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习认识长度单位的。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备课时,我就考虑这节课应该怎样上?教材情景图里体现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我觉得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还没有从假期状态里走出来,很多孩子还很兴奋,一假期没见了,有说不完的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未必好。教材里的四件学具回形针、一角硬币、三角形及方木块孩子们也不可能全部备齐,所以我决定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那怎么上呢?还是我来演示吧,让孩子们观察,总结,这样课堂纪律会好许多。可是我看了一下教参,书里说: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看来还是得让他们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回家做一些教具吧。没有回形针,就把它改成做小圆片,方木块改成正方形。
上课时,我检查了一下孩子们带教具的情况,只有2个孩子没有准备,给他俩找了一个合作伙伴,课就正常进行了。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并不轻松,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很累,时间也不是很够用,还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现就这节课做一下反思:
我先让学生发现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
我没让学生带硬币,因为带来会很麻烦。这个环节由我来演示,我把数学书放在黑板上,贴着封面宽边放了一条胶带,然后我把一角硬币一枚一枚的粘上,让学生看出数学书的宽大约有7个硬币那么长。虽然也摆了7个,但实际的宽只有6个半那么长。而不是像书上情景图那样只多出一点点。
我让学生看明白后,强调了一下摆法,就让他们动手实践,用手里的不同的学具测一测数学书封面的宽。这些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了数学课本的宽会量出不同是因为测量标准不同。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再进行下一个环节时,就有孩子开始玩学具了,有的只顾着摆,不注意分析了,我只好浪费了一些时间组织教学,才接着讲。
接下来还是通过操作让学生弄明白第二种情况: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孩子们的教具都是自己做的,量什么物品会出现相同的数量相同的情况我事先无法预料,只好在巡视时随时发现,然后提示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这一环节效果就不好。我本来准备了教具想亲自演示一下,可是课已接近尾声,时间不够用了。
练习时,书上有让孩子们量桌子的长的练习,可是我们的课桌面4角是半圆的,不是标准的长方形,我只好让孩子们大概量了一下。量时发现很多孩子方法不对,又找了一个正确的孩子做了一下演示,才都量对了。我课前预设的时间就不够用了,练习的也就不够充分。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数学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非常重要,但活动课上课堂纪律的控制是个大问题,老师必须注意控制好时间,不能一操作就收不回来。教师在下达要求时必须讲清楚、说明白,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操作的有效性。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
今年我带的是二年级学生,是我去年从一年级带上来的,说实话很有感情了。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只有一年时间的老师想着如何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我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获得初步的数学学习方法和能力。课本第一单元是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应用性极强,是在一年级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设置的。在一年级,学生通过比较实物的长短,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比较方法。这一单元学习的长度单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的目的,教材例题1首先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来度量长度相同的实物,结果使用的度量物体有的用的数量多,有的用的数量少,这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乱,从而得出统一长度单位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在生活中会减少一些麻烦。在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铅笔度、尺子、三角板、方块等量桌面的长度,学生学会了用食物测量物体的长度,紧接着又用这些物品测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边的长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记载度量的数字,效果良好。通过以上的操作和演练,是学生明白了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就必须统一长度单位。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认识两个最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实物和举例的方法来完成此教学,我让学生伸开自己的双臂,使他们初步感知自己的两笔长度大约是一米,床的长度是两米,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颗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举例感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感觉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事物,进步是学生感知1米的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
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后,就要进行换算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呢,教材上的例题是“用30厘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绳子,量了三次后,又量了10厘米,这根绳子由多少厘米长?”我教学时没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变了一下,我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自己20厘米的尺子量出黑板边上1米的长度,让他们把每次量的做上记号,学生量了五次,然后我提问:一共有多少厘米?我知道这要把5个数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点麻烦,但是我还是看重了实践操作的过程,只有通过操作演练,学生才能更好的战功理解知识:1米=100厘米,者是实验得来的,而不是我们凭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让学生理解了数学的真实性和严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长度单位加减联系和有关长度单位的应用问题,通过检测,反馈出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部分细节问题做的不好,者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一个知识就是认识线段,新课标没有从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过构建简单表象让学生来认知线段的有关知识:直直的,两个端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可利用黑板边沿、桌棱等,在认识了线段之后,就需要学生动手画一画了,按照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先找准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画到应至的地方,必须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记还有两个端点,在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所学知识,要在一些图形中数出有几条线段,为此,我从易到难画了几种不同的图形,指导学生仔细数,先数出长的线段条数,再数出短的线段条数,加起来就行了。
总之,通过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我发现课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操作得来的,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意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3
《认识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后反思本节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拃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长度不同,由此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对统一长度单位有了想要进一步探究下去的欲望,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认识尺上的刻度0及由于学生带的尺子规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后面的练习进行的比较仓促。
《认识长度单位》第二课时教后反思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本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时,所学的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构建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长度单位》第三课时教后反思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因此本节课教师主要分两个层次教学来达到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后的样子,引入线段,是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二、在教学中,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的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4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大的7岁多一点,小的不到6岁,动手能力特别差,加之班级人数较多,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实际物体要求学生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由于我们的孩子书本知识难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因此填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容易混淆,出现错误频率较高。当我们用断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就是说,不是从0厘米开始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用实物(回形针、三角形、小棒)量数学书,文具盒,课桌等物体。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用不同的物品量同一物体,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物体,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课前我把全班分为14个小组,每组4人,活动的学具是统一安排的,每组3种,学生的选择较多,通过对比,学生的认知会更直观。本课的难点是估测,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培养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交流各自的估量方法,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借鉴别人好的方法,比如配套的练习三,我们已经估计到小刀是3个立方体的长度,而橡皮比小刀长一些,于是有小朋友只看“多”的这“一些”是几个立方体的长度,再把3加上这个“几”便得出答案,这显然比重新用立方体去估测要简单得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记一记,以明白应用数学的价值。
由于是开学的第一节课,孩子们还处于从假期到学校生活的过渡状态,学习效果并没有预设时理想。同时有效地组织课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注入更加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部分是下节课开始要注意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6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落实的比较好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积累关于实际物品的长度概念,对于孩子建立长度单位的直观概念很有帮助。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个别孩子因发育差异,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练习逐渐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力求教学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同时它能为后面学习用米作单位量长度做好准备。
因此,它的基础性、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让学生会用直尺正确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直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侧重于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等实践活动,借助直尺对测量方法进行交流。
成功之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实践体验、巩固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全课主要由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几个环节展开,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找一找、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 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
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耽误了部分上课的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有处理完整,匆忙结束。
2、在备课的时候除了备课还要备学生,还没有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丰富多彩,组织教学需要加强。
4、数学的生活化体现不够,学生兴趣不高,这点有待加强。
5、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8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9
成功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放在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就是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正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抓住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这一知识的灵魂,不断判断、重组从学生涌现出来的信息,教师要对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归纳入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实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当然这时需要教师灵活调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而教师是意义的建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指导者与评估者,多媒体技术作为实现建构主义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倍的教学中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
不足之处: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练习,并且课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课前稍稍的进行少量的介绍与渗透。为自己节约时间,可以多加倍的练习。学生学习画线段图可以在练习课中进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语言必须是准确、恰当,过度要注意承上启下。这是我在设计这节课后的反思,希望老师多提意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0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区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通过上面的教学环节我又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们只有做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节 上课,都说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人教版的第一单元几乎都是与生活常识密切联系,难道是教材编写人员要用这贴近实际的短短的一单元让学生度过开学的缓冲期吗?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单元并不好上。
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都是图画的课本很感兴趣,但预习时却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明显的知识点进而匆匆过去。
2.新入学,学生心态上放松,家长也未能抓紧,认为这样的单元简单,可殊不知《长度单位》统一标准的思想影响深远,如果本单元大意了,小到影响高年级的千米等单位,大到以后接触的微观世界单位或是宇宙光年的长度单位等,而长度单位只是测量物体的一个物理量而已,生活总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统一的标准才能井井有序、规范制度。
3.对于教师来说,本单元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示范、学生引领等课堂活动,对于经验不很丰富的我来说,课堂管理是个挑战,要从声音、动作、提问方式、奖励机制等多种课堂技巧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控制课堂,在稳住课堂的同时又要有效的生成,突出重点。
正因为这些,所以第一课要慎重。
本节课我采取重经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知道古代人庹、拃、脚长、步长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工具,独立测量课桌的长度,通过一个物体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体现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整齐的回答直尺,这点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们脑海中有直尺的印象,选择工具去解决问题,我非常开心,于是又问了一个有难度的问题:
我现在挑选了班级同学的几把直尺,这些直尺有的红色、有的透明、有20厘米、有15厘米、还有折叠的直尺,样子、长度都不一样,用它们来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同吗?(出于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一次听课测量的结果不同,孩子说是因为直尺不一样)
许多孩子被问住了,回答:不同。
于是,我放慢了节奏,让孩子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1.先猜一猜:不同直尺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度,测量结果相同吗?
2.实践活动:(1)独立完成进行测量,大约有多少厘米
(2)同桌讨论,看一看对方如何测量的
3.成果展示: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4.得出结论
通过这次的简单尝试,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已初具小组讨论的模样,能相互交流和帮助,状态非常好,而且几乎每位学生都愿意量一量,说一说。我想多让孩子自己去探讨,开始会慢些但对数学思维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深入人心。最后通过活动和呈现的结果上看,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所以确定了不同的直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了这样的共识,再规范1厘米就有了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统一标准的根本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需要测量有工具就可以。我认为这也是大自然统一、守恒的规律吧。
本节课的疑惑是:要不要在没有课堂上建立厘米、米的表象是就估计黑板有多长?是否有实在的价值。但对我来说有一点,知道很多孩子对生活常识没概念,出现黑板长40米,以后在教学中更应该对部分孩子加强经验的关注和提问。
本学期也有感悟:对于新的教材,一定要每节课教授什么样的知识点、重点把握清楚,多看习题,做中学,学中做,展现课堂练习的多样性。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
一、好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法宝。
学生学习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课桌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了直尺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
二、学生已有经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城里部分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习厘米的意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已有认知起点。经过不同地区学生试验比较发现,同一种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中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认识较多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案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长度单位认识较少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容易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的设计教学活动。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样的物品一个接一个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自带的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还不够有序。如果能小组活动,教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因为活动中,时间不够紧凑,处理练习时,第二题没来得及量。第三题学生估测有一定的难度,课上也没处理完。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4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本单元内容要求学时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学时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如:用三角板量数学书的宽、用回形针量铅笔的长、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用铅笔测量书桌的宽和椅子的高等。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这样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4-26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5篇)04-07
教学反思_长度单位之米的体验04-18
长度的测量教学反思04-18
长度单位数学课件精品05-07
人教版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04-07
人教版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说课稿(含5篇)04-08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祁黄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03-08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