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2 16:51: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收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收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收集教学反思

收集教学反思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 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填写统计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要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统计表。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我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填写。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 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独自完成学习活动。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收集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于是,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责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激起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通过投票,再找学生在黑板上记录(写正字),选出赵孟冉同学为数学课代表。即学习了新知识又解决了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段性高,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最后找代表汇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中。

  3、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在整理本班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的情況时,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用的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采用了记录数据提常用的方法,并且放手让学生负责统计。

  4、拓展延伸感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价值,引导学生学看表头,孩子们不单单看懂了表格,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5、渗透生活基本常识很自然,根据天气情况,判断是冬天还是夏天。

  6、培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每当孩子们完成一项数整理时、都会让学生用自己方法证明自己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结果正确。

收集教学反思3

  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个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和整理》这个单元的第2课时,学生已对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有一定了解,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并且能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在教学中,我选择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让孩子们用投票的方式,选举自己心目中,数学成绩优异,也最热心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课代表。这一活动立刻激起了学生收集数据的热情。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收集和整理数据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我先让学生进行投票,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记录数据,并请几名不同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负责统计,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了记录数据的统计。这样做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记录数据最简便,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用打钩、画圈等方法时容易数错出错,并且很麻烦,最后明确用“正”字来统计数据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多,所以练习的时间显得太少了,特别是没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描述、分析数据,显得有点偏离了教学目标,这或许就是缺少教学经验的老师的表现吧。以后的教学中还得多多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收集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本节课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拓展应用。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

  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再提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等。

  提出问题后,先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分类的方法,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图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整理。如,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看书的、下棋的、做游戏的;还可以按老师和性别分成男的和女的两类。

  明确分类和方法后,要求学生分别到情境图中收集数据,并把收集的数据按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同时用合适的方法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学生活动时,我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类整理的过程。全班交流时,既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是怎样整理的,又要充分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还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整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然后先让学生说说通过分类整理,知道了什么,并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整理得到的不同结果,说说上面都是对同一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为什么分类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体验,使方法得以明确,经验得以积累。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收集教学反思5

  本次活动形式以语言交流为主,主题中心是"收集",是一个能引发许多话题的主题,面对大班幼儿天马行空的发言,围绕目标活动设计内容。

  活动在大班下学期开展,以"收集"为中心话题,借助画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讨论"收集",这是比较符合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方式的。话题从他人、自然界、母亲等方面诠释了"收集"的广泛意义,有助于启发大班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这个活动对于幼小衔接的渗透开展,也可以视为是幼小衔接活动系列性活动的开端。我在作品的基础上基于孩子的情感积淀,拓展到延伸到师生情谊的呈现,激发出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美好的怀念与深深的留恋之情,让幼儿感受"收集"源于"珍惜"情感的活动。最后,通过"离园前收集"计划,让孩子将这种情感具体化,使"收集"变得更有意义。

  活动的第一环节,让幼儿通过聊聊"收集"的意思,带着对"收集"的一知半解进入话题。活动的第二环节,通过看看说说三种人收集的各有不同,理解收集的含义。接着,想想说说自然界的收集,感受自然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给予幼儿大海、天空、春季的三个自然景色开展想象,同时使孩子们在与老师的语言对话中,爱表达,会思考,语言表述完整。活动的第三环节,从感受妈妈的"收集",到猜测教师的"收集",进一步了解"收集"的背后的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一段视频冲击幼儿的现有经验,使幼儿在关注到妈妈爱收集的行为中感受妈妈对宝宝爱的情感;之后再出示教师的"月光宝盒",让那些收集的宝贝打开幼儿感受幼儿园师生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无价情义。

  素材选择有价值借"收集"为载体,并对"收集"的内容作拓展,从物体的收集(浅层次)引入到情感的收集(深层次),从具体明显到抽象隐性,对物品需要、喜欢,挖掘到妈妈对宝宝的爱,教师对孩子的爱,从母爱到大爱。

  师幼互动,真情流露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激情点燃孩子的兴趣,用温馨与温柔的情感去激发幼儿对收集中爱的感触,注重进行情感引导。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的互动让幼儿能动脑思考有了表达的信心,并在教师的激励下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集体面前说出来。尤其是在开展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回应语言很显文学底蕴,对幼儿学习语言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等作用,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收集教学反思6

  其实孩子们对"收集"并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总是把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石头、落叶、小草等,带到家里,向宝贝似的收集起来。"但孩子对于收集这个词并不熟悉和了解,通过这个故事不仅将幼儿熟悉的人和动物收集到的东西,形象直观的呈现在绘本中,而且通过导入刘老师收集发卡的方式,让幼儿清楚明了的明白了什么是收集。同时,还夸张、拟人式的向幼儿介绍了大千世界中,如同"收集"的自然现象和景观。

  在授课过程中,我运用直观的方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中,了解了绘本的基本结构,如:封面、扉页、封底。如:我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扉页、封底的盒子哪?因为很多绘本的封底和封面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若无提醒,孩子可能更容易把它看成一个单独的片段,因而与其中隐藏的意趣擦身而过。一旦,这种提醒开启了孩子观察阅读时"有意识捕捉"的行为,则会更大地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而绘本中有关"封面"和"封底"之间的阅读经验,将在日后的阅读中延展下去。在观察封面的时候,更悄悄启动了孩子"猜猜看"后认识和印证的愿望;小星星会是谁收集的,石头会是谁收集的等,在这种充分的观察和积极的猜想中,孩子们由对一个不熟悉的绘本故事"贸然前往"的观察欣赏,演变成"有备而来"的积极期待。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在看图说话的环节,在这里,老师故意不讲述的"停顿"和"等待",隐含着对孩子观察表达的暗示和鼓励;继而,后继的文本讲述又自然包含了对孩子讲述的肯定和修正,引导孩子向绘本的"文"、"图"欣赏中迈进。也适时的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尝试在图的观察和文字的聆听中解读文本中的构图、语言模式,积累读图解图的阅读能力和经验。 在说说交流的环节,引导幼儿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更加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并有了"新发现",这样自我意识就获得了发展。并通过我把这个故事再讲一遍,要是遇上了你最喜欢的那一段,你就和老师一起讲,这种集体阅读方式培养和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在分享生活中的收集的环节。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喜欢收集的.东西,我又运用刘老师的照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初步进行创编。

  幼儿绘本讲述活动已经结束,但关于绘本有关的收集、展示活动却开始开展起来,这样可以让幼儿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收集与收集的快乐。

收集教学反思7

  我刚接手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的第二堂课,本学期一开始是简单的统计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例2。上课之前,在备课这个环节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教案,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过程,由于经验欠缺,我向同年级的李老师询问了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结合教参,我找到了自己觉得比较合适的方法。

  首先我带领大家回顾复习上节课(例1)的重点知识,上节课我们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统计出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颜色,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等等。通过谈话,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老师今天想请大家帮一个忙,一同来评选出一名得力的数学小助手。

  由同学们推荐两名心目中最满意的人选,但是选谁更合适呢?大多同学都说出了上节课的方法,举手表决。但举手这种方式,它也有一定的限定因素,有时候会存在很多人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团结,这个时候呢,我们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效仿李老师的方法,我准备直接在课堂上演示投票这个过程,让同学们人人参与,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切实实的去感知这个投票的过程。在统计票数的时候,找几名同学上讲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录,其他在座的同学来监督。刚开始还担心时间不够,这样课堂也可能会比较混乱,但这节课下来,我觉得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不过有些细节之处,的确是需要注意的,在选同学时,由于节省时间在黑板上我只写了一个姓氏,其中有一个同学姓“朱”,在唱票的时候就闹了一些小笑话,“朱同学,王同学,朱同学,朱同学……”读的快时也就把同学两个字省略了,结果就成了“朱,王,朱,朱……一个王,两个朱…”同学们不禁也都笑起来了,不过我真不是故意的,孩子们也都挺懂事,没有一个同学故意捣乱的,倒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多亏于平时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由老师来念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适当的把握速度,节省了不少时间呢。并且还要保证上台板演的每个人都是用不同方法来记录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最后我们得出画“正”字这种方法是最方便清楚的,一个“正”字代表五票,还可以充分利用5的乘法口诀快速的算出票数。但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在这个知识点上没有强调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的突出重点,多次强调。

  在分析结果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来,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会怎样?刚说到这个问题,就有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们班也有一个同学请假了,加起来的人数不对!”我回头看了看刚刚的统计结果,的确少了一票,就立刻表扬了这位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思考的同学,顺势引导同学们来思考“如果请假的这位同学,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这个问题倒没难着大家,可能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同学们的生活,所以变向的同学们也就很容易的理解了例题中的这个问题。这也让我想到有次教研时说到的,情景问题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贴近同学们的生活,便于理解。

  在练习巩固时,我却发现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并不是让我太满意,他们对知识还不能够灵活应用,对于解题的方法还没形成一定的套路,这个问题课后张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些不错的建议,抓紧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课堂上多关注多检测那些学习相对不那么轻松的同学。另外课后整一些随堂测试的小页子,我们用过一次,这种方法可以当即就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薄弱点,在下节课渗透补漏强调。

  这堂课我收获了很多,备课要多方面;平时多听课多学习多交流;课堂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入情景要贴近生活;把重点关注后进生贯穿于每堂课;把随堂检测当成一种习惯;二年级的小孩子课堂中间视情况可让静息。

收集教学反思8

  本章的内容包括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调查的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用直方图描述的相关概念、步骤及应用。本章内容是小学所学调查统计知识和初中所学知识的承上启下,大多数统计图表和概念在前面的学段都出现过,但又和之前所学知识有所区别,是在前面相对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基础上的较系统地概括,并初步感受调查系统的思想,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要求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能解析统计结果,并根据结果作出判断与预测,为后续的中学调查统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章知识的学习流程图:

  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二、基础性目标总结: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是初中统计学习的基础,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数据的分析、概率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打好基础,对本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等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尤其是学生对统计语言、统计概念、统计思想的掌握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具体的内容要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达到了以下的基础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数据收集方式,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2、体会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实例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会制作扇形图,能用统计图直观、有效的描述数据。

  4、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5、能解析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三、发展性目标总结:

  在对本章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统计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产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调查统计的实际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要达到以下目标:

  1、经历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探究过程,能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解释和指导生活这一朴素的道理,体会数学也是处理现实世界中数据的一种有效的科学。

  2、通过观察、对比探索直方图的性质,能利用直方图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蕴含的信息。

  3、通过探究各种统计图的对比和归纳,系统地认识各种统计图之间的优点,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4、通过本章的学习,对调查统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其中的严谨的数学思想,明确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四、融通性目标总结:

  1、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加强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章中有许多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多种探究方法,促成活跃的探究氛围,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2、突出生活实例的教学,注重直观教学。

  在本章中,课本安排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随时举出生活实例,如“在对收集到的一天气温数据时候,我们用哪一种统计图表更能表现气温一天的起伏变化等”。因为图表是比较直观的,数据是分散的,所以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探究思考后归纳得出结论,实践中应注意多利用日常生活现有的实例进行教学。如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多看看现实中的各种调查:第六届全国人口普查、电视节目收视率的调查、定制校服的身高全面调查等。

  3、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牢记本章内容的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章知识和小学阶段的知识联系紧密,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它是对前两阶段所学知识系统地抽象和归纳,在教学中一定要理清这个关系。同时这也是初中数理统计的开头,本章还负责解释整个数理统计的体系问题,因此要讲清楚抽样样本、简单随机抽样等各种概念的关系,由对抽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学习渗透数据的收集的教学,还有初步引入几何图形的集合观点,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一些困惑,通过科组积极研讨和教学后反思,很多问题得以较好地解决,通过本章的教学,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获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办法。无论经验还是教训,现总结如下:

  1、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是抽样调查的学习。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是为什么要抽样调查,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认为准确无误的全面调查任何时候比抽样调查都要好,进而对抽样调查的一系列概念都吸收的较慢,较难。对于抽样调查的难以理解,就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布置一个小组的预习作业,让他们小组设计三个问题去调查全班同学的休闲娱乐方式,并且限定一天就要收集到所有的调查数据。通过这个实践性较强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活生生的感受到调查实践的艰辛和调查数据收集工作量之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教学中实践,让学生有尝试去调查,尝试去实践,才能体会到数学家们建立的这一套知识的宝贵,才能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某些调查抽样的必要性。本章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总之,教学中要使实践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来说,收获是一辈子的。

  2、因为学生在以往学习中的习惯和某些老师的陈旧教学方法,相当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习惯上听老师讲,学习主动性差。很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把数学学习理解成解题,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某些时候虽然是有效地经验,但是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学生观察、动手、画图等过程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尤其是开始阶段,学生必须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丰富直观经验,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

  3、由于老师的思维习惯,教学中常常认为这一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所以教学中急于求成,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造成教学中存在漏洞和一部分落后生的产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在关注知识和教法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这部分内容的概念产生与理解的困难。如条形图小学就学过了,但是直方图与条形图有什么区别呢?不是一样的统计图表吗?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新知识的传授与旧知识的衔接与联系,不然过快的教学就像水过鸭背,这些知识在学生的脑海停留了短短的一周就消失了,这些都是我们要在教学中避免的。

  4、教学中还存在一种不恰当的现象,有的老师一开始就对学生的知识填鸭式的灌输,对学生的缺乏实践知识记忆性要求过严,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增大,心理负担也无形增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中下生会因此恐惧数学学习。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的教与学生的观察、动手,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六、章末目标检测说明

  本章单元测试设计了2份检测题,测试(a)主要是对基础性目标的检测,测试(b)则适当加大了对发展性目标与融通性目标的检测的比重。

【收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收集教学反思01-02

收集东收集西教学反思06-13

收集东收集西教学反思11-27

收集东收集西教学反思范文12-2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反思07-19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反思07-1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反思08-10

收集有关夹竹桃的教学反思07-2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