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4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
1、注重预设,更应注重“动态生成”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预设,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偏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学设计,这能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但不能适应动态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为此,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利用自己发现的分数解决问题。
2、放弃经典,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将一些所谓的“经典”练习、“经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给学生,还自以为效果很好,其实不然。《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与天真、童趣联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却不一定适合他们的胃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少一些“经典”,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去动脑思考。这里我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学具去探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动手画、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就会有机会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而且创新往往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的。
3、创设“问题”,引发更多“问题的问题”我们设计学习活动,加工改造教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把“创设问题——不协调——探究——问题解决——满足——引发新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来做,这里我制造了问题:“那我们也学学整数。我们知道整数可以相加减,那分数可以吗?”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愉悦感将激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随机取出生活实例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分数,要让学生明白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一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5、制造“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说出+=时,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没有作答,教师便提出:我认为+=,你们说呢?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紧接着提出:那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服我+=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还有学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为了他们思维的拐杖。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又如在学生提出+=时,同学有意见,提出应该得。
针对再一次的矛盾冲突,教师并不回避而是面对未学的假分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说出各自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吗?教师善于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同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价值。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在教学3/10+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观察思考,与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3/10+1/4的答案呢?在此处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我没有急着给学生以提示,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有些小组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也有小组提出可以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还有的小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在后来的小组交流中,我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通分?”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由于同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同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同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比,所不同的是计算过程中增加了通分这一环节。因此这节课把转化的思想定为关键,旨在把新知导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进行计算吗?为什么不能?那你能想办法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的和吗?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用通分的方法把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在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强化转化的思想在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重要性。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转化,我出示了课件,将、转化为、的过程,这样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既明确了转化的思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了运算技能。而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减法教学时则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
整节课下来,感觉到有几点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一、教师要灵活应用教材。例题+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转化,尽管形象、直观,但总感觉学生是在教师的牵动下理解的,自主性不强。由于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大,学生在理解转化思想时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操作困难比较大。如果把例题中的数据改成+这样比较小的分数时,教师无需作课件,学生就能用画图或折纸的方法理解,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动手能力充分得到发挥,岂不更好?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备课不仅要从自己方面着想,更要换位思考,备自己少一点,备学生多一些,给足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小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练习中要尽量在增加趣味性、竞争性上下功夫,这样学生才乐学、愿学,这方面还得努力,加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4
今天,我执教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一、 成功设计演绎出精彩
1、抢答游戏,顺势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能有好的引入,可以给学生一个启发的广阔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主动积极的学习。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基于这一点,我设计了抢答赛,把比赛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在遇到的新问题悬念中顺势导入新课 ,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地投入教学中。
2、合作探究、主动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有这样一段描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利,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困惑与成功,都让孩子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了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该课最精彩的部分。学生小组的一份份设计方案成了本节课最亮丽的风景。他们猜想验证的过程,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他们那种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的数学探究思想,还有他们那种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的情景,无不吸引着我,让我为他们而自豪,为他们而喝彩!这种精神不正是新课改所需要的吗?
3、正确定位、尊重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教师的职业不同点就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基于以上两点的思考,我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的探究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那我们教师做什么呢?我们要组织好这节课,要把学生引导到数学的领域中进行探究,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探讨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并通过教师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欲望,让他们获得知识的升华、人格的提升。
本节课,我多次在总结中对学生进行评价,一句句“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正让我感动”等话语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自信而快乐。同时,我非常注意学生研究问题时的每一个细节,只要我发现了,我都给予及时地评价,并渗透了数学思想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这一切都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没有对教师自己角色的准确定位,是不会出现以上这些催人奋进、激情澎湃的话语的。
4、补充材料、拓展视野
数学的知识是枯燥的,但数学思维的逻辑与严禁又让人佩服。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应只建立在知识的学习上,还可以补充丰富的数学资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中国的灿烂文化,拓展数学视野,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结合本节课内容搜集了一点小知识进行补充,随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压抑气氛让我反思
大家都知道,计算教学是最为枯燥的,除了计算就是练习计算,为了计算而计算。我既使绞尽脑汁,设计抢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教师激励的语言感染学生,让他们自己探究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整节课我都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我觉得有些失败,自己也没有发挥出最佳的状态,总觉得有些压抑。我考虑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开端的情景没创设好
我非常注重开场白的情景创设,但这次的开场白只是和学生交流了观察与猜想的精神,一直比较低沉。还没来得及进行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大家就上课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进入兴奋的最佳状态。再加上抢答赛中的紧张与知识的遗忘则更加重的沉闷的气氛。如果我把枪大赛的气氛在调整一下,或许会更好。
2、亮点卡没利用好
亮点卡很吸引学生,从课后学生的争先恐后想得到它就可以证明。但我却没能发挥出它的激励性,只用了一两次,如果在课堂地进行中也设计一些奖励,可能会调动的更好一些。
3、设计方面存在缺陷
计算教学的枯燥如何克服?这个问题我虽然尽力避免,但依然免不了它的枯燥乏味。我的设计还缺少趣味性等东西,我想在这方面再下一番功夫,多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尝试,争取能更好地克服掉。
总之,这节课我为学生的探索精神而感动、而自豪,又为课堂的压抑气氛而苦恼,我迫切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引和大家的意见,并希望通过我的反思能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指导今后的教学生涯。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3/10+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3/10+1/4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思路:即先通分再计算。对于提出同分母分数的减法,则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同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关注教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原理,因此,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3、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对计算方法上的探讨,在计算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题,力求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4、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课尾再次回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只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想体现的一些想法,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一、上完课,自己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活生生的学生,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反馈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深深感到自己驾御课堂的能力有限,缺少必要的教学机智。例如,新知部分学生,缺少画龙点睛的点拨,感觉到学生说得比较费劲。又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计算法则时,学生说了半天,我不知所云,没有及时地去引导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评价方法单调,未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后半部分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二、设计的教学意图不到位。例如,课堂结尾的练习题,提的问题过大,学生提到了分数除法的问题,由于教学时间不够,未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显得练习深度不够。
三、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没能很好的利用,感觉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多次出现预案外的生成资源,而我没有充分利用。其实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我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7
在备课时,我觉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不是在同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习1/2+1/4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同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然后重点对1/2+1/4的算理进行探究;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不过,在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我可以问“图1/2+图1/4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分数加减法的'时候,通分的几个步骤要用连等式。因为计算分数一步加减法时,本身就只有一步,中间部分在以后学生熟练做的时候是可以省略的。而本节课是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一节课,就必须把通分的过程板书出来。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8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掌握好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运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指标。本节课教学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分数加减法运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成功之处:
1.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完全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也相同,加法都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不同,但是实质上是相同的,其特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才能进行计算。在教学例题1时,通过小精灵的提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实际上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索的方向: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分数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要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分把同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了。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2.注重转化思想的培养。小学阶段,教师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和灵魂。在本节课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就是把新问题如何转化为旧问题来解决,重点让学生经历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也就是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问题。强化这一思想会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受益终身。
不足之处:
在计算中一是发现个别学生通分使用的是公倍数,而不是最小公倍数;二是计算的结果没有化成最简分数,特别是3的倍数的分数很多学生没有看出来,导致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重视通分的方法,重点对3的倍数的分数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9
本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由学生自己迁移——让学生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和认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四道题,复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算理,又在复习分数的意义中引入猜测,通过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教材通过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0
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求全,还应该求联。因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加减法运算内容的终结,承载着贯通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算理的重要任务———通理。如果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打通是内部通,那么打通分数与整数、小数的算理是外部通。
单位相同才能直接计算,加减法的本质是单位个数的'加减。从基于现象教学到基于本质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经验性理解,形式化理解和结构化理解的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先回顾分数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1/5+2/5。学生解释算式的含义以图说明“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相加”的道理。接着提出问题“1/2+1/5”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反馈展示学生方法:
方法一:“化小数法”。抓关键问题“为什么转化成小数?”新知转化为旧知,渗透数学思想。
方法二:“通分法”。抓关键问题“2/10与5/10哪儿来?”为什么要将这两个分数进行“通分”?依据是什么?
(1)通过分数尺找寻“等值分数”,1/2这个分数可以找到哪些“等值分数”?如2个1/4,3个1/6……发现一个分数有无数个计数单位。
(2)为什么要选择“5个1/10”?组织交流,展开讨论。感受”将分数进行转换,在等值分数的量变中,借助用小单位度量大单位“。
(3)借助“分数尺”,讨论交流“通分”的依据和理由。经历”同分母分数相加,需要找到两个分数相同的计数单位及其对应的个数,再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这一过程。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教者按“激疑—操作—讨论—应用”的线索,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新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激疑,激趣。
本节课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用正迁移规律,巧妙地以旧知引出新知。熟悉而新颖的学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求知兴趣。
二、操作、讨论,引导、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1)多提供说的机会
让学生把思维说出来,注重学生思维的表露,激活主体自身已有的知识,鼓励学生讨论,使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
(2)多提供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3)在“活动”中精心设计提问,相机引导
在学生操作、讨论过程中,老师的提问引导,机智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导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
三、形成能力,应用知识
采用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正视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创新的意识。
,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评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而在此之后即将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在复习导入环节,口算题出的较少,有多数同学没有实际参与口算计算,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先溜号。同分母分数比大小应该由学生口述过程,而不是老师代劳。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加入求最小公倍数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前面学习时也遇到过困难,而且也是这节课的关键。如果在课前复习时,复习一下最小公倍数的.三种求法,或许在实际计算时会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2、在学生探究环节,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不够高,我只是注意到了大多数善于表达或能够表达清楚的同学,以便于促使他们能够总结出方法。其次,我也注意到了程度偏后的同学,在他们身边巡视并听取结果。这样下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给他们安排了优等生老师,就是为了能够带动他们。所以,我忽视了个别同学。
3、当堂训练环节,我采用的是学生板演措施。在此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学困生身上,找了多个学困生进行板演,其中也有中等生。可实际效果却不好,中等生能够做上来,但形式不规范。学困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优等生百般无聊,无所事事。时间就这样浪费了,结果导致,优等生没吃饱,学困生没进步。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分析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让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3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两个分数相加减分母一定要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然后出一道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的题目。问:“怎样才能相加?”学生回答:“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师生共同完成题目。再出一道分母不同的减法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并告诉学生把上题的加号改成减号就行了。
通过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作业,效果还不错。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有个别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就直接分母与分母相加减,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如果遇到分母小的分数减分母大的分数就反过来减。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修改
1、改变教学方法,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记忆深刻,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是这样,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这样得到的知识掌握牢固。于是我改变教学方法,先以小组合作完成和两道计算题。每组有两张表示和的园片,让他们不管用什么办法计算出结果,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是的两倍,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两倍得到,和的分母相同,可以相加减了。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这一道理。这个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体验后,深刻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道理。
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和前面学过的不同长度单位要化成相同的长度单位;不通的面积单位要化成相同的面积单位,才能相加减是一个道理。使学生牢牢记住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定要先通分,再计算。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过生日很有兴趣,用过生日分蛋糕做题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问:“小红吃了蛋糕的,爸爸吃了蛋糕的,他们俩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巩固新学内容效果很好。最后提出课外延伸:“求剩余蛋糕的几分之几?”这样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时,第三组的同学操作能力稍差一些,有待今后辅导。
通过两次教学反思的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能完成作业就行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4
本节课,课前复习口算为课堂预热,首先出示主题图,小红一家晚饭吃饼,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描述,培养学生认真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思考这样列式的依据,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迁移至分数加减法,完善知识结构。
新知部分学生四人一组,每人任选一题利用圆形纸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加减法的探究同步进行,短时高效,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折纸的方法进行研究,部分学生通过从分数的意义角度说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方法较统一。学生上前操作较流畅,能够清晰地描述操作过程,并根据操作得出结论,且能清楚表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的依据,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练习环节通过一个小游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小高潮,学生首先要判断自己手中的分数卡片与老师手中的分数卡片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再进行列式计算,这一环节基本不涉及约分的情况,个别同学手中的卡片无法与老师手中的卡片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因此在整个游戏环节中无法参与,这时我提问他,你为什么一直都不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老师的卡片中的分数没有与自己手中的卡片分数单位相同的,因此无法直接相加减。学生的回答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时间关系部分练习没有完成,但整节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并能准确的表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从而能够自己找出如“1-”这样较特殊算式的计算方法,即统一分数单位,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总结并掌握了算法。由于学生算理掌握得较牢固,因而几乎没有出现形如“+=”的典型错例,因此,虽然本节课有部分练习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成,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比较牢固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在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后提问的环节,由学生提出“爸爸妈妈吃的饼一共占一张饼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环节中没有与“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对比讲解,应将这两个问题对比着让学生思考,有何不同?突出一个表示的是爸爸妈妈吃的饼的数量与一张饼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个表示的是实际的量,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数表示的不同意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6-26
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05-1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6-0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4-0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5-2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参考07-09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后反思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