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
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
三、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课头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的催化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乘法》 这个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同化,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乘法》在教材中是分成两部分进行学习的。其一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二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口算和笔算。在教学这两节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呈现情境——根据情境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交流评议——适当总结——巩固应用。在本单元中,除了新知学习,还安排了4节练习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体相同:简单回忆、梳理——有效练习(三个层次:口算、笔算、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随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了。在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研读每年的高考考试大纲我们发现高考试卷逐步贴近生活,注重实际应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听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对照新课程标准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
1、教师满堂灌现象:
在听某一位教师高三复习课时,该教师从开课到结束一直不停的重复知识点。就算学生在做练习时也不停的提醒学生解题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肯放手,学生不够自信。在该教师影响下学生逐步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退化了学生数学思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偏低,反应能力变慢。
2、讲授习题课的弊端:
我听了一节数学课,总的来说教师准备充分。跟学生一起解出了所有习题的答案,但教师套公式试图找出最佳答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提出疑点和质疑。学生机械式完成了习题,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生看似课堂上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但让他们在考试当中解题,还是不会独立完成。
3、课后作业没能贴近学生实际:
在讲完课之后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嘛过于简单不利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嘛布置的作业很难,学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所以大力推广分层次布置作业,能够做到每一位学生完成适合自己认知能力的作业,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4、教师课堂互动无效,没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听过程发现部分教师的设问太过于粗糙。问学生是不是?学生肯定回答是,还可以问学生对不对?学生回答是对。很少教师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课堂设问环节过于肤浅。
新时代新高考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研读新课程标准和每年的考试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并严格按照要求完成。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飞跃式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二是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
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
计算、合理组织计算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
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有人生病要上医院,又要打什么电话呢?”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移动右边的1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综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也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反思,现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新教师岗位练兵课”的有关案例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在我看来,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创新思想,无不冲击着我的思想和心灵,给了我心灵深深的震撼。也让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思考。
一、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位教师的课都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教学内容更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周礼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与众不同。我们平时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大多数教师都是利用书上的例题,重点教学生如何描点画折线,完全是老师牵着学
生的鼻子走,学生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周礼老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充分感知新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大胆地进行了创新。教学描“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教学生如何描“点”,而是先让学生比较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格图有什么不同,接着问学生为什么条形统计图中的年份对着方格,而折线统计图中的年份对着线 ,学生明白“点”应该画在线上,接着让学生思考“点”应画在什么地方,这个“点”应对着几个方向?
二、以问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例如朱国荣老师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从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入手,通过游览儿童公园,让学生观察活动项目中的每节车厢的人数都是相同,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思考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放了几个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得出相同加数连加和不相同加数连加两种加法算式,通过让学生观察、探究,得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可以说成几个几,从而为乘法的引入垫定基础;然后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出乘法,并让学生说说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字相当于加法算式中的哪个数,明确乘法的意义,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本课中的知识点?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部分。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合并加数的方法,使原来的算式变得简短了。这是因为加法是学生最先学会的计算方法,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所以用加法来表示加法体现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状态,也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省略号、用语言叙述等方法表示,孩子的想法是那么的可爱和可贵,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造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创造一种方法要比学会一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和鼓励,我们留给学生的将会是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的回报。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如惠林老师执教的“二十四时记时法”,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各种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以及丰富的学习活动,如猜一猜,说一说,做游戏,表演动作,听故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好。
四、找准难点,有效突破
一节成功的课,教学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得到突破,所以教学中,课前应深钻教材,找准本课时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选择恰当方法。周礼老师在执教 “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整体把握教材,不但难点找得准,而且突破方法也非常恰当。如引导学生理解“趋势”和“幅度”这两个词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比划,体会增加、减少、不变,然后让学生通过手势的比划,感受增加一点,增加很多,以及下降一点和下降很多。使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感到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的反思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学之后,我听取了老师们给我的意见,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工作还在继续,努力不能停止,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而且要把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课堂中自从刮起了合作的小风,我也跟着东施效颦了一把。开始时是简单的效仿,因怕繁琐,故省略了小组的评价,有也是简单的课堂对小组的合作效果进行口头点评,开始学生还很是配合,没几日,课堂又回去了,课堂成了几个学生的小天下,其他学生则多是旁观者,慢慢地我也不想再用这个小组合作。一日来了兴致,想索性就不怕这个麻烦,也把这个“颦”好好的"效"下去,于是在黑板的一角画了个简单表格,上课时候会明确具体问题由学生中的哪个组来回答,会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加分,学生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争抢着回答问题,为大家讲解问题,如果是听不明白也可以提问,也用分来诱惑学生,学生开始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小组为了让自己的组得分高,就特别卖力的给学困生讲题,学困生也不想成为小组的众矢之的,在学习上也丝毫不敢懈怠。这样的课堂,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学生只会做而不会讲,课堂中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一道题可以找出五六种的解法,活跃了学生的解题的思路,而且让学生敢于去表达自己,在表达中获得了更多的信心,从而也激励了后期的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在我学习新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
三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四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教师“怎样教”研究得很多,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对学生应该“怎样学”却是一种可怕的漠视,漠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就是漠视学生这一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的存在。因为让学生利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是我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重点探究的问题。
一、分析学生差异,成立合作小组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将全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遵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各组相邻两块桌子的学生中均由“二好、二中、二差”组成,全班搭配成若干个这样的同质学习小组,为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各组民主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学习小组的具体工作,课前检查本组成员预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组织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课后指导本组成员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渗透分层施教策略,克服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缺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挥优等生和中等生的作用——“好带中,中帮差”,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从而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师要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分析、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程指导与调控,才能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执教《25..1.1.2随机事件》中,本人力求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一种既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因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创设情景,确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复习巩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自我尝试;拓展运用
三、实践与反思
“学案六段式”教学模式既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又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情感变化、成功体验和接受能力。它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做了有益教学尝试。当然,我们在实施“学案六段式”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小的困难,诸如课堂教学要如何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真正激发深层次的思维;要如何通过引导和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做到收放自如,让课堂真动起来等问题,我们将在以后教学中继续探索,不断改进,也渴望得到更多行家和各位同仁的关心指教。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我这节课采用 “团队合作学习、自主管理”的教学模式。可能很多人看了很不理解,老师怎么讲那么少?大部分时间都给学生,他们懂吗?可能你还不了解我们的课堂模式,我校创设和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全称是“团队合作,一主两翼,五度检测”模式,简称为“团队合作学习、自主管理”模式。
“团队合作”指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要以班级里普遍组建的“学生团队合作小组”为基层组织来进行,即学生的“个人学习”和小组的“群体学习”均以团队小组为活动单位,整个班级团队的展示、交流、研讨活动都以团队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一主两翼”,“一主”指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主体(因为人们公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改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也富含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人格培养等元素),这个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特指“团队合作学习、自主管理”模式。“两翼”指与课堂上的团队合作学习相配套、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工作重心下移”、“学生团队自主管理”两种制度。
我们重的是实效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我的课分五步走,合作预习,教学新课,合作运用,当堂作业,合作指导。对于合作预习,我们是课前完成的,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合作预习,不独立预习吗?其实我们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扫清课堂上的障碍,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能独立完成的,他需要别人的帮助。才有了合作预习,有人又提出他们能做到预习吗?其实习惯是养成的,一旦养成很难改掉的,有几位参赛选手告诉我:你们学校学生预习的很好,我说他们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合作运用方面:学生先独立做题,无法独立完成的学生,用团队合作形式帮助完成,即由小组长,副组长辅导解决,当然小组长,副组长是这一科比较好的学生,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锻炼了自己。他们是在解决不了,就把问题集中,由老师讲解。在当堂作业方面这种优势更为突出,学生不会带着问题去下节课,即学生先独立后合作完成;也就是组长副组长做完后互相批改,然后每个人在负责两名同学,指点批改,组长把存在的共性问题上报给老师,老师再做点拨。最后合作指导,一方面总结这堂课的内容,另外表扬一下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还有展示下一节要预习的内容。我总的感觉课堂要改革,我们是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是要教给学生怎么学,化被动为主动。中国的教育要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那种满堂灌,只能是学生更懒惰,更被动。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大胆的尝试?我们知道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所以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去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希望以后会做的更好。
我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对几个方面把握还不是很到位,我会努力的去改进,总的来说我们只是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建模课,去理解它,我们学校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寻求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让他们每一人都愿意都主动去学。这才是我们的最初的设想。我们也一直会做下去。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教学反思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大力提倡的。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果。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愿提出一些想法和做法,以资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反思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生长的土壤。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觉得问题的存在,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必须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的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有些课本的情境创设不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充分体现过程的发现,为此教者应通过反思,重新调整设计思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反思后的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的'结构化,更须弹性预案。
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的知识,所谓数学知识的结构,就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网络,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离不开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见,更须要课前的反思和弹性预案。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成可变,教师在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因此,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预案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
在教学前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做好课中反思
1.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尽管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但学生是动态的、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常常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他们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它导致了设计好的教学与实施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材,必须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克服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思维定势。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堂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探究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学生与自己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高亢的探究情绪。教师在课中主动反思,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总结得失,师生共勉,做好课后反思
1.勉励学生在课后反思中熟悉、领悟思想方法
我们要勉励学生在反思中领悟思想方法,因为我们要使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领悟,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反思,这堂课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技巧,或者发现了哪些错误,原因在哪里,记住哪些经验教训,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的领悟。如学生1:我知道了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2:这堂课我学会了猜想等等。
2.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自身必不可少的,总结得失才能推动教学的改进、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断思考,才能进一步地探索成功,那些喜欢通过反思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一定成为高人一筹的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学习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的诠释,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让我感到自己所会的是多么的少、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更让我迫切的意识到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给自己充充电了。不能再抱着自己旧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了,多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评价学生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学习热情、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再次对“知识”的定义认识要转变,改变认为只有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才叫知识的传统观念,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使课堂的时空无限扩大;教师应有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传统语文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也常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自勉,给人的感觉学校教育就如茶壶(教师)往茶杯(学生)里倒水一般容易。其实这种提法只适合于“传道、接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功能,当前的创造性语文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述更恰当,所谓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课堂就是一个表演的舞台,问题是为什么表演,为谁而表演,怎么表演?那是理念的转变,方式的转变。课堂这个舞台没有天花板,告诉我们这个舞台无比巨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无比巨大的创造空间,我们只有在这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上,才能诞生出优秀教师。
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总之,今天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心灵、我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的一次洗礼,我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
一、“情境”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
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
生(集体大声地):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尽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
什么是情境?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
二、“生活”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置,“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组织了如下的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2)展开:出示周三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在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应该说,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然而,尽管学生始终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研讨数学,但是研究排列方案时学生为了写下这些菜名、交流排列方案时老师为了板书学生的搭配结果费去了大量的时间。试想,这些时间花的值得吗?整堂课看到的是菜名,说出的是菜名,写下的还是菜名,学生由于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性条件反射可想而知。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难道,“生活”真的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吗?
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既然说“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课标语言)那么,数学教学过程就可以实现如下的模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这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
三、“生成”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机械的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从而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的预设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现场的即时生成,会成为阻挡预定方案顺利推进的障碍。
有位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生1:“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分一类,硬币分一类。”
师:是这样啊,也可以。(老师眼中似乎有些失望)
生2:“我是这样分的:一分的归一分的,二分的归两分的,一角的归一角的,一元的归一元的……”
师(迫不及待的):“你可能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要求,还有不同的分法吗?(生2的小手依然高举,似乎还有话要说)
生3:“老师,我是把这种的放在一起(似乎是按版本),那种的放一起。”
师:“可以这样吗?”(老师愈发失望)
生4:“老师,我是这样分的,把元的分一类,把角的分一类,把分的分一类。”
师(双眼放光):“啊!你说的太棒了,你的想法与老师一模一样,大家给他鼓鼓掌。”(兴奋、激动溢于言表)
解读学生的个性化分法,笔者最深的感受是这里闪耀着智慧磨擦的火花、绽放着思维灵动的光芒、喷薄着探索研究的趣味。但是,这些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由于教师现代设计观念的缺失,被轻描淡写地化为乌有了。对这位教师而言,只有符合他原先预设的分类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才是教学进程顺利推进的枢纽契机。那么,“现场生成”真的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吗?
如何看待生成?钟启泉教授曾作过这样精彩的论述:“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说明,当课堂真正还归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
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四、“合作”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由于其在丰富课堂交往方式、扩展信息交流维度、培养沟通协作素养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受到了新课程教学方式的眷注与青睐。然而,由于理念的缺失和操作的异化,有些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正逐渐走向“标识化”!
曾听一位教师上《克和千克》,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请四人小组合作称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话音刚落,小组里忙活起来。组员们开始为称什么东西而争论不休,“我想称文具盒”、“我想称钢笔”、“我想称校牌”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后,一些人开始称物体的重量,另一些人却开起了小差(讲空话、摆弄天平等)。小组合作就在这样无序杂乱的景况下逐渐延续……)
师:哪个小组汇报自己组的称量结果?
生1:“我们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
师:“竖笛的重量只有8克吗?”
生1:“好象是85克。”(在组内同学的轻声提醒下,生1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这里的合作学习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为什么小组内会为“称什么”而费煞周章?很清楚,这些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将自己看作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二是为什么小组称量物体重量时会有人开小差?小组汇报时连竖笛究竟是8千克还是85千克也弄不清楚?个中原因定然是小组内没有合理分工,即没有专人看刻度、没有专人做记录。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就被抹杀了。从中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合作”只是学习方式最佳的摆设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积极互赖、个体责任、有效沟通、评估反思。笔者认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本质优势,教学设计应着重关注以下四条策略:(1)精选合作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内涵空间宽泛的、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可以是容易产生歧义的、需要学生在争论思辩中逐步澄清的;可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需要学生在讨论商议中逐步掌握的。恰当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合作的内部需要,是促成有效合作的前提。(2)明确合作分工。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始终均有清晰的任务,而且个体任务的完成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质量高低。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出现类似案例中“开小差”、“竖笛究竟是8克还是85克”这样的尴尬场景。(3)细化合作组织。以一句“请四人小组合作……”的简单指令来代替合作学习的程序组织,是对课堂教学的不负责任。笔者认为,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4)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
五、“赞扬”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有时,表扬似乎太廉价了。
这是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黑板上的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热情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与此同时,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寓示着赞扬和奖励的“金星”,看起来像唱京剧的。
课后,笔者与执教教师之间有一段简短的对话:
笔者:“您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教师:“‘嗨、嗨、嗨,你真棒’对学生而言意味着肯定和表扬,我这样教学的初衷是让课堂激励促进数学学习!”
笔者:“课堂激励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那么,您为什么要频繁地采取鼓掌、贴金星的方式进行激励呢?难道教师对学生的微笑示意、点头首肯不是表扬激励吗?
教师:“对小学生而言,微笑、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欠大。我认为,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的学习才会越积极。”
谈话结束了。但这个片断、这次对话却引起了笔者深刻的反思。“一个图形有几个角”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无可厚非。但是采取案例中那样由“集体鼓掌”、“口号呼喊”的精神激励加上“金星装点”的物质激励构成的表扬阵势是否有些过了?难道说,“赞扬”真的是数学课堂不变的声音吗?
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明自己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和准确的答案。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
为什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时会走入误区?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所以,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1、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概念阐明之时。在小数几何体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狗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软件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知识向技能转化之时。掌握知识是为能应用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技能。我们在课件制作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圆的认识课件中,我制作了三幅动画:轮胎分别正方形、椭圆形、圆形有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道理。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常常反思,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在教文科普通班的时候,感觉到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等特点,但好多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较强,记忆方面大多以机械,形象记忆为主,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常常能把课本内容整段背出,有的同学甚至还能把例题的解题过程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笔记记得整整齐齐,虽然能把概念,定理整段背出,但理解不深,解题过程虽然全部正确,却不会变通,特别是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题型,常常摸不着方向,无从下手,她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常常不够,特别对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许多女同学有变上述状畏难情绪。要改况,就必须针对女同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思维情境,点燃她们数学想象的“灵气”,激发它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起她们学习数学的勇气。
一,反思教学中的设计。
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针对女同学记忆力强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唤醒沉睡的记忆,激活它们,进而形成解题思路。
比如:已知椭圆,它的某一条弦被点M(1,1)平分,求AB所在直线方程。
于是我就启发:A,B两点有那些特征?学生:A,B两点关于点M对称。老师:说得好,那么,关于M对称的两点A,B坐标,怎样设最好呢?学生:由中点公式,可以设,那么就为。老师:A,B两点还有什么特征?学生:A,B两点都在椭圆上,即(1)(2)老师:能消去这两个式子中的二次项吗?学生;能。(1)―(2):老师:请仔细观察这个式子,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一番思索后,有学生举手说:都适合方程。老师:好得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已经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即。然后我设计了一些例关于求中点的轨迹的问题,学生掌握得很好。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成功地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巩固以学的知识。(2)问题的设计不应该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能让学生动脑思考,激发起女同学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反思在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有一次,我在讲授函数的值域时,曾讲了这样一道题,若函数的值域为,求的取值范围。
当时我认为这道题并不难,事实上,要使它的值域为,只要真数取到全体正实数即可,因而只须的即可。
然而无论我怎么讲学生仍然茫然,而且由于这道题的讲解上花了过多时间,导致教学内容也没有完成,课后我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原来学生把恒大于0,所以他们认为其才对。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在讲解这题以前先补充两个问题:(1)的值域是什么?(2)的值域是什么?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铺垫,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简单多了。
从此我在讲解例题时尽量做到适当“低起步,小步走‘对学生感觉有困难的例题在讲解时巧设坡度。由浅入深,面对数学上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在主观上找原因,请同行提建议,使之成为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三,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这样一道题:是双曲线的焦点,在双曲线上若到的距离为9,求到的距离,某学生解答如下:实轴长为8,由即或,该学生解答是否正确,不正确,将正确的结果填在空格处。当我提问学生时,有一些学生回答是或,分析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既要注意双曲线的定义又不要忽忽略。于是,我以后讲解数学的定义,公式和法则都会找重讲清其适用条件或注意的地方,这些解决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回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四,反思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因此,我经常在她们经过自己动脑后做的作业上写评语鼓励她们大胆地
去想,去探索,进而达到飞跃,文科班的同学中也有一部分爱动脑筋,所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把他们好的方法都一一介绍出来,并说明此题是谁做的,这样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是这样做的。比如,四面体的顶点和各棱中点共10个点,在其中取4个点,不同取法共有
(A)150种(B)147种(C)144种(D)141种
一位学生数形结合很快就得出141种,具体的做法是=141,我就请她到黑板上来讲解,鼓舞了全班同学的自信心,大家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更坚强了。
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充分注意学生的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不断地精心设计思维情景,充分发挥女同学记忆力好,心细,善于形象思维的特长,就一定能点燃她们数学想象的“灵气”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变“畏难”为“坦然”使她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力军。
五,反思教学再设计。
教完每节课后,我时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在我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文科班的很多女同学和部分男同学对数学有了较浓的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不断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摘要:通过对教师教数学的反思和对学生学数学的反思会促进教师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思维过程,几何模型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对数学课堂上教师教数学的反思和对学生学数学的反思会促进教师技能的提高。因此,我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介,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3、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4、关爱学生,及时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基于此数学课堂应做到以下两点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当老师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2、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8-11
数学课堂教学的反思01-07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9-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7-3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7-28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20
《通分》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8-10
《概率》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3-28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范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