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9 14:36:1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数学的本质有一些感触:随着5G时代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生我们应该教授什么呢,这个环境看着很大,似乎和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很远,但是我们是培养社会发展的人的,如果能够让我们教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那数学课又能贡献什么呢。在认真的学习记录中,我认识到了小学数学教材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教材改革的方向,也了解到小学生教材的概念和呈现方式。

  现在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才能学好数学?为什么上课听懂了,不会做练习?为什么会做练习,考试不会?

  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对新课程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新教材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比如一年级学习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十进制,一直要求孩子多动手去摆一摆、画一画,而不是单纯的掌握住计算方法。有了大量的直观演示(小棒、计数器、小圆片)等等,自然能够总结出适应于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了量变就会有质变,从量变到质变还需要老师从旁进行方法的.指导归纳总结,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内化。

  总之,教材的重新修订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以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广泛的应用提供保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摘要: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特征、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数学能力的关系是准确把握数学反思能力的实质,是提高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效益、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反思;数学反思能力;特征;关系

  一、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

  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理论的高度思考与研究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对数学教学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由于数学反思能力与反思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先讨论反思的含义。

  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就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经典说法;西方哲学史上从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儿、康德,都随时在自己的思想园地里检讨种种思想问题,在进行反思。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与学术讨论中,反思也是一个高频词,但是人们对反思的含义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常有以下几种见解。

  (一)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返观自照。在这种返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洛克所说之“反省”(即我们所说的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活动对象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的结果是得到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他强调的是观念的来源。这里把反思看成了一种“内省”的心理活动。

  (二)反思是一种认识论方法

  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认识的对象。对于认识结果的观念的再认识和对于这种再认识之观念的再认识──这种理智向着认识深度的不断推进,即“反思”。他以既得观念为对象,通过不断反思抽象使既得观念不断升华形成新的认识。因而思维的结果是他“反思”的对象,获得新的观念是其反思的目的。

  (三)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有“思考”之意

  杜威的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的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理性和坚实基础上建立的信念。杜威所说的“考虑”即是一种反思思维活动。

  (四)反思是一个过程

  博伊德与费勒斯认为反思是“一个变化的理性观念的自我(与自我联系的自我和与世界联系的自我)澄清经验的意义的过程”。[1]博伊德和费勒斯的反思突出了“自我价值”,明确了反思的对象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是“澄清经验的意义”构建“自我”连续体,突出了反思的完整过程。

  (五)反思是一种能力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它与思维的批判性是一致的”。

  (六)反思是元认知

  熊川武教授用“元认知”这个术语来代替反思这个概念。他指出,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反思就是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知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2]

  尽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人们理解和应用反思的含义不同,但对反思所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反思的对象和反思的目的的认识是共同的。反思的对象是思维本身,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数学反思和数学反思能力,能比较全面地透视数学反思及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数学反思就是认知者对自身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而数学反思能力就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元认知在数学思维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数学反思能力就是认知者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体验、反思的知识和反思的技能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因此,数学反思能力中的核心就是进行数学反思。

  二、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

  通过分析数学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反思的知识、技能与数学反思的内容是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在数学反思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数学反思的知识

  1.数学反思的陈述性知识:掌握有关数学反思过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应用,而且了解这些技能和策略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用比较合适的知识。2.数学反思的程序性知识:有关如何使用各种策略、技能进行数学反思的知识,即掌握各种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3.数学反思的情景性知识:它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情景之中运用什么知识和技能,即时间、地点、环境(包括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知识。

  (二)数学反思的技能

  1.经验技能:认知主体借助于经验对认知过程、结果及相关事物的直觉的反思能力。2.理论技能:认知主体以特定的理论为根据进行相对理性的反思能力。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释描述认知过程、结果必需的,是指能够选择最优的策略,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4.评价技能:主体根据不同的认知目的对认知过程及结果以及所采用的策略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即能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效能判断并正确归因的能力。5.策略技能:能够恰当地应用各种策略进行反思的能力,即对反思中找出的问题设计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6.实践技能:能够将反思得到的结果付诸实践以达到调节和控制目的的能力。

  其实,数学反思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动机、兴趣、毅力等因素的维持与推进。认知主体能在数学反思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

  (三)数学反思的内容

  1.从数学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来看

  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监察、评价、调控,因此它可以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前、中、后:在数学思维活动之前,反思思维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反思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开放性等;在数学思维活动后,反思整个思维计划的执行结果,对得与失进行总结。其实,数学思维过程中随时都有诱发反思的因素,而数学思维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内隐的过程,无法从外表觉察,故只有采用口语报告法或事后回忆法方能体会到。因此数学思维活动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难引起注意,而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的反思都比较重视,研究的也比较多,这是由于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活动的结果已经很明显,问题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后回忆往往比较好操作。

  2.从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

  数学思维活动有三个要素:对象、过程、结果。因此数学反思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的反思包括:对数学问题的问题特征进行反思,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反思,对数学命题、数学语言以及与数学思维活动有联系的问题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推理的过程、运算的过程、想象的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果的反思包括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对语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对数学结论进行的反思。

  3.从数学反思问题的性质来看

  (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着重反思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2)概括性反思:旨在对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法进行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数学思想。(3)创造性反思:对数学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解答问题的失误的纠正、辨析,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

  如果对整个数学反思的过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数学技能或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第二,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第三,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目标以及思维活动的动力──非智力因素进行反思。

  前面所谈的反思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归入经验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层次的反思,是给数学思维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

  三、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数学反思能力使认知者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线”,使得主体对“问题”的出现有一种敏感性,能主动地去监视思维过程,收集有关信息,一旦可疑即进入反思的状态,这是他们主动关心思维的目的与结果以及解题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觉的自我觉察意识。

  (二)高度的责任心

  数学反思能力表现为反思者对自己学习和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因而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以更高的标准检查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能够纵横比较地分析与思考思维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正确地评估思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动地调节认知过程,支配数学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执著的精神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更易产生困难,并且更深层次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是一种诱发痛苦的行为,有时会动摇其信念、改变其态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响其价值观,因而较高水平的数学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难、长时间反思的执著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能够为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更易接纳新信息,对思维过程产生的信息敏感并能及时吸收,在制订改进措施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2.对现成的结论如课本知识及别人的建议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不机械地接受、盲从或拒绝,而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有选择性地吸收;3.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估计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深刻的探究性

  多方面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收集的各种改进方案进行评价、估计,按反思的结果去行动,有选择地进行最优处理,而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解决。

  (六)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

  数学反思能力水平较高者,由于对思维过程有很强的觉察、调节、控制能力,因而表现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广阔性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对学习产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坚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终成为一个自律性的终身学习者。[3]

  四、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与数学思维水平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批判性还是不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运算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也不能及时地调整解题步骤和方法;运算的正确率较高,但不能正确地选取一些结论和有用条件;在推理过程中虽能占用数学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强。在正常情况下,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比较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肯盲从,喜欢探求事物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提出争论的观点时,往往要求自己给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但是对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识仍然不强,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产生死抠教条的毛病。由于反思能力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监控能力,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发展得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直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才初步形成。[4]这个转化过程是离不开反思思维的,因为抽象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的思维。学生只有在对抽象概括的数学材料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整思维方法,纠正思考错误,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渐地成熟起来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日常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无意识地监控、调节,反思的目的性极弱的阶段。

  2.被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中出现的困惑问题被迫进行反思的阶段。

  3.主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主动地有意识地监控、调节的阶段。

  4.自觉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过程的监控达到了不假思索、油然而生的境界,即达到了“自我意识”的阶段。

  在高中阶段学生虽然普遍具有反思的意识,有了一定的反思能力,但是反思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一方面,由于反思能力的发展受到其他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反思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其发展本身也比较迟,还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生的反思的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有意识培养等分不开。高中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水平主要处于第二个层次,而达到第三、第四个层次的较少。

  五、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众多,有其内在与外在因素之分,内在因素主要指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心理特征等;外在因素主要指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有关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影响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指外在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教学方法

  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邵光华老师对近120名中学数学教师所做的关于数学教学方法采用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93.3%的教师认为自己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法。[5]笔者先后听过不同层次的教研课200多节,也发现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方法上课,想做到点滴不漏,对概念、公式的讲解非常细致,但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忘记有关的要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传统教法是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解法选择最简单的方法传授,很少从几种不同的方法中去选择、比较、反思。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

  (二)教材呈现方式

  数学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即所用材料都是经过教育心理学理论加工而成的:省去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是经过抽象,理想化形成的,推理也是正确的。因此当学生阅读时只要顺着编写者的思路就基本上理解了,但是换个情景,则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现象在高中生中常见,究其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编写者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得到的,因而不能顺利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负数、无理数、虚数、极限、无穷大等概念曾一度使古代的数学家感到迷惑,甚至出现过相互矛盾的认识,一代代的数学家们正是通过反思前人和自己的认识,最后才达成共识的。但是教材中不会呈现这种激烈的斗争,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不到人类对数学概念认识的曲折过程,看不到前人不断地反思自己认识的思维轨迹,因而无法模仿学习得到反思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从而限制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

  (三)教学质量评价

  对当地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48.1%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其他如兴趣、满足虚荣心、提高智力分别占18.5%、16.7%、11.1%。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来自外在的因素──数学成绩的提高。然而,众所周知,数学成绩提高比较缓慢,而且与试题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能否使学生长期坚持克服困难,进行反思性数学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关键在于对数学考试成绩的评定。尽管《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但长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而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也还是以考试成绩为准,这种长期以结果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失败的体验,多次的失败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反思自己:他们往往将数学成绩提高缓慢归因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智力、天赋等,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以形成反思能力。

  当对这样的评价稍微加以改进,即将考试成绩的评定放在动态的过程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行相对的评定,如同一学生几次的成绩变化、与同类同学成绩相比的变化、班内名次的变化等,总可以使得学生从某一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改变对自己错误的评价,体验到反思的好处。由此可见,外在的评价影响学生内在的评价,从而影响了学生反思的积极性。

  总之,从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分析来看,学生反思能力缺失主要是缺乏反思的动力和反思的方法、反思的时间造成的。据笔者调查,缺乏动力的占42.6%,缺乏反思方法和知识的占40.7%,缺乏时间的占9.25%,另外,缺乏毅力和对反思的误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占7.4%。

  六、数学反思能力和其他数学能力的关系

  人们对数学能力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都给出过不同的答案。如苏联克鲁捷斯基在其权威著作《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中给出了九种数学能力,分别是:①数学材料的形式化;②概括数学发现共同点;③应用数学符号运算;④连贯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⑤缩短推理的结构进行简洁推理;⑥逆向推理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数字记忆;⑨空间概括。[6]

  我国长期流行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大能力的提法,以后经过几次改动形成了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说法。

  任子朝先生及其课题组从高考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的数学活动的理论论述,认为数学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它由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数学化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五种成分构成,每一种成分又包括许多亚因子。

  张奠宙教授等在其新著《数学教育学导论》中提出数学能力有十个方面:①数学感觉与判断能力;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③几何直觉与空间想象;④数学表示与数学建模;⑤数学运算与数学变换;⑥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⑦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⑧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⑨数学计算与算法设计;理性思维与建构体系。[6]

  综观各个时期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其内容和提法都有变化,但都不包括数学反思能力,这主要与数学思维的本质有关,数学反思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对认知的认知,因而人们历来都从策略的角度加以研究,不可能包括在以上的关于数学能力的论述中。现在人们把反思能力归于元认知能力,属于另一种范畴的能力,它与认知能力不同,但与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演绎证明、理性思维和理论建构等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能力成分中都包含有反思,因而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中的核心和动力”。

  一方面,数学反思能力通过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调控间接地促进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只有具备了很强的数学观察、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对问题情景中各种线索的敏感度,抓住反思的机会,及时调节思维的方向,对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权衡、预见,从而提高控制水平,丰富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数学思维力的发展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反思的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反思水平和预见能力打下了基础;数学化能力的发展为反思提供了更大的广阔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认知效率,缩短了认知时间,因此,数学反思能力与其他数学能力是统一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师生将自已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海中寻宝,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习新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永葆青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感觉以下几点比较满意: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 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但在本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分组活动中,个别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今后教学应该多加关注学困生。

  2、教学语言应该注意更加规范。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该只关注回答结果,也应该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用恰当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节课应该再加大练习量,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本次课初备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一起研讨,杨玉芬老师对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在没有实物投影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粘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申卫青教师对我的`授课程序进行调节指导。李秀捧老师对学生的探讨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

  初备方案发布于网上,又得到教研员王老师、风帆郝老师、列电张老师、我校杨老师、马坊杨老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点评,我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加工。

  授课后,各位教师直述己见,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注意到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授课时,更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加强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教材中计算表面积时是让学生先想象出展开图,再根据展开图各个图形的面积来选择计算出所求面积。

  面对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较高的错误率,我在教学时便采用了让学生“钻”进长方体里求表面积的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一般的教学是让学生想象展开图再进行计算,由于这个图是虚拟的,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而“钻”进长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就围绕在学生的四周,使学生感觉实在,从而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还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当然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没有强调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造成一道练习题的错误率很高。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在今后的练习中,我会进一步训练学生注意这一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习思想。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定义1平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上课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说说我的不足:

  1、在课堂的把握能力上,我虽然有些进步,但和有经验的`老师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学生说跑偏了,我不能给予及时的纠正。

  2、上课说话不够严谨,随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但没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才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重点强调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师只说了一遍,学生听了,但没有记住。

  5、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在讲竖式除法时,需一步一步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设计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观察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积木,小组合作摆成和老师一样的图形,找到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利用积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围绕自主探究这一课题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察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学生体会到左侧面、右侧面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在室内进行观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剪剪轴对称图形,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而另外一些不是,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对折后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剪出对称图形的学生来说说他(她)剪图形的过程。然后让同学看书本68页剪一剪,加深同学的印象。最后全班再一起来剪对称图形。通过对先对折再剪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自然引申出对称轴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画对称轴(自己剪得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经验,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再剪一剪、画一画”,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设置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还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经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反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家长的协作帮助孩子记忆好乘法口诀。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方法,在课后多花时间进行沟通和辅导。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数学教学所做的几点初步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学中已经初步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培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备教材、备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面还欠缺,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知识,不断充实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习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的心情,再让师生一起记住这难忘的时刻:20xx年4月2日上午8时31分6秒。师问: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单位?师: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师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四幅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最后让学生在猜迷语的愉悦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进入新课。

  在整个课堂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始终以“导”的姿态,让学生富有兴趣去观察、探索、发现新知。即新知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一年中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问题,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接着在师生共同的游戏中引出二月这一特殊月份,教学时通过设计一张1988—20xx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教师再用算式说明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这样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的年历表大月最后一行制作时为了美观,将两个数字用隔开,影响了孩子的判断,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万以内数的减法》是新课程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里的三位数退位减法的一节课。在这堂课中,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创设了三年级的学生到云南旅游,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还要到丽江这条旅游线路,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学随时随地伴随在身边,这样就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生动了活泼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全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已掌握的知识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诱发剂,这是学习数学时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将两位数、减法的笔算知识,进行迁移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知识;将学生了解的加减的互逆关系,进行迁移学习加减法的验算知识等。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小学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比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要表扬使用口算方法的学生,也要表扬在脑中想竖式的学生,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算法进行思维提升,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与我一齐任教四年级的老师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我力求使教学结构贴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此刻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忙,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就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一下。

  1、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就应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2、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

  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就应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因为我明白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3、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

  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

  4、务必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老师怎样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3-08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2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09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2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5

小学数学“数学乐园”教学反思01-07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热】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对人工智能时代小学数学的本质有一些感触:随着5G时代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生我们应该教授什么呢,这个环境看着很大,似乎和我教的一年级学生很远,但是我们是培养社会发展的人的,如果能够让我们教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那数学课又能贡献什么呢。在认真的学习记录中,我认识到了小学数学教材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教材改革的方向,也了解到小学生教材的概念和呈现方式。

  现在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才能学好数学?为什么上课听懂了,不会做练习?为什么会做练习,考试不会?

  听了王教授的讲座,我对新课程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仍是关键,新教材的出台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体验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系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三、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比如一年级学习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十进制,一直要求孩子多动手去摆一摆、画一画,而不是单纯的掌握住计算方法。有了大量的直观演示(小棒、计数器、小圆片)等等,自然能够总结出适应于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了量变就会有质变,从量变到质变还需要老师从旁进行方法的.指导归纳总结,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内化。

  总之,教材的重新修订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以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广泛的应用提供保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摘要: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特征、发展特点以及与其他数学能力的关系是准确把握数学反思能力的实质,是提高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提高教学效益、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反思;数学反思能力;特征;关系

  一、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含义

  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从理论的高度思考与研究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对数学教学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由于数学反思能力与反思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我们先讨论反思的含义。

  反思的思想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就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经典说法;西方哲学史上从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儿、康德,都随时在自己的思想园地里检讨种种思想问题,在进行反思。在现实的教育研究与学术讨论中,反思也是一个高频词,但是人们对反思的含义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常有以下几种见解。

  (一)反思是一种心理活动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到“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返观自照。在这种返观自照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洛克所说之“反省”(即我们所说的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活动对象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的结果是得到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的观念,他强调的是观念的来源。这里把反思看成了一种“内省”的心理活动。

  (二)反思是一种认识论方法

  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而“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是认识所得的结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认识的对象。对于认识结果的观念的再认识和对于这种再认识之观念的再认识──这种理智向着认识深度的不断推进,即“反思”。他以既得观念为对象,通过不断反思抽象使既得观念不断升华形成新的认识。因而思维的结果是他“反思”的对象,获得新的观念是其反思的目的。

  (三)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有“思考”之意

  杜威的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的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理性和坚实基础上建立的信念。杜威所说的“考虑”即是一种反思思维活动。

  (四)反思是一个过程

  博伊德与费勒斯认为反思是“一个变化的理性观念的自我(与自我联系的自我和与世界联系的自我)澄清经验的意义的过程”。[1]博伊德和费勒斯的反思突出了“自我价值”,明确了反思的对象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是“澄清经验的意义”构建“自我”连续体,突出了反思的完整过程。

  (五)反思是一种能力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它与思维的批判性是一致的”。

  (六)反思是元认知

  熊川武教授用“元认知”这个术语来代替反思这个概念。他指出,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反思就是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的特征的反向思考,通过调节,控制自身的认知过程,以达到认知的目的。[2]

  尽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人们理解和应用反思的含义不同,但对反思所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反思的对象和反思的目的的认识是共同的。反思的对象是思维本身,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数学反思和数学反思能力,能比较全面地透视数学反思及数学反思能力的本质。数学反思就是认知者对自身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而数学反思能力就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元认知在数学思维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数学反思能力就是认知者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体验、反思的知识和反思的技能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因此,数学反思能力中的核心就是进行数学反思。

  二、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

  通过分析数学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数学反思的知识、技能与数学反思的内容是数学反思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在数学反思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数学反思的知识

  1.数学反思的陈述性知识:掌握有关数学反思过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应用,而且了解这些技能和策略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应用比较合适的知识。2.数学反思的程序性知识:有关如何使用各种策略、技能进行数学反思的知识,即掌握各种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3.数学反思的情景性知识:它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情景之中运用什么知识和技能,即时间、地点、环境(包括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知识。

  (二)数学反思的技能

  1.经验技能:认知主体借助于经验对认知过程、结果及相关事物的直觉的反思能力。2.理论技能:认知主体以特定的理论为根据进行相对理性的反思能力。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释描述认知过程、结果必需的,是指能够选择最优的策略,对数学思维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4.评价技能:主体根据不同的认知目的对认知过程及结果以及所采用的策略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即能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效能判断并正确归因的能力。5.策略技能:能够恰当地应用各种策略进行反思的能力,即对反思中找出的问题设计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6.实践技能:能够将反思得到的结果付诸实践以达到调节和控制目的的能力。

  其实,数学反思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动机、兴趣、毅力等因素的维持与推进。认知主体能在数学反思过程中长期坚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并能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地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是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的。

  (三)数学反思的内容

  1.从数学反思活动发生的时间来看

  数学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监察、评价、调控,因此它可以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前、中、后:在数学思维活动之前,反思思维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反思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开放性等;在数学思维活动后,反思整个思维计划的执行结果,对得与失进行总结。其实,数学思维过程中随时都有诱发反思的因素,而数学思维过程中的反思是一种内隐的过程,无法从外表觉察,故只有采用口语报告法或事后回忆法方能体会到。因此数学思维活动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难引起注意,而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的反思都比较重视,研究的也比较多,这是由于数学思维活动结束后,活动的结果已经很明显,问题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后回忆往往比较好操作。

  2.从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

  数学思维活动有三个要素:对象、过程、结果。因此数学反思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对象的反思包括:对数学问题的问题特征进行反思,对数学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反思,对数学命题、数学语言以及与数学思维活动有联系的问题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思考的过程、理解的过程、推理的过程、运算的过程、想象的过程(即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对数学思维活动结果的反思包括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对语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对数学结论进行的反思。

  3.从数学反思问题的性质来看

  (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着重反思问题涉及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2)概括性反思:旨在对同一类数学问题的解法进行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进而上升为一种数学思想。(3)创造性反思:对数学问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解答问题的失误的纠正、辨析,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

  如果对整个数学反思的过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数学技能或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第二,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第三,对数学思维活动的目标以及思维活动的动力──非智力因素进行反思。

  前面所谈的反思的大部分内容都可归入经验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层次的反思,是给数学思维活动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

  三、数学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征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

  数学反思能力使认知者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线”,使得主体对“问题”的出现有一种敏感性,能主动地去监视思维过程,收集有关信息,一旦可疑即进入反思的状态,这是他们主动关心思维的目的与结果以及解题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觉的自我觉察意识。

  (二)高度的责任心

  数学反思能力表现为反思者对自己学习和前途高度负责的精神,因而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能够以更高的标准检查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能够纵横比较地分析与思考思维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正确地评估思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动地调节认知过程,支配数学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执著的精神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更易产生困难,并且更深层次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过程,是一种诱发痛苦的行为,有时会动摇其信念、改变其态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响其价值观,因而较高水平的数学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难、长时间反思的执著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能够为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更易接纳新信息,对思维过程产生的信息敏感并能及时吸收,在制订改进措施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2.对现成的结论如课本知识及别人的建议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不机械地接受、盲从或拒绝,而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有选择性地吸收;3.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缺点能够正确地进行估计并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五)深刻的探究性

  多方面多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收集的各种改进方案进行评价、估计,按反思的结果去行动,有选择地进行最优处理,而不满足于一般性地解决。

  (六)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认知结构

  数学反思能力水平较高者,由于对思维过程有很强的觉察、调节、控制能力,因而表现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广阔性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从而对学习产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坚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终成为一个自律性的终身学习者。[3]

  四、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与数学思维水平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是有区别的,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批判性还是不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运算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也不能及时地调整解题步骤和方法;运算的正确率较高,但不能正确地选取一些结论和有用条件;在推理过程中虽能占用数学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强。在正常情况下,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比较强: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肯盲从,喜欢探求事物表面现象的根本原因;他们在提出争论的观点时,往往要求自己给出具有一定说服力的逻辑论证。但是对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识仍然不强,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容易产生死抠教条的毛病。由于反思能力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监控能力,它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发展得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直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才初步形成。[4]这个转化过程是离不开反思思维的,因为抽象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的思维。学生只有在对抽象概括的数学材料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调整思维方法,纠正思考错误,才能顺利实现这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渐地成熟起来了。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日常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无意识地监控、调节,反思的目的性极弱的阶段。

  2.被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中出现的困惑问题被迫进行反思的阶段。

  3.主动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主动地有意识地监控、调节的阶段。

  4.自觉反思阶段: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过程的监控达到了不假思索、油然而生的境界,即达到了“自我意识”的阶段。

  在高中阶段学生虽然普遍具有反思的意识,有了一定的反思能力,但是反思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一方面,由于反思能力的发展受到其他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反思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其发展本身也比较迟,还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学生的反思的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有意识培养等分不开。高中学生的反思能力的水平主要处于第二个层次,而达到第三、第四个层次的较少。

  五、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众多,有其内在与外在因素之分,内在因素主要指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智能结构、心理特征等;外在因素主要指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根据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有关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影响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指外在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教学方法

  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邵光华老师对近120名中学数学教师所做的关于数学教学方法采用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93.3%的教师认为自己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法。[5]笔者先后听过不同层次的教研课200多节,也发现教师大都采用传统的方法上课,想做到点滴不漏,对概念、公式的讲解非常细致,但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忘记有关的要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传统教法是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暴露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更少暴露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调整思路,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解法选择最简单的方法传授,很少从几种不同的方法中去选择、比较、反思。这样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很少,教师不示范反思的方法、技巧,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和时间,也无法模仿学习反思,造成学生反思性情景知识的缺失。

  (二)教材呈现方式

  数学教材的编写者一般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即所用材料都是经过教育心理学理论加工而成的:省去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是经过抽象,理想化形成的,推理也是正确的。因此当学生阅读时只要顺着编写者的思路就基本上理解了,但是换个情景,则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现象在高中生中常见,究其原因,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编写者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得到的,因而不能顺利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如负数、无理数、虚数、极限、无穷大等概念曾一度使古代的数学家感到迷惑,甚至出现过相互矛盾的认识,一代代的数学家们正是通过反思前人和自己的认识,最后才达成共识的。但是教材中不会呈现这种激烈的斗争,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不到人类对数学概念认识的曲折过程,看不到前人不断地反思自己认识的思维轨迹,因而无法模仿学习得到反思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从而限制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

  (三)教学质量评价

  对当地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48.1%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其他如兴趣、满足虚荣心、提高智力分别占18.5%、16.7%、11.1%。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动力来自外在的因素──数学成绩的提高。然而,众所周知,数学成绩提高比较缓慢,而且与试题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能否使学生长期坚持克服困难,进行反思性数学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关键在于对数学考试成绩的评定。尽管《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但长期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而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也还是以考试成绩为准,这种长期以结果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失败的体验,多次的失败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反思自己:他们往往将数学成绩提高缓慢归因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智力、天赋等,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也就不可能深入地反思自己的学习以形成反思能力。

  当对这样的评价稍微加以改进,即将考试成绩的评定放在动态的过程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行相对的评定,如同一学生几次的成绩变化、与同类同学成绩相比的变化、班内名次的变化等,总可以使得学生从某一方面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改变对自己错误的评价,体验到反思的好处。由此可见,外在的评价影响学生内在的评价,从而影响了学生反思的积极性。

  总之,从影响数学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分析来看,学生反思能力缺失主要是缺乏反思的动力和反思的方法、反思的时间造成的。据笔者调查,缺乏动力的占42.6%,缺乏反思方法和知识的占40.7%,缺乏时间的占9.25%,另外,缺乏毅力和对反思的误解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占7.4%。

  六、数学反思能力和其他数学能力的关系

  人们对数学能力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都给出过不同的答案。如苏联克鲁捷斯基在其权威著作《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中给出了九种数学能力,分别是:①数学材料的形式化;②概括数学发现共同点;③应用数学符号运算;④连贯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⑤缩短推理的结构进行简洁推理;⑥逆向推理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数字记忆;⑨空间概括。[6]

  我国长期流行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三大能力的提法,以后经过几次改动形成了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说法。

  任子朝先生及其课题组从高考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的数学活动的理论论述,认为数学能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它由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数学化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五种成分构成,每一种成分又包括许多亚因子。

  张奠宙教授等在其新著《数学教育学导论》中提出数学能力有十个方面:①数学感觉与判断能力;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③几何直觉与空间想象;④数学表示与数学建模;⑤数学运算与数学变换;⑥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⑦逻辑思考与演绎证明;⑧数学联结与数学洞察;⑨数学计算与算法设计;理性思维与建构体系。[6]

  综观各个时期关于数学能力的提法,其内容和提法都有变化,但都不包括数学反思能力,这主要与数学思维的本质有关,数学反思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对认知的认知,因而人们历来都从策略的角度加以研究,不可能包括在以上的关于数学能力的论述中。现在人们把反思能力归于元认知能力,属于另一种范畴的能力,它与认知能力不同,但与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演绎证明、理性思维和理论建构等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能力成分中都包含有反思,因而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中的核心和动力”。

  一方面,数学反思能力通过对数学思维活动的调控间接地促进其他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只有具备了很强的数学观察、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对问题情景中各种线索的敏感度,抓住反思的机会,及时调节思维的方向,对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权衡、预见,从而提高控制水平,丰富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数学思维力的发展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反思的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反思水平和预见能力打下了基础;数学化能力的发展为反思提供了更大的广阔空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认知效率,缩短了认知时间,因此,数学反思能力与其他数学能力是统一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老师和学生一起反思,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师生将自已的反思互相交流,进一步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海中寻宝,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习新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永葆青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的授课中,我感觉以下几点比较满意:

  1、课件教学中在探索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探索两圆相切时的对称性、探索两圆相切时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和r的数量关系时多次运用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增加上课的生动性。

  2、授课方式采用分组教学,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后先要学生在小组内动手交流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组内成果,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对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4、 授课中贯穿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落实比较好。

  但在本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分组活动中,个别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今后教学应该多加关注学困生。

  2、教学语言应该注意更加规范。

  3、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该只关注回答结果,也应该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用恰当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本节课应该再加大练习量,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本次课初备时,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一起研讨,杨玉芬老师对我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作品展示提出很好的建议:在没有实物投影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粘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申卫青教师对我的`授课程序进行调节指导。李秀捧老师对学生的探讨问题进行进一步设计

  初备方案发布于网上,又得到教研员王老师、风帆郝老师、列电张老师、我校杨老师、马坊杨老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点评,我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一步加工。

  授课后,各位教师直述己见,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继续努力.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注意到学生的活动和参与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在授课时适时引导,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可以采取小组之间竞争评比打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合作交流、积极发言等各方面的参与情况。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回答的结果如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回答结果清晰、正确者给予鼓励;对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者,在其他学生纠正的同时也要给予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方面的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会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必要。

  在问题的设计上,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要有梯度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二要考虑到题量的适度,加大练习量,更好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授课时,更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运用,加强学习,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6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教材中计算表面积时是让学生先想象出展开图,再根据展开图各个图形的面积来选择计算出所求面积。

  面对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较高的错误率,我在教学时便采用了让学生“钻”进长方体里求表面积的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一般的教学是让学生想象展开图再进行计算,由于这个图是虚拟的,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而“钻”进长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就围绕在学生的四周,使学生感觉实在,从而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还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当然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没有强调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造成一道练习题的错误率很高。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在今后的练习中,我会进一步训练学生注意这一点。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之后,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的一个知识点。对于体积概念的充分理解和对于体积单位的形象、灵活掌握,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学习的一个牢固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自己充分把握利用实物演示理解概念的教学方法。由于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不易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两个量杯来演示乌鸦喝到水的原理、利用手来感知书包的'体积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老师的故事激趣、实验验证、动手感知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认识体积概念的时候,注重与长度、面积的区别比较,形象直观地感知概念,让学生用手比划出手机、电视机、影碟机的体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我注重渗透“迁移”的学习思想。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单位,自然而然引出体积单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定义1平方厘米时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由此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1立方厘米的体积大小可以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大小。在学习体积单位时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认识,利用生活中指头肚的体积大小约1立方厘米,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等来举例加强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要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发言。小组之间要相互合作交流,将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上充分展示。

  整节课的教学有值得积累的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将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上课的效果不是很好,下面我主要说说我的不足:

  1、在课堂的把握能力上,我虽然有些进步,但和有经验的`老师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学生说跑偏了,我不能给予及时的纠正。

  2、上课说话不够严谨,随意性大。

  3、思想上知道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但没有做到。分析原因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才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4、重点强调不到位,有些地方很重要,老师只说了一遍,学生听了,但没有记住。

  5、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在讲竖式除法时,需一步一步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老师设计的梯度不合理,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0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观察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积木,小组合作摆成和老师一样的图形,找到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出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利用积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围绕自主探究这一课题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察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学生体会到左侧面、右侧面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在室内进行观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剪剪轴对称图形,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而另外一些不是,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对折后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剪出对称图形的学生来说说他(她)剪图形的过程。然后让同学看书本68页剪一剪,加深同学的印象。最后全班再一起来剪对称图形。通过对先对折再剪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自然引申出对称轴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画对称轴(自己剪得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经验,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再剪一剪、画一画”,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设置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还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经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反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家长的协作帮助孩子记忆好乘法口诀。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方法,在课后多花时间进行沟通和辅导。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数学教学所做的几点初步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学中已经初步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培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备教材、备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面还欠缺,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知识,不断充实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习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3

  年、月、日是常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间单位,也是来自学生现实生活,教学时,我把教学内容纳入现实生活情境中,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上课时,师生先交流此时的心情,再让师生一起记住这难忘的时刻:20xx年4月2日上午8时31分6秒。师问: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单位?师: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年、月、日,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同时,也使学生感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接着演示讲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师再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使学生初步体会年、月、日的时间概念,接着让学生说出课本中四幅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这样,再一次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明朗化。最后让学生在猜迷语的愉悦的气氛中,师生共同进入新课。

  在整个课堂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始终以“导”的姿态,让学生富有兴趣去观察、探索、发现新知。即新知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年历,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一年中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等问题,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接着在师生共同的游戏中引出二月这一特殊月份,教学时通过设计一张1988—20xx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数,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教师再用算式说明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这样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的年历表大月最后一行制作时为了美观,将两个数字用隔开,影响了孩子的判断,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4

  《万以内数的减法》是新课程数学第五册第二单元里的三位数退位减法的一节课。在这堂课中,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在新课开始,利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及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创设了三年级的学生到云南旅游,从昆明出发,到大理,还要到丽江这条旅游线路,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的紧密联系,教学随时随地伴随在身边,这样就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生动了活泼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全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使已掌握的知识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影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诱发剂,这是学习数学时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单元教学中:将两位数、减法的笔算知识,进行迁移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知识;将学生了解的加减的互逆关系,进行迁移学习加减法的验算知识等。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小学数学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比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要表扬使用口算方法的学生,也要表扬在脑中想竖式的学生,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算法进行思维提升,让知识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扎实基础,并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与我一齐任教四年级的老师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我力求使教学结构贴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此刻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潜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忙,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就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一下。

  1、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就应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2、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

  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就应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因为我明白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3、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

  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

  4、务必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老师怎样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数学课堂更是魅力无穷。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数学课堂就会生机勃勃,课堂会更精彩。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3-08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2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09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2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5

小学数学“数学乐园”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