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8 12:33:3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灰雀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灰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灰雀教学反思 篇1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灰雀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习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习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习。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发情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习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习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习,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灰雀教学反思 篇3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习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灰雀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难点是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尊重,爱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等动物的教育。

  巧设问题,品读感悟。在看拼音写词语后,我出示上节课给孩子们留下的思考题,灰雀究竟去哪儿了,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人文本,慢慢读,细细品,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3到13段,边读边想,灰雀到底去哪儿了,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来,并且用横线画下相关的语句。刚开始孩子们有些胆怯,画好也不举手,我就鼓励孩子们,用我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们,李老师喜欢勇敢大胆的孩子哟,大胆猜想,说错也没关系。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小手林立,一同学说,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且说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其他孩子也踊跃补充,其中一个小女生从十一段中找到小男孩的动作句子,从中体会到小男孩做错事后,心里惭愧。引导孩子们体会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然后我又追问,小男孩那么喜爱灰雀那为什么想放了灰雀呢,受了谁的影响,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列宁,我就让孩子们找出列宁的话,品味列宁的话,体会列宁对灰雀着急,担心,惋惜之情。体会完心里后,让孩子带着理解和感受,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人物心里。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通过体会列宁的语言,体会到那些心情,都是因为列宁特别喜爱灰雀,把灰雀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亲人一样,小男孩就是被列宁这种对列宁的爱深深的打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才决心放了灰雀,知错能改,由捉到放。想象补白,小男孩回家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写一写。写完之后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反馈交流,适时做指导修正。

  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并且积累运用,这一课时主要抓住自言自语和果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运用词语再说一句话。

  情感深化,拓展延伸。学完这一课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孩子都谈的很好,通过谈收获,难点就突破了。如果时间合理分配,最后再默读后三个自热段,质疑释惑,孩子们可能会说的更好,最后顺势给孩子们推荐好书,名人成才故事书,让孩子课外继续读名人故事,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灰雀教学反思 篇5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那只灰雀是真的飞走了呢还是冻死了呢?还是??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紧接着,再设疑: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我提示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我猜测学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犯错,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个提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部分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另外,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真的不如列宁那样宽容,也不像列宁那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诚实和天真。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也许会伤害一颗脆弱的童心。有时还不顾场合地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还愤怒地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敢做,为什么不敢当?你还敢?”冷静下来想一想,做老师的大都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面子”。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爱面子。 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注意调查研究,不会让学生下不了台。能不点名批评时尽量不点名批评,能个别批评时尽量个别批评。

  灰雀教学反思 篇6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也爱孩子的品格。共两课时,我想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为什么选择第一课时呢?

  我没有讲好第二课时的本事。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为什么?因为能别出心裁的上出花样,上得精彩,有看头。可是我这个人简单平淡,没有情趣,再加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没有了花样翻新的激情,即使上第二课时,也不会让大家耳目一新,于是选择了无味的第一课时。

  当然,并不是自己就能把第一课时讲精彩,二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课时没啥讲头,讲不出彩,我就把自己原生态的第一课时教学呈现出来,供大家探讨研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定位?如何才能上得高效有趣?

  我先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于生字,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解决字音问题,但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其概括能力很弱,观察不够仔细,因此教师需要在字形方面加强指导,如哪些字容易多笔少画。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归类识记生字,这样可以简化学生识记过程,提高学生识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词语教学,新课标对中段的要求是: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词语教学不可单单让学生会读而已,要让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解词义,想象画面,读出味道。同时要渗透理解词义的方法。

  关于主要内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我记得以前是五年级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才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现在已到了中段,虽然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但对三年级起始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怎么降低难点?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找画画自然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语,接着指名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三段段意,最后我让学生把三段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虽然有些生硬,但至少给学生一个方法,使学生依法读进去,想出来,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于读书,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曾多次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教育家张庆也说:书不熟读不开讲。因此读通课文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当然每次读都要有每次读的要求。读准字音练习读---反馈检查读--浏览搜索信息读---边读边思考段意----想象画面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通课文。学生也只有在读通的基础上才能去品悟,去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还有如何把课上得有趣,一直是我难以逾越的沟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灵性,缺乏激励性等等,恳请大家给予指导帮助。

  灰雀教学反思 篇7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我在讲授《灰雀》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捉走那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讨论,尤其是后面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有困难,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鸟意识。

  然而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学习不好或不爱动脑的学生则充当了旁听者的角色;有的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小组交流当中来,我行我素,好像跟自己无关似的??这些现象在以前也经常出现过,有些现象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指导,如怎样组织组员参与学习,怎样调动不爱发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有序发言等;第三,教师要经常参与到小

  组合作学习当中,尤其是那些较弱的小组当中,带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使其感受到成就感并提供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灰雀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透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透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述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请同学画出描述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

  再问: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明白的?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样样的情绪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第三: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资料,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灰雀教学反思 篇9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教学《灰雀》第二课时时,我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三者之间的“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小男孩对灰雀的爱以及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感悟这三种爱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不同的,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全文以对话为主,组织学生讨论应该是其次,朗读应该是重点,可恰恰相反的是,学生讨论三者之间的爱很积极,朗读却有点忽视。我想,以对话为主的课,朗读应占极大的比重,那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有迹可循。这一步,在课堂上我做到了。其次,应该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缺乏合理引导。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灰雀的语气。当读第一次对话时,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我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朗读,学生读这句话时比读列宁的话好多了,我想可能是学生有此体会,才能读得出来。其余几次对话,学生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上示范朗读,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后,我静静思考,我上的是常态课,那常态课是不是应该上得更扎实些,结合课堂作业本,落实知识点,至少让学生在上完课后能独立地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习题。这一点想法,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去做的。

  灰雀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中体会爱。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发挥教师示范朗读作用。

  灰雀教学反思 篇11

  自从上了三年级,语文课除去两节作文后就只有五节了!明显的感觉课不够上,本来想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是数学题目偏难,错误需要订正,英语刚开始接触总要有时间练习,加上再临时开个会,哪还有什么时间?因此放学也有些晚了!计划上定的是每篇课文两课时,可是每次都要留个可恶的“小尾巴”!我一直很着急!

  于是我一直琢磨怎么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提高效率。读《灰雀》一文时,我被列宁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动着,特别是他对灰雀,男孩源自心底的爱,一直感染着我,然而课文的语言表达很含蓄,这样的寓意要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细剖析才能体会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很困难。我脑海中一直在盘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反复思考,认真琢磨才开始备课。要让学生明白列宁发现灰雀不见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从而明白列宁善解人意、尊重爱护儿童!

  第一课时在读过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列宁、灰雀、小男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列宁喜欢灰雀,小男孩也喜欢灰雀,只是他们喜欢的方式不同。当然这只是粗浅的认识。但这一概括孩子们思路就逐渐清晰了,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第二课时,通过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大多数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就对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当我问“为什么列宁不直接问小男孩而去问灰雀呢?”孩子们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让小男孩自己认识到错误上”。当时我真的有点急了,就差要发火了,可是想到时间我就忍住了。因为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导出现了问题,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如果列宁直接问小男孩”结果会怎么样?这下孩子们“茅塞顿开”纷纷说列宁这样做是出自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保护,因为他知道小男孩已经很自责了,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这样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就更近了一层!更为精彩的是当结尾处我又问:“如果小鸟会说话,列宁很小男孩也能听懂,小鸟会怎么说呢?”不少孩子都说“小鸟会说:‘列宁爷爷,这位小朋友带我去他家了串门了,他家可漂亮了,他还热情的款待了我。并把我送回了家!’”看,连小鸟也知道要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呵呵!这节课用了两课时就讲完了,没再拖泥带水!

  现在我静下心来想了很多, 看来要做到“当堂清”,必须先从自己出发。

  1、课前研读教材,抓住重点设计问题,由多个小问题变成统领全文的问题串。自己要清楚每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

  2、教案是死的,课堂却是活的。课堂引导要到位,切忌因为学生的反应而发火!

  灰雀教学反思 篇1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灰雀教学反思 篇13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这篇课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灰雀是小男孩抓的,只有通过读课文才能理解,列宁为什么明明知道并没有批评小男孩的做法,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可以理解列宁不仅是个大教育家,还是心理学家。

  在第一课时,我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字词上。虽然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如果一下子放手,中等生与学困生可能在字词方面就会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在这字词方面,重点提醒容易书写错误的“胸脯”“散”“敢”等字。

  在第二课时,我请孩子们通过抓住体现灰雀可爱的句子及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来品读,在理解为什么灰雀不见了,后来却又飞又回来?有的学生说,小男孩怕老爷爷伤心,就抓了一只一样的放回树上;有的说,这只灰雀本来就是列宁养的;有的则表现出思考状,不知到底是为什么。这时我抓住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品读课文3到10自然段,让男女生分角读读课文,我来读旁来,读完第一遍之后,有的孩子就提出灰雀是小男孩子抓的,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来说说,从对话中哪里看出是小男孩子抓的,眼尖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孩子说,那是因为他害怕。

  “他怕什么呢?”“怕批评”由来,我请学生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来说一说当时小男孩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在整节课,有的孩子发言很积极,如平时在班级中基本不参与课堂的建楠这节课很活跃,优生林世懿、章月馨等同等,但是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那里完全没有参与,就坐在那里,仿佛他们的思维被禁锢了一般,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怎么发言。点到他们,他们就呆呆地站在位子上。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思考,今后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能调动更多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呢?

  我想在今后,在把握课文方面,不仅要做到胸有课文,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更有概括性,能够让孩子们自己去课文中去学习,也就是所提的问题不要太过于多与细碎。

  在教学的水平与文本解读方面,我知道我能力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吃透课文,合理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实效,孩子们才会更加喜欢语文课堂。

  灰雀教学反思 篇14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

  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请同学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再问: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知道的?

  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第三: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内容,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灰雀教学反思 篇15

  1、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师生一起交流读后的感想、收获、疑问时,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他们在读了课文后,确实有话想说,而且发言很积极。在众多的发言中,有些对于课文还不太懂,有的已经读懂了,层次不同。像庄铭杰、李世歌黄炜宁等同学,已经懂得是小男孩捉了灰雀。像董相位、梁炜等同学甚至提出问题:灰雀到底哪去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通过交流,我了解了这样一个差别。

  2、在理清课文条理时,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我让他们找:列宁找灰雀的部分、列宁看灰雀喂灰雀的部分、列宁问灰雀的部分,他们只是从句子中找,不懂得找到相关的自然段。以后,对于层次分明的课文,一定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

  3、学习重点段时,我想引导学生明白男孩的思想有一个变化过程,而这变化过程正是由列宁的爱鸟的情感使男孩受到感动而引起的。但这样理性的问题,孩子找不到,也不爱找。如果把列宁的话和小男孩的话都打在屏幕上,就会吸引学生进行思考,而且,一目了然。

  灰雀教学反思 篇16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透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明白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用心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情绪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先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带给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灰雀教学反思(通用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灰雀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灰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灰雀教学反思 篇1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灰雀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习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习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习。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发情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习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习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习,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灰雀教学反思 篇3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习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灰雀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难点是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尊重,爱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等动物的教育。

  巧设问题,品读感悟。在看拼音写词语后,我出示上节课给孩子们留下的思考题,灰雀究竟去哪儿了,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人文本,慢慢读,细细品,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3到13段,边读边想,灰雀到底去哪儿了,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来,并且用横线画下相关的语句。刚开始孩子们有些胆怯,画好也不举手,我就鼓励孩子们,用我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们,李老师喜欢勇敢大胆的孩子哟,大胆猜想,说错也没关系。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小手林立,一同学说,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且说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其他孩子也踊跃补充,其中一个小女生从十一段中找到小男孩的动作句子,从中体会到小男孩做错事后,心里惭愧。引导孩子们体会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然后我又追问,小男孩那么喜爱灰雀那为什么想放了灰雀呢,受了谁的影响,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列宁,我就让孩子们找出列宁的话,品味列宁的话,体会列宁对灰雀着急,担心,惋惜之情。体会完心里后,让孩子带着理解和感受,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人物心里。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通过体会列宁的语言,体会到那些心情,都是因为列宁特别喜爱灰雀,把灰雀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亲人一样,小男孩就是被列宁这种对列宁的爱深深的打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才决心放了灰雀,知错能改,由捉到放。想象补白,小男孩回家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写一写。写完之后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反馈交流,适时做指导修正。

  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并且积累运用,这一课时主要抓住自言自语和果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运用词语再说一句话。

  情感深化,拓展延伸。学完这一课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孩子都谈的很好,通过谈收获,难点就突破了。如果时间合理分配,最后再默读后三个自热段,质疑释惑,孩子们可能会说的更好,最后顺势给孩子们推荐好书,名人成才故事书,让孩子课外继续读名人故事,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灰雀教学反思 篇5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灰雀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灰雀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那只灰雀是真的飞走了呢还是冻死了呢?还是??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紧接着,再设疑: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我提示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我猜测学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犯错,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个提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部分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另外,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真的不如列宁那样宽容,也不像列宁那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诚实和天真。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也许会伤害一颗脆弱的童心。有时还不顾场合地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还愤怒地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敢做,为什么不敢当?你还敢?”冷静下来想一想,做老师的大都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面子”。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爱面子。 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注意调查研究,不会让学生下不了台。能不点名批评时尽量不点名批评,能个别批评时尽量个别批评。

  灰雀教学反思 篇6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也爱孩子的品格。共两课时,我想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为什么选择第一课时呢?

  我没有讲好第二课时的本事。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为什么?因为能别出心裁的上出花样,上得精彩,有看头。可是我这个人简单平淡,没有情趣,再加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没有了花样翻新的激情,即使上第二课时,也不会让大家耳目一新,于是选择了无味的第一课时。

  当然,并不是自己就能把第一课时讲精彩,二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课时没啥讲头,讲不出彩,我就把自己原生态的第一课时教学呈现出来,供大家探讨研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定位?如何才能上得高效有趣?

  我先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于生字,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解决字音问题,但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其概括能力很弱,观察不够仔细,因此教师需要在字形方面加强指导,如哪些字容易多笔少画。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归类识记生字,这样可以简化学生识记过程,提高学生识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词语教学,新课标对中段的要求是: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词语教学不可单单让学生会读而已,要让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解词义,想象画面,读出味道。同时要渗透理解词义的方法。

  关于主要内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我记得以前是五年级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才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现在已到了中段,虽然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但对三年级起始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怎么降低难点?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找画画自然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语,接着指名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三段段意,最后我让学生把三段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虽然有些生硬,但至少给学生一个方法,使学生依法读进去,想出来,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于读书,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曾多次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教育家张庆也说:书不熟读不开讲。因此读通课文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当然每次读都要有每次读的要求。读准字音练习读---反馈检查读--浏览搜索信息读---边读边思考段意----想象画面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通课文。学生也只有在读通的基础上才能去品悟,去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还有如何把课上得有趣,一直是我难以逾越的沟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灵性,缺乏激励性等等,恳请大家给予指导帮助。

  灰雀教学反思 篇7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我在讲授《灰雀》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捉走那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讨论,尤其是后面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有困难,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鸟意识。

  然而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学习不好或不爱动脑的学生则充当了旁听者的角色;有的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小组交流当中来,我行我素,好像跟自己无关似的??这些现象在以前也经常出现过,有些现象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指导,如怎样组织组员参与学习,怎样调动不爱发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有序发言等;第三,教师要经常参与到小

  组合作学习当中,尤其是那些较弱的小组当中,带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使其感受到成就感并提供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灰雀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透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透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述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请同学画出描述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

  再问: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明白的?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样样的情绪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第三: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资料,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灰雀教学反思 篇9

  《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教学《灰雀》第二课时时,我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三者之间的“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小男孩对灰雀的爱以及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感悟这三种爱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的爱是不同的,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全文以对话为主,组织学生讨论应该是其次,朗读应该是重点,可恰恰相反的是,学生讨论三者之间的爱很积极,朗读却有点忽视。我想,以对话为主的课,朗读应占极大的比重,那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有迹可循。这一步,在课堂上我做到了。其次,应该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缺乏合理引导。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灰雀的语气。当读第一次对话时,小男孩说话结结巴巴,我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朗读,学生读这句话时比读列宁的话好多了,我想可能是学生有此体会,才能读得出来。其余几次对话,学生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上示范朗读,发挥教师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课后,我静静思考,我上的是常态课,那常态课是不是应该上得更扎实些,结合课堂作业本,落实知识点,至少让学生在上完课后能独立地高效率地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习题。这一点想法,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去做的。

  灰雀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中体会爱。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发挥教师示范朗读作用。

  灰雀教学反思 篇11

  自从上了三年级,语文课除去两节作文后就只有五节了!明显的感觉课不够上,本来想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是数学题目偏难,错误需要订正,英语刚开始接触总要有时间练习,加上再临时开个会,哪还有什么时间?因此放学也有些晚了!计划上定的是每篇课文两课时,可是每次都要留个可恶的“小尾巴”!我一直很着急!

  于是我一直琢磨怎么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提高效率。读《灰雀》一文时,我被列宁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动着,特别是他对灰雀,男孩源自心底的爱,一直感染着我,然而课文的语言表达很含蓄,这样的寓意要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细剖析才能体会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很困难。我脑海中一直在盘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反复思考,认真琢磨才开始备课。要让学生明白列宁发现灰雀不见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从而明白列宁善解人意、尊重爱护儿童!

  第一课时在读过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列宁、灰雀、小男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列宁喜欢灰雀,小男孩也喜欢灰雀,只是他们喜欢的方式不同。当然这只是粗浅的认识。但这一概括孩子们思路就逐渐清晰了,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第二课时,通过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大多数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础很容易就对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当我问“为什么列宁不直接问小男孩而去问灰雀呢?”孩子们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让小男孩自己认识到错误上”。当时我真的有点急了,就差要发火了,可是想到时间我就忍住了。因为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导出现了问题,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如果列宁直接问小男孩”结果会怎么样?这下孩子们“茅塞顿开”纷纷说列宁这样做是出自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保护,因为他知道小男孩已经很自责了,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这样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就更近了一层!更为精彩的是当结尾处我又问:“如果小鸟会说话,列宁很小男孩也能听懂,小鸟会怎么说呢?”不少孩子都说“小鸟会说:‘列宁爷爷,这位小朋友带我去他家了串门了,他家可漂亮了,他还热情的款待了我。并把我送回了家!’”看,连小鸟也知道要保护小男孩自尊心!呵呵!这节课用了两课时就讲完了,没再拖泥带水!

  现在我静下心来想了很多, 看来要做到“当堂清”,必须先从自己出发。

  1、课前研读教材,抓住重点设计问题,由多个小问题变成统领全文的问题串。自己要清楚每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

  2、教案是死的,课堂却是活的。课堂引导要到位,切忌因为学生的反应而发火!

  灰雀教学反思 篇1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灰雀教学反思 篇13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这篇课文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灰雀是小男孩抓的,只有通过读课文才能理解,列宁为什么明明知道并没有批评小男孩的做法,只有通过认真思考,才可以理解列宁不仅是个大教育家,还是心理学家。

  在第一课时,我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字词上。虽然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如果一下子放手,中等生与学困生可能在字词方面就会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在这字词方面,重点提醒容易书写错误的“胸脯”“散”“敢”等字。

  在第二课时,我请孩子们通过抓住体现灰雀可爱的句子及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来品读,在理解为什么灰雀不见了,后来却又飞又回来?有的学生说,小男孩怕老爷爷伤心,就抓了一只一样的放回树上;有的说,这只灰雀本来就是列宁养的;有的则表现出思考状,不知到底是为什么。这时我抓住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品读课文3到10自然段,让男女生分角读读课文,我来读旁来,读完第一遍之后,有的孩子就提出灰雀是小男孩子抓的,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来说说,从对话中哪里看出是小男孩子抓的,眼尖的孩子一下子抓住了第四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孩子说,那是因为他害怕。

  “他怕什么呢?”“怕批评”由来,我请学生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来说一说当时小男孩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在整节课,有的孩子发言很积极,如平时在班级中基本不参与课堂的建楠这节课很活跃,优生林世懿、章月馨等同等,但是也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在那里完全没有参与,就坐在那里,仿佛他们的思维被禁锢了一般,一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怎么发言。点到他们,他们就呆呆地站在位子上。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思考,今后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能调动更多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之中呢?

  我想在今后,在把握课文方面,不仅要做到胸有课文,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更有概括性,能够让孩子们自己去课文中去学习,也就是所提的问题不要太过于多与细碎。

  在教学的水平与文本解读方面,我知道我能力有待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吃透课文,合理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实效,孩子们才会更加喜欢语文课堂。

  灰雀教学反思 篇14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

  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请同学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再问: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知道的?

  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第三: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内容,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灰雀教学反思 篇15

  1、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师生一起交流读后的感想、收获、疑问时,孩子们的表现很好,他们在读了课文后,确实有话想说,而且发言很积极。在众多的发言中,有些对于课文还不太懂,有的已经读懂了,层次不同。像庄铭杰、李世歌黄炜宁等同学,已经懂得是小男孩捉了灰雀。像董相位、梁炜等同学甚至提出问题:灰雀到底哪去了?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通过交流,我了解了这样一个差别。

  2、在理清课文条理时,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我让他们找:列宁找灰雀的部分、列宁看灰雀喂灰雀的部分、列宁问灰雀的部分,他们只是从句子中找,不懂得找到相关的自然段。以后,对于层次分明的课文,一定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

  3、学习重点段时,我想引导学生明白男孩的思想有一个变化过程,而这变化过程正是由列宁的爱鸟的情感使男孩受到感动而引起的。但这样理性的问题,孩子找不到,也不爱找。如果把列宁的话和小男孩的话都打在屏幕上,就会吸引学生进行思考,而且,一目了然。

  灰雀教学反思 篇16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透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明白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用心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潜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潜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情绪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先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带给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