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时间:2023-11-04 08:15:33 王娟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8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8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后,设计了一组竞赛题,里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有直接口算、有简便运算。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2

  一、学生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二、联系实际,密切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我设计了几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的思想教育。

  三、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优劣。

  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优劣,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目,全班分为两组,一组用计算器计算,一组不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是数目较大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小组获胜,从而体会到计算器的长处:计算快、算得准。第二组是一些数目较小,有一定运算规律的计算,口算就能解决的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目较小,或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应该用口算。从而避免盲目用计算器的问题,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精心设计,人脑与计算器大战

  计算器学生用后,会有强烈的感受:它很聪明,自己很多算不对,或者不会算的题目它都会算,它比我们人脑都聪明。怎样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想法。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1111111×1111111,这道题计算器算不出来,然后我又出示了这样几题: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完成后三题。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学生找出规律,自然就解决了“1111111×11111111”这道题,最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深刻感受到“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

  五、实践操作,深思不足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对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周到。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的操作,速度较慢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可以合并于最后一题,在最后一题中充分体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举两得。

  2.过分追求完美。由于对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速度考虑不周到,故就不能将整个过程实施,由于是竞赛,我想完全实施,想追求完美,实际效果不理想,感觉前松后紧,过程不流畅。其实在后面练习的环节,每一部分停止都可以。

  3.有些环节处理

  不实。本节课有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如让学生交流计算器按键的功能上,在学生介绍的环节上,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在其余学生补充时,没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介绍、去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3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

  事实上,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其教学内涵很丰富,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第二次试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计算器的功能、种类、应用以及开发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积极的情感——计算器是人们的好帮手,有义务和责任去认识它、使用它、开发它。再伴随着有效问题的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次试教后,听课的老师都说教学效果很好。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4

  孩子们对新鲜而又平时少用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期待与好奇,计算器下发的那一刻,孩子们便是满脸的兴奋与喜悦。课堂上因这种喜悦,开头时还出现了一丝的小混乱,孩子们摸着计算器不肯放手,尽管我在上面提醒他们看屏幕,提出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目光总是会偷偷地斜向桌子的左边,计算器的方向。

  虽然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但对于还在中段的学生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极为新鲜的事物。由于低段一直在学习计算,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怕计算器成为他们计算作弊的工作,于是计算器成了不认真学习偷懒的象征。今天,这个神奇的'计算高手终于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一切的惊奇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正是因为计算器在他们面前出现的频率很低,所以孩子们对计算器的了解很少,键盘上每个键的用途几乎毫无了解、甚至是计算的功能都不是很熟练。

  在这样一堂令学生喜爱的课后,我也不禁陷入矛盾之中:计算器给计算带来了方便,是数学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产物,然而当学生问起我:“老师,这个计算器会一直送给我们用吗?”我却不敢轻易回答。它是很方便,但是毕竟我们小学阶段还得学习计算方法,如果有了计算器,孩子们还会静心来学习计算吗?如何用好计算器,又不迁绊他们对计算方法的掌握,如何权衡,成了我当下无法定论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5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顾上课,很少会考虑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教材中为什么把这节课安排在这里上。《巧用计算器》从表面上看视乎很简单,让学生找到并学会电脑中的计算器程序就可以,但纵观全局,理解教材,让我明白计算器这一课不简单。它是第一册信息技术中第一次提到“程序”这一概念。对于程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及程序具备的一般性都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的学习去了解,去感知。如果课前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就会出现疏漏。再次,用键盘来操作计算器这一环节,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电脑键盘,对键盘的初步了解也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所以在备课中不仅要着眼本节课,更应纵观全局,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另外,学生刚刚接触电脑,对电脑的认知和操作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

  首先鼓励学生说。说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表现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会操作但缺乏说的勇气或方法,所以教师的表述就起了示范作用,鼓励和要求学生的表述正确、规范。

  再次注重学生的练。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掌握地熟不熟练,完全要取决于教学中的练习量的'多少。为了吸引学生,体现生活化,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的练习:要去秋游了,假如你有20块钱可以在超市里消费,选择怎样的消费最为合理。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消费者”超出了限定的金额,只能舍掉部分物品;有的“消费者”将20块钱都拿来买了水和饮料,虽然还有余额,但却被同伴告知这趟秋游会很累,因为他背的东西太重了;还有的“消费者”既买了吃的、喝的,还有剩余的钱买一些玩的,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同时,在用计算器算账的过程中也“淘汰”了一小批不合格的“收银员”。在这个练习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操作,还学会了该怎样合理消费。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6

  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

  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

  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习,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习的余力。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习,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

  (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慢慢巩固。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7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课本第十单元的内容,主要讲的是“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或总结新规律的内容,在此之前很多练习或考试中也出现过这样的简单的规律的问题,虽然那些时候没有明确说出这些规律,但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或者感觉,比如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怎么变化积就跟着怎么变化,学生似乎对这样的知识很熟悉。上完这一单元,我感觉我们班的学生对于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较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或除以)这个数,学生对一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很好,甚至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的也掌握的不错,掌握不好的是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的情况,这一课的时候,我事先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拓展题中加了这样的题目,认真讲解了这样的题目可以分成两步来看,先看一个因数的变化,再让第二个因数进行变化,找出它们的积的变化,讲完了我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错误。

  第二节课中,我先让学生回顾了积的变化规律,并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意识到除法算式中的商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引入新课,我着重强调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前提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但是在练习的时候我也发现,其实部分同学在做题目的时候,不会想到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不会去拿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去判断这一题的商是不是不变,而是直接把口算得出答案,在问到几个同学是怎么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几个人给我的是相同的答案,口算出来的,再追问一句怎么口算出来的,大部分都会说是根据简答的算式推导出来的。而这样的推导过程就是规律的运用过程,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就会想到它们的商不变,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学到的.新知识是需要慢慢消化的,慢慢地他应该就能发现利用规律的简便之处。其实课后想一想也是的,很多知识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在学生的无意识中运用着。

  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竖式的简便计算中,我先回顾了学完的两个规律,并请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后,我先出示了一道能整除的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问题,学生用之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就列出了竖式,这一题的教学时,我先板书了一般的列竖式的方法,有板书了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零的方法,学生一直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很快接受了这种新的方法。接下来我将除数进行了修改,变成了有余数的除法,先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简便算法列出了竖式,特意没有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横式,列完竖式的时候我让学生再写横式,结果大部分的同学就直接把竖式得到的商和余数写了上去,少部分同学发现这里的问题,趁着这样的机会,我让学生认识了商不变的规律下其实余数是变化的,一个小小的设计想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难点,商不变的规律下,余数是变化的,而余数的变化是跟原来的除法算式有很大的关系的。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也留意了这样的问题,突破了难点。

  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难点还是没有全部突破,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积和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两个因数同时变化的情况,或者是被除数和除数一个乘一个除以的时候,在以后的练习中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8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设计上遵循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并体现以下特点:

  1、通过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

  计算器已融入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2、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11111×11111=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然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在这节课上,我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加10分,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问题情况给自己加分,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让小组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这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最后再由大家给得分高的小组作出评价。

  5、不足之处: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又没有统一购买,尽管我一再强调要带哪一种,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9

  一、成功之处:

  1、合理利用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用计算器计算”是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段教材的编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老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点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拾级而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数学本身内在的东西;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较之科学型计算器,它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地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把教材的“教育形态”转变为“学术形态”。

  2、密切联系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因此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生生互动中很快地达成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

  3、巧妙设计题组,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我在教学时对练习题的呈现略作修改,在学生掌握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后,随即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旨在巩固计算技能,拓展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练习的设计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比赛、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计算器比赛”三次极具诱惑力和挑战性的练习,在给学生带来练习快乐和满足的同时,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很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

  4、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尝试操作”让学生思考使用计算器要注意的地方;“用计算器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只有同级运算的两步算式怎样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与计算器比赛”让学生正确看待计算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悟计算器的局限性和“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之处:

  1、“用计算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第二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只有同级运算的题目可以用连续按键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如果能再安排几道两步、三步同级运算加以巩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操作会更熟练。

  三道题目是同时出示的,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完成时间也相差很多。可以改为逐个出示,教师要注意气氛的渲染,开展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题以后,规定同时开始按计算器。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对于呈现形式、具体操作方面要精心设计,注意提高实效。

  2、“与计算器比赛”这个环节设计的题组,如果能增添一个估算题,那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更完善了。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在让学生说规律的时候,有的学生说的不够到位,不够完整,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揭示规律,而应该通过指名说、互相说,互相补充。训练学生完整地表达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了这题目以后可以提问:如果是8个7乘8个7,你打算怎样计算出结果?让学生的思维在运用中得到提升。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0

  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大部分学生都会进行简单的操作,所以课前我需要思考的是这节课知识生长点在哪里,如何建立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这节课的关键应该是“用”,实现“会用”——“巧用”——“活用”。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接触或使用过计算器,所以我把教师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环节省去,让学生自己去玩计算器,在“玩”的过程中观察计算器的基本构造,自主探究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小结一步、两步同级运算的操作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又要让他们辩证的看待,灵活选择计算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轮人机大战:第一轮是大数目的计算,通过同桌之间一人使用计算器,一人不用,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方便、快捷与准确;第二轮是六道简单的算式,适合口算或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比赛感受不能过度的依赖计算器,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结合计算器的教学补充探索规律的题目——111111111×111111111,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用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的话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发现规律,解决用计算器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学生上台演示12345679×5时,按错了数字键,使用到退格键,这是多好的一个课堂生成,但很可惜我没有及时抓住,错过了介绍的机会。

  2、课堂上的活动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孩子小组合作探究111111111×111111111这一题,但是我没有做到环顾全体学生,个别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3、本节课的教学是将感受计算器计算的方便快捷和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分别设计题目来突破的,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直接出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主计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1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和商的一些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重点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本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通过小组交流汇报。老师启发诱导,孩子们发现规律,小结规律后,再通过练一练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

  2、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影响学生对数感的培养。

  3、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

  总之,本节教学,体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2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3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效课堂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在高效课堂中,孩子们能发挥自己潜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让高效课堂焕发光彩能?

  一、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合理分组是高效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时也会进行小组学习,但主要是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在我校高效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把小组建设摆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个,我们综合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表达水平,思维习惯等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由民主选举出一名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协同老师统一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利于小组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得到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习小组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教学流程

  1、激趣定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计算器)高兴吗?为什么?(生:因为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确实,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1)运用计算器计算。

  (2)能从结果中探索规律。

  (3)能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传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老师的教,在订立学习目标的时候,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学,把孩子们放在了主体地位,并且所用的语言都是很简单明了的,孩子们一看就能懂得这节课自己学习的方向。

  2、自学互动

  1)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小组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组算式: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1÷11,计算器上显示的结果是多少?学生纷纷回答。

  为什么同一个算式,算出的结果会不同呢?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计算器又不会打循环点,所以计算器都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导致同学们的答案不统一。那么我们在记录1÷11的准确结果时,要还原为循环小数,写出0.0909……,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记录:0.09。

  2)布置探究活动: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探究活动(一)的第1,2小题,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你们找到了什么规律?再推选1名同学上台汇报。

  3)学生上台汇报。

  刚才很多同学说了不同的规律,你认为那条规律能够直接写出商的?

  生:循环节都是两位,被除数是几,循环节就是9的几倍。

  第一次检验:我们比比谁算的快!电脑打乱顺序出题,学生快速说出结果,哪条规律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

  第二次检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条规律完成合作探究(一)的第3题。

  小结:每一组算式中都藏着很多规律,我们要找到最能帮助我们直接写商的规律。

  4)反思提升,明确研究方法:会了吗?那我们是经过哪几个步骤最终实现直接写商的目标的?

  (1)计算结果;

  (2)观察探索最有效的规律。

  (3)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3、检测训练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合作探究(二),并按照这三步进行汇报:1、我们计算了哪几道题?我们讨论寻找的最有效的规律是什么?我们根据规律直接写出的得数是多少?

  1)学生小组活动

  2)简单汇报答案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解知识,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围绕教师转,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高校课堂中,老师注转换思想,相信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孩子们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而教师对整个过程中进行调控参与,起到帮助促进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4、运用设计

  1)出示题目:999999999×999999999=

  师:这个算式你会如何设计一组算式来帮助自己直接写出得数呢?

  2)教师讲解:我们不需要把1~9个全部写出来,可以写出几个算式后观察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孩子们在这个环节通过合作交流,有的小组探索了3,4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迁移。

  5、全课小结

  以后我们在解答这些较难的题目时,都可以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探索规律后,再来解决难题。

  爱因斯坦说过“把学校教给你的都忘记,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到底要交给孩子们什么?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索规律后,再来解决难题。这样能孩子们的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丰富孩子的解题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高效课堂中,我们的孩子可以一改常态,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尽情地吸收同伴的优点,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口才,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愉快和兴奋!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4

  计算器已融入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1111111111=,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然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这节课上,我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表扬,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问题情况给自己评价,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让小组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这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最后再由大家给得分高的小组作出评价。

  教学时发现,学生对于规律的表述还不够精炼、不够准确。从他们的表述能够看出他们心里是明白的,可是怎样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还有所欠缺。另外,学生间的差距也不小,有的能说到点上,有的总在点外徘徊。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别奢望一蹴而就。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5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实上,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其教学内涵很丰富,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第二次试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计算器的功能、种类、应用以及开发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积极的情感——计算器是人们的'好帮手,有义务和责任去认识它、使用它、开发它。再伴随着有效问题的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次试教后,听课的老师都说教学效果很好。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6

  孩子们对于计算器应该不陌生,如果简单的教他们如何输入数据,如何计算出结果,好像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可能好多孩子不感兴趣。巧的`是,前几天买了华应龙老师的专着《我这样教数学》,其中就有一个关于计算器的教学实录,正好借用一下吧。仔细研读华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名师真是了不起啊!能够把这样的知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盎然,太佩服了!

  今天我也带着华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讲台。一进教室,满屋子的计算器按键声音,我平静地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器,看来同学们对它特别感兴趣,不过要想上好这节课,王老师先提两个要求:一是把计算器的声音关掉,二是把计算器先推到课桌左边,需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好吗?”“好!”孩子们答应地挺痛快的。

  课堂上基本按照华老师的教学程序进行。不过在计算2345-39×21时,可能有部分孩子输入错误,出现了一些错误结果。不过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借此机会又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再次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后来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论。虽然有的孩子利用科学计算器算出了准确结果,但是他们并不晓得这样的计算器和普通计算器有何不同,于是我又告诉他们二者的区别,引导他们思考如果用普通计算器,不用笔记下中间结果能不能计算出结果?救孩子们的思考范围来说,肯定是不知道的,这时候我告诉了他们M+和MR的`用法,孩子们利用这种方法算出准确结果后欢呼雀跃啊!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只进行到用计算器计算22222222×55555555后,八班的孩子们利用2×5=10、22×55=1210、222×555=123210,找到规律后直接说出22222222×55555555=1234567876543210,在这里我很佩服李虹珊这个小姑娘,有的学生只说出了末尾肯定有1和0,只有她发现了前几位和后几位的关系,真是不简单啊!

  后来,我又借势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写出这个算式的竖式,孩子们学习了新知识,心里可高兴了!

  华老师的教学设计实在精彩,可惜我在利用时感觉不是特别得心应手,这就是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啊!给自己加油吧!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7

  用计算器计算,在学生的脑海中的印象是很容易的,平时都在用,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要用计算器,在计算时,如果手边有计算器,学生会依赖这个计算工具,如果本课就在如何使用计算器上花时间会显得单调,枯燥无味。教材第一段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再学习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第二段进行两步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中,我对内容进行了一些整合,对第一课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通过尝试操作,自主探究,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

  学生对计算器在生活中大部分已接触过和使用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究中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用计算器进行一步式题计算,我让学生自主计算,然后交流操作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通过积极的'互动,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的使用方法。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让学生用计算器来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并通过探索规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142857分别与1、2、3、4、5、6和7相乘,以及111111×111111的计算,让学生在运用计算器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通过组织讨论,探寻出规律,这样有利于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获得了用计算器进行探索的成功体验。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 18

  一、第一次试教

  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

  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

  (1)认识计算器。

  (2)用计算器计算并体验其优点。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4)全课总结。

  3.我的设计意图

  (1)认识计算器

  本教学环节,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我又找了几张不同的场景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接着出示两种常见的计算器,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时,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2)用计算器计算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因此,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然后,“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1、2两题。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大数目的计算题,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全课总结

  主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用计算器算有什么优点和作用?有哪些收获?并提问:计算器还有哪些应用?

  4.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由于课堂过于放手,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这个内容,安排在课的最后教学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会不深。

  二、第二次试教

  1.第二次试教前的思考

  (1)接下来第二次试教,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数目用计算器计算比笔算要优越;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于第一次试教后存在一些问题,第二次试教,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种类、理想中的计算器等,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

  2.改进的措施

  (1)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功能及优点”“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计算器的种类”“我心目中的计算器”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内容。课上,按学生准备好的内容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由小组长筛选汇总,在全班汇报。

  (2)第一次试教前,我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计算器,并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所以我大部分的时间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由于缺少了我的引导和指导,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好。第二次试教时,我注重了问题引导。比如:大家都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键盘上又有哪些常用的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看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效的问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第一次试教时我是按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教学的,试教后,感觉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计算器,对用计算器计算走入了误区。因此,第二次试教时,在完成例题的教学后,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辩证看待计算器。我出了一组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看谁最先算出结果。

  41600÷128,716×98,458688×23×0,300÷3,25×77×4,816÷68×27,学生完成后,我再评议小结,在对比中,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计算器。

  (4)前面学生学习“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时,学习热情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把“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这一内容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要使学生学习热情再次高涨,教学设计必须要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规律,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再次试教,好几个教学环节我进行了补充或调整,整节课显得充实、有序、灵动,富有情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文化,真正体验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和价值,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达成。

  【教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实上,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其教学内涵很丰富,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第二次试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计算器的功能、种类、应用以及开发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积极的情感——计算器是人们的好帮手,有义务和责任去认识它、使用它、开发它。再伴随着有效问题的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次试教后,听课的老师都说教学效果很好。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3

《用数学》教学反思03-24

《用数学》教学反思11-09

沪教版数学四年上册《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07-09

小学数学计算器教案 计算器的教学设计03-16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6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