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2 10:39: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

  执教本节课前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立足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初步感知文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教学中以对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由于在探究学习中,问题的发现是首要关键,因此在指导学生质疑时,首先让学生熟悉文本,明确教学目标,质疑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和规模,有一定的开放性,有相当的真实性,要与课堂目标关联。另外,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质疑方法,又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示范质疑几个问题。但多数学生质疑时仍往往局限在书后练习的“仿问题”中,思维的空间没有打开,词不达意或是质疑的问题很肤浅、不够深入。

  3、在合作解疑时,由于教师对解疑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指导还不够明确,再加上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还较欠缺,所以,在合作解疑的过程中感觉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恰到好处,老师分析讲解有些过多,学生的潜能未被充分发掘出来。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2

  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我依然是从文章和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抒情性的结束语,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从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迁移到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结束了课堂,而且总结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回味中走出课堂。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就要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尽可能地豫设,课堂上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对策。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上出一节成功的课。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首先教师本身要特别熟练的驾驭教材,还要将这堂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设想到,并想好应对之策。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趟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3

  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里写出了云南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文中作者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辽远。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歌都凸显民风民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云南这个诗歌的家乡别样的风情。比如在写山野对歌情节里,我们看到:那个年轻妇女,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手哑口无言,并没拘泥赛歌过程,重在表现胜利姿态。她“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负已定,然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这种一点也毫不矫情,不张扬,朴朴实实的歌手也只有在这里才看的到了。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三个场合展示出来的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由此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俗世奇人教学反思

  经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了解了更多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大进步。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有所进步的地方:

  1、对本科组的教学标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2、教学灵活性增强了。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讲清楚文章的奇妙之处,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语言之“奇”、情节之“奇”三个环节。但在实际授课讲到语言之“奇”时,我发现时间拖长了,但学生仍沉浸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就临时决定砍掉后面的情节之“奇”这一环节,因为我觉得与其让学生平平的学两个环节,倒不如认真地钻透一个方面的知识,这样他们的收获应该更大。另外,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应该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还应该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时调整。

  3、对“如何上自读课”的问题上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因为自读课不像讲读课,不需要老师去精讲,老师在自读课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所以在同备课组的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份学案,这份学案并不是机械地将课后习题摆上去,而是将教案处理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案。使之作为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将讲读课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让学生的学习反馈立竿见影,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有待改进的地方:

  1、上课过程中,老师的强势地位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因为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

  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上课更有效。而这节课在让学生反思质疑这一块上则较薄弱。

  2、在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上显得不足。“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可见,方法的传授的确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虽然在本节课上也教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快速获取信息,但总觉得没落到实处。另外,本篇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及语言的运用上都值得学生借鉴,但上课时我在这方面点拨得较少。

  3、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言讲解上应精练简洁、生动活泼,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同时作为语文老师,这样也才能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作个很好的示范。

  《吆喝》教后反思

  《吆喝》是新课标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思,引人体味生活中的蕴含的浓郁的情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关注生活体味生活。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先采用录音播放相声,激起学生对吆喝的关注,把学生带到课堂的问真实环境中去,继而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同时运用多媒体这种手段,即加大了课堂容量,又使文字图像相补充,相得益彰,启发学生联想,更深刻的体会了作者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突破了文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问题设计中,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我设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在拓展延伸和作业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摸得着、看得见。

  这堂课虽然获得了一点成功,但仍存在着学多疏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由于学生预习不到位,存在胆怯心理,课堂上比较拘谨,气氛不够活跃。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者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到位。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4

  《云南的歌会》是新课程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新课程标准中说“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

  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先欣赏一段刘三姐《想唱就唱》的视频,顺势介绍道: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男女传情时会唱歌,结婚时会唱歌,丧葬时会唱歌,甚至有的民族打官司的时候也用歌唱的形式,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沈从文去听听云南的歌声,看看云南的歌会。然后解释“歌会”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唱歌。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谁在唱?哪里?形式?并且问:这与电视里我们看到的音乐会、演唱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希望通过对比让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形式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在重点研讨环节,我出示了一个重点问题:划出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细节,读读,品品……——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划出喜欢的细节,并批注。读经典的作品,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此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字里行间发现自己喜欢的细节,并加以评注。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来课堂研讨的良好气氛,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研讨和交流中寻求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共同提高。——学生回答,共享心得:

  重点如下:

  第二幅画面中:

  环境描写是否必要。出示《湘西民族的艺术》 的一句话,体会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配乐朗读第二节。

  第三幅画面中:

  体会云南人民自由的天性、生命活力、纯真的生活。并出示《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态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歌会最大的魅力——它是一曲生命 的颂歌。从一个“活”字我们探到了作者最原始的意愿。

  最后是拓展延伸:写作,《读了课文后,我想说…… 》并交流。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朗读,一是通过细节的揣摩,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

  首先说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老师范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本文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体现:

  1、在“山野对歌 ”这部分中,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一句,学生谈到了“从妇女的动作、神态中,体现了对歌的随意、对歌的快乐……”,我顺势问了一句“对这种女人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对歌人的外貌描写中: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绣花透孔鞋。这样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利索的女孩。我又问了一句:她对生活的态度怎样?于是学生从女孩的打扮中感受出这是一个爱美、喜欢色彩的女孩,更是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女孩。正因为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有了生命的激情,她的歌声才那么美、那么动听。

  2、在“村寨传歌”这部分中,我紧扣“生命本色”这一点来领会文本内容。分别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A、男女老少一百来人,参加“金满斗会”,他们有工作吗?

  B、有工作,他们为什么还来参加这个集会?

  C、“一张一弛方显生命本色”什么意思?几个问题归结到一起,说明了他们在诠释生命的本色:有工作的热情辛苦,也有生命的悠闲享受,这才是生活。再看对“吹鼓手”的分析,“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唱下去”,一个热爱唱歌、热爱生活、充满生活热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

  第四、从文学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言语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文字的层面进入文学的层面,再从文学的层面进入文化层面,从而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我想,要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我还需要不懈努力。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5

  每次我在做课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我都收获到很多东西,我想这种经历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幸运的,我很高兴,我是其中的一员。下面我仅就我的《云南的歌会》的这堂课做以下反思。

  我在设计这堂课之前,首先从作者身上着手去剖析。

  我探讨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沈从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对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积淀下写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赏,从而歌颂云南人民的乐观淳朴的民风。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文的技能目标定为:欣赏品味文章质朴生动的语言特色。

  其次,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解读,说“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导语“的设计上,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北方民歌入手,和云南民歌相对比,让学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于快速进入文章的氛围。

  第三、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第四、我将整堂课设置为四个环节,分别为“读中有悟、悟中有品、品中有探、探中有拓“,由浅入深,有内容到语言、有语言到结构、有文本到实际,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五、我针对现在中学生崇尚港台明星的流行歌曲的现象,我将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和教学难点设置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有追求时尚向关注民族转移。事实证明这一点确实是难点,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理解不深,对于曾经很著名的民歌也是闻所未闻,这也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忽略的,所以在整堂课上,不仅没有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反倒像个客人,而且还是个“拘谨的客人”只怪我这个“大主人”没有尽到“地主之谊”“招待之礼”,这也是我要在今后的教学要重点注意的。

  总之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首先教师本身要特别熟练的驾驭教材,还要将这堂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设想到,并想好应对之策。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趟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确立了紧扣“一条主线”——在语言品味中感悟描写的精妙,挖掘一个主题——对生命活力的讴歌,探究一个灵魂——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思考和传承为整体构架的阅读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品读、互读、自读中去感受、品味、探究、领悟。文本解读的同时,实现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个教学思路,来组织文本学习,课前引导学生通过走访、阅读、上网等多种途径形成对民俗文化的感性认识,可以说有效推动了本课的学习。课中,让学生通过品读、互读、自读三种方式,既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更是学会了如何触类旁通地去阅读此类文章,可以说既有效关注了学生个体阅读情况,渗透了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更是循序渐进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后拓展部分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民俗文化,学会在各类资料搜集中去提炼、整理有效信息。既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理利用身边网络资源为学习服务的意识。整节课就在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语言品味与能力提升的碰撞中实现了阅读教的学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效率;回归本体──语言学习;回归落点──语文素养;体现了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

  虽然进行了精心备课,但很多地方仍存在着不足: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自然,如何将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一直在努力。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不够多,“读”出意思做得还比较欠缺,放声朗读可能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坚持的方向。

  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7

  如果你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那么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你先爱上你所教授的学科,发现她的美,然后再用你浓烈的爱意感染感动感化学生,从而与你有同样发自心底的情感的共鸣。课堂不是教师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就像我告诉五里初中八年级六班的同学们,你们能从《云南的歌会》中学得东西,还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是成功!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十六课,一篇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它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可以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领略民间文化的巨大魅力。所以我在讲授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时,始终把握这样一条主线: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美传承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此,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开头我这样设计:先欣赏一段由云南民歌改编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并配以优美图片。让学生在听觉以及视觉的美的冲击下,完成预习任务:了解作者,扫清文字障碍。

  在整体感知部分,在朗读中感受云南歌会的美,对此,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一、感受歌会:请先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二、赛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这样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信息,初步让学生领略了文章的美,为下一步重点赏析景物、人物描写打很好的一个基础。

  在重点研讨环节,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我希望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知识面。

  而在剩下的两个环节能力提升以及当堂反馈中,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积极用笔书写美的诗篇,用声音歌唱美的生活。与我的目标设置和谐的融合。而作业的布置,我同样花费不少心思,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土家傩舞》,一是与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积极响应,二是意在让学生一舞一歌,相辅相成,比较全面了解云南的民俗民情。最后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中,以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本文作者: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学生书写1分钟,教师订正2分钟)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2分钟)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5分钟)

  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的唱歌情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划出来你印象最深的句子。

  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填写(10分钟)

  这三个场景可以概括为:

  (1)

  (2)

  (3)

  2、学生回答(3分钟)

  3、教师总结(2分钟)

  四、研读课文,品析语言(15分钟)

  1、学生朗读第四段中自己划出的重点句子(5分钟)

  2、按照示例,赏析句子。(5分钟)

  示例: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的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运用了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3、学生展示(5分钟)

  五、教师总结(4分钟)

  六、作业:

  从文中摘录你喜欢的句子并点评在阅读记录本上。

  参考:没有这样的环境,就不会有这样的歌声。沈从文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在文章中使用大量环境描写是错误的。因为在他心中,有一种哲学的观念支撑着他,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念具有多重含义,它至少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赶马女孩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充满了淳朴本色美。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他就是要对原生环境自然还原。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以景衬人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9

  一些教师由于个人的生活阅历和手头的积累资料有限,对于这个单元的课堂教学处理感到有些棘手,要么参照教学用书照本宣科讲一遍,要么点击网上课件资源走走过场。反思其原因,还是没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于语文课程目的任务的基本理念,并对此进行了完整的阐述: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和谐发展。理解这段文字,我们对于语文新课程在培养能力方面得到两点共识:

  其一,语文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构成因素,而且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其二,语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与诸多其他因素相联系的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新课程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孤立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应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人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走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一、在激情中导入课程内容

  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斯,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同学们,在地理课中,我们已领略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大家跟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欣赏了傣族的泼水节和孔雀舞,想必大家还沉醉于那热闹的场面和优美的乐曲之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作者独具匠心地为我们展示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另一种风情歌会,下面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乐曲中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在朗读中感悟作品内涵

  语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学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

  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阅读课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博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

  在学生朗读和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迅速获得对云南歌会的整体感知,有学生把全文内容归纳如下: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最(智慧) 最(自然) 最(热闹)

  山野对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

  三、在激活中融入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激活教材,以课本为契机,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和社会于一炉。

  教学《云南的歌会》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马溜溜的山上、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敖包相会、新疆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还有西藏、东北、广西等地的民歌,在课堂上,教师哼一两句民歌,让学生说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风土人情,在老师的感染下,一些会唱民歌的学生也即兴哼上一两句,博得满堂喝彩,接着,我又着重介绍了广西对歌,模仿刘三姐一段歌词,让男女学生现编现唱一段对歌,寓教于东,学生意兴盎然,趁热打铁,我要求学生说一说咱们湖北的民歌,讲讲我们黄梅的民风民俗,随着一段悦耳动听的黄梅戏小曲海滩别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语文新课程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是,教师才能真正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生能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0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盼来了我崇拜的宋先生,期待着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呈现在他眼前。然而,事与愿违开课不久,由于学生没有完成我布置的作业(这项作业直接影响到我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课堂上我不自觉的就带出了一股怨气,没有了情绪,没有了激情,居然破天荒的放任一堂课自生自灭,结果可想而知……

  宋先生评课过程中,没出息的我忍不住哭了,不是因为他指出了我的不足,而是觉得自己“丢人”了,在几经周折精心设计了一番后终究以“丢人现眼”告终……

  哭够了,静下心来,该是反思的时候了。导致本节课失败的原因如下:

  首先,彻底忘记了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这一点是不可饶恕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早已将之抛到九霄云外。我心中只想着,如何利用学生将我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学生不过是我借以利用的“工具”而已。当学生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作业,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的时候,我怒发冲冠,“好好的一堂课,就毁在你们这群不学无术的倒霉学生身上”这是我当时强忍住没有吼出的心声。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不去想该教学生点什么?怎么教才更好?那么多学生没完成作业,这种具有共性的问题,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只一心想着这群“道具”质量太差,简直是毁我的手艺。何等的自私啊,可以说这是身为教师的耻辱。还好,终究上天对我是厚爱的,他及时对我当头棒喝,敲醒了我,让我想清楚,身为教师的职责。

  其次,对于“课堂生成”应付不够自如。这一点应引起我足够的重视,任何一堂教学设计都不可能一丝不差的完全依照设计者的意愿实现,其中必然会分生枝节。成功的教者会巧妙的利用“教学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的更明白,自己教的更轻松。我今天犯下的错误就是,死抓住自认为精彩的教学设计不放,一心一意要展示,以博得赞赏,而全然忽略甚至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学生的感知点与我自己教学设计之间的分歧,课堂上完全自说自话,无视那一双双漠然的眼睛。老师不因学情而教,而为了表演而教,把课堂主体都不放在眼里,不失败天理不容。

  “课堂生成”将成为我下一项必修课。

  第三,对于教材的把握过于迷信名家的设计,而忽略了自己学生的学情。单纯的迷恋名家教学的精彩片段,独特设计,一心想推陈出新而陷入华而不实的误区。应像宋先生所说,每一步都落到实处,字词、朗读、理解、赏析、运用每一步都要练的扎扎实实,训练课后题认认真真的做,目的是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我将仔细研读,吃透课堂教学每一步细节,让课堂严禁实用起来。

  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1

  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沈从文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开展本课的学习用了两上课时的时间,通过教学,完成了即定的教学目标,歌会的三种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和山寨传歌。作者对这种民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几种描写形式等。教学内容虽然完成了,但感觉还有一些意犹未尽,但一直没有找到,从周四完成教学任务到周日,都在想这个问题,最后才真正感觉到有一个问题是没有解决的,那就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在学习时虽然对课文的写作方法也讲到了,但总感觉可能同学们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道。那就是作者在写作本文时第一部分所采用的以人衬景、第二部分所采用的以景衬人的写法。虽然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同学们不理解,在今后的写作中就用不上去,这个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了。今天在准备课后的作文写作时,考虑如何才能将此不足弥补上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的表现也让我感觉到吃惊了。本文是篇散文,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大家对此问题都是不回答,不知道大家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当问到大家对本文的总体感觉时,同伴能回答出本文的体裁,对于这类体裁的文章如何学习,怎样去理解类似的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同学能尽快地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结构。这对于理解课文找到了关键点。在后面的分析与学习中,对于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都能顺利地进行。在对于能在两个课时的时间里完成任务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影响部分同学学习的因素还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到位。有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像在小学那样等教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后才会知道记什么,不会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暗示的反复、强调等语气,也不会从同学们发言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养成思考、反思、合作、倾听的良好习惯,这样便于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其次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考虑作者的写作构思上,引导同学们对于文章的整体的课文的构思。激发大家写作的兴趣。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

  不足: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太过于简单。

  优点:教学目标的设计紧扣三维目标来叙述,并能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写,对学习这做出分析;开头结尾部分播放音乐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活动六的设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3

  1、本文的语言既有特色,又非常优美,可让学生在读文中去细细品味其特点,可采用范读、默读、齐读等方法。

  2、课外可让学生收集本地或家乡的民风民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传承我国的民间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3、对课文语言的赏析,教师应明确指导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如赏词应看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析句应看带有修辞的句子,感受应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样学生能够心中有数,赏析起来就能有的放矢。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4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 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 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 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 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同学不理解这种方式的实际意义,上课只顾看热闹,结果上课虽然也在听讲,可下课却收获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向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意义,调整好学生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诸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沈从文。第四单元所选的,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因此,我导课的时候直接从民俗说起,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因为本文描写的是云南的风情,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开始上课让学生进入一种意境,感受美丽的云南,教学中也有和课文三个片段相互映衬的视频和图片,这样会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云南的歌会》以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不同的情调,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在教学时,我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适当扩展学习范围,用音乐构建平台,从课内走向课外,去领略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

  由于本文是云南的歌会,我设计的思路也是紧扣住“歌”字,依次的教学思路是谁在歌、歌什么、我也歌,从探讨主题到探讨写法,最后师生也相互对唱,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习本文也如欣赏一首优美的歌。在学法上,我采用的是让学生继续巩固圈画勾点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探究文本,在读中、悟中概括信息,从而掌握本文的重点。

  在作业设计上,我让学生给画面配文字,巩固中写人的方法;写介绍词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网上浏览作业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把课堂所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去领略我国的民间文化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但也不可否认,在讲课中的探究文本时,有些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语言组织能力逊色,听的多,说的少,参与性比较差。对于本文的教学,我设计的内容多数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教师应对于一些细节的知识适当适时点拨,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也许是沈从文先生优美的语言感染了我,也许是那歌会的形式吸引了我,也许是那纯朴人情美牵引了我,总之,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依旧是那种心灵的震撼----生活如此美好,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生活,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平静,学会从容优雅淡定的生活,用最美的生活姿态去阐释我们如歌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教学感受,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反思07-08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06-13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09-13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案例06-13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范文04-01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2-12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7-04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范文07-02

《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15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