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3 00:22: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精选5篇)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1

  师生冲突,在教育当中是一种常态,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冲突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应对呢?可能的情况很多,很难穷尽,在我看来,主要有三。

  一是认知差异。

  学生和老师是两代人,年龄、阅历、学长环境、思维方式、情感和个性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个事情会不同的看法,分歧自然在所难免。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也在情理之中。

  具体的对策是,求同存异。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老师始终占有主动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老师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任何事情是有不同的解读的,而我们,未必是绝对掌握真理的一方。如此思考,能对学生的行为,多一份理解和接纳,规避冲突的风险。

  二是管理过度。

  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没有监管容易放任自流,作为教师应该秉持爱心与责任,严格管理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过,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冲突更容易发生在特别负责的老师身上。毕竟,管理过度,死盯学生不放,学生会感到压抑,甚至错误地认为老师吹毛求疵和他过不去,最终导致冲突的发生。

  具体的对策是,学会屏蔽。班级里有乖巧懂事的,也一定有调皮捣蛋甚至屡教不改的。学生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很难一刀切,一定要拿捏好那个度。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不良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那些没有改变愿望的,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忽视甚至是屏蔽。屏蔽不是放任,而是给他适度的空间,为的是让他更好的成长。毕竟,长久持续的否定,于谁都是不痛快的体验,激发不了学生成长的欲望,老师也体验不到教育的幸福,更多的'是教育的挫败。作为老师,学会眼里能揉进沙,或许,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极好的!

  三是方法不当。

  好方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适得其反。纵观很多师生冲突,正是源于方法不当,或语气过于强硬,或措辞令人不悦,或胡乱下结论,或处罚力度超限,等等。某一种方法,放在一个学生身上是可行的,放在另外学生的身上,可能是他不能接受的。方法妥不妥当,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总体的评价的标准还是客观存在的。

  具体的对策是,有话好好说。曾经,有个寝室屡屡扣分,我在教室里批评:这还叫寝室吗?简直是猪圈!事后,有学生和家长反映,说我骂他是猪,还到学校领导那里告状,说我是法西斯老师。无独有偶,曾有学生留长发,希望他整改,他不乐意。我说:不整改到位,就别再跨进教室的门。结果,他摔门而走,留下我独自一人。往事悠悠,这些事,给我的教训是深刻的。

  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都是在呵护备至的环境中长大的,接受批评听重话的能力薄弱。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暴风骤雨,情绪变化跌宕起伏。对抗没有出路,顺毛捋是理想的选择。不论天大事情发生,不妨等一等,缓一缓,问一问,请相信,天塌不下来,事情已经发生,即便要塌也已经塌了。

  教育,面对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非常考验老师的智慧。要学会迂回曲折,要懂得妥协圆融,而这,需要深入学生,充分了解精准研判,不断实践深度反思。期待你我,迎来云淡风轻的那一天!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2

  学校进行的“三生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历史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历史教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怎样在历史课堂中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在这次“三生课堂”观摩活动中,我们历史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获得了较多的好评,也收获了听课老师的宝贵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此次“三生”课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的教学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紧密联系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例如在本课的设计上,“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讲是较难理解的。我设计了“小小航海家”的环节:假如你回到明朝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既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同时体现了“生存”理念。学生讨论很热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再引导得出物质上的准备、技术上的准备、心态上的准备等。

  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看图说史”的环节,多媒体展示了三张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让学生讲出邮票上反映的史实,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又如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我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说,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的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下西洋的路线”的设计,我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我再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在讲到“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时,我及时抛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样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还有哪些?”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加强历史知识的储备。又如讲到“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补充了澳门的回归的史实,设问:“澳门的一得一失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只有“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例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快乐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等环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整体效果不错,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时间分配合理性不够。为了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多,所以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其次,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提出层次较高的问题,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再次,个别过渡不自然。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时,本想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但没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华,过渡较生硬。

  总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把历史教育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生存、科学生存、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3

  我认为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仅是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本节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方面的历史,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通过引导、设问、识图、讨论、主题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让学生体味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及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人生价值观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我会不断努力,自我完善。也许这就是反思自己的意义。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4

  成功之处:

  1、在需要学生们记忆的地方增加了添加效果,使同学们能清楚的了解、掌握本节课需要记忆的地方;

  2、在了解郑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郑和在航海途中会遇到的.危险?同学们能对郑和下西洋及郑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4、能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作出公正的评价,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5、能过教学,同学们能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祖国强大;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

  2、不能正确地给戚继光本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5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节课,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整。但是总体上感觉比较沉闷,没有激情和闪光点,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比较紧张。

  平时上课,这个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但是公开课有老师在后面听课,大家就都显得很拘束,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因此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

  二、学生思维受课本影响较大。本课的内容比较充实,所以为了让教学内容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要求学生课前按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预习课文。结果学生由于紧张、怕出错,答案都局限在课本上,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而本课在其他班讲授时,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可学生思维很活跃,抢着回答,答案超出了课本范围,而且讲得合情合理,可是时间花费较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三、教学设计有所欠缺。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设计得不好,本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路线、贸易、困难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描绘,结果却变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读书的`局面,思维没有发散。而"戚继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实讲述得比较简单。

  课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评价表来看,三维目标基本上达到,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小组在>心得体会上写到:为中国感到自豪,要学习郑和吃苦耐劳和戚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还有小组说到:今天不仅学习了历史,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做人;从小养成好的品质,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第三单元测试卷中第六大题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学生在测试中本题的正确率较高,其中问道"如果你是明朝皇帝,你会继续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会,因为会大大损耗本国的国力,给其他国家以可乘之机,但是也不能放弃海外交往和贸易。"这些说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当冲突发生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育笔记-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12-26

与老师发生冲突的检讨书11-23

当金钱与事业发生冲突调查报告04-28

当肇事发生时散文08-31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04-18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03-25

发生火灾时的应急预案03-10

火灾发生时阅读理解及答案03-07

当火灾发生时小学品德教案08-25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教学反思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