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17 19:14:3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通用17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通用17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

  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0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0经线和00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0经线和00纬线,则要推断00经线和00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0经线和00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判读某地所处的东西半球位置是学生遇到的又一个难点,教学中我仍然是从定义着手,让学生明确200W以东至1600E以西为东半球,此范围以外为西半球。不论给定什么地点,先在它的附近划出200W和1600E这两条经线,再观察这个点是否在200W以东至1600E以西的范围内,若在,则该点位于东半球,反之,则位于西半球。

  此外的一个难点是南北极附近经度的判读,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00经线上选取一点,如果给定的图中极点是南极,则向南极的方向为南,其相反方向为北,再以此点为中心,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即可判读出东经和西经。学生在遇到南北极为中心的图时,往往会出现方向的混乱,原因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对于以极点为中心的整图不适用,但对于除极点外的各点依然适用,只不过此时的“上下”一定要和“北南”相一致,必要时可把作业本或试卷旋转一定的角度。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2

  对于初一年纪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学习一些比较基础的入门知识。这节课所讲的课题是《板块的运动》。从复习以前的知识做引导,来一起同学们的思考,从而引出今天所要讲的课题。

  这次讲课主要用到的事多媒体,把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展开了小组讨论,在积极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并将本节课重点给学生们做出一个整体的总结。讲完课后的几分钟,又带领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题,有简单到复杂。最后布置作业。整节课自我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是会有许多不足之处。

  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课堂进行了评课。提出来一些需要改正的问题。我的知道老师李老师指出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年纪组长张芳老师提出,板书有点少,应该把课题写上并且还应该把本节课的重点以板书的形式列出等。其他老师还提出了:一,讲课太细,对与初一的孩子来说讲的太多了。二,老师建议让学生多动手,自己去黑板上画出六大板块的轮廓和大致位置。三,是以我讲为主,应该响应新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四,课件不应太多,而要很清晰。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更正。改掉缺点,发扬优点。在平时上课中就要体现新课堂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玩中学到东西。

  这次公开课,给我很多帮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作为一名老师,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会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而奋斗。我坚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习,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4

  本周是开学第六周了,地理课刚刚上完一章,刚开始由于教材不熟练,课本掌握的深度不够,上起课来总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总觉得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深刻,学习的兴趣很高,但是总觉得练习没有时间去检查,去巩固,这样只好让小组长代劳,让组内去吧问题解决好,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老师再去解决。

  上课时,以练习为主,把学生引导知识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一点我尽量去做,可是有时感到有些知识很是抽象,学生根本无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讲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面对反应慢三拍的学生,老师让他做的题目他总是不以为然,有时发现就是学到了那一页他都跟不上,面对全部学生,面对每一个问题,面对有限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感到力不从心,想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让每一个学生都由自主的学习引发到自发的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这确实也是一个境界。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则。面对知识的殿堂,不论什么法,只要学生的成绩有提高,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师们都认可的方法这就是好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成绩就要下功夫,从教学方法上要做好,从学习方法上要做好,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要做好,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上做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5

  初一上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工作即将结束,虽然我是“半路出家”,改行教地理,但因为我有一颗热爱教育、干一行爱一行的红心,边学习边实践,边请教边领会,并且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越来越热爱地理课。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较大的认识,并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不是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将来走向社会和走向世界的需要。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热爱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保护世界环境的一员。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使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我的地理教学,启迪了学生的智能。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我设计的导学案,启发诱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本地区实际,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地理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远大志向。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6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7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8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上完之后,一直觉得不是非常的理想,反思了很久,总结出三点:1.准备不够充分2.教材吃的不透。3.课外知识扩充的不够,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上课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准备什么,没想过要表现的特别出色。其实现在未来,每一次充分的准备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才是。内容安排真的很少,很没技术含量。虽然来听课的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没有说我什么,但是我还是很惭愧。已上三点算是对这堂很不尽人意的课的浅薄反思,希望自己能以史为鉴,尽快提高,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在自主学习的部分,学生虽然很认真的看书,但由于是初一新生,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耽误的时间长,而且不容易发现重点问题,即使小组合作后有了改观,但还需全班各组共同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突破的板块,主要是学会从图中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通过反复读图、识图,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比较准确,但由于这是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到大屏幕前指图说出时仍容易犯错误,还需要不断巩固。对于拓展延伸板块,内容很好,又一定的难度,而且能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也能够激起学生探讨的激情,但由于前面重点突破的时间稍微多了一点,这部分内容时间上有些仓促,下节课应适当调整。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知识点多而细,每个知识点都很重要,为以后学习提供基础,所以上好这一节课至关重要。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并不存在,是人们在地球仪上人为划定的,所以需要学生要有空间感,再加上教材中以图为主,给学生预习也增加难度。

  根据以上情况,我采取了学生自学和小组交流为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5分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学案,对于抽象的事物仅凭阅读教材是不能够完成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一个地球仪,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大约15分钟),教师深入到组内进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我的提问和指导感觉大部分学生能够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往的教师教学老师在前面使尽全身解数的讲解,达到的效果也不过如此,现在通过自主学习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再加上教师有针对的点拨,学生同样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是地球仪仍不够直观,各组的地球仪有的是经纬网地球仪,有的是政区地球仪,这样学生自学起来程度不一样,教师在点拨时也有一定难度;个别学生仍然对抽象的事物不能理解,希望在下面的几节课中再进行渗透。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2

  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隐含在活动中,默化在细节里。从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到为降低难度将问题分级分类;从活动前的温馨提示到活动中锦囊妙计;从丰富多彩的资料选取到激励有加的特色评价等等许多环节的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殷殷期望,而这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

  二、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

  教师始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想方设法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探究发现”活动中,教师自制教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又如,在“慧眼识图”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4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

  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5

  经过一个学年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我发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一个学年即将过去,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及自己制作简单的教具,在教学中体现地理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怎样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及思考:

  一、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学生,我校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纪律为先,才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纪律,就不会有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他们认识充分到自己的缺点和良好纪律的重要性,积极改正不良的习惯,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因此,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从地理这门学科来看,地理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可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有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我们可以在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个地理趣味故事,那么学生必定会更加努力认真的听你讲课。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兴趣带动学生学习,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二、加强学生学习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新课标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换,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地理学科在初中科目中算是较难学习的科目,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生活中的地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认为你是一个“事事通”的老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观察法,启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2、对比记忆法:在我们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的知识可以对比记忆。例如学生反映的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很难学,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很简单,而考纲要求我们掌握实际中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其所对应的景观,那么这就难倒学生了。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或者很少接触气候,这是我们就要教学生运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对比记忆,把亚热带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对比,找出相关的规律,那么这一节的内容也就没有想象中难学了。

  因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三、运用身边的“生活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的发生、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等相关的知识都与我们生活联

  系非常的大,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那么学生久很容易接受“昼夜长短变化、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等知识点的教学。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四、自身不足之处

  在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喜忧参半,有得有失,喜的是我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运用自身的知识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完了,忧的是我的身上也暴漏出很多的缺点:

  (1)没有做到真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有待提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引导不够,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所有学生。

  (2)师生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该进一步斟酌,提高提问技巧。

  总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6

  本周工作主要是迎接督导检查工作,老师们都在忙着备课、上课、处理作业等。办公室人员都忙着整理档案、上课、备课,的确是感到了紧张感。可是面对如此多的档案和紧张的上课。老师们的确要调节好自己。看到他们都忙到深夜,忘我的工作者,让我感到了老师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学校的工作老师们都确确实实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了,学校工作的确是繁琐的工作,只有肯干、愿干、努力地干。然后再让学生肯学、愿学、努力地学。这样杨坡中学的成绩很快就会蒸蒸日上,不久将会走上全县的前列。

  目前的现状,老师们大多数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无论课上课下,每位老师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白天除了上好课外,课下却都趴在电脑桌前批改作业、查阅资料。每位老师都改变了以前的懒散的状态,把自己踏踏实实的奉献到了教育事业上了。可谓称的上是“蜡烛”、是“春蚕”、是“园丁”这些荣誉称号。可谓杨坡中学的老师的思想觉悟的确提高了一个档次。老师们的干劲也提高了很大一个台阶。老师们的自觉性也是不言而喻。老师们的怨言也就自惭形秽。老师们的牢骚也就销声匿迹。总之,老师们的素质高了,老师们的水平高了,老师们的言论高了,老师们的形象高大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篇17

  一、立足农村学生学习局限,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来源单一,网络覆盖较差,多数学生缺乏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因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利用实际条件展开教学:

  (1)开学预备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科教电影《地球家园面临的危机》,这部电影由英国的BBC电视台组织拍摄,多位有关地理学科的科学家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于是英文版,笔者与朋友合作翻译校对完成了字幕。放映后,组织学生就自己所感兴趣或者有一定了解的专题写作,藉此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的调动起来。

  (2)正式教学阶段,我针对教材的单元设置,分为大的专题,如天气和大气运动、海洋和陆地的运动形式等等,充分利用央视十频道的《探索发现》、《百科探秘》等科教栏目的影视资源,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选取和教材密切相关的片段整合,进行专题教学。

  根据学生反馈和学习检测,笔者发现,平行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地理学科的信息量,另外进行专题教学。

  加强和学生的学科专题意识:

  一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知识结构,

  二则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复习,

  这种由分散的知识点组合形成知识结构,通过笔者引导,将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改变传统的文字学案,努力构建以视频为主、图片为辅的学案

  自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以来,慢慢陷入一种误区和怪圈,教师的课件越来越华丽,文字内容越来越多,甚至形成教师怕放映不完,学生怕抄不完的恶性循环。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图省事,“热衷”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节课下来,话没有几句,埋头于电脑桌下,学生几乎看不到教师的体态语言,有的时候课件一放,就让学生一抄了事。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经笔者探索,形成一些初步对策:

  (1)根据心理学和认识学理论,人对图片和视频接触最为敏感,记忆最为深刻。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这个规律。笔者据此,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构建以视频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课件,例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分为:公转的方向、公转的周期、五带的划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四个小栏目,笔者对每一个小栏目采用了一个视频加四张图片的组合制作了本课课件,对于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这个难点,笔者格外准备了包括什么叫直射点、南北回归线和赤道、直射点季节运动的轨迹三个子栏目的视频设计和图片展示,同时附加两个拓展知识面的小知识:地球运动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地球公转的关系。文字大幅压缩,除了一个必须的归纳表格,全部字数仅仅三十余字。

  (2)教学中根治课件制作过于花俏,以及以放代讲的“多媒体教学综合症”。根据教学观察,有的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但是课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动画,本来卡通动画只需在导学部分应用,能调动课堂气氛即可,却一再使用,使得学生被和教学关联性不强的卡通动画干扰,极大的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据此,笔者制作课件本着朴素明快的原则,对视频和图片是反复推敲,充分保证引用资料与教学的密切度。

  此外,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注重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杜绝以放代讲,使学生与笔者能够形成有效的双向互动——人人互动,而不是“人机互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口语表达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

  三、优化习题设置,紧跟中考命题思想,摒弃题海战术

  农村教育有两个“极端现象”:

  其一是教育基础普遍薄弱,

  其二教学力量不均衡导致的教学质量两极分化。

  有鉴于这个客观因素,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划分为三个层次,在习题练习上有不同程度的倾斜。

  (1)将题目仔细分析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大胆的跳出习题册的拘泥,重视自主命题和交流命题,根据中考的命题动态进行试题研究,同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交流命题,借鉴吸收其他教师的命题经验和成果,将这些习题应用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2)对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标准化作业”教育,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教学、练习、讲评的各环节的需要,制定出“答题五步骤”,让学生再做练习时,按照五步骤依次完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第一步阅读题干,找出关键词语”可有效防止学生看错题目和漏题现象;

  “第二步阅读题支,作答并说明理由或解答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细节意识和对课本知识点分布的熟稔程度,同时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思路偏差以作为讲评的依据。

  例如在批改中,发现学生在比例尺换算和错别字等方面的问题,在讲评中有的放矢,极大的节约了教学课时,减轻了笔者与学生的负担。

  使节余下来的时间充分地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地理课外知识的拓展上面。

  四、教学工作不足之处和自我反思

  根据实际的教学检测,笔者发现,从整体看,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普遍认可地理学科。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反馈良好,有明显提高,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尚未真正建立“标准化流程”,学习效果提高有限,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状,笔者在今后教学中将此现状认真分析,探讨,逐步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03-24

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反思01-13

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1-13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01-3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03-18

地理教学反思_地理教学反思03-25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0-21

最新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范文01-14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通用13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