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
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的母亲给自己留下了哪些印象深刻,使人感动的事情?有的说“我感冒发烧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冒着寒冷,冒着风雨蹒跚来到医院,我无意发现妈妈流下了滴滴泪水,这就是母爱啊!”有的说“每天下午放学后,妈妈虽然唠叨着叫我写作业,虽然内心有点‘烦’,但都是爱的表现,应该感恩母亲!”有的说“我的书包旧了,叫妈妈买个新书包,妈妈却说还能用,要学会朴素地生活,不能铺张浪费。妈妈的教育,使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多好的妈妈呀!”
语文教学,既是生活的品味,又是生活的延伸,使学生一学一得。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写作:写一篇作文《我的妈妈》,要求用二三件事来反映自己受到的感动,反映妈妈的美好品质。
通过学习课文、练习写作,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受到了一次感恩的教育。但是,对于中下层生难于下笔的情形,正好说明了这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的实践,缺少生活的素材,缺少母爱的教育,也值得我反思。我想,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在家里要多督促,多与孩子交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和老师沟通,让老师能及时地辅导孩子学习,促使其不断地进步。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2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3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近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4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回家写,从孩子们的文章中我很有感触,于是提笔谢谢自己的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纵观整堂课,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更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备课过程中备学生备得不够。我将在以后的时间里积累相关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得到提高。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5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6
在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我开始给学生讲我自己儿时因顽皮而故意让妈妈在晚上到处呼唤我,寻找我的一件事。我为自己儿时的不懂事感到后悔,今年正是我母亲去世三周年,离她的祭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深深的内疚和对母亲的思念使我在讲述时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当时的情景立即感染了所有的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能感觉到孩子们都在认真地聆听我的讲述。讲完后,我马上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让同学们在充满深情的歌声中回忆自己对妈妈说过或做过哪些现在令自己很后悔的话或事。可爱的孩子们都是哽咽着回答问题的,他们都回忆起了自己对妈妈发脾气和因顽皮惹祸令妈妈生气伤心的情景:有个学生回忆起自己不听妈妈话故意在家玩火,差点酿成大祸而惹妈妈伤心的事,现在为自己当时的顽皮自责,觉得对不起妈妈;还有个学生回忆起自己因和妈妈赌气,听到妈妈呼喊故意躲起来不理睬,让妈妈着急的事,现在感到很后悔;特别是刚才发言“心烦”的同学们更是愧疚不已,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有妈妈在身边,能经常听到妈妈的呼唤和唠叨其实是很幸福的。
这时我立即让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母亲的呼唤都是母爱的流露,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这样升华课文主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7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我在教学中,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涵的纯美意境,真挚感情。
课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得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特别是“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还把这句诗句的理解定为了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能够报答太阳的恩情吗?”,学生在没有读懂的基础上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的。肤浅的回答只能是学生猜测的结果,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感情铺设的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句子“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发生了困难。
我想在这段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适时点拨,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可取的。如在这段中的两个动词“抚摸”、“注视”我应该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体会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表面看似在抚摸衣服,注视针脚,实质表达爱母亲的感情。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8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9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因为本文语言富于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补白”的方式进行拓展式教学,比如时代背景的补白,对关键词语补白,向文后延深补白等方式。
教学本文,我先请学生谈谈对季老先生的了解,随后我作了补充:“季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学家,精通12国语言,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提起季老先生,我们看到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个课前导入,让学生对季羡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课文的理解。
随后,我请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对两位母亲感情的段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首尾呼应,文章中间部分具体写了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作者首先写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教学本段,我紧紧围绕着“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一问题展开。学生主要结合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学生联系上下文谈到作者六岁离开母亲,很少呆在母亲身边,再加上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绞。为了加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学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资料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过这个资料的介绍,学生对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话是:“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什么是“灵魂不全的人”这一个问题是这一句中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换了一种提问方式:“结合作者此时的经历,想一想: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说:“对,长久的痛苦就是一种灵魂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责,很愧疚。”我说:“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生活空虚,寂寞,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终生的遗憾。”我接着出示了这一则资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学生通过这个资料的补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责,同时知道了“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是指赡养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我趁机引导学生诵读:“是啊,正如古人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岂止是没有赡养母亲,连母亲临终前要见他一面的愿望也没能实现。要知道,作者见母亲的最后一面是在母亲去世前的第八年。在这八年里,母亲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后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作者怎能不抱终天之恨,怎能不泪流不止呢?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谈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并用摘抄日记的形式重点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第一则日记,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句式的训练:因为( ),所以我感到一丝凄凉,又因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记,作者还引用了散文《寻梦》中的开头和结尾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随后,我请学生赏读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这样学生就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
“补白艺术”重在教学过程,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学,体现创新精神,达到语文创新教学目的。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的有效结合。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0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1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接下来,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当学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整体感觉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回答体会很单一,除了怀念就是思念、热爱,也许一些事离现在距离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不过,我也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汇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情感,对这两位母亲,也确实只有思念和热爱了,还是多读读课文吧,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2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
①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
②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后,又阅读了冰心的诗《纸船》,加深学生对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① 本文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
做拓展,如果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②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后一段,也是一个遗憾。这段借用比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3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因为本文语言富于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补白”的方式进行拓展式教学,比如时代背景的补白,对关键词语补白,向文后延深补白等方式。
教学本文,我先请学生谈谈对季老先生的了解,随后我作了补充:“季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学家,精通12国语言,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提起季老先生,我们看到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个课前导入,让学生对季羡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课文的理解。
随后,我请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对两位母亲感情的段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首尾呼应,文章中间部分具体写了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作者首先写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教学本段,我紧紧围绕着“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一问题展开。学生主要结合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学生联系上下文谈到作者六岁离开母亲,很少呆在母亲身边,再加上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绞。为了加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学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资料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过这个资料的介绍,学生对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话是:“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什么是“灵魂不全的人”这一个问题是这一句中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换了一种提问方式:“结合作者此时的经历,想一想: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说:“对,长久的痛苦就是一种灵魂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责,很愧疚。”我说:“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生活空虚,寂寞,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终生的遗憾。”我接着出示了这一则资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学生通过这个资料的补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责,同时知道了“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是指赡养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我趁机引导学生诵读:“是啊,正如古人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岂止是没有赡养母亲,连母亲临终前要见他一面的愿望也没能实现。要知道,作者见母亲的最后一面是在母亲去世前的第八年。在这八年里,母亲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后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作者怎能不抱终天之恨,怎能不泪流不止呢?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谈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并用摘抄日记的形式重点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第一则日记,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句式的训练:因为( ),所以我感到一丝凄凉,又因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记,作者还引用了散文《寻梦》中的开头和结尾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随后,我请学生赏读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这样学生就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
“补白艺术”重在教学过程,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学,体现创新精神,达到语文创新教学目的。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的有效结合。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他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接下来,我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先出示统领全文的问题“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而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在小组间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交流。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如下重点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当学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难时,我引导学生先自由读相关段落,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个来回。每个学生在朗读、概括、体会的过程中都能各有所得。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升华。
整体感觉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回答体会很单一,除了怀念就是思念、热爱,也许一些事离现在距离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当时的情景,不过,我也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汇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情感,对这两位母亲,也确实只有思念和热爱了,还是多读读课文吧,有一句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5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6
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7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住院,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
第一次抱母亲,才发觉母亲轻,这么轻,竟然这么轻,出乎“我”的意料,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却不知道她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了,太不关心母亲了;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负担而难过。反思:在这个环节,学生能用原文来回答,但并未真正领会。
二、品读“我”的叙述,感受母亲的形象。阅读教学永远的教学手段,阅读的质量通过朗读可以充分的展现,在对文章对母亲饭山越岭的这一小节的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读,读出作者不同的情感。在阅读的基础上我又抓住“翻山越岭”这个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辛。由此学生体会到母亲身体的力量不是无穷的,但母爱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反思:在此环节中,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个别孩子读起来有唱的腔调,需要训练。
三、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母亲。在日常的生活中,母亲是怎么对我们的,我们是怎样回报她的?在最后,孩子们只说了些简单的帮妈妈做家务,还有的孩子没有为母亲做一件事,所以,我布置了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观察妈妈的表情,并写下来,哪怕是一段。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是交给孩子分析课文的方法,我觉得更多的是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做人比写文章更重要。遇到这种文章,我会多留些时间,做思想品德教育,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
【怀念母亲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6-13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5-19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5-08
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08-31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1-22
《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11-10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0-29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9-11
怀念母亲的教学反思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