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
乘法口诀的学习是比较简单而枯燥的,本节课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将探索的空间留给孩子们,相信孩子们的能力,事实上也证明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巨大的,在本节课中,教师讲的比较少,学生靠自己的力量编制出了7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特点:
(1)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也就是以旧导新。
(2)能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
(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设计的练习题中都来自生活,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4)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语言丰富,能够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意低年级的`课堂教学组织。
不足之处:
(1)学生在探索出7的乘法口诀后,没有让学生展示编写的成果,这样学生编的如何,大家不知道。
(2)课本74页的表格没有运用好,可以让学生由此得出运用口诀计算最快最好,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口诀的重要性。
(3)教师的提问有时不是那么明确,引导语言还不够。
(4)给学生记忆口诀的时间比较少,进行游戏的面不够广,这样学生对口诀记得是否熟练就值得怀疑。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2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习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习,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3
学习完之后,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方向的认识,而是接着带孩子们学习了表内除法一单元的知识点。这一周讲了两个信息窗的知识,关于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新的知识点。除法竖式的列法,是本周学习的一个全新知识点,对于我这个第一次讲这个知识点的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我翻阅了教参,教材以及各类习题,还在网上查阅了关系除法竖式书写顺序的教学,关于书写顺序教法不一,有先教“厂”的,有先教写被除数的。权衡了一下各种说法,我决定按照除法算式的.读写顺序,教写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即: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周四上的这节课,第一节是8班的课,做完一定的复习,我读出一个算式15÷3= ,让孩子们自己列出竖式,孩子们很自信地告诉我他们会,我说那就列竖式吧。孩子们一边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竖式,我转着去看,看了一圈,孩子们列出的竖式都是与加法、减法、乘法竖式一样的,我知道孩子们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待孩子们写完,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写的对吗?孩子们依旧很自信地告诉我:对。我没给予任何否定或者肯定,只是告诉孩子们,打开课本80页,自己去找一找书上的除法算式,比较一下自己写的跟书上的一样吗?孩子们打开课本认真地看,没有一点声音,我知道这时在孩子们的心里应该是有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碰撞。接下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这一矛盾,怎么让孩子理解除法算式的奥秘,我似乎还欠缺一些经验。
在教授书写顺序时,8班我说的似乎多了些,课后我短暂地反思了一下,快速地做出调整,在接下来7班教授这一过程中,我则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喜欢探索猜测的特点,每写一个步骤之前,先让孩子们猜测我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被我引导着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了练习。这节课在7班上,孩子们积极性高了许多,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状态,师生融洽而活跃,感觉不错。
同样的一个知识点,稍变换一下教法,会收获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只要能找准切入点,能找准孩子们的心理。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4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基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而了解竖式中各部分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授部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时,讲解上比较混乱,思路不太清晰,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混乱,对新知识掌握不扎实。我觉得我在这点上是需要注意的。在讲解时,我将意义和写法混在一起,导致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还是有必要将一个个知识分开来,分别讲解清楚。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5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数学知识的提出、形成、发展和探索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现成的结果为主动经历思维过程,使思维在过程中展开,能力在过程中发展。
现代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动手参与课堂教学、主动的探索、研究问题提供了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中问题导语的有效性,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研究问题的平台,然后采取尝试指导的方法来启动、诱发学生的思维,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教学措施。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渗透主题、激趣导入,诱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首先,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始画面:在色彩明快活拨的版式正中书写大标题: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揭示主题;右上角是教学目标:
1、理解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及两圆位置关系与两圆的圆心距、半径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
3、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通过观察、类比,体会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辨证统一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协同合作研究问题的精神,旨在渗透目标教学;左下角以flash动画的形式直观展示两个圆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位置关系,并配以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烘托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心理准备。在节奏明快、催人奋进的乐曲声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将学生从课前准备的低谷带到波峰。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愿听其详”的心境。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人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活动的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学生对数学有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精心的设计问题导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成学生迫切学习心理气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我精心的剪辑了几段录像片来创设问题的情境:①卡通片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所骑摩托车的车轮体现了两个圆之间的关系;②奥运五环:象征五大洲团结的奥运五环也是由一些圆组成。③射击靶子:记录射击运动员成绩的靶子也是由一些圆组成;④滚珠轴承:利用物理学原理设计的滚珠轴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体现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些声情并茂的剪辑片不仅融入了情趣、拼搏、团结、向上的情感,而且体现了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领会到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方式,唤起学生无尽的联想,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积极想象,从而提高获得知识的欲望。
三、精心指导尝试活动,促使探索、研究的活跃性
在数学教学中,研究性的尝试活动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借助于观察、试验、类比、归纳以及概括、经验、事实等,形成猜想或假说,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概念,从而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为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对新知识进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放弃一讲到底的做法,试着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导语的引导,去尝试研究、探索,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尝试点选择较好的课堂上,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时,假如照本宣科说:“我们发现圆和圆之间有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来引课,很明显是暗示学生接受这一事实,则不易唤起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声情并茂的展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导语唤醒学生旧知识——启发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直线和圆由远到近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根据公共点个数的不同产生并定义了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并且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都能通过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类比运动的观点和形的问题通过数来反映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进入《几何画板》设定的情境,借助《几何画板》数形结合及优良的测算功能,亲自动手拖动两圆相对运动,去尝试、观察、探索、研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奋的操作,激烈的辩论,你争我抢的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通过类比归纳、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圆和圆的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及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下对应的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达到了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此时需要做的只是在一旁引导协助,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不甘示弱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产生创造性灵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四、积极评价、延伸挑战,激活探索、研究的期望
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导语,及时的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小结反思,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调动主动发现、探知的期望。
在本课即将结束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曲民乐《庆丰收》,伴随着丰收喜庆的音乐启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小结:一是知识: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二是方法:对本课获取新知识所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三是技能:感受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协作带来的心理体验。作业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精心设计的软件包,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在网络上选择点击。这些不同的软件包涵盖了基础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生活性应用,并且均配有金钥匙链接自查,必要时还可以动画演示。这样,以开放式的学习实践冲击固有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既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获得终身发展能力的过程,延续了挑战性目标。
这样的一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激情、兴奋、积极和好奇给我留下了很强的冲击,之前准备工作中的多辛劳、琐碎、烦恼也一扫而光。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和加工是多么的重要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投入到课堂中,享受课堂,教学效果还会不好吗?下课铃声响了,还有学生不愿意离开板凳,眼睛盯着屏幕寻找着、操作着;还有学生围过来询问这询问那,甚至问:老师,您这是怎么做的?咋让它动起来的?这种执着很让人感动。尽管这一节没有传统课堂好操作、好掌控,但是,老师和学生收获的又其至是一节课的知识?教师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延伸了自我挑战!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6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做数学”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的章节,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空间。但教材中毕竟还有许多一直就有的“传统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属于抽象的纯数学。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处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我们研究新理念,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采用新方法,避免用新书却走老路的现象。当然,这对教师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这样一个抽象的“老”知识,如何设计成适合学生参与、讨论,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课堂呢?我是这样设计和思考的:
一、认识“同类项”
我首先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
求代数式和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 、,及和、和先结合化简再计算。这时,大部分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会质疑: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这样做可以吗?都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做呢?
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
二、学会“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中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5x+3x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8x。我又问,怎么做的?学生答:5x+3x=(5+3)x=8x(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构成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的“你学到了什么”一栏中,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等”,这些是我事先都没想到的。
但是,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速算环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简便途径,这样势必会浪费时间,所以必须做好铺垫,时间上也要控制好。另外,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成为发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仍只是听众。如何处理好这些
问题,使教学更加完善,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实施新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7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习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8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确实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展开。
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测量工具,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动。
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均匀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
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在估测中认识——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第二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益处。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估测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便报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除了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围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利,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开始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灵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控制不够自如。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掌握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认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9
对于刚开始教学工作的我,每上一堂课都是一次学习机会,上完《有理数减法法则》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技能上需要加倍努力去提高,这需要平时不断的学习和反思。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首先,对学生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析不够透彻,没有充分的把握学生接受能力。
其次,只是简单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没有重点分析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有理数减法法则》一课的教学反思没有设计好用哪种教学方式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次,课前准备的习题不合理。
第二部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知识回顾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减法法则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减法法则和准确运用减法法则去进行减法运算,所以在课前除了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以外,还应该复习相反数。
二、引入新课题
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天气预报中的具体情境,引出减法运算,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接着让观察4—(—3)=7和4+3=7两个式子有什么区别,这里的讲解条理性欠缺,并没有紧扣教学重点内容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学生完成课本中引入的习题后,应该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探索出加法法则的来龙去脉,充分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否则,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0
今年我又留级了,重新回到了教五年级。第一周过得很快,很充实,每一天都是打武术那样————无停手。转眼间,学生基本学完小数乘法了,回头反思总结如下:
在以往的实际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明白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以往教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直接写得数,有些计算三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在列竖式算第一步就点小数点了,学生列竖式计算不用尺子划线,,算出积后,划去了0再数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也有大多数学生列竖式时,受小数加、减法的影响,居然对齐了小数点,而不是因数的末位对齐,有部分不懂数数位,很多学生算5。23×50时,不懂得处理50中的0,干脆忽略了,错漏百出。
本以为小数乘法只需要看成整数乘法的计算,然后处理好小数点就行了,其实真正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千万不能忽视,今年我是这样处理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透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抓好了以下几点: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
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口算。
教材中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实际在口算中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能够比较快速的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能够帮忙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我增加了小数乘整数的口算练习,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检验方法的正确性,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计算小数乘整数能够看成整数的计算。
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应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3。85×59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3。85扩大100倍,计算的是385乘59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0倍。
4、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二是决定小数的位数,在决定小数的位数后选取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4。8,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到教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就容易多了,实行了知识的迁移,我收集了历届的一些学生的错竖式,全部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当医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在周五我就进行了小测,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多了,但一部分学生因为整数乘法还但是关,影响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有待下周进行查漏补缺。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找出有理数乘法的规律,并学会如何利用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在教学实施中我比较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注意到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照小学乘法的意义和负有理数的意义,以复习数轴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铺垫;利用讲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结合故事中的小动物的位置及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实例,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由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巩固知识点并突破符号的确定这个难点,让学生牢记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特别是两负数相乘,积为正;通过自主学习和具体例子学会如何具体正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利用课堂作业当堂反馈学习效果,以课堂小结和适当的课后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根据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作业的反馈,这一节课还是成功的。首先,在故事和学生配合表演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利用形象的式子,思考探索,交流讨论,很快归纳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其次,课堂气氛活跃,在小组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团结协作,很快的学会了如何去确定两数相乘的符号,突破了难点;再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基本上在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能正确利用法则解决问题,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本上的例题在学生自学之后,没有再重复讲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不过,在点评课堂作业的时候,规范的讲解了两题计算题,也足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过程了。
我以后争取在这方面进行加强。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2
今天教学除法竖式,除法竖式与以前学的加法、减c法和乘法竖式差别很大,上课前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不容易接受。上课前,我先复习了加减乘的竖式,再出示例题,让学生猜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竖式?学生根据例题就知道是除法竖式。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写看,除法竖式应该怎么写。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但也写错,大部分学生把除法竖式写得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相同。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
所以我联系除法横式,让学生跟着我的步骤,写出除法竖式,为了让学生记牢,我还运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字眼,如:把除号改造成房子,一个屋顶和一片窗帘,除数写在窗帘的外面,被除数和除数在捉迷藏,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接着教学除法竖式的书写,我重点结合情境理解竖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时,先写刚才出示的除法竖式,再在作业本上自己做几个相应的题目,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没有注意数位对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的,商写在哪,对齐谁?但是,可见我强调得还不够。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不断强调数位对齐。课上,我请一些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学生上来板演,让其他学生来批改,指出错误。最后让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要注意些什么?我们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学生说得很好,但这一课的作业情况很不理想,有把除法竖式写成乘法竖式的形式的,有竖式写得不完整的,有漏写除数的,有商写错位置的,总之,是错误百出。批下来,一个班对的没几个。
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时花的时间比较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花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练习也少,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上黑板板演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却忽视了其他学生,应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要再犯。有的学生只会说,真的自己做了又不注意,又要犯。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3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习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习,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4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资料,本课时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好处,正确读写百分数,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好处,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透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超多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罚点球”这个词比较陌生,个性是女学生平时不爱看球赛,如果以足球比赛中的“罚点球”创设情境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把足球比赛换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世界乒乓球比赛,让学生帮忙国家女子乒乓球教练选一个优秀队员参加比赛。由于学生对乒乓球比赛较感兴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学生透过说一说或是同伴互相探讨,很快就想到能够看谁的获胜效率高就派谁去,从而较容易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资料。
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到达生活知识数学化。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好处及读写后,我之后问学生,老师昨日让你们找的带有%的数就是百分数,你们找到了吗?在哪找的`,容易找到吗?然后再让学生汇报所找的百分数,并结合在前面得出百分数好处中说出自我搜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好处。教师结合学生的说法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其中所表示的好处,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理解百分数的好处,例如: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加深百分数好处的理解。并进行环保教育,每一个题材的选取,我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带给了观察比较、探索研究、归纳总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后自我评价。
课后,我让学生用百分数评价自我的知识目标的完成状况,并用百分数描述自我的情感态度:“这节课立刻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必须和老师一样紧张过,兴奋过或许还有一丝遗憾,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大家人愉快、紧张、遗憾这三种情绪所占的百分比吗?(课件出示)愉快%;紧张%;遗憾%。
四、课后反思。
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务必是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换句话说,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中,从学习目标的拟定到评价,我都没有让学生主动探究自我得出百分数的好处,总是怕学生不会,教师留意翼翼的一步一步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发挥出来。课堂虽然活跃,但是没有体现本课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意图。在课的开始时引入新课出示百分数时教师其实能够问“同学们,对于百分数,你想了解些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我想明白什么叫百分数?”、“我想明白百分数在什么时候用?”、“我想明白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这一系列的疑问经过整理后,就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目标,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除法竖式数学教学反思10-21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0-19
除法竖式数学教学反思02-27
数学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03-02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04-13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06-12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01-08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04-13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09-14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