的理念,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列竖式的方法。这是我在潜意识中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结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在需要动手操作时让学生一起去合作完成。其实,像这样的计算课,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一个机会。
如果让全班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应该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用到每一节课中,最终,让学生能够站在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还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7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陈旧的模式中,师声问答沿袭成一个固定框架,学生只能循着教师的思路前行。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极为不利。为此,我在课堂上倡导学生大胆质疑,师生、生生间平等地交流数学思想,讨论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交流、争辩,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共同发展,构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在探究连减时,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我看到了学生在热烈地讨论、质疑、交流,把自己真正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在合作中领悟、发现了新知识。稚气小脸上透露出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积极情感得到了发展,意志品质得到了体现。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相互质疑,共同讨论,把原本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由小组合作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互相质疑、释疑的情景中自主探索,教师只是适时地引导,更多的是于学生一起探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发言的习惯,又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8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9
教学连加、连减前,我与邵丽、冯丽两位老师商量,学生计算第一步时,要不要在两个数之间画上一横线,在横线下写出第一步的得数(即以3+5+1= 的形式),再计算。商量的结果是按以上的格式书写、计算,这样做的优点是:
1、有助于学生理清计算顺序;
2、对后进生有所帮助;
3、书写工整。
带着这些优点我走进了课堂,并把这些优点极力介绍给小朋友。作业时,钱烨问:“老师,会算的也要画横线吗?”我说:“会算的也要画,等你们熟练了以后就可以不画了。”他低下头做起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又问:“老师,会算的可不可以不画横线?”一定是小家伙嫌画横线太麻烦了,我问:“你会算,算给老师看看。”“2+5+3=10”他脱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使计算变得简便了,我能说他不会算吗?他不但会计算,而且方法巧妙,我还有必要让他画横线计算吗?让他画横线写得数不是禁锢了他的思维吗?于是,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有好的方法计算,可以不画横线,但要保证不错。”季亚男是我班最差的一个学生,他连数手指都不会,计算连加、连减时是在我身边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写上得数后,又一个一个的数着手指,真着急,我说:“你也可以不画横线了,连着一起数手指。”速度明显的快了许多。画横线再写上得数,对于优等生来说没什么影响,可对于差生来说,影响就大了,写得数得用手,得打断他的'思维,做第二步时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维,速度明显打折扣。 基于以上两种情况,我对画横线写得数作了这样的规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结果,你可以画横线慢慢算,这种方法可以巩固正确的计算顺序。依靠手指完成作业的可以不画横线。作为教师不能因为要学生书写工整而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书写格式禁锢学生的思维。我觉得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计算正确就是好的。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0
我在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以老师开放性设问贯穿始终为主要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自学数学。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本,引导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在自读中体验计算方法,感悟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让学生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弄清算理,有根据地提出多种创见,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发展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既有与例题程度相当的“保底”题,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式题,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1
《连加连减》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本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去爷爷家喂小鸡的情境。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播放完课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在白纸上画出连加算式的含义,让学生静态领会连加的意义。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中间和右边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边和右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在说“8-2-2=4时”,他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2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习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在练习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习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3
这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简便算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设计和处理,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算法多样化。
传统的计算教学很枯燥、乏味,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之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页没有看?”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不同,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一样,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解法【234-66-34,234-(66+34),234-34-66】,并鼓励学生从这三个算式中自主选择喜欢的一个算式来进行计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算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瞬间被激活,并总结出简便运算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但有效地获得数学思想方法,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即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精心设计地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锤炼学生的情感。
以前,我总是习惯自己多讲,对血色很难过不放心,今天我给学生提供了乐于探索的平台,学生们充分展示出了善于交流的才华,真挚地流露出了敢于评判的情感,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觉得这个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4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1.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可以算是一堂计算课的教学,相对来说算理与算法比较简单,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为了减少课堂的'枯燥性,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画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个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而我的教学设计中却忽视了这点,缺少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显得有点死板。
2.注意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本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情境,我都用了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虽然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并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同时,单一的问题呈现形式,也使得课堂稍显乏味,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惫,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避免问题呈现的单一性,并且要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3.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课堂语言有点多、有点碎,同时评价性的语言较少,不能及时恰当的给予学生评价,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极的课堂评价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强语言训练,加强与学生的语言沟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5
在连减的教学中连减的运算顺序和根据图意列算式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学习连减的计算方法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连加的计算顺序,所以在讲连减的计算顺序之前我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连减应该怎么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给学生讲解理解图意的时候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的运用更能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出图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出示10只小鸟,让小鸟飞走3只,再让小鸟飞走4只,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小鸟只数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学生理解图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还没有完成,他们只能依靠直觉动作思维去理解问题,直观的看到小鸟只数的减少让他们能够明白怎么列式。
在课讲完时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进一步引申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得出结论: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说出来,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节课中课堂安排较合理导入、新授、练习、反馈、总结,对于时间的把握比较合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连减的运算顺序时应该直接上升到理论,在最后总结的时候再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多让学生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精炼生动,不要太随意。对于时间的分配要合理。
在教师的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全面发展。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6
刚拿到课本,很是诧异,觉得这个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三),其实内容是增加的,与上学期的竖式计算没什么区别,只是多加一次竖式计算而已。有必要增加这样的单元吗?上完了第一课时,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才发现,真是有必要。
首先,在例1教学的时候,出现连加算式,学生分步计算,先算前面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与后面的数相加,这样学生会列出两道加法竖式,这样的竖式上学期做过很多次,孩子们根本没问题,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们的时间预留的`不长,可是,我在孩子们书写,巡视的时候,就发现了,各种状况都出现了,加号忘记写的,忘了进位的,计算出现错误的,横式上没写得数的,甚至有个学生,连横式、竖式都分不清是什么意思了,我额头开始冒汗,看来我没有很好的预计孩子们暑假后开学第一天的状况,于是这节课被我临时机动的分成了两课时,先纠正和复习竖式计算的知识,再教授连加的竖式计算。相信,以后我就会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下次上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会先布置孩子们回家好好的复习与第一单元有关的上学期知识,在新课之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带孩子一起复习,这样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新课部分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单元应该是从人教版添加过来的,以往二年级开学第一单元是乘法,而现在改为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以及相关的解决实际问题。我觉得首先,这样很快的带孩子们复习了上学年的加减法,因为部分孩子经过一个暑假,计算能力明显下降,记忆不起了,同时也为后面的乘法做好铺垫。整个单元虽然只有短短的5课时,其中还包括2节练习课,但是目的明显。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7
连减法的简便运算这节课,我用的是导学课的模式进行组织教学的,首先我进行的口算练习,有利于本节课学生在计算时提高速度,本节课我是先出示了导学提纲,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讨论交流算法,“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可以使学生由具体算式,发展到一般情况,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规律,进行总结的能力。我担心有的学困生不能做到完全总结,我出示了“友情提示”给出提示语,让学生思考、总结,收到了良好效果,再出示规律,学生齐读掌握了重点,通过反馈精讲,使学生更加清晰了简算的'要点,所有同学都能学会,我还在最后的时候,出示了能力提升题,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在备课过程中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还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注意力更集中,运算过程可以大量演示,效果比较好。
我在四年一班上了一节同样的课,课堂结束后,听课教师对本堂课的评价较好,我自己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然而在同学年的二班讲授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教学一开始的时候探究减法运算性质时过于拖沓,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我也关注了班级的学困生,但是他们中的个别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好,在让学生上前面板书的时候,减法运算性质逆用这样的题型,个别学生能力比较弱,不能逆向思维,这也造成时间的浪费。
所以在上二班的课时,我都有点困扰,因为我总是把握不准班级差异,也许是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精心备课的同时,还应该备学生,认真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应因班级,因学情而有所不同,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8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习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习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19
《乘车》是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中的一课时,本节课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再上车”,“下车、上车”的情境很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能把静态的图画变为精彩的动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并能独立计算。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引导语不足。教师的引导语言是一节课的`主线,如果引导语不明确便会导致学生学不达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向课堂目标方向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按自己想法走,这也是新老师教学容易出现的误区。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上我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但在情境教学中,学生一步回答出答案时,没有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出的?”“你怎样算出的?”只是生硬地叫学生列式,错过教学资源,以后我会谨慎地注意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
2、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这样算?”你还能想出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这样的算式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我课堂节奏慢导制教学超时;在课堂上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
3、课堂教学中鼓励语言偏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准备了奖品来活跃课堂,但却因为自己的紧张忘记了,以后我会多加注意,不让这样情况再出现。
4、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引导数学理解方面的思维,而忽略了让学生开口算,开口读,巩固算法,一年级学生对于学到知识还不能一学就全部明白,必须通过多读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20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因此,如何运用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坐车”游戏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这样学生就把自己积累的生活中的简单的事情联系到数学中了。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 21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数学第一册第6单元第72、73、74页。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在整个数学课堂上,我以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气,学生能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对本节课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能根据教材内容确立明晰的设计思路,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学生在学前教育中,能熟练地掌握怎样计算了,而对于应该怎样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怎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来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用连加法,什么时候用连减法,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二、不足:
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因为用的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把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计得过高,可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因为操作减法时,摆三角形卡片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致使后面的练习部分完成得很少。由于我选择的课题于前面部分衔接处有空白的地方,知识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不够明确,所以“做一做”的第二个联系完成效果不好。
三、改进措施:
课下我请教了其他听课教师,他们也一致认为在做一做的第二个练习耽误了时间,如果当时灵活处理的话,就应该在黑板前板演,使全体学生都来学习一下,重点明确:在整体当中,画斜线的三角形是要去掉的,用减法,画虚线的部分也要相应的减去,使学生重点掌握。或者在课前预设,将这个练习做成课件,用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明确连减法的过程和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熟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使每节课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连减》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连加连减》数学教学反思11-17
连减教学反思02-20
连加连减的教学反思11-24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1-15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2-09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9-09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04-02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0-04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