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9 13:05: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山中访友》第六自然段的锦上添花

  六年级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字,读后如春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教学这样的文字,岂能儿戏?于是,我细细地拜读了多遍,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教师:同学们,把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吧!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读,喜欢哪一段的都有。

  终于,有人读到了第六自然段。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教师:多美的文字呀!不过,似乎有的地方美中不足,这一段是不是还可以写得更好?

  大家赶忙拿起书来拼命看。

  有人举手了。

  方媛:大家请看,在最后一句“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里,两个“听见”后面应该加一个“了”字。因为前面分别用到了“嗅到了”“看到了”“加入了”等词语,如果用“听见了”会使句子前后更整齐,而且语气也舒缓多了。

  这样的发现我不能不表扬。

  教师:把方媛同学改变的词带入课文中读一读,感觉一下。

  大家读的得意洋洋。

  又有人发现了问题。

  唐诚言:老师,书上说“落花”用的是“捡起”,说“石头”用的是“捧起”,而说“落叶”时却用的是“拾”,我认为用“拾起”比较好。理由和方媛的一样。

  教师:大家也把唐诚言同学改变的词语带进课文读一读。

  从大家朗读的声调中我已经感到他们找到了体现本段美的表达方法。

  毛映涵:这一段用了两个“捧”字,似乎都不是很准确。

  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你老毛子脑袋有问题吧?

  教师也很感兴趣:噢?说说你的理由。

  毛映涵:大家看,“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这句话。你们不妨试着捡个东西,捡起后再“捧”,是不是很别扭?“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这一句更怪,“捧”得用双手,“捧”着石头怎样敲它呢?

  有些同学试了试,频频点头,老师也首肯。

  教师:毛子的分析有些道理,哪,怎么改呢?

  毛子:我也不知道。

  大家议论纷纷,想出了好些词。

  最后,大家意见比较集中比较满意的词是:“落花”用“拈”较好;“石头”只好用最常见的“拿”了。

  教师:这样一改是好些了,但“拈”“拿”两词有没有“捧”在句子的含义呢?

  又是一阵思考和争论。后,得出一个结论:“拈”字动作优美,和“捧”字都有喜爱落花的感情,可以换掉;“拿”字就体现不出这种感情色彩,所以,后一个“捧”字不换为好,可以理解为先捧起来,再用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敲击。

  我们把自己修改后的文字读了读,果然感到更顺更美了。

  不过,说句心里话,我也不知道这样改是不是一定就比原文好,但至少学生去认真读了,认真思考了,咬文嚼字了,这种现象是好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2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详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文本的线索:

  (1) 揭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片段一: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进山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学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他在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学生纷纷回忆到:春游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鸟和树枝随风摆动,我们觉得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高兴,小鸟在快乐地唱歌,树枝好象也在欢乐地舞蹈。我通过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线理解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

  人类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潜能更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尤其是学生的想象能力。据调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下降,初中阶段尤为重要,学生升入中学,怎样培养他,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在课改形势下,我十分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文章《弯弯的月亮》中老师的“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学生星子成为老师后,让学生充分想象:像豆角、像眼眉、像镰刀……星子老师的做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真怕自己会成为扼杀学生想象力的杀手,所以我在课堂上也有如下尝试。

  1、导入环节中注重培养: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及课外,如《山中访友》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初看这篇课文,我也被它深深吸引,所以在备课中我也想通过这一点想象来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由教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大狗熊……,从而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能力真的不可估量,甚至比教师自身都丰富,在具体课堂中,我真的体会到了,若真的不设置这样的情境,学生的想象力、作文能力不可能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充分发挥学生想象为去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模仿《山中访友》中的写法,有的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象,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写作,我感到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和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大无边,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在无边的基础上再扩大。

  3、评价上鼓励标新立异:

  学生也需要成就感,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跟上,对学生极富创意的想象应给予高度的评价,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想象。如每次想象后,都给学生的想象力打分,并且由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打分后,说出评价的理由,有了这种鼓励措施,想象的同学、评价的学生都会把想象力作为评价一个人一条标准,也转变了以往靠分数、名次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想象力会更丰富、更乐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通过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的增强,作文能力明显提高。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是: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在新课改教学中,虽然只是初步尝试,但我会坚持,也会继续探讨其他方法,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资料以及结构。之后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能够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5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我设计的练习充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分页标题#e#

  二、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6

  秉承着这一目的与宗旨,我进行了《山中访友》的授课。重点是通过课文随堂讲解,教授孩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教师评价、激励语言到位,学生参与程度高。

  在观看研修视频中,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课我特别关注到了这一点。我抓住每一个可以鼓励、表扬孩子的机会对其进行点评:写字姿势、课文朗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准确性方面。我真的发现,与以往的课堂不一样了,孩子们都爱举手发言,积极性特别高。

  二、课堂环环相扣,自然顺畅。

  一节优秀的课堂背后必定是教师精心的设计,作为一节树标课,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仅仅是教师要备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备学生。于是,我尽可能地设想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课本,吃透学生,才能将课堂了如指掌,进行得自然顺畅。

  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以第一个比喻句、第一个拟人句为例,进行教学,之后让学生模仿着来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起初可能很难,但是慢慢会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发现能力都很厉害,课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授孩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同时运用小练笔、课后作业让孩子复习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今后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优点,同样也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合作、交流学习

  由于课程设计的原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小组、同桌之间的交流、讨论,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与学生个人的对话。这样给孩子交流的时间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来的观点就比较单一。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主、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师语言感染性不够强烈,学生体会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得相当准确、恰当,语言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呼唤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云姐姐等等,但是,在语调上还有待改进、提高。

  我一直坚信,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课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会更加努力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7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为刚接手这个班,不知道学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课件来上课。相比起上届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明显活跃很多,在第一堂新课上表现得也挺认真,虽然朗读水平不好,但是读得也算流畅。

  词语教学:

  在生字词方面,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先让学生齐读了三次课文,又齐读了《词语手册》,学生也自由读了几遍课文,课堂上并没有专门读生字词。将词语带入到句子中去读进行了好几回,从作业本情况来看,“看拼音写词语”这题全对的学生不多,错误集中在“吟诵、陡峭”二词。

  (一)浅尝文字,初识文本前后呼应之美

  我出示了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品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首尾呼应)师引:开头带着好心情,回家又——带着好心情和好记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好心情”,随之就很容易地说出这是“首尾呼应”,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题。

  不足:对于开头和结尾,我没有花时间细讲,只是让学生读过,和我教案中预设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当作者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鸟鸣声声?

  预设:“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说明这里鸟语花香。(师评:你一定想表达,开头带给你清脆的感觉,你一定听到鸟鸣声了。)

  2.拓展:栀子花见过吗?有一首歌叫做《栀子花开》,唱一句。

  3.师:孩子们,我们想象这鸟鸣声声,微风满怀,露水夹杂着栀子花的清新气息,有感觉地来读读这个清脆生动的开头。(生齐读开头)

  4.这叫首尾呼应(板书),既然文字是对应的,那我们就对应着读读。(女生读开头,男生读结尾)

  这一环节用时很短,但就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开头和结尾并不难,也不是文章重点。但我觉得我今天这样子的上法太随意。

  (二)寻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对于“单元提示”我也是一带而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单元应该注意什么,以及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其实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这是我备课的疏忽。

  对于寻找“山中有哪些朋友”这个问题,学生们反应很快,回答得很准确,但是在作业本上好多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答案错误。

  疏漏:脚步映衬出对应美

  师:请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幽径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上完全没有提及这个问题,直接跳到讲“老桥”了。明天补上。

  (三)溶解文字,探寻文本内部对应之美

  在讲“老桥”时,重点关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个女生当即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后来我又让学生把意思抄写到书上。关于“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依然如旧”的句词对应,学生们居然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找的都对,去年的学生在这个环节速读稍慢且有错误。

  在讲第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也能发现这是排比对应。但是这个环节上的和无趣,也没有教案中预设的练笔,进行的速度很快。

  总评:朗读是我的弱项,我不会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中语音语调也很平淡,在让学生读时,学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读过去,没有融入感情,没有投入到文字里去。由于备课不充分,很多教学细节没有涉及,本班男生过于活跃,课堂上很难安静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8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

  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

  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9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 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

  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0

  听了邓爱静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情形,觉得自己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学做得实在不够。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一连用了四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听邓老师讲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时,邓老师没有停留在学生的语气的指导上,她还指导学生:“巨人在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神态、动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细致、到位,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会不提高?想想自己当时讲到此处,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就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就体现得明显、到位,语文的工具性将得到体现了。

  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如果当时上课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只顾得让学生感悟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了,忽略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如果真是这样,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1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情绪”,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升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一样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透过教学实践,基本上到达了预期的效果:

  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完美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让同学么们边读边思考:(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3)从哪些描述中能够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资料,捉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2

  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我和孩子们进入了小学阶段最后学年段的学习。

  打开语文书本,第一单元的《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于是我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随着作者李汉荣到山中去拜访了他的朋友们。

  一、设疑入境

  初读课题《山中访友》我马上想到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因此,课文教学法的导入并以《寻隐者不遇》的经典诗篇诵读中进入了对课文学习的思考,诗人对隐者的寻求不遇,那么他会遇到什么呢?这种张冠李戴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可是细读课文才知道作者笔下的“友”那是大自然的精灵:古桥、树林、山泉、小溪……古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进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互换眼神、自己也成了一棵树,山泉捧出明镜让我梳妆......这一切唯有童心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好吧,让我也像作者一样“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领着孩子们在童心世界里飞吧!教学中通过快速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通过课文首尾两个句子的写法和句子中的词语揣摩作者的心情,从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教学情感基调。在这种基调的熏陶下寻找作者到底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在书上圈划出来,并引导学生逐一和他们亲切地打招呼: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一种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悄然形成。

  二、读“友”“感”情

  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在诵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到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再读课文,对最有趣的朋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拿起笔在文中写写画画,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1.读出对“桥”的尊敬;

  2.读出与“树”的知己;

  3.读出对“泉、溪、瀑、崖、云、雀”之热切;

  4.读出对“落花、落叶、石头”之敬畏;

  5.读出对“天地”之感恩

  配乐朗读,学生们兴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小鸟向我飞来了!”听着悠扬宛转的音乐,孩子们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树梢,蓝丝绒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合上书本,脑海里浮现出童话般的世界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人与自然合一,人与自然共生。

  带着满怀好心情随着作者在优美的字里行间里飞,真浪漫!

  三、仿段练笔促表达。

  本课的教学要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第二人称写法,面对面的描写与抒情和物我交融的独特感受)及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一段时,作者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引导学生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你好, 的 !你 )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3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

  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我校的教学评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们从教的时间是何其有限,成功的体验对许多人来说是何其的珍贵。我是个很幸运的语文教师,在自己语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放弃生物从事语文教学的10次教学评估中,无一例外的获得的一类课,而且近三年来稳居语文组的第一名。这个成功,有幸运,但决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访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点经验。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课件感染学生:为了让课件更“美”一些,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在课件中插入了本课的flash朗读素材,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2、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二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3、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5、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

  正是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4

  教材分析:《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尤为重要。

  反思: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到自然界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要说的话,学生有的把电线杆想象成五线谱,小燕子是音符,叽叽喳喳奏出美妙的音符,有的对树说:“你恨人类吗?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

  人类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潜能更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尤其是学生的想象能力。据调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下降,初中阶段尤为重要,学生升入中学,怎样培养他,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在课改形势下,我十分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文章《弯弯的月亮》中老师的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学生星子成为老师后,让学生充分想象:像豆角、像眼眉、像镰刀星子老师的做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真怕自己会成为扼杀学生想象力的杀手,所以我在课堂上也有如下尝试。

  一、导入环节中注重培养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及课外,如《山中访友》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初看这篇课文,我也被它深深吸引,所以在备课中我也想通过这一点想象来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由教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看林人、熊,从而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学生的想象能力真的不可估量,甚至比教师自身都丰富,在具体课堂中,我真的体会到了,若真的不设置这样的情境,学生的想象力、作文能力不可能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我让学生选出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学生有的模仿《山中访友》中的写法,有的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象,人类制造出废旧污染空气,让你呼吸,人类还砍伐你,你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结果遭此厄运,你不难过吗?学生说出了很多保护环境的好办法,而且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听着学生的表述,我感到欣慰,同时也产生了和幸福感。是的,学生的想象力大无边,我们更应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在无边的基础上再扩大。

  三、评价上鼓励标新立异

  学生也需要成就感,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跟上,对学生极富创意的想象应给予高度的评价,学生会更加积极地想象。学生评价打分后,说出评价的理由,有了这种鼓励措施,想象的同学、评价的学生都会把想象力作为评价一个人一条标准,也转变了以往靠分数、名次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想象力会更丰富、更乐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通过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有的增强,作文能力明显提高。

  在新课改教学中,虽然只是初步尝试,但我会坚持,也会继续探讨其他方法,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1.课文山中访友课后反思

2.人教版六上山中访友》教学反思3篇

3.山中访友说课稿

4.人教版六上《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5.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6.《山中访友》改写500字

7.人教版山中访友课文原文

8.课文《山中访友》教后记

9.课文《山中访友》教后记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