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讲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下面说说上课的感受。
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来初到东北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来闯进了租界,从租界地发生的事中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课立志。三件事之间又互有联系,正是因为不明白中华为何不振才会驱使周恩来闯进租界,又是因为真正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才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于是,决定抓住“中华不振”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七、八两个自然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且激起他们的愤怒,使得他们心中能树立起为强大祖国而读书的愿望。
一、品文,感受“中华不振”
首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划出写“中华不振”的语句,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找出租界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租界内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国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对比从中体会中华不振。学习第七段,让学生体会那位妇女的可怜及中华不振,从巡警的“不惩处洋人却训斥中国妇女”的做法中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悲及中华不振,从围观者的“拳头和只能劝劝那个妇女”的表现中体会中华不振。然后抓住“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褴褛”这些词语,通过朗读,使租界里洋人、巡警的丑恶嘴脸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同学们也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
二、读写结合,内化感悟
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然后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三、拓展文本,报国立志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于“中华不振”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学生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感到钦佩,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从心底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才真正达到目标。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了幸福的生活而读书。
生:为了梦想而读书的。
生:为了上大学而读书。
生:为了国家更强大而读书。
生:为了为国家做贡献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在种形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之处: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能播放一段当年租界外中国人贫穷流浪、民不聊生的视频,效果会更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由于课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2、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4、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三、不足之处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时高时低,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另外,感觉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断学生的思维。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接着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然后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最后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深化对课题的认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主要记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两件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文章虽是一篇老课文,但选入新教材,课文的结构做了调整,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倒叙写法。
本文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中年级的重要能力训练点。回顾以往的教学,三年级重在“了解”,四上则重在“把握”,从“了解”到“把握”有梯度。而本册第四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针对一件事的。本单元是针对“多件事”的故事文本,从一件事到多件事,有递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作为承载此任务的第一篇课文。回望自己从试教到最后呈现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对语文要素的一步步聚焦和落实的过程。
一、明确任务,注重过程
第一次和第二次试教,我没有安排学生动笔写,只是说一说三件事的主要内容,自然也没有学习结果呈现的环节,甚至将主要内容局限于板书:立志振兴中华、听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最后串联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只是将板书连起来说,学生没有思考和探究的痕迹,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课堂氛围枯燥且乏味。这种小标题式的归纳,不仅超越了四上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定势。课后他们会运用这种方法去把握其他文章的主要内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由于学生没有动笔,将近半节课时间,我花在体会“中华不振”上。借助视频和图文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背景,继而深刻体会,感情朗读。可是第二课时该上什么?学生又能学到什么?很显然,第一课时这样的设计,完全没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因为体会“中华不振”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笔写,我没有适时纠正,课后他们依然会错误百出,需要我花更多时间去修正。
经过教研组前辈们的精心指导,我再次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参,修改教学设计,这一次,我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结合“交流平台”板块中学习伙伴的学习提示“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重在解决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随堂完成课堂作业本第四大题的第二小题。参考“逆向教学”,对三件事主要内容的把握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放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反思最后一次的课堂呈现,有遗憾更有收获,在遗憾中梳理方法、总结经验,对刚步入第三年教学生涯的我而言,才是真正的“教有所获”。
二、充分预设,巧妙引导
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把握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之前,我先出示篇章页,方法先行,引导学生了解语文要素。第一件事的把握,我预设学生会将文中其他同学的回答也一一罗列出来,但是课堂上学生在写主要内容时,我发现基本上没出现这个情况。反而有的学生将魏校长的问题写了出来,有的把握了主要内容,但是在表达上不够清楚、简洁。投影展示交流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但是学生没有说到点上,因为预设和实际学情有差,我的引导不够到位,模模糊糊地便忽略过去了,更没能顺势巧妙利用板书“主要人物”“事件”相机引导学生确定“主要人物”,在归纳时将“主要人物”先行,为最后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奠定基础。如果能先确定主要人物——周恩来,我想第二、三件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把握时也会更明确。
第二件事主要内容的把握时,我先让学生口头说。我预设的是学生会关注伯父一长串的话,不知如何取舍。第一个学生回答: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周恩来难以忘怀。他提到的“难以忘怀”出乎我意料,因为在试教过程中,学生基本上能找到“疑惑不解”,我竟不知如何应对。其实,抓住这个契机,我可以顺势反问:伯父说的话这么长,你为什么只说了“中华不振”呢?学生就会发现,伯父说的这么多话就是围绕一个意思——中华不振。第二个学生虽没找到“中华不振”,却能聪明地将伯父告诉周恩来的一连串话加以归纳,听来倒也不显得那么冗长。但是我想,如果有了前一个学生的铺垫,那么第二个学生回答肯定更明确。由于备课过程中自己的预设不够充分,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精准,所以当预设和实际学情有冲突时,随机引导就欠聚焦、欠明确,课堂显得过于拖沓,学生也学得模糊。
三、聚焦重点,凸显实效
为什么最后一个重要板块“发现三件事之间的联系,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没能展开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对三件事主要内容的把握教学上平均用力,没有抓住一件事重点教学。包括导入环节,对于“崛起”二字的理解,学生是不明白的,那么完全可以放在课文学好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
因为文章结构的特殊性,倒叙结构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对学生来说挑战很大,他们理不清内在的联系。而且串联并不是简单地将三件事直接连起来,一步步需要有梯度,先发现关系,再借助关联词语,在学生尝试中适时引导、帮助他们“修剪旁枝”。所以,如果在前面的课堂环节处理上节奏能更明快些,这一块难点的探究也可以在课堂上落实。
一次次试教便是历练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提升。新教材的语文要素虽然非常明确,但是作为教师,如何牢牢地把握好,在课堂上充分落实,真正转化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学习、思考的重要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4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火烧圆明园》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之后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恩来,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9-1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3-2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1-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1-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8-2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优秀10-2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简短03-0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范本06-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5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