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要想运用“真问题”进行教学,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真问题”。如果不能对真问题有个明确的概念,就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教学,所以,我们想通过这次培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二是如何围绕真问题进行教学。要想给“真问题”下个定义,难度比较大。同时我想不同的学科对真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我想对我们历史教学的真问题提以下几个标准。
一、判断历史真问题的几个标准
1、简单地、史实性的问题,不能算是真问题,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什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什么?这些从基本史实化出来的问题,很难算是真问题。
2、简单重复性的问题不是真问题。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一节课中反复提问,这样的问题也不应该算是真问题,如前面说官渡之战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次提问时算是真问题,但在学习到后面的赤壁之战时,再问赤壁之战的特点是什么?这一问,我认为就变成了一个假问题了,因为它的思维含量降低了,思维的新异性失掉了。因为我们天天强调过程与方法进课堂,就在同一节课中,你提问了两个非常类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问题很难算是一个真问题,也没有起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不是真问题。一个问题,可能我们老师认为是必要的,但有时可能超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没有相应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知识储备,表现在讲课上就是出现“冷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真问题。
4、真问题应该是从史实中提炼出来的,带有一定的归纳性,提升性,不能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二、避免出现假问题的策略
基本史实、基础知识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学习的,怎样来避免出现假问题?怎样来提升课堂的思维含量?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可以借助学案,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己来完成;二是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如学习一个基本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等方面来学习,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历史事件,可能上面的要素不一定全部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官渡之战,学生就可以自己在书上找到时间──200年,地点:官渡,人物:袁绍和曹操,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关于战争的经过,可以不让学生掌握。可能有的教师要问一个问题,在学习官渡之战时,还应该知道这次战争的特点,那你就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下补充,可以采取检测的办法,通过设计练习题,以检测的方式来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问题,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历史教学中的真问题:
如我们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在学习了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等知识后,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有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作为指导,二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繁荣;三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维护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四是国际社会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等。通过这个问题的分析,再去验证我们刚才提出的四个标准,我想这样可以对我们以后运用真问题组织教学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三、真问题设计的三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问题的设置必须以史实为准绳,决不能任意割舍史实,更不能为尊者讳,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2、整体性原则,问题设置也有一定的包容性,决不要把问题分成条条框框,以免妨碍学生的思维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在进行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把基本史实划成了条条框框,有些学案分的太细了。
3、量体裁衣的原则,问题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问题既不能过难,也不应过易,应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问题设置是否成功的标准。
四、真问题的设计应起到的四个作用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比较开阔的空间,使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问题的指向性减弱,教师隐到了幕后,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向“教是为了不教”迈进了一大步。
2、有助于能力培养,上述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会学生做人、办事、求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3、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许多学生上完新课后都在思考。
4、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本周对第二单元试卷进行讲评,讲评课上首先让各小组及各“将兵团”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组及“将兵团”分别评为“优秀小组”和“星级将兵团”。当各组平均分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发现二组的分值最低,同时我便鼓励道:“你们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
这时,组长李永强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听指挥,叫他复习他也不复习”。于是我对潘珠峰进行了说教:“你的成绩很重要,既影响到你自己,又影响到将兵团,还影响到本组成绩,你尽最大努力去学习,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吗”?
他点了点头,下节课我故意提问他,结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1、史料教学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转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它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新观点、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史料教学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丰富多彩。多种形式的'史料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与思维,培养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与观点掌握更加牢固,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3、史料教学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极大考验。教师要想将其作用最大、最好的发挥出来,首先需要对课标和教材有到位的把握,立足课程选取史料;同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学生既能看懂,又感兴趣,且受启发、有收获。另外选取材料时,应首先利用好课本中的史料,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文的好习惯;课外的史料教师也应对其科学性、准确性加以甄别,尤其在使用影视及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它与史实的区别,不要仅仅追求标新立异,以免误导学生。同时在使用时还应考虑是否能很好的为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服务,要考虑史料的运用价值,避免为了用史料而用史料,从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在文字资料的运用上,尤其是古代史,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
4、史料选取要有时代性。学生学习历史的目的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史料要与现实、与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的历史教学生涯。历史是中考科目,而且分值在加大。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了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鼓噪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 住教材的重点。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标。
2、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
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相信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马牧池中学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先行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此次孙祖中学之行,既是交流,又是传授。
听了马牧池中学张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还仅仅是初级阶段,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张老师的课堂气氛调动能力令我佩服。从张老师那里,我了解到小组的建立应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们实现自主管理,每个人都有应该负责帮助的`同学,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这一点我体会最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 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历史学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学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学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学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学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学教师过分强调历史学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学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学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学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学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学就必须融入历史学的海洋,跟上历史学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学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学,能够使用历史学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历史学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学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历史学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历史学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学,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习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习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习杜郎口模式还是学习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习。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习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5.精心设计达标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习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潜力,渗透德育。以新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资料为核心,紧跟时代脉搏,设问巧妙,立意高远。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潜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基本状况
1、本次参考人:252及格人数:93人
2、试题特点
本试题共两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容易题约占50%,中档题占30%,稍难题占20%;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的考查,个性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潜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潜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潜力的考查,设问跨度小,对分析潜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较浅的层面上。
二、试题解题状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1小题:关于“随唐”的相关叙述,部分学生误选a,就是对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历史学科资料包罗万象,涉及了语数政地等多领域、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若相关学科知识缺乏,定会对学习历史带来务必困难。如2、4、8、12、14、20等,部分学生之所以选错,显然是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缺乏造成的。
3、历史思维潜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潜力、概括归纳潜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潜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嗦或不完整。如第24、25小题第三问,部分学生失分较多,这就是平时历史思维潜力训练太少、分析综合潜力欠缺影响所致。又如23小题: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
列强有力的措施,巩固统治政权。完成下表。此题对学生潜力要求较高,造成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思路紊乱,失分极其严重。
5、审题潜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7、21小题,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把“不正确”看成“正确”,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推荐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资料,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资料,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用心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职责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好处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构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务必要一环紧扣一环,吃不得夹生饭。
2、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潜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取题怎样做,材料题怎样做,问答题怎样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应试潜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3、注重潜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潜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潜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主角,设置
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透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4、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实现与历史学科教学的联系。
总之,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潜力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重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认识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评价”,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导向、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实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在于构建竞争机制,促进组内积极合作,以外在的影响激活学生合作的内驱力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
1.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合作,课外的合作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组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把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课内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每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每节课教师要评选出3—4个优胜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每个组累积到10颗星后就可以换一面小红旗,学期结束时根据小红星和小红旗的数量进行量化考核(2)课外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为主
评价的内容包括每天晚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十分钟练字的情况、每天十分钟古诗诵读的情况、教室外学生作品栏张贴情况、小组内重大违纪或好人好事情况等等。对于每天检查的结果由学习委员汇总,每项检查都要选出2—3个优秀小组,由学习委员负责加星奖励。
评价时以小组交换检查为主,学生会检查为辅,力求把学生在课外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规范学生的'课外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常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算出各小组的分数、排出各小组的名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励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强化小组学习积极性的长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规性评价的同时,在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做法是:对于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胜小组,学校都召开大规模的表彰大会,对优秀小组长除佩戴绶带照相在学校宣传栏进行表彰外,学校还购买了书籍进行奖励;对各优秀小组学校进行张榜公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进行“有奖游学”活动,至今已组织游学活动5次,让学生在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极大地调动了小组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提了。要坚持经常,要成为课堂管理常态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
获取观察信息一定要准确,奖罚标准也要全班一致,评价的结果要让所有学生认可。
3.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探究知识的愉悦
本节课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三角贸易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再三角贸易中有图,所以我就充分利用图来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结合图学习三角贸易的兴趣起、经过及影响,大约看了近十分钟后,我让每个组的同学画出简单的三角贸易示意图(选一个代表到黑板画),然后每个组对照图进行讲解,问题出来了:有的同学在图中把欧洲、美洲、非洲的位置画错了,有的同学在讲解中出现了问题等,整节课就在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轻松度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巩固了地理,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补充了这一部分的`相关内容,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至于“日不落帝国”在印度这一部分,因为内容不多,且较容易记,所以学生学的也较轻松。最后还有充足的知识巩固和当堂检测时间,及时检测所学知识,效果较好。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是我们每个老师的愿望。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学生一定表现的更好。
点评: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
1、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自己创设的快乐环境中主动探究,实现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升华。
3、教师注意放手,给足学生充分的自主学生时间(让学生结合图学习三角贸易的兴趣起、经过及影响,大约看了近十分钟),这是有效合作、有效讨论、有效展示的前提。
4、注意发现课堂即时目标(有的同学在图中把欧洲、美洲、非洲的位置画错了,有的同学在讲解中出现了问题),在学生的板演、陈述等形式中发现问题,进而成为课堂的目标,成为要解决的必须。
5、尽量实现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王老师在尝试探索,并有了一定的收获。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4
在多年的历史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学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学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 运用历史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学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学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学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学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学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学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学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学人物
历史学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学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01-05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1-1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1-13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0-14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09-0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28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28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10-1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09-0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