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1
上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2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盼,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超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个性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潜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务必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但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光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光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3
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作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培养人才有着首当其冲的责任。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语言训练,又要进行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生在形象感染,思想熏陶,通过潜移默化来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感情朗读,激发思想教育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思想性很强,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情感,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诗歌写的是一个母亲和调皮孩子的故事。篇幅短小,意蕴深刻,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先范读一遍,请学生闭上眼睛,跟着教师的朗读想象出现的画面,感受其中的温馨。然后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注入感情自由朗读,再次感受仿佛置身于迷人的树林间。学生整体感知“我”是一个调皮、爱撒娇、快乐的孩子;“我”看到了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母亲;我听到了一个母子须臾不分的故事。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容和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知己的心灵,真正体验到人间的至爱亲情——母爱。
二、抓住课文重点,突出思想教育
讲读课文,不能平铺直叙,应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抓住文章重点,能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以达突出思想教育的目的。如《背影》这篇叙事记事散文,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文章第六段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先让学生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然后分别找出相关语句,最后剖析描写的意义和作用,如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这时我看着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转化成了儿子对父亲的神情,父子间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抓住重点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学生在认真的'阅读分析中体会到人间的真情,并在内心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教师可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三、剖析人物行为,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不少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如豪气冲天,胆识过人,救国救民的毛泽东;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鲁迅;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爱因斯坦;品德高尚、英勇顽强的志愿军战士;正直无私的车夫……学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到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品读赏析,感悟其品质的高尚,精神的伟大,在阅读分析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将书本的知识内化为指导行动的指南,从而健康和谐地发展自己。
四、开展情境教学,渗透思想教育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从而受到教育。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投影展示,初步感知获教育。以贝多芬的名言,他的一生创作的音乐,以及自身的不幸却给别人带来快乐为展示内容,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伟人的魅力。师生交流了解贝多芬感人事迹,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初中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最终确立,抓住契机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语文教育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力,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4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1.教学体会
1.1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2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1.3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1.4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5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受《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安全教育教学反思爱的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6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人文科学,在各门学科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而写应该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课外多积累词语、句子和文段,以此打下写作的基础。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多,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而学生大部分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忽略了课外阅读。长期以来,学生对阅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平时学得不错,临上阵前再搞突击,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作积极思考,很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来充实自己,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在课前要求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成语故事及优秀文章等,并且要求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作好记录,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了解更多课外知识,积累更多名言名句,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写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坚持写日记、随笔、读后感,也是提高写作的关键。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倡导创新作文,强调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但在实际中,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使得学生只是为了作文而写作,没有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的构思作文的习惯,作文内容往往空洞无物,有的只是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很少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
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鼓励学生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自内心地、主动而又积极地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多写多练,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提高写作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倡并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有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些随笔或读后感之类,并叫几个同学将他们写的内容读给其他同学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同时,教师自己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多给学生读一些自己的文章,给学生多鼓励,多指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写作带给人的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安慰。
最后,口头作文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阶段、心里特点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面的、零星的、不连续的,而通过口头作文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口头作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果断性,增强自信心,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最终达到提高书面写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方法如何不同,只要遵守新课程中的新概念,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们成才的良田沃土。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7
人们总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学生,要想雕琢出洁净、高尚的灵魂,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人性的关怀,作为教师,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学工作中,我感慨颇多,兹述于此,敬献给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学中,置换角色,强化自信
我在教学中无意间提到魏书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说魏老师让学生自己上课,自己命题,没想到283班的同学反映很热烈,纷纷表示欢迎,愿意尝试。我意识到这是强化学生自信心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欣然同意。
同学们推荐语文课代表肖文烨做小老师上课。11月14日早自习,我把课件给肖文烨看了,告诉他重点难点,教他进行电脑操作,具体细节都留给他自己设想。第一节课,肖文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上了20分钟。
在肖文烨上课期间,我和同学们都称之为“肖老师”,而且一有疑问马上就提出来,课堂气氛似乎比往日还要热烈些,我很欣慰,同学们懂得尊重他人的尝试,学习上又积极主动。
肖文烨作为学生来上课,当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他上课始终面带微笑,当他发现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后面同学讲小话时,他则义正词严的批评他:“易丹波同学,你在干什么?!”我很欣慰,肖文烨的微笑和魄力实在难能可贵,他所具备的这两种素养,一定可以促成他将来的成功。
肖文烨上完课以后,我对他勇于尝试,挑战自我的精神给予了极大的赞许。我当场奖励他四颗怡口莲糖果,肖文烨当场剥了一颗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内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学们也高度赞扬了他的勇气,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还有好多人跃跃欲试,希望这样的活动每个月搞一次,给更多同学以机会。
当天晚上,肖丹霞同学要求下个月也给她一个机会,让她来上一节课。我对她这种见贤思齐的精神表示嘉许,欣然应允。
我又趁热打铁,在11月15日要求同学们再次置换角色,做一做命题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中考试试题。同学们共同推举了肖文烨和肖丹霞作为男女生代表,两天后,他们俩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试题。别说,还真有许多和我出的题不谋而合。我推荐给同学们,在后面写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请传阅!”
因为我鼓励同学们说:“不仅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题试一试。”后来邓新桂同学又出了一些生物试题。
语文期中考试时,肖文烨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虽然不是特别高的成绩,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坚定的自信,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他们沮丧。
教学体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但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置换角色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会继续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发现需求,传递温暖
11月中旬,天气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课,发现有些同学感冒了,穿却穿得很单薄。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是月假时根本就没有带棉衣来。其实我已经几次跟学生们说,没有衣服穿的同学可以到我那里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没有人来。这一天可能是实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说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没想到是两位男生。
我把他们领回了家,给彭洲找了一件温绮的里面有绒的夹克,给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线衣。他们是很娇小的男生,我现在又长胖了,实在只能从旧衣服里找到这么两件凑合一下。我们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谈谈心,他们觉得很温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们俩穿着我的衣服坐在教室里,我也觉得很温暖。我想,曾经穿过一个女老师的衣服,将作为一种特别的记忆而长久的存留在他们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中考试之后,邓久思到我家里来找我谈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电热水包,说:“老师你也有这个啊!”我说:“是啊,是给我儿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热。”他又问:“那怎么没看到你儿子?”我回答说:“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迟疑了一下,然后说:“老师,那就把这个借给我用一用吧。”我欣然应允了。
因为我觉得邓久思是一个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数理化很好,但是语文和英语都不怎么样。我曾经批评他的字迹潦草,他虚心接受,现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阅期中考试的作文时,发现他在作文中写到,他很感激语文老师肖老师对他的关怀,因为肖老师指出他的书写问题,单独教他写作文,考前把基础训练借给他复习。我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这才知道那么一些细小的事情,竟然给他带来了许多温暖。考试之后,他又及时把基础训练还给了我。我觉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关怀。
充电之后,邓久思拿着热乎乎的热水包走了,我觉得很温暖。
我的体验: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也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作为科任老师,相对班主任来说,对学生可能没有那么了解,那就更加要细心,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一件衣服,一个热水包,甚至一句话,就可以温暖一个灵魂,洁净一个灵魂,何乐而不为?况且,在向他人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何乐而不为?
三、情感上,热心沟通,创造和谐
在上完《小狗包弟》时,我曾布置了一篇周记:
由人及己请问你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吗?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勇敢地来说一说,写一写。
在批阅周记时,我发现肖文烨写了一篇《友人邓卢》,文章大意是说,邓卢是他初中时的好友,曾经陪他度过很多美好的课余时光,曾经给过他很多生活上的帮助。但是后来他们疏远了。如今他很内疚,听说邓卢学习不是特别努力,他没能帮助他,虽然两个班教学楼相对,他却没有勇气向邓卢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鉴于肖文烨同学的内向,11月18日,我从278班上完课后,来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邓卢,把《友人邓卢》给他看了。邓卢看完以后倒是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谢谢老师”。我鼓励他也可以主动找肖文烨聊聊。在场的其他同学觉得很感动,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这么有爱心,这么细心。我笑一笑,我觉得很平常。
让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邓卢在期中考试的作文里写到了这件事。20日晚批阅作文时发现这样一段:“前几天我读到一位老友写给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对我很愧疚,其实我没做什么,那都是小事,应该愧疚的是我,我没有他那么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奋……”我便知道是邓卢写的。我很激动。
不管肖文烨和邓卢还能不能成为以前那样的好朋友,我认为,至少他们关于《友人邓卢》的记忆是美好的。
教学体验:关怀学生的情感,作文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学生们在情感交流与沟通方面可能还有种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热心一点,多做点什么。我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带来这么多反响。帮助同学们进行沟通,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我还会继续努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多多的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来温暖他们,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来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如此,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要达到那种境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初中语文教育的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相关文章:
苯酚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12-18
《乡愁》课后教学反思范文03-02
《盼》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12-18
《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2-14
《找次品》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2-18
金色的草地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12-16
《乡愁》课后教学反思03-02
《背影》课后教学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