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1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征》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1
《长征》这首诗,在整体把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中心句的同时,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我终于走上了讲台。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很有收获。从刚开始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到今天课堂教学的磕磕绊绊,我觉得我在进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自身朗读的水平不够好,因此指导朗读显得苍白无力。经过仔细地反思,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三、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押韵的特点时,有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韵母不一样呢?”面对学生突然产生的疑问,我有点不知所措,只能勉强地告诉学生:“这就是律诗的写作规律,具体的知识我们以后在来学习。”我用一句模糊的语言糊弄了学生。其实,我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教给给了学生有关押韵的知识。只因为我一瞬间的犹豫而失去了教学的好时机。
又如在长征路线图的使用时机上,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用长征路线图作为学生了解长征的工具,如果能把这一工具与理解“万水千山”结合起来,在理解“万水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跨越11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将长征路程数据进行折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我的语言引领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的。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3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全诗八行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万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毛主席的豪迈和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首诗。因此,上公开课时,我选择了它。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让同学们也喜欢这首气势磅礴的史诗,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刚开始,我想一节课上完全诗,设计了由认识毛泽东开课,引入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再由激情介绍长征、激情范读《长征》入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最后引导学生品味诗句,领悟诗的魅力的教学环节。但上课的前一天,我在别人班上试了一下,发现一节课无法上完我设计的内容,无奈之下,我忍痛割爱,删去了前面的激趣环节,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或许因为这个小插曲吧,课堂上,我的激情消失了一大半。回顾这节课,有些许可取之处,也有颇多遗憾。
一、打破常规,直扑重点
《长征》一诗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统领全诗,赞美了红军的不怕困难。教学时,我没有按照常规,引导学生去逐句理解,而是直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不怕”和“难”,然后找出从哪些词中读出了长征途中的难,又从哪些词读出了红军的不怕难。这样学生很容易围绕重点静下心来读,并深入思考。
二、整合资源,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金少水拍云崖暖”时,我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给他们补充“巧渡金少江”之史实,再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带他们进入情境,理解“暖”。教学“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让学生不寒而栗,当然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寒”。
三、创设情境,读诗入画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一幅幅雄壮的画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诗读成画,诗画合一。如学生读“五岭逶迤”时,我问到:“读这个词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乌蒙磅礴”时,我又问:“这个词又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脑海中立即呈现了蜿蜒起伏、长无尽头的五岭和气势磅礴、高大险峻的乌蒙山。读到“岷山千里雪时”,我问:“透过‘岷山千里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战士们饿了、渴了怎么办?”这一点拨,学生一想象,静止的文字马上灵动了起来,诗句变成了画面,画面凝成了诗句,诗画形成了统一,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和学生学习了《长征》一课,我深有感触。教学本课时,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五岭、乌蒙"写山的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五岭、乌蒙"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足见红军的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一“暖”一 “寒”体现了红军长征路上战斗危艰,为了解决好教学重点,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关键。
如:“只等闲”的“只”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在通过 “只”,使学生体会到红军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结合理解,配上慷慨激昂、高亢有为的朗读,感情定位准确,效果很好; 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诗人却说他们像细浪,像小泥丸,这不矛盾吗?这山到底是大还是小? 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开始认真思索。
学生的体会即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精神。
回顾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有效性提问”这个课题研究虽已开展起来,但贵在坚持,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将这项研究提升、深化,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5
设计本课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册教材,我在设计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两方面来谈谈对这一课的认识。
成功之处:
一、 是突出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课始到课终,我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板书课题、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体悟情感等教学的环节和重点,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 是尊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似是而非,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 本人注意事先让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各种图片资料,既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了社会和课外的读物及媒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为课文的理解放缓了坡度,为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作了很好的铺垫,打破了课堂就课本啃课本的封闭程式。
不足之处:
一、 教学中使用的资料要有实效性,不能把没经过处理的原始资料给学生,因为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
二、 教学中,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于学生有价值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应该使学生有自豪感。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
证明
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7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8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首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和学生查找的资料中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教唱、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未成熟,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对“七律”的把握和指导不够好等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提高。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9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把一些经典的长征故事打印好发给学生研读,让他们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但是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毛泽东的诗——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理解。
本堂课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以理解促读,以感情升华读的味。这篇课文我设计在一课时内上完,共分三个阶段:初读,扫除字词障碍。再读:间隔准确把握,读准、读顺。边读边悟:结合合种资源会意悟情,从而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课前,让他们欣赏歌曲《长征》,雄浑的歌声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读出了那个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本文的难点。通过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理解了“寒”。课中抓住中心句反复吟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七律这种体裁,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读去感受韵律美,课后还要更深一层的学习这种写法。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是一个紧张又收获满满的日子。我开始上公开课《七律长征》。
上课伊始,我采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为下面朗读做铺垫。新授时,我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准确,读流利。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我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交流每联的解释。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自己所交内容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也正是因为此,课堂的时间没把握好。
课后,李校长和其他老师对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也让我从本次公开课中成长许多。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谢谢!以下是我根据各位老师的意见所整理,与大家共勉。
首先,朗读不充分。不管是老师带读,还是学生读,都缺乏目的性。朗读的时间虽有,但仍缺少时间。众位老师都指出,在充分朗读后,可以以读代讲,结合图文,理解诗意。这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达到。在读的方式上,可以先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读,再让学生分组读。
课堂气氛也不够热烈。李校长指出,学生是被动参与,老师讲为主,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精心备课,深入反思,成长自我。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活动板块:
一、信息交流,走进长征。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三、探究对话,深入长征。
四、诵读积淀,体验长征。
五、课外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三、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等。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征》教学反思07-23
《七律长征》语文教学反思07-25
语文《长征》教学设计06-14
语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13篇)09-26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06-17
《长征》教学反思900字12-08
《七律·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2篇)09-27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长征》07-14
《七律长征》教学的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