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月之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1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因而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未知领域比较感兴趣,对宇宙空间充满了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教师多方搜集筛选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探索宇宙的意识和兴趣。
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节课我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效教学。
1、让学生有了思维碰撞的平台。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的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撞击出科学的真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通过必要的现代化的交流媒体、手段,出示足够的信息、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本节课出示了大量的月球的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月球,产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2、让学生真正“做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了解月球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以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一开始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既而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作出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选择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有能力的。正如一为哲人说过的:“对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达到某种目标,关键在于他“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并能在经历中有所得。
4、改变了“用教材教”。本节课在不违背科学课的基本理念的条件下,本着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材进行了重构:我在教学中将把教材的第一部分“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第三部分“近现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5、发挥了课前准备的作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布置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也要围绕某些重点来收集。否则,交流时要么不知所云、不着边际,要么内容重复、长篇累牍,没有一个重点。如果让学生围绕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分组进行收集,效果会更好。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2
看到《登月之旅》这个课题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屏,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第二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第三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其实真的很简单。因为这样,所以我调整了教材的使用策略。这样做,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这样的延伸要求看似轻描淡写、可有可无,但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方向的引导却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看得更清楚”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比较光亮就是清楚。所以教师的陈述还要再斟酌。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在科学活动中,一个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做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如何把握?实验的设计如何更加科学严谨?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3
教学背景:
《登月之旅》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其二,课堂教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一个学生回答,全班都懂;一个学生会做,全班都会。这种由个别学生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
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
今天,在社区学校执教了一节六年级科学课《登月之旅》,反思如下:
1、能按预想的方案做实验,并仔细观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从不同高度扔下同一石子,从同一高度扔下不同石子,孩子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
2、老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3、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教材的思路)去做,过多的考虑让学生探究研讨,这种“偷懒”方法,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结果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研究的气氛非常浓,学生回答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4、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三点启示: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二,课堂教学应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5、因为停电等原因,导致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造成了前紧后松的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篇】相关文章:
《科学之旅》教学设计01-18
“科学之旅”教学设计04-02
祁黄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03-08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通用15篇04-02
教学设计反思01-27
穷人教学反思04-09
秋思教学反思04-08
《草原》教学反思04-06
《影子》教学反思04-06
观潮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