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3-07 18:35: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数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几何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方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对5个例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决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快。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则AB×AC﹦AE×AD,在证完题后,我启发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的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意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快。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

  二、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不难看出,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都是个转折,尤其是数学思维上产生质的改变。很多初中学生很难快速地适应过来,很难改变以前的数学思维模式。尤其是在课改初期,很多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去熟悉和深入,这就显得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初中课改数学学习下的分化反思。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一些网络游戏的影响。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实践共同努力,切实把新课改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3

初中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教学中的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随着20xx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一轮新的课改又要开始了。我知道,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4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可是必须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趣味、学得简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十分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趣味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异常好。我校开展学科教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宋小平教师的一节数学课,她精彩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兴趣激发起来。本来是上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却让她用优美自然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境界。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一样的教师有不一样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我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5

  摘 要:高中数学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等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从而不断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就必须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反思,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教学观念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从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个教学潮流特点,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去思考,通过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从而帮助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正确地认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二、教学方式反思

  教学方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针对新的教育背景,将知识实现全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去创新,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和学生进行思想讨论,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选取适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过程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根据所学习的不同内容,比如,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学习、实践性较强的空间图形认识和学习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空间图形认识和学习等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以建模教学和学习方式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必须要充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形中提高我国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学习方式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课堂问题进行很好的回答,教师可以结合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对学生的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很好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进入到情境中,然后进行思考,主动去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改善学习现状,这样学生既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反思,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等进行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顺应时代发展,逐渐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周忠良。浅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xx(13):124-125.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写好教学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面积推导是从数方格开始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花大量的时间,而不能只用演算或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只把推导出的结论──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一公式交给学生。因为大量的题目演算不能代替儿童的“切身体验”,用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学生通过大量演算,似乎是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但结果并非这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就能分出不同教学的高下:在一个用80×80厘米地砖铺就的大厅里,如何快速算出它的面积呢?有操作体验的学生马上想到数地砖的方法,而忽视操作教学的学生想到是只是要量出长和宽才能算出它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者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节时,先让学生做火车直行以及丢手绢游戏,让学生想象两个游戏的不同点,再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园里的玩具,像滑滑梯、小火车直行、摩天轮、旋转木马,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变化分类,把滑滑梯、火车直行分一类,通过观察直到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告诉学生这就是“平移”;把滑滑梯、摩天轮、旋转木马分为一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类物体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轴移动或作圆周运动,告诉学生这就是“旋转”。

  在教学过程中,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所以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舒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如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能坚定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念;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同时也思考一下,在课堂上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了。

  四、教学结构的反思

  首先,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其次,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第三,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五、学生学法的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与主导者。因此,教师要避免唱 “独角戏”,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只是要创设情境,营造探索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

  六、学习过程的反思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以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思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培养和发展趋势来看,实践与反思是未来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7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8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数学阅读理解本事的重要性。锻炼学生阅读理解本事,能够减少学生大脑加工数学概念、作业题目意思出现理解错误的概率,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理解知识点的水平,发展学生数学综合本事。本文根据小学生理解力发展水平,简要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数学阅读理解本事的提高,有时候比数学计算对学生生活帮忙更大。数学阅读本事是一种理解知识的本事,不仅仅体此刻理解数学作业题目的本事,也体此刻理解数学知识潜在表达的含义本事,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的学习误区,让学生融入到数学当中,跟随课本的介绍和教师引导,学会“理解数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阅读理解的意义

  数学除了具有计算意义的符号,也包含很多语言知识。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本事,是为小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一切知识都离不开文字的传递过程,在学习知识文化时,阅读理解在知识传递过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教师解释“加法”的意义,加法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或者量合在一齐,变成一个数或者量的计算过程。这些涉及数学本质的概念知识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理解力,才能在课堂上理解数学表达的含义。异常是小学生智力发育不均衡阶段,不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划分,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不需要数学阅读本事锻炼,就能理解数学表达的意思。简单粗暴对那些阅读理解本事发育较慢的学生给予“笨”的评价,会消耗掉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二、强化小学数学阅读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传统小学数学教育一向围绕计算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数学阅读本事没有得到开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发展。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阅读理解的认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语言阅读理解的教学资料,教育学生学会信息加工、信息筛选、信息重新组合,提高学生学习本事。例如:在学习四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知识时,除了教给学生认识统计图,绘画统计图本事之外,还要注重对概念和方法的教育,不能将知识单纯的变为计算和绘图,这会脱离实际生活。当教师让学生画出一个统计三个苹果、两个梨子的统计图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所表达的含义,学会用语言表达统计图的内涵。教师应科学的看待学生的阅读本事,在数学课堂上适时加入阅读训练资料,让每一个学生数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水平

  数学阅读教学资料不像语文教学资料一样贴近生活,数学阅读教学更专注数学知识,显得专业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数学阅读时,一般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本知识点介绍,才能理解书本和教师讲述的含义,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对于数学概念,要咬文嚼字、圈点化批,逐字逐句教会学生数学语言想要表达的知识资料。例如:在学习除法时,教师说将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面,必须要重点讲解什么是“平均”,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立即明白“平均”所表达的含义,异常是小学语言本事发育较慢的男孩子,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本事和成人不一样,应多理解智力处于发展当中的孩子。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智力发育特点,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法讲述题目的意思,能够带六个苹果两个盘子,向学生演示平均分配苹果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是“平均”,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平均”,使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题目中的意思。

  (三)师生互动创设多彩的数学阅读环境

  现代教学一向提倡教学质量,主张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本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绘画几何图形、线段图形、数量关系式模式,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感性,从多个方面激发学生潜在阅读本事。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能够有生活经验这个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在头脑中构成一幅画面,数学教学也能够借助这种经验,增加学生生活中数学经验。数学课堂能够经过做游戏的方式,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加减乘除”的含义。例如: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做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拿着课本中的题目,让学生经过活动表达出课本题目的意思。教师问学生3个学生加2个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5人一组,表达出课本中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本事。教师询问学生:6个人除以2是多少个人?学生迅速组成3人一组,经过游戏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本事,能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每一个孩子思考问题方式不一样,同一种方式不能奏效,使用另一种方式学生或许就能融入学习当中,提高数学成绩。

  三、小学数学阅读对学生数学本事培养的好处

  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本事,能够提高学生整体思维本事,提高学生对数学课本和题目的理解本事,减少学生概念题、确定题、操作题、应用题丢分情景,提高学生综合成绩。阅读本事的提高,是一种改变学生思维的过程。很多小学生表示题目会做,可是在看题时,不明白为什么马马虎虎、走马观花的看错了题目,原因就是学生阅读本事不高,根据自我以往经验理解题目意思,导致出现各种粗心大意的事情。阅读本事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的本事,让学生能根据自我所看到的文字,很快明白题目的要求,理解知识点资料。结束语提高学生数学理解本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减少学生在文字加工过程中,题目意思的曲解和错解概率,帮忙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进取的情感体验。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9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一、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5。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0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觉得教学的效果最终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

  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1

  【摘要】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论述“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效应,并结合实践心得阐述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反思多种途径学会学习效应发展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多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只看哪种方法简单,不太记笔记,更不用说记下后课后自己再看看;作业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照亮别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领悟数学的奥妙,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使行动朝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习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实践就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的途径和效应作一一阐述。

  一、解题反思——掌握方法

  学生已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能力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概括、整理,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出示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例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

  ⒈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⒉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⒊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⒋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⒌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⒍顺次连结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⒎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⒏顺次连结直角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显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现了以下规律:

  (1)顺次连结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菱形。

  (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矩形。

  (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这样反思过程,既使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解后反思——触类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解题的过程进行认真回顾,深入探究,以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几方面反思:理解题目的结构,形成迁移;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题目的步骤,抓住解题关键;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问题系统化。例如,求证方程(x—a)(x-a-b)=1有两个实数根,并且,其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这道题时,除了常规方法先证明方程有两个根,然后将两个根解出来,再进行判断外,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证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证法一(利用韦达定理)

  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设方程两根分别为xl和x2,且设x1>x2。根据韦达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认x1-a与x2-a异号。

  又由假设x1>x2,得x1>a,x2a

  证法二(利用换元法)

  设y=x-a,则原方程化为

  即

  y(y-b)=l

  y2一by一l=0

  因为,⊿=b2+4>0,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因为,yly2=-1<0,所以,方程的两根异号。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两根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三(利用图像)

  设f(x)=(x一a)(x-a-b)-l,这是二次函数,其图像是开口向

  上的抛物线。由于f(a)=一1<0,且抛物线开口向上,于是抛物线与x轴

  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位于直线x=a的两侧,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

  数根,且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由此可见,学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会激起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出很多规律,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引出新题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识体系得到整合,思维在反思中升华,从而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纠错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时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

  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到组长处说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应自主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

  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纠错反思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他们探究知识历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和感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评价,思维开阔了,出错率降低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习能力、考试的实效性提高了,真正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后反思——提炼思想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周记的内容包括: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现状;总结学习经验、方法和教训;有推广价值内容进行加工写成小论文等。也可以通过召开反思交流会,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快乐的享受、与困难做斗争的艰辛及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足。

  如初中数学“有理数”探究性活动课内容:自编小品《零的魅力》、童话《数轴的自述》、论文《负数的希望》、小组汇编计算竞赛、带有“巧”的好题和“疑难问题”探究。就是学生课后反思的成果展示,它既使学生轻松地对所学的有理数概念和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创造力,也让学生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从而认真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使学生懂得事事、时时反思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2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手段。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的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思。要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两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反思,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3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数学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思维和学生交流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提问的运用的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走向。因此,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针对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提问的一些问题:

  (1)提问随意性大;

  (2)提问不面对学生,自问自答;

  (3)提问不给学生思考,匆匆过场;

  (4)提问只求唯一答案,不交流学生的想法;

  (5)提问只是某些优生专利,多数学生冷场等问题。下面浅谈我对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要课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问题,正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提问要做到该什么时候提,提的目的是什么,提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提那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如在教学《百分率》中提问:我们班的出勤率能不能是百分之百?能不能超过百分之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百分数能不能超百分之百。在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让学生去判断,去理解在生活中的一些百分率的能不能超出百分之百情况。如:种树的成活率问题,花生的出油率问题,经济的增长率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发展,引向生活实践中去,实现数学学习的任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问要及时,引导要及时。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及时,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及时让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层层引导,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不能提早或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而讲出了答案再提问,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往问题的答案方向进行思考,把握好知识点。在教《圆的面积》中,在通过实验的演示后,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后及时提问: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请同学们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哪呢?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提问及时,再及时进行,学生就能理解圆形的周长的一半等于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面积就等于S=∏R*R。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圆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提问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度要把握。

  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时候方法要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问题要有浅有深,更要由浅入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在提问的问题是需要全班回答时,应是绝大部分的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会懂的,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提问个别学生的问题,就要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注意到这位学生的数学水平。所提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个人数学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既要不难,无法回答,又要有给他一定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他的思考,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具体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交流。

  课标指出,小学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要认识到,提问后回答问题不是某些优秀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特别要对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他们回答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评价,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的组织交流,多种意见应归总,形成统一的意见,不能视学生的回答而不见,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提问的方法可以多样,但要精心设计,把握好问题的知识深度和学生的水平程度,及时引导,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4

  一 数学教学要有足够的耐心

  1.耐心引导,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

  不少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枯燥、难懂,教师则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待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造成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谈不上使学生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

  2.耐心辅导,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后进生是迟绽的花蕾,是有待开发的资源。后进生是相对的,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后进生,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对后进生要充满爱心,只有热爱后进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这就是说,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细致耐心地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心在温暖的关怀中渐渐融化,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3.耐心答疑,培养学生好问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是基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其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细致、耐心地回答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古怪的、莫名其妙的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千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答疑上多花时间、多下工夫。

  二 数学教学要有必要的爱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佩服之情,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变“厌学”为“德学”、变“愿学”为“好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因此,调控教学的情感,创设一种民主交流、亲切和谐、师生情感思维共鸣的课堂气氛,是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 数学教学要十分地细心

  粗心马虎是学生的通病,也是非智力性错误的一种。其实克服粗心大意、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再次,要教育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代数式的变形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周到。另外,对于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要经常性地强调,并提出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对数式真数位置大于零、直线的斜率等问题。然而,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思维品质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尤为重要,老师自身的教学必须是细心的、严谨的。

  四 数学教学要有务本的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要务本,本立则万法可成。何为本?一是以德为本,修身立德,这也是教师社会责任所决定的。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能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迫切地想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忽略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在无形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三是以教本为本。这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教学要求,然而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受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课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外资料上。而大多数资料都有大量总结的公式和所谓的捷径,表面上看是省时省力,其实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最后还是一无所获,这就是舍本逐末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在学习、钻研、挖掘教材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和学习都是务实的工作,不能走任何捷径。

  总之,数学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蹴而就,应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务本求实的工作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使命,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本作业、关注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5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数学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对理论、专业基础和日常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数学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运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数学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色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数学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名著、数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对日常教学行为质疑和追问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

  二、教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1、数学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数学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及时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数学教学反思对数学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数学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数学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学数学教学反思02-22

数学的教学反思12-27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0-09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12-24

数学教学反思15篇12-23

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03-04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2-2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03-05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02-25

数学期末教学反思01-21

AI智能论文助手

AI论文生成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数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1﹚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2﹚都用到了几何知识。﹙3﹚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4﹚都用到方程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对5个例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决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快。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则AB×AC﹦AE×AD,在证完题后,我启发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的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意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快。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

  二、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总之,科学有效的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师生将自己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和谐,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的愿望,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不难看出,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和方法,都是个转折,尤其是数学思维上产生质的改变。很多初中学生很难快速地适应过来,很难改变以前的数学思维模式。尤其是在课改初期,很多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是需要一个过程去熟悉和深入,这就显得难免会有些力不从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初中课改数学学习下的分化反思。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一些网络游戏的影响。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实践共同努力,切实把新课改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3

初中数学新课程已实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教学中的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随着20xx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一轮新的课改又要开始了。我知道,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4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可是必须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趣味、学得简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到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十分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趣味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异常好。我校开展学科教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宋小平教师的一节数学课,她精彩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兴趣激发起来。本来是上一节枯燥的数学课,却让她用优美自然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境界。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一样的教师有不一样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我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5

  摘 要:高中数学是检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等进行不断反思和创新,从而不断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就必须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反思,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教学观念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从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视这个教学潮流特点,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去思考,通过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从而帮助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正确地认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加以解决。

  二、教学方式反思

  教学方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针对新的教育背景,将知识实现全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去创新,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和学生进行思想讨论,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教师在选取适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过程中,需要做好课前准备,根据所学习的不同内容,比如,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学习、实践性较强的空间图形认识和学习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空间图形认识和学习等教学指导过程中,可以以建模教学和学习方式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必须要充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无形中提高我国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学习方式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课堂问题进行很好的回答,教师可以结合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对学生的回答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很好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和内容,比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进入到情境中,然后进行思考,主动去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改善学习现状,这样学生既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反思,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等进行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顺应时代发展,逐渐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周忠良。浅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xx(13):124-125.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十反思。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写好教学反思。

  一、教育理念的反思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面积推导是从数方格开始的,教师要在这一环节上花大量的时间,而不能只用演算或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只把推导出的结论──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一公式交给学生。因为大量的题目演算不能代替儿童的“切身体验”,用多媒体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学生通过大量演算,似乎是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但结果并非这样。我们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就能分出不同教学的高下:在一个用80×80厘米地砖铺就的大厅里,如何快速算出它的面积呢?有操作体验的学生马上想到数地砖的方法,而忽视操作教学的学生想到是只是要量出长和宽才能算出它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在一节数学课结束之后,教者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使之符合学生的经验、情趣和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否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或多媒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节时,先让学生做火车直行以及丢手绢游戏,让学生想象两个游戏的不同点,再用多媒体出示游乐园里的玩具,像滑滑梯、小火车直行、摩天轮、旋转木马,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变化分类,把滑滑梯、火车直行分一类,通过观察直到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告诉学生这就是“平移”;把滑滑梯、摩天轮、旋转木马分为一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类物体都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轴移动或作圆周运动,告诉学生这就是“旋转”。

  在教学过程中,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从不同方面领略成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创设更多的机会,应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对他们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所以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舒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每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如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能坚定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念;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同时也思考一下,在课堂上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了。

  四、教学结构的反思

  首先,反思教学结构是否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划分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过程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各阶段有其独特的功能,既紧密联系,又互相渗透。其次,反思教学结构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取向,是否把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效统一。两种学习形态将认知与情感、指导与非指导、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为一个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第三,反思是否结合教学实践选择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五、学生学法的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与主导者。因此,教师要避免唱 “独角戏”,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只是要创设情境,营造探索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

  六、学习过程的反思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思考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以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思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师培养和发展趋势来看,实践与反思是未来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7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8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数学阅读理解本事的重要性。锻炼学生阅读理解本事,能够减少学生大脑加工数学概念、作业题目意思出现理解错误的概率,提高学生随机应变理解知识点的水平,发展学生数学综合本事。本文根据小学生理解力发展水平,简要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数学阅读理解本事的提高,有时候比数学计算对学生生活帮忙更大。数学阅读本事是一种理解知识的本事,不仅仅体此刻理解数学作业题目的本事,也体此刻理解数学知识潜在表达的含义本事,减少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的学习误区,让学生融入到数学当中,跟随课本的介绍和教师引导,学会“理解数学”。

  一、小学数学教学阅读理解的意义

  数学除了具有计算意义的符号,也包含很多语言知识。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本事,是为小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一切知识都离不开文字的传递过程,在学习知识文化时,阅读理解在知识传递过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教师解释“加法”的意义,加法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或者量合在一齐,变成一个数或者量的计算过程。这些涉及数学本质的概念知识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好的理解力,才能在课堂上理解数学表达的含义。异常是小学生智力发育不均衡阶段,不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划分,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不需要数学阅读本事锻炼,就能理解数学表达的意思。简单粗暴对那些阅读理解本事发育较慢的学生给予“笨”的评价,会消耗掉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二、强化小学数学阅读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对数学阅读的认识

  传统小学数学教育一向围绕计算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数学阅读本事没有得到开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发展。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阅读理解的认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加入语言阅读理解的教学资料,教育学生学会信息加工、信息筛选、信息重新组合,提高学生学习本事。例如:在学习四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知识时,除了教给学生认识统计图,绘画统计图本事之外,还要注重对概念和方法的教育,不能将知识单纯的变为计算和绘图,这会脱离实际生活。当教师让学生画出一个统计三个苹果、两个梨子的统计图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所表达的含义,学会用语言表达统计图的内涵。教师应科学的看待学生的阅读本事,在数学课堂上适时加入阅读训练资料,让每一个学生数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使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水平

  数学阅读教学资料不像语文教学资料一样贴近生活,数学阅读教学更专注数学知识,显得专业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数学阅读时,一般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本知识点介绍,才能理解书本和教师讲述的含义,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对于数学概念,要咬文嚼字、圈点化批,逐字逐句教会学生数学语言想要表达的知识资料。例如:在学习除法时,教师说将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面,必须要重点讲解什么是“平均”,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立即明白“平均”所表达的含义,异常是小学语言本事发育较慢的男孩子,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本事和成人不一样,应多理解智力处于发展当中的孩子。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智力发育特点,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法讲述题目的意思,能够带六个苹果两个盘子,向学生演示平均分配苹果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是“平均”,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平均”,使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题目中的意思。

  (三)师生互动创设多彩的数学阅读环境

  现代教学一向提倡教学质量,主张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本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绘画几何图形、线段图形、数量关系式模式,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感性,从多个方面激发学生潜在阅读本事。阅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能够有生活经验这个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在头脑中构成一幅画面,数学教学也能够借助这种经验,增加学生生活中数学经验。数学课堂能够经过做游戏的方式,帮忙学生理解数学“加减乘除”的含义。例如: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做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拿着课本中的题目,让学生经过活动表达出课本题目的意思。教师问学生3个学生加2个学生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5人一组,表达出课本中文字所表达的含义,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本事。教师询问学生:6个人除以2是多少个人?学生迅速组成3人一组,经过游戏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本事,能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每一个孩子思考问题方式不一样,同一种方式不能奏效,使用另一种方式学生或许就能融入学习当中,提高数学成绩。

  三、小学数学阅读对学生数学本事培养的好处

  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本事,能够提高学生整体思维本事,提高学生对数学课本和题目的理解本事,减少学生概念题、确定题、操作题、应用题丢分情景,提高学生综合成绩。阅读本事的提高,是一种改变学生思维的过程。很多小学生表示题目会做,可是在看题时,不明白为什么马马虎虎、走马观花的看错了题目,原因就是学生阅读本事不高,根据自我以往经验理解题目意思,导致出现各种粗心大意的事情。阅读本事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的本事,让学生能根据自我所看到的文字,很快明白题目的要求,理解知识点资料。结束语提高学生数学理解本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减少学生在文字加工过程中,题目意思的曲解和错解概率,帮忙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进取的情感体验。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9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一、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

  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

  3。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4。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

  5。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0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觉得教学的效果最终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

  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1

  【摘要】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思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论述“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效应,并结合实践心得阐述反思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反思多种途径学会学习效应发展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多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只看哪种方法简单,不太记笔记,更不用说记下后课后自己再看看;作业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照亮别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领悟数学的奥妙,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使行动朝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习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实践就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的途径和效应作一一阐述。

  一、解题反思——掌握方法

  学生已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能力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概括、整理,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出示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例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

  ⒈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⒉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⒊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⒋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⒌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⒍顺次连结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⒎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⒏顺次连结直角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显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现了以下规律:

  (1)顺次连结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菱形。

  (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矩形。

  (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这样反思过程,既使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解后反思——触类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解题的过程进行认真回顾,深入探究,以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几方面反思:理解题目的结构,形成迁移;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题目的步骤,抓住解题关键;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问题系统化。例如,求证方程(x—a)(x-a-b)=1有两个实数根,并且,其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这道题时,除了常规方法先证明方程有两个根,然后将两个根解出来,再进行判断外,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证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证法一(利用韦达定理)

  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设方程两根分别为xl和x2,且设x1>x2。根据韦达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认x1-a与x2-a异号。

  又由假设x1>x2,得x1>a,x2a

  证法二(利用换元法)

  设y=x-a,则原方程化为

  即

  y(y-b)=l

  y2一by一l=0

  因为,⊿=b2+4>0,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因为,yly2=-1<0,所以,方程的两根异号。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两根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三(利用图像)

  设f(x)=(x一a)(x-a-b)-l,这是二次函数,其图像是开口向

  上的抛物线。由于f(a)=一1<0,且抛物线开口向上,于是抛物线与x轴

  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位于直线x=a的两侧,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

  数根,且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由此可见,学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会激起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出很多规律,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引出新题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识体系得到整合,思维在反思中升华,从而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纠错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时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

  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到组长处说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应自主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

  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纠错反思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他们探究知识历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和感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评价,思维开阔了,出错率降低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习能力、考试的实效性提高了,真正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课后反思——提炼思想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周记的内容包括: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现状;总结学习经验、方法和教训;有推广价值内容进行加工写成小论文等。也可以通过召开反思交流会,让学生畅谈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快乐的享受、与困难做斗争的艰辛及学习中的困惑与不足。

  如初中数学“有理数”探究性活动课内容:自编小品《零的魅力》、童话《数轴的自述》、论文《负数的希望》、小组汇编计算竞赛、带有“巧”的好题和“疑难问题”探究。就是学生课后反思的成果展示,它既使学生轻松地对所学的有理数概念和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解决许多疑难的问题,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创造力,也让学生坚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信念,从而认真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反思的平台,使学生懂得事事、时时反思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2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手段。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的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思。要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两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反思,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3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数学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思维和学生交流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提问的运用的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走向。因此,在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手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针对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提问的一些问题:

  (1)提问随意性大;

  (2)提问不面对学生,自问自答;

  (3)提问不给学生思考,匆匆过场;

  (4)提问只求唯一答案,不交流学生的想法;

  (5)提问只是某些优生专利,多数学生冷场等问题。下面浅谈我对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要课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问题,正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提问要做到该什么时候提,提的目的是什么,提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不能随意提那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引导。如在教学《百分率》中提问:我们班的出勤率能不能是百分之百?能不能超过百分之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百分数能不能超百分之百。在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让学生去判断,去理解在生活中的一些百分率的能不能超出百分之百情况。如:种树的成活率问题,花生的出油率问题,经济的增长率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发展,引向生活实践中去,实现数学学习的任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提问要及时,引导要及时。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及时,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及时让学生思考,由浅入深,层层引导,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不能提早或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而讲出了答案再提问,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往问题的答案方向进行思考,把握好知识点。在教《圆的面积》中,在通过实验的演示后,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后及时提问:把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请同学们思考:长方形的长和宽在哪呢?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提问及时,再及时进行,学生就能理解圆形的周长的一半等于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面积就等于S=∏R*R。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圆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提问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难易度要把握。

  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时候方法要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问题要有浅有深,更要由浅入深,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在提问的问题是需要全班回答时,应是绝大部分的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会懂的,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提问个别学生的问题,就要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注意到这位学生的数学水平。所提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个人数学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既要不难,无法回答,又要有给他一定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他的思考,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具体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交流。

  课标指出,小学的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教师要认识到,提问后回答问题不是某些优秀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特别要对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的能力,对他们回答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评价,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的组织交流,多种意见应归总,形成统一的意见,不能视学生的回答而不见,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信心。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它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提问的方法可以多样,但要精心设计,把握好问题的知识深度和学生的水平程度,及时引导,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4

  一 数学教学要有足够的耐心

  1.耐心引导,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

  不少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是枯燥、难懂,教师则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待学生的学习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造成一部分学生讨厌数学,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谈不上使学生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既获得成功的体验,又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

  2.耐心辅导,关注后进生的发展

  后进生是迟绽的花蕾,是有待开发的资源。后进生是相对的,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后进生,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对后进生要充满爱心,只有热爱后进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这就是说,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细致耐心地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心在温暖的关怀中渐渐融化,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3.耐心答疑,培养学生好问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是基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其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细致、耐心地回答好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古怪的、莫名其妙的问题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千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答疑上多花时间、多下工夫。

  二 数学教学要有必要的爱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佩服之情,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变“厌学”为“德学”、变“愿学”为“好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因此,调控教学的情感,创设一种民主交流、亲切和谐、师生情感思维共鸣的课堂气氛,是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 数学教学要十分地细心

  粗心马虎是学生的通病,也是非智力性错误的一种。其实克服粗心大意、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再次,要教育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代数式的变形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周到。另外,对于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要经常性地强调,并提出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对数式真数位置大于零、直线的斜率等问题。然而,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思维品质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尤为重要,老师自身的教学必须是细心的、严谨的。

  四 数学教学要有务本的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要务本,本立则万法可成。何为本?一是以德为本,修身立德,这也是教师社会责任所决定的。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本,只要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就能随时获取知识。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迫切地想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忽略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在无形中就偏离了教学之本。三是以教本为本。这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教学要求,然而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受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课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外资料上。而大多数资料都有大量总结的公式和所谓的捷径,表面上看是省时省力,其实质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最后还是一无所获,这就是舍本逐末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以教材为本,让学生在学习、钻研、挖掘教材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学和学习都是务实的工作,不能走任何捷径。

  总之,数学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蹴而就,应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务本求实的工作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使命,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本作业、关注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浅谈数学教学反思15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深入研究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有部分中学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数学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一、对理论、专业基础和日常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数学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运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数学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含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色彩.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数学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知识呢?关键是多研读数学名著、数学学术论文、数学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还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3。对日常教学行为质疑和追问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现出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过去,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考试统一,数学教师可以依赖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等“走向学生”;而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结果、个性化教育课程的综合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唯有对日常教学行为的质疑和追问,课改理念才能在实践中体现,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革故鼎新.

  二、教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1、数学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数学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及时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数学学科来说,其实平常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数学教学反思对数学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数学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它会促使数学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