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8 17:10: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1

  一、她这节课提供了充分的“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生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看两个大小不同的苹果,就知道哪个轻,哪个重。再拿一个苹果和一包大的薯片让学生猜一猜,哪样重?让学生产生疑惑,引出:要知道那样重,必须掂一掂才知道哪个重。再拿出两个差不多的苹果,再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这时学生的答案不一,老师就顺藤摸瓜,说:要知道那个重,必须称一称,引出课题“克与千克”。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一颗花生、一个小花片、一个小圆片)加深了对克的印象。让学生亲手掂一掂桌面上用克做单位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实际重量。通过这样大量感知,学生才能真正形成1克的表象,从而形成一定的估量技能。出示两包精盐(一包500克),让学生算一算有多少克?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二、本课体现了对所学知识的简单的实际应用,通过掂、估各种物品的'重量,增加感知材料,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建议:

  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3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同学蜜察购买的物品,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2分硬币和5粒黄豆,和重约1千克的盐,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4

  一、教学案例

  我在两个班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后面的班级是在修改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案一:

  1、从生活引入,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出示图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一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一袋盐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60克,……从而引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亲身体验,认识一克与一千克、几克或几千克

  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克与一千克的物体进行亲身体验,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克与一千克的重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围物体的大约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案二:

  1、从经验出发,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T:说说你喜欢的物品的重量。

  S:一袋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我板书,左边书写以克为单位的物品,右边书写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研究与体会一克、一千克物体的重量

  学生从自己准备的物品当中拿出一克的重量来,掂一掂,然后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时认识一千克。估一估,周围物品的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二、教学反思

  教案一教后分析:课的开始也是从生活情景引入的,但这样的情景引入并没有从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在实际生活中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有关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所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按理说,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应该可以形成一克与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根本就没有与一克、一千克产生对比的经验,所以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学生回家学生用手掂一掂几粒绿豆、几粒米、一个鸡蛋、一袋盐、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弹簧秤称一称。在教学时,直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设计教案二。

  对比两者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克与千克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所以学生在引入的情景中,就会很主动。在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上,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于形成正确的克与千克的观念。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与分析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认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5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是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6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展现本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我拿着天平和盘秤走进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并借此机会简单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

  二、突出体验学习的意义

  “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现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利用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让孩子们以手称量猜测水果的重量,并将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在黑板边缘,再称量水果,将水果送给猜测质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们十分活跃,课后我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孩子虽然课上不知道水果的质量,但是通过活动,了解了哪种水果大约有多少克。活动环节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为孩子们以后做估质量类的题目打下基础。

  但是对于这类要求实践的课程来说,孩子们的充分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性、材料的局限性,有的孩子们还是不能亲身参与到体验中来,于是我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用家里的称量工具称一称家里物品的质量,增加生活体验。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7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后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

  教学千克时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短而少。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8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这部分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认识“克与千克”。在教学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展现本课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我拿着天平和盘秤走进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现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并借此机会简单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

  二、突出体验学习的意义

  “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普通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现6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三、利用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让孩子们以手称量猜测水果的重量,并将孩子们的回答板书在黑板边缘,再称量水果,将水果送给猜测质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们十分活跃,课后我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孩子虽然课上不知道水果的质量,但是通过活动,了解了哪种水果大约有多少克。活动环节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为孩子们以后做估质量类的题目打下基础。

  但是对于这类要求实践的课程来说,孩子们的充分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性、材料的局限性,有的孩子们还是不能亲身参与到体验中来,于是我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用家里的称量工具称一称家里物品的质量,增加生活体验。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9

  “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图钉、大米、黄豆、橡皮、食盐、牛奶、苹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9种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种以上。通过一次性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再逐一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计算比较,找到误差等活动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1角的硬币、5角的硬币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10

  教学“克与千克”这个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通过出示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的比较,又用大苹果和一包薯片比较,引出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自己准备好1千克的物品,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还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所带物品的重量。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些物品,例如:花生米、圆片、盐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可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克与千克》优秀的教学反思05-14

《克和千克》优秀教学反思05-18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6-27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06-12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06-29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1-07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09-21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09-23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