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课堂反思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斗笠》课堂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斗笠》课堂反思1
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头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面粉加以说明。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设计了背一背这一体验环节。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40个xxxx的重量是一吨。
《斗笠》课堂反思2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因为拥有一颗丰富而灵动的心,在作者的眼中,斗笠蕴涵着情,蕴涵着爱。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以情为线,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诗歌意境美和结构美。
教学过程中,认为自己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以“情”为线,在课堂中创设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我以“情”为主线,创设了较好的情感氛围:以歌曲《妈妈的吻》和唐诗《游子吟》引入新课,让学生产生认知情;教学流程中让学生自由品读感悟乡情、母爱;朗读诗歌时,引导学生情境朗读,体会母子情;感悟课文时,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产生共鸣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本堂课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主读、齐读以及边读边想像画面读等多中朗读方式,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主人公对话。
因此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学生读“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听到了鸟鸣声。”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母亲正在树下编斗笠,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甜蜜。”这是只有走进文本时才会有的感受。当学生读到最后一节,“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亮光啊,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时,一个学生竟然能这样说:“在这句话中,我读懂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祝福,她希望她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充满阳光和幸福!”好一个深刻的“懂”啊!这样朴实的一句话在孩子口中响起,犹如天籁之音,还有什么能比这句话更能理解母爱的吗?
三、以“文”悟境,让课堂充满诗意。
意由心生,心由情生,情由境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意,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斗笠”本就是一首现代诗,构思巧妙。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明灯”等事物,体会它们用在文中的妙处,感受这些事物组成的诗歌的美感。整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诗中有画(林中的鸟鸣,故乡的明月,芬芳的花儿),感受到了画中有诗(斗笠是故乡的蘑菇,鸟鸣会滑进梦境,泥土的芳香飞进城市的每扇窗户),学生领略了诗歌的“形之美”“神之韵”。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韵味悠长,让学生有余音绕梁之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斗笠》课堂反思3
这是一篇现代诗歌,诗中通过让孩子戴上这顶斗笠,一方面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另一方面是告诉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诗中的前四个小节,每一个都有一个或几个小的亮点,如第二个小节中的在斗笠中编进了故乡的鸟鸣才会,才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故乡的声音,这是对故乡的怀念。正是因为每一小节都有这样的亮点,才会在最后一节中,凝聚成一个大的亮点,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
1、紧抓中心,整体感知课文之美。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一开始,便提问“预习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母爱和思乡之情。”课文的中心呼之欲出,之后,我便紧紧地抓住这一中心提出问题,“那你从哪儿能感觉到这种深深的母爱和浓浓的深情呢?”让学生认真对课文,和同学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并指导朗读,思路清晰,目标相对明确。
2、读中感悟,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比如学生自主读、分组读、齐读以及听音乐伴奏读,让学生较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与作品对话,从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从母亲的角度去感悟,使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意,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3、不足之处
教师的话还是多一些。有的时候孩子们回答问题不够准确的时候,我有些着急,没有更深的进行引导,而是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使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更好地得到体现。
《斗笠》课堂反思4
在导入本课时,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各位观众,现在像大家走来的是儿童队员。看,走在队伍第一排的是……看到这样的情境你想说什么”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为了使学生产生与观众情感的.共鸣。学生就说:“这个小伙子真勇敢!他拄着拐杖都走那么好!”“这个小伙子走得真认真”。的确孩子们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个小伙子身上,而当时在场的观众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位小伙子身上。
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也就更能体会观众们当时的感受了,但是很明显在这里孩子们还不能体会到“这些小伙子真棒!”因此当出示观众的话时,学生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观众不仅仅说‘这个小伙子棒’还说‘这些小伙子棒’?”“为什么观众要说‘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学生对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还不明白。于是教者就把观众的话写在了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斗笠》课堂反思5
今天教学了《斗笠》。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特总结反思如下
一、教学目的比较明确,从读中感悟。因为课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在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的时候,我确定在“紧抓中心,整体感知课文之美,从读中感悟”上,因此,课堂一开始,我便提问“预习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母爱和思乡之情。”课文的中心呼之欲出,之后,我便紧紧地抓住这一中心提出问题,“那你从哪儿能感觉到这种深深的母爱和浓浓的深情呢?”让学生认真对课文,和同学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并指导朗读,思路清晰,目标相对明确。
二、稳扎稳打,朗读指导较扎实。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着急,而是踏踏实实得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感悟”。例如有的学生在提出“每一小节的开头一句形式内容都相同,这样的重复就象母亲的一句句的叮咛一样,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我及时抓住,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这种开头重复的习作方法叫做“反复”。并通过进行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句子是一样的,但是出现在每一个小节时,因为感情的不同,读出的方式却也是不同的,从而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在此处,我充分让学生读,并在读后进行评价,然后再带着体会读,使学生真正通过读这一形式,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在这堂课教学的时候,教学气氛并不是那么的活跃,有的孩子不敢举手,这其中不乏一些学困生,在我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发现这一现象,没有更好的照顾到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进行鼓励,使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高。
2、教师的话还是多一些。尽管在课堂上我已经相当注意这个问题,但是在今天的教学上,在一些过渡环节的处理上,我的话还是罗嗦了一些,尤其是有的时候孩子们回答问题不够准确的时候,我有些着急,没有更深的进行引导,而是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使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更好地得到体现。
【《斗笠》课堂反思】相关文章:
《斗笠》的教学反思06-12
《斗笠》教学反思09-11
《斗笠》教学反思11-07
《斗笠》语文教学反思07-04
《斗笠》说课稿06-14
《斗笠》教案09-08
《斗笠》教案09-08
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斗笠》09-22
斗笠的解释及造句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