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滑轮》教学反思1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容量相对不是很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作为一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更注重的是科学探究过程。所以本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和认知特点,积极展开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基本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准确的操作实验,并能够得出准确的数据。也让全体学生能够参与活动,体现了教育要 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虽然耗时多,显得慢,但本人认为值得的。
从 教学过程来看,在研究“滑轮特点”实验中,对定滑轮探究时,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就是不一定要竖直向下,这对研究力的关系影响不大,但在动滑轮试验中拉力的 方向必须是竖直的,否则会影响实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注意方向,但不深入探究原因,因为这与后面杠杆力臂大小有关。在研究“动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 中,当重物只为一个钩码时,重物的重量最好也算上动滑轮的重量,尤其是那种铁质的动滑轮,不然会产生较大的实验误差而误导学生。在这个实验中,钩码数越 多,直观认识中的省力效果越明显。
在教学的最后本人利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结束,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我认为不能走过场,应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从 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来看,滑轮在生活实际应用比较广泛、普及。教学中联系生活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愿意思考,思维活跃。教师应在课堂中多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 际。学生有生活经验,有了理论基础以后,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又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讲解、学生结 论。引入竞争机制、奖励机制,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从自身素质角度来看,本人还需要加强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在教学中自己还有很多缺点存在,教学形式还不完善,要不断学习,克服问题。板书形式、语言艺术、教学仪态、思维结构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再一步提高。既完善自己,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另外,在这节课中要使用弹簧测力计。教师课前应好好检查一下弹簧测力计能否正常使用,不然将极大影响课堂学生实验活动的开展。
《滑轮》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动说手操作、尝试体验,在分析思考、对比总结。引导学生画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杠杆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准确把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这节课基本达到预设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在处理如何让学生较方便的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时,我经过一番思考,在铁架台上贴上有刻线的纸条,给学生探究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的测量结果较用刻度尺去比着测量提高了准确度,这样的处理提高了本节课的课堂学习效率。这也让物体会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钻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课堂节奏的把握基本较合理,如果学生实验再紧凑一些,会给分析实验结果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4、在做探究实验前应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对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明确实验操作步骤会更有帮助。
5、在对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中,对拉力F的方向如不沿竖直方向去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没有明确让学生实验,并且在分析动滑轮实质时,也未作为一个知识点点明,可放在下一节课中进行拓展。
《滑轮》教学反思3
滑轮这节课的是一节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型。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组织,指导学生的进行活动探究。指导学习探究定,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本以为给予演示一遍,动定滑轮及滑轮组的组装方式,学生就会和能够进行组装。因此动定滑轮组装讲的比较简单。但是在学生的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发现部分学生总是装不上滑轮。在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发现部分的学生的弹簧秤的使用不够熟练的等问题。现在讲问题及措施总结如下
1、学生组装滑轮的问题。
学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在进行组装器材的时候,要费很大的功夫和时间。在向滑轮进行穿线时候,学生总是不能够将线放入滑轮的槽内。这是由于塑料制作的滑轮质量太小,导致学生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实施操作。当时在课堂上在指导的时候,我就直接的给学生讲解:只要在滑轮的勾上挂上一个钩码,进行配重,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将线穿进滑轮的沟槽里。并且现场演示给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现在想来,这个操作难点是否放给学生进行解决,不是更好吗。在学生想法解决的过程中,既让他们进行动脑思考,又进行动手操作,而且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一点在给演示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不要进行强调方便的方法,而是演示总是装不上,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这样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并且试着进行操作实验,最终找出合适方便的方法。虽然这样会使用较多的时间,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2.学生在使用测力计的时候,操作错误。
他们没有将测力计的勾套到绳子的圈中,而是拴在提勾上。这样测力计当没有示数。有1-2个小组的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测力计的使用错误。这样的操作错误,让我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因此在学习斜面的时候已经复习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在学习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时候学习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且学生进行操作。然而学生还是出现了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错误,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到底出现什么问题呢。现在想来,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的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亲身经历的总结的知识就会根深蒂固了。
3.学生小组在进行合作的时候,少数学生不进行合作。
或者是合作分配不合理。比如说,四个人一个小组,两个实验,他们就两个人做这个,另外两个人做另一个,别人做的时候,他在玩,不参与到活动之中。这个方面的问题在某些小组还是存在的。我现在想来这些不参与到活动中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学困生。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探究的习惯,和探究欲望。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还有的小组实验总是被一到二的学生把持着,不让其他的同学参与。我想在学生的合作的要求还有进一步的强调。
《滑轮》教学反思4
教学滑轮这一课的时候,我在课上发现许多的问题。我进行很长时间的思考,我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下面的问题——多鼓励我的学生。学生的在活动研究的过程出现许多的问题,有很多的我没有预料的到的。比如象滑轮的轮槽穿线,使用测力计方法等。我想出现这些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没有接触过,动手的能力不好。一开始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的时候,老师应该多加的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和信心的进行进行探究活动。但是我当时发现学生在我演示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学会方法,我非常的生气,进而训斥了几个学生。然而这一训斥的后果出现了,学生对于活动就比较的懒散了,没有兴趣进行操作及探究。
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老师我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心态,在心态上进行磨练自己。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积极的兴趣。对于学生在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予以谅解和鼓励,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教学和学习,就是学生在错误中,在失误中进行探究,进行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积累经验,进行磨练学习心态,进行提高学习兴趣的。
我想学生在学习中,一些简单问题和事项,他们不会操作或者是不知道,还是因为他们有个别的同学没有认真去听。因此我想在学习中,我要再引导学生进行听的方面进行想法设法的进行引导。
《滑轮》教学反思5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静下心来想一想,随着学生提问积极性的提高,老师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科学老师不能只“教教本”,还要学会“用教本教”,不能只“备教本”,还要“备学生”,这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教材,思考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包括学生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老师的知识面还要进一步拓宽,教师不能做“一桶水”,而应该是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要求我们教师终生学习。只是老师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在鼓励学生提问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并尝试解决问题,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问的兴趣和质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我在今后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①课堂问题尽量当场由师生讨论后解决,解决不了的布置学生课后了解,找到答案后展示给学生,并对善于提问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学生予以表彰,提高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②鼓励学生写科学日记和科学小论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课后请教了其他科学老师,才豁然开朗,原来动滑轮在受力时会滚动,力臂大小会随之调整,所以不会出现像两人提水时用力不均的情况,当然这是在不计绳子的摩擦力的情况下,嘿,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滑轮》教学反思6
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实验着实不少。今天,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实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实验插图。
实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实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实验图确实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实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实验图的箭头处,肯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实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
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这不应该只是口号,而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实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具体改进方法如下:
实验一:一定一动滑轮组
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后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免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实验设计有 3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实验比较多了 1 条,省力情况更明显。
还有一种方法,仍然是使用书本的实验图,但箭头处不使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肯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了滑轮组可以省力。
实验二:一定二动滑轮组
书本的第二个实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单,只要把最后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实验比较,这个实验使用了两个动滑轮,有 4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情况比第一个实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现省力的原因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
若有人一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实验,我也有办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用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如果两边钩码数一样,肯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如果是调节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该是接近 4 : 1 。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
最后,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实验,许多老师往往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略了用力方向的改变,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 5 折了。可是如果在实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改变,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情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用让学生画图的方法,提供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教学反思7
首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分别获得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起作用方面的规律性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杠杆平衡点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去寻找提重物所用的拉力与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的关系。最后通过几种升降机介绍,让学生知道复杂的机械中有许多部件是由杠杆和滑轮组成的。教材还利用信息窗介绍机器人,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任何先进的机械都是可分机械控制系统和机械传动系统,其中的机械传动系统实质就是简单机械的组合,简单机械在高科技领域内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简单机械的价值所在。
教师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了解滑轮的构造,然后将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几大组,每组重点探究一项内容,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结论。探究活动可同时展开,每组同学除要重点探究一项内容,每组同学除要重点探究的内容外,其他探究活动也要完成。在学生讨论交流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定滑轮不省力的原因。
《滑轮》教学反思8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过程。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在课堂的最后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实验演示工具——“拔河比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后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
【《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精选8篇)05-12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课件05-16
我学会了滑轮滑05-15
滑轮组的教案课件05-16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精选03-16
《离骚》教学反思精选10-30
滑轮作文600字三篇05-13
《看花灯》教学反思【精选】03-25
精选化石吟教学反思11-06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精选5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