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0 18:39:28 秀雯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20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坚持不懈,主动探索。因其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第一课时,我主要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课文动画,示范朗读,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

  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xx,过了几天,长出两条xx,再过几天,xx变短了,渐渐地,xx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xx。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请同桌或一大组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以及乌龟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多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

  总之由于我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习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平时多读书学习,在磨练中成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4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最喜欢扮演谁?孩子们各抒己见,于是就有了表演的冲动,为了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就一起决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孩子回应故事情节,再迁移已有经验,创编小蝌蚪各种游的动作,并能随音乐较轻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动作协调。然后讨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时候,四个小动物应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谁想做小蝌蚪,谁想做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小动物?幼儿自主选角色进行游戏多遍。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偏向语言活动,可能活动导入讲的太多,幼儿演绎的乐趣没有表现出来,孩子们不会倾听音乐,不知道音乐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于是,准备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在第二次试教中迁移已有游戏经验,开始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我先介绍各个场景,带领幼儿随乐玩游戏。在游戏中,我重点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如:鸭妈妈你觉得表演的怎样?鸭妈妈呢?乌龟妈妈呢?然后,交换角色,幼儿随乐玩游戏。最后通过创编游戏情节,比如一起讨论:小蝌蚪一路上还会遇到谁?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通过两次活动的试教,孩子们已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动作协调的进行完整游戏了,还会按故事情节创编并自主分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中还初步知道寻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体验了与同伴、老师分角色游戏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的学习,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演绎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悦的心情去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很投入,真正体现了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理念。解读活动名称,游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们一起讨论:游戏要体现孩子的创造空间,而整个活动还处于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真正表演中体现创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内容表演上,没有游戏创作的空间。所以,建议活动名称调整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与目标相符合,更贴近孩子。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5

  上周五,教育中心督导团来我校检查教科研工作,听了我的一节原生态的《小蝌蚪找妈妈》。因“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气氛活跃、优质高效的课堂实效”,获得了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

  但我知道,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该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1、导入激趣:一般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因此上课之前我先让他们猜了两个关于“蝌蚪”和“青蛙”的谜语,引出本课的课题;

  2、动画激趣:他们爱看动画片,我就在一开始放这篇课文的动画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之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

  3、表演读激趣:“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去演一演、试一试,尽量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还课堂以童真和童趣;

  4、课中操激趣: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持久性不够,当课程进行到中间的时候,应适当的让孩子们轻松一下,这时,跳一段轻松欢快的课中操,无疑像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小青蛙找家》的律动这一环节,在课中带着孩子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马上兴趣高涨,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5、拓展激趣: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看“捕捉、宰杀、吃青蛙”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青蛙,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其次,作业是“养小蝌蚪观察生活习性和其变化最后放生”,也十分符合孩子的喜好,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观察与习作巧妙的结合。

  三、识字、写字、学文,内容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直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这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完整和具体。

  五、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机智到位

  1、朗读能力:本节课我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配乐范读,孩子们配乐接力读,表演读,师生分角色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的朗读能力一步步提高;

  2、想象能力: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3、表演能力:在讲遇到“鲤鱼”、“乌龟”和找到“青蛙”的三个部分中,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表演,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胆量和表演能力都在得到锻炼。

  六、简洁明了的板书,独具匠心

  4、小蝌蚪找妈妈

  长后腿 长前腿 尾巴变短

  变

  小蝌蚪————————————————————————青蛙

  找

  鲤鱼(迎) 乌龟(追) 妈妈(游)

  板书的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涵盖和提炼,两条主线清晰明了,重点词也突出醒目,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觉得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中心突出,可以说独具匠心。

  不足之处:

  1、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2、不鼓励挑毛病: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完之后,有个孩子读小蝌蚪的话,读得不紧不慢,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我就问同学们:“这三个同学中间,有一个读得不到位,是谁呢?”结果孩子们都纷纷评价开了,挑起了这个同学的毛病。我觉得这一问问错了,这样会培养孩子光挑别人缺点的毛病,不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实我应该直接问这个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请你再读一遍。”这样的引导,不但节省了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挑毛病的机会,还保护了读得不太好的这个孩子的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得注意了。

  3、师生分角色共读课文未完成:原来在全文学完之后设计的这一个环节,目的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一教学现象,起到回顾全文的作用,但由于时间关系,省略了这一步,稍有遗憾。可以考虑前边的“老师配乐读”和“学生配乐分段接力读”合二为一,就能节省出一定的时间,最后进行这一环节了。

  4、资料汇报没有进行:课前让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青蛙的一些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保护它。我看孩子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可是还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孩子一一汇报。但能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查找,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课堂展示只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这个放在下一节课进行也可以……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6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⑴ 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① 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② 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⑵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① 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④ 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⑴ 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⑵ 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7

  随着园本课程的开展,我们小班的宝宝们了解到了许多有关“芽”的秘密。我们老师在“芽之韵”里制定的为新生命,新气象。除了让宝宝们接触植物的“芽”,也让宝宝了解生命的“芽”。其中美术课《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节有关生命的“芽”内容。

  宝宝们对小蝌蚪都不陌生,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们特意让家长带来了小蝌蚪,看着蝌蚪在瓶子里游来游去的样子,孩子们都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当我问到小蝌蚪长什么样的时候,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大大的脑袋,细细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开头非常顺利,于是我教给孩子们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方法,孩子们也很快领悟到。另外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布局,小蝌蚪会朝不同方向游,而且我也强调了这一点。在得到孩子们的答允后,我开始发纸给幼儿操作。

  基本上很多宝宝都已经了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游,每个地方都有小蝌蚪,画面看上去很整洁、大气。当我走到小宇边上的时候,我顿时火冒三丈。只见他的画面上画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着一个方向游。这孩子简直是没把我的话听进去。

  于是我很不客气地说:“小宇,你怎么话的'?老师的话你没有听进去么?”“陈老师,它们都是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去找妈妈的。”“那你不要画的靠得这么近,应该要朝不同方向找啊!”“它们还太小了,老师你不是告诉我们要互相帮助,一起走去找妈妈,这样才好的。”我还刚想说什么,只听见他又说:“老师你看,这个是班长,他带着小蝌蚪一起找妈妈!”顿时,我语塞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问他:“它们会找到妈妈吗?”“当然会了!这么多小蝌蚪,一定会找到妈妈的。”

  反思:

  其实小宇也没有错。你仔细观察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已经掌握了手指点画小蝌蚪的要领,但是他却是一个很有想法很会表达的孩子。

  我曾经说过:“大家团结在一起就是力量。”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这一句话,我也做过实验,就是剩下的饭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灭光,没有浪费。

  而小宇记住了这一点,通过这一幅画将“团结就是力量”表达了出来。

  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应该听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其次找到里面的闪光点,例如小宇的我们应该说:“不错。小宇你的小蝌蚪点得真好!”。最后我们可以提醒他说:“你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妈妈。那你能不能试试老师的那种方法,大家四处找,这样找妈妈的时间久减少了。等你那幅结束了,我们再来试试看好吗?”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再一次机会,这样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儿,另外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8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平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

  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9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0

  在讲“乌龟”一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蝌蚪们看到乌龟,会怎样想、怎样说?学生回答:(前边那只动物就是四条腿、宽嘴巴,它可能就是我们的妈妈吧!快,追上它!)课堂上,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都是自身思维的超越,更是对课文的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阅读感受过程。这是我有意地在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每一节课都有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将会快速提高。

  不足之处:看动画之前忘了提出问题:学生在完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性。在刚开始让学生看动画的时候,目的是想让孩子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去欣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看热闹。原来设计好的这个问题,由于操作“动画播放”这一课件出了点问题,结果就忘记问学生了,是个小小的.漏洞。

  总之,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1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写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事。教材既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又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小蝌蚪入手,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课外知识说一说对小蝌蚪的了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着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紧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学生观察仔细,能抓住特点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紧接着导入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动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首先让学生上台来做做动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感受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当有的学生表演不到位时,我让他找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上来再演示动作,然后两个人一起表演,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词语,而且不容易忘记,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礼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我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参与到表演读中,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炼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变化的顺序时反而略显时间不够,虽然学生也能说出小蝌蚪的变化,但个别学生说的不够精准,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调控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学校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把学生的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看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视频出示这一课的动画,全文配文字,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更好的理解。看动画,也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要注重学生的读,在读课文中,让他们带有表情的读。例如:看到鲤鱼阿姨时,急切的心情;看到乌龟时,高兴的心情等等,要求他们读自然段时,加入这些表情。

  2、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在讲课文的过程中,我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3、说——以对话为主,进行朗读训练

  这篇课文,有许多的对话,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经行对话练习。多鼓励他们说,加上表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有表情地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够多样,在分析课文不够深入,创新性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总之,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4

  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十分感兴趣。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潜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齐跟着它们去找好吗?”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先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主角在用心的学习了。这也让我十分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立刻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继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齐讨论。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5

  《小蝌蚪找妈妈》是中班主题活动《春天》中的一节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在各个领域里都涉及到一些和春天有关的活动,刚开始的时间里,孩子们对现在是什么季节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回答到的。渐渐的,在系列活动开展后,孩子们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气候、植物的变化,春天的动物基本特征等。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画“小蝌蚪”“折小蝌蚪”利用一次性纸盘制作“青蛙”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简单过程。所以孩子对这节课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有这个故事孩子也有听过不同的版本,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

  但怎样能使中班的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所期待呢?

  首先,我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请孩子观看图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让孩子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孩子的答案做一个整理。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又给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二、我在用不同的声调来分段讲故事,把问题抛给孩子。

  如,青蛙妈妈在水草上生下了什么样的卵?让孩子学说:“黑黑的、圆圆的卵”。以此层层递进,通过“小蝌蚪与四个妈妈”的对话,让孩子逐步了解青蛙的特征。以至于到最后“小蝌蚪通过与青蛙妈妈”的对白,知道小蝌蚪与妈妈不一样的原因,把本课的重点推向了高潮。

  三、在孩子自由观察和通过讲解的基础上,在进行“角色表演”。

  使孩子的兴趣点又达到了一个级别,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故事的进一步记忆和巩固。

  但由于故事偏长,对中班孩子来说不是一个课时就能达到目的的。所以,趁孩子午睡时我又生动地讲了一遍,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有了完全的了解。

  每个活动过后,都有很多缺陷等待着我们去反思,去探讨,去学习,只有不断地进行剖析,我们的孩子才能有所收获,但愿自己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了解孩子的所需,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6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搞笑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忙妈妈一齐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

  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感觉比较成功: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如教学本课时,我先用谜语引出“蝌蚪”,学生在猜谜之后兴趣已被激发,然后,我又说“但是这群小蝌蚪最近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它们悄悄告诉宋老师当它们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它们很羡慕,可它们却不明白自己的妈妈是谁在哪它们听说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所以想请你们帮它们找找妈妈,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用心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二、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本文生动搞笑,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主角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情绪;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情绪;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在读的同时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来,要明白,能够这样的表演,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务必是在理解故事资料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7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 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 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8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教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我想去”可悲的是这才构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我。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能够用自我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所以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日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活力,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19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增长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训练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

  授课过程中,本节课的优点有:

  1、识字教学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种途径识字,达成人人都会读、人人都会认。

  2、授课过程中我设置了有趣的猜谜,同时也准备了许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字教学完成得很好,本课共10个生字,根据结构把他们分组,强调笔画笔顺偏旁,再让学生数空,然后观察,寻找关键笔,最后描红练写。

  缺点:

  1、再课文的学习中,过于对内容进行深化解读,从而在读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练习。

  2、学生的课堂气氛不良,及个别同学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去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深化他们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设计,让所有同学都融入到语文课中。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20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习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在字词教学时,我提前布置了预习,课堂上孩子们大胆的走上讲台自己讲生字,词语。效果较好。

  在学习课文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我在ppt中准备了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让孩子们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3-2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2-2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7-1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7-17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反思07-09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9-29

小班《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3-0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优秀05-1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推荐02-0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通用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