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通用13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搭一搭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时,我比较注重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我说你摆”和 “我问我摆”两个活动。两个活动通过情境演示让学生观察。每个活动我都比较注重活动的层次性。
第一个活动是:淘气用四个正方体搭积木,笑笑根据淘气的指令搭出同样的形状,中间用屏风隔开。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一个学生要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并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个学生不仅要想象物体的相对位置,还要根据对方的表达来理解这种交流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情境也跃跃欲试。然后按照这样的主线继续展开这个活动:观察情境,了解规则——师生合作,理解方法——同桌合作,开展活动——小组交流,说搭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二个活动是一个有点颠倒的活动,笑笑已经搭好了一个立体图形,淘气通过问问题,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在活动时让学生先观察情境,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这个游戏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说出活动规则。提问的同学要充分展开想象,想一想怎样提问,被问的同学要表达,提问的学生要根据表达去理解、想象。当然学生问的水平有高低,问题又多少,不管学生情况怎样,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哪种提问的方法比较好,在比较中筛选,优化提问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很有好处。
学生通过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然后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练习:1、想一想:从正面、上面、侧面各观察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2、数一数图形有几个;3、根据一个要求搭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在这节课中,部分学生对于“把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画到纸上”的题,当图形的面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学生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时是让学生观察实物,并且是几个很大的正方体,但有的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如果把这个片段作如下的改进,效果可能会比较好:1、让学生自己摆好。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图形。3、让学生观察实物。在观察实物时,在前面蒙上一层透明纸,让学生把看到的形状在纸上的位置画下来。多进行几次。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从各个面看到的平面形状就更容易理解。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积木搭拼实物所看到的形状和看图画出从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形状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画正方形的基本功不成熟,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正方格本,要求学生在正方格本上画。部分学生对于“把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画到纸上”的题,当图形的面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学生感觉有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画,再观察图画中的立体图形进行画。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立体图形,并且能够说出和画出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2
本学期,我们组的研究专题是《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学习,来促进发展。我围绕这一主题设计这节课。
1、动手操作
把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过程。我让学生通过搭积木的搭建活动来体验形成空间的方位感,画一画的有效活动把握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转换过程中得到发展。
2、自主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探究。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与探究立体图形形状并画出平面图形,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合作交流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不仅需要自主的探究、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观察、操作、归纳、变换、直观思考等形成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的手段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讨、合作解决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并得到提升。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更清楚地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各自的想法。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应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
首先,在摆一摆、画一画的环节上让学生小组内自己摆,自己画,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因为这个环节不好展示,我担心一组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不容易很快的进行判断,可能所需要的时间就会多一些,这样后面的内容可能就没有时间进行教学。但就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点上来看,我觉得还是可以尝试一下改变。课后,我静下心来思考:如果我让学生把所摆的立体图形画出来呈现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摆的图形摆出立体图形,那样效果会更好!。
第二,因为担心后面的内容太多,怕上不完,所以每一环节都过得有一点快,可能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还有些吃力。比如让学生画三个面时应该给出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怎样画,指导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再细致一点,比如侯榕同学说到,把下面的小立方体向上移动,使我们所能到的这些立方体在一个面上这种方法,我只是一带而过,其实可以让部分空间观念不是很强的学生多这样移一移,除了看上面时可以上下移,引导生看左右时还可以前后移,甚至除了移动,还可以拿走一两个的方法。
第三、通过课堂中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意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我感觉到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3
“搭一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8页~79页的内容,它属于“空间于图形”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根据标准以及分析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3、通过借助思考和空间想象解决由立体画出平面、由平面还原立体图形的问题,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水平。4、通过动手操作,增强与同伴的合作意识,学会相互评价,从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我说你摆”,第二个活动是 “我问我摆”。两个活动通过情境演示让学生观察。每个活动我都比较注重活动的层次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1、淘气用四个正方体搭积木,笑笑根据淘气的指令搭出同样的形状,中间用屏风隔开。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一个学生要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并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个学生不仅要想象物体的相对位置,还要根据对方的.表达来理解这种交流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情境也跃跃欲试。然后按照这样的主线继续展开这个活动:观察情境,了解规则——师生合作,理解方法——同桌合作,开展活动——小组交流,说搭的方法——全班汇报。
活动2、是一个有点颠倒的活动,笑笑已经搭好了一个立体图形,淘气通过问问题,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在活动时让学生先观察情境,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这个游戏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说出活动规则。提问的同学要充分展开想象,想一想怎样提问,被问的同学要表达,提问的学生要根据表达去理解、想象。当然学生问的水平有高低,问题又多少,不管学生情况怎样,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哪种提问的方法比较好,在比较中筛选,优化提问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很有好处。
另外,我又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练习:1、想一想:从正面、上面、侧面各观察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2、数一数图形有几个;3、根据一个要求搭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4
本节内容主要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学生熟悉的搭图形场景开始,组织学生用小棒动手搭一搭熟悉的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先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结合操作活动进行交流,思考余数“1”表示什么意义。然后认识横式,思考余数“1”如何在算式中表示出来。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结合每一步的操作,说说横式中每个数在操作中各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是哪根小棒,为什么会剩下。在理解的基础上填写单位。让学生发现13÷4=3(个)……1(根)商的3表示可以搭3个正方形,余数的1表示还剩下1根。从而明确 “3”后面的单位应该是“个”,而“1”后面的单位应该是“根”。其次,再通过用14、15、16……20根小棒搭一搭,画一画、填一填的活动一起来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14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2根;15根小棒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3根;16根小棒正好可以搭4个正方形;……19根小棒可以搭4个正方形,还剩3根,如果再添1根,就可以再搭一个正方形……每次余下的根数都比4根少……根据观察发现:随着总根数的依次增加,余数循环出现:1、2、3、0、1、2、3、0,余数都比4小。为什么余数都会比4小呢?学生通过操作,结合算式发现:如果剩余大于或等于4根,就还可以接着搭正方形。那余数都比4小呢?还是余数都比除数小呢?引导学生尝试自己确定一个数,画一画三角形和五边形,并写出算式。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余数不是都比4小,而是比除数小。
本节课我注重将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抽象的算式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来发现并理解,在除法算式中两个单位为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二,让学生经历大量的搭、画、填一起探索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让他们发现余数不是都比4小,而是余数都比除数小,进而有效地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自觉地学习新知,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及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此节课也有不足,由于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操作活动,所以在时间上较为紧张,没有进行巩固练习。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我需要思考和加强的方面。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通过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在“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
在练习设计上通过3个练习,各有侧重点,第五题通过大量的摆、画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学生头脑中通过直观形成丰富的表象;第六题是对学生进行检验,同时强调了不仅要求画的.多,还要画的准,也是进一步强化训练;第七题是逐步由直观—抽象,不通过摆而是通过想象,知道每个面的形状,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
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6
初三数学《位似图形》这节课内容抽象而且学生以前没接触过,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很大,因此教学时我使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课堂上通过大量丰富的图形,让学生认识了位似图形。接着由学生自己操作,找两个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又比如讲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时,我事先准备好几个平面内的点,让学生动手连接成“鱼”的图案,通过图案的变化总结出位似图形的性质。这样直观的演示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效果不错。
在教学过程中,以下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1)在进行“位似图形性质”的.提出与验证的中,问题设置得太浅则学生没有兴趣,太难又脱离学生实际,如何掌握这个尺度?
(2)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应如何评价?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得到新知识,但是对于传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掌握得是否纯熟?我相信,这些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不断深入,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体现了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数学课堂现代化的发展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7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教学重难点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开课伊始,我便拿了剪子和彩纸,告诉学生们:“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只有细心观察,发现秘密的孩子才能得到礼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后,我快速地开始剪纸,不一会见出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孩子们很兴奋,我让孩子们说说老师这怎样剪出来的,因为孩子们观察细致,所以说得准确。由此便引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相继,我又剪了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这样一节好的教学内容,我当然不会让学生错过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撕或剪出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我又让孩子们找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这一节课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8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习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
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
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9
本课教学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包括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对称轴、作轴对称图形等内容。
最大的优点是:两个重要的题型能够比较地理解和掌握,已知直线和直线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A、B的距离相等;已知直线和直线的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A、B的距离和最小相等。
最难处理的问题是第二个典型应用的引导,作法为:作点A关于交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证明这个点使距离之和最小很好启发引导,但是为什么能够想到这样作图,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把直线想象成镜子(平面镜),由点A经过平面镜看点B,光线经过的路线就是最短的路径,因此,使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作图方法。更难的应用,已知∠XOY,和角内部的点A,在OX、OY上分别作点B、C,使△ABC的周长最小。引导学生思考时,还是可以把OX、OY看成两面镜子,学生理解起来能够更便利些。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10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四年级上学期,其主要内容包括线与角、图形的变换、确定位置等。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与图形”概念很多,几何的知识对四年级学生又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先梳理——再动手操作——最后强化”的模式。通过练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从教学效果来看:
1、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显得清晰明了。突出了练习的系统性。
2 、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多次重复的方式来强调提醒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重视。
3、能够把知识点和一定的练习相融合,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利于复习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4、利用练习课来回顾、整理、沟通、拓展知识,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不断地渗透学习方法,慢慢地养成学习习惯。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11
“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提供了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
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12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我通过复习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画图,使学生顺利的找到了要学的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观察顺利得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理解的很准确。
(2)通过欣赏图片,比如奥迪、现代等车标,精美的地毯、风车、电风扇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判断扑克牌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相互沟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思维的火花。
(4)通过4道小练习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
(1)拓展延伸没有进行,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很理想。
(2)创设情境方面做得还不足,应在这方面继续加强,更加重视创设情境的作用。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23.1图形旋转”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概念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的变换的认识更完整。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在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中,尽量多地去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以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通过动手进行数学实验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掌握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实验与数学问题在数学的起始课中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课堂中一味地侧重动手实验而忽视了必要的问题解决,那课堂会显得浮躁、缺乏数学内涵。反之,一节课中如果充斥着各类的习题,那课堂会显得沉闷、缺乏数学的灵巧与生动。
【搭一搭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搭一搭二数学教学反思09-04
《搭一搭》教学反思03-25
搭一搭教学反思09-22
《搭一搭》教学反思(精选10篇)02-16
搭一搭的教学反思(精选10篇)05-29
《搭一搭》教学设计11-05
《搭一搭》教学设计02-19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后记及反思09-30
搭石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