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1 17:11: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与整理,属于统计的内容,教材选择了的生活场景看似都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这些例题我们还真是不能在自己课堂上用,因为那不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每个例题我都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修改,用自己编创的例题教学,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学,效果很好。具体是这样的':

  例1是做校服选颜色,我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喜欢那种颜色的有多少人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举手,于是我在班里让学生通过举手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做统计,最后结果和课本一样,喜欢蓝色的多,但是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体会到如果全校都订做蓝色校服也不合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是选举,主要学习数据收集与记录的方法,我们成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用投票的方法来解决,但是看看二年级的小孩子,你会感觉我们大人多么虚伪。教学这个例题,我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让学生从班级元旦演出的两个男主持人中选一人,当学校六一节目主持人,这两人是邢皓斌和王晨赫,学生一听就说,那太简单了,我们还是举手选就行,这时很多学生就在班里喊选邢皓斌。这些孩子心灵多么单纯呀,他们没有任何虚伪的掩饰,想选谁就大方地选谁。我说:那如果有的同学和他俩都是好朋友,如果选了邢皓斌担心王晨赫不高兴怎么办?没想到王晨赫说:老师,没关系,既然都是好朋友,选谁大家都不生气。

  这时刘睿熙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投票,我让她给同学们讲一讲如何投票,她说得头头是道,她说我们每人拿一张小纸条,想选谁就在上面写上谁的名字,写好后把纸条教给张老师,张老师拿着这些纸条数一数,就知道他们两人每人几票了。这时又有几个学生说真麻烦,我告诉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就知道了,投票用处非常大,我们今天就试试吧。于是全班学生开始郑重其事的投票,投完票,我又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他们每人各几票呢?学生纷纷出主意,说可以把票分开数,可以画√,竟然有一个学生说可以画正字记录,接着唱票,记录,我全部让学生操作,最后结果是邢皓斌45票,王晨赫6票,统计完后,有的学生依然感觉投票真麻烦。

  孩子的心理单纯可爱,我们教材上学习的知识他暂时用不到,就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不管怎样,学生总算体会了把画正字记录数据的简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动脑积极,

  思维活跃。

  3、加强了学生的书写要求,让每一个孩子在新学期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练习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二、不足之处

  1、小组活动效率不高,部分差生总当听众。

  2、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把握不够好,有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

  3、对学生学习的速度要求统一步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4、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

  3、加强差生辅导,尊重个别差异。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一星期有几天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已学了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再学习新的乘法口诀,因为已经有前面的基础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独立编写出口诀。为了让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我没有按照前面的学习模式进行,而是让学生编了口诀后看口诀再写出另一个算式。这样经过大量的读和写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口诀。

  买球教学反思

  听着同学充满稚气的语言描绘他们的发现,谁能们用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

  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民主"意识的感召下,个性得以自由、充分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爱想,敢做、爱做,敢说、爱说,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长为拥有健康人格、渊博知识、卓越才能的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1、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的去学习数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

  2、在复习中,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熟练的去运用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复习中,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灵活化。

  3、在练习中,主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每个学生养成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长颈鹿和小鸟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备这节练习课时,我以动物学校招生为主线,组织了“长颈鹿分房子”“小白兔找家”等四个数学活动。学生们争着帮助小动物的同时,唤起了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提问同时,我提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说说你的想法”等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问题意识。通过本节课,我感受到数学教学也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使他们具有友爱、互助的良好品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一个星期有几天》这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

  在教学中,我没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诀后才让学生自主探究后3句口诀。这样做虽然照顾了自主性弱的学生,但却影响了自主性强的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兼顾。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也能将7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成诵,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乘除法计算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图表达我的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环节的实施看,没有做到步步为营。这主要是因为备课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状态不佳,给听课的人呈现了松散的教学状态。

  从教学过程看,本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习,将计算课的研讨进行到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1)直直的。

  (2)有2个端点。

  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一看摆一摆》是利用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加深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

  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下拼摆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角等。接下来摆基本图形的组合:用9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11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7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等。最后让二人小组合作自由拼摆,巡视时发现学生的表现要比想象中好。二人小组摆的有声有色,只听一号同学说:我们来摆2个六边形看看用几根小棒?一会儿,二号:那我问你20根小棒可以摆()个五角星?看来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了,确实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了。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

  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围绕自主探究这一课题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察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学生体会到左侧面、右侧面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在室内进行观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剪剪轴对称图形,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而另外一些不是,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对折后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剪出对称图形的学生来说说他(她)剪图形的过程。然后让同学看书本68页剪一剪,加深同学的'印象。最后全班再一起来剪对称图形。通过对先对折再剪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自然引申出对称轴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画对称轴(自己剪得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经验,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再剪一剪、画一画”,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设置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还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经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反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家长的协作帮助孩子记忆好乘法口诀。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方法,在课后多花时间进行沟通和辅导。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数学教学所做的几点初步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学中已经初步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培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备教材、备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面还欠缺,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知识,不断充实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学生自学9的乘法口诀能够准确地填写算式和口诀,掌握了初步的编制口诀的方法,可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一样可以对其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但这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所讲内容适合自学的情况下。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学生介绍口诀时个别后进生的表达力较差,对教师的要求听不明白,让其回答问题时浪费的时间较多。教学之后感到有得有失,正是由于让学生自学及回答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所以课尾安排的只是拓展环节没有时间了,只有忍痛割爱 ,没有向学生介绍只有放到自习课上了,象我意料的一样,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

  另外,在介绍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了解规律的.题目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观察的并不是很细致,如果有时间,聪明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到规律,其实这样的规律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了解,将数学的方法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进而想学习数学。

  课后我想如果课堂上学生自学的能力再强些,回答问题在顺利些,或许这节课上的会比这精彩,但是课堂上发生的情况有时是不在我们的预设范围之内的,所以,只有利用好课堂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把教学效果争取做到最好,这也是我的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的,一直想达到的最佳境界,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认识了厘米之后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熟悉测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学画一条几厘米长的线段的方法。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习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习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03-08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1-10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12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5-09

小学数学的教学反思05-2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7-24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1-2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17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04-1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数据收集与整理,属于统计的内容,教材选择了的生活场景看似都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这些例题我们还真是不能在自己课堂上用,因为那不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每个例题我都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适当修改,用自己编创的例题教学,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自学,效果很好。具体是这样的':

  例1是做校服选颜色,我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喜欢那种颜色的有多少人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举手,于是我在班里让学生通过举手选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做统计,最后结果和课本一样,喜欢蓝色的多,但是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体会到如果全校都订做蓝色校服也不合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是选举,主要学习数据收集与记录的方法,我们成人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用投票的方法来解决,但是看看二年级的小孩子,你会感觉我们大人多么虚伪。教学这个例题,我还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让学生从班级元旦演出的两个男主持人中选一人,当学校六一节目主持人,这两人是邢皓斌和王晨赫,学生一听就说,那太简单了,我们还是举手选就行,这时很多学生就在班里喊选邢皓斌。这些孩子心灵多么单纯呀,他们没有任何虚伪的掩饰,想选谁就大方地选谁。我说:那如果有的同学和他俩都是好朋友,如果选了邢皓斌担心王晨赫不高兴怎么办?没想到王晨赫说:老师,没关系,既然都是好朋友,选谁大家都不生气。

  这时刘睿熙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以投票,我让她给同学们讲一讲如何投票,她说得头头是道,她说我们每人拿一张小纸条,想选谁就在上面写上谁的名字,写好后把纸条教给张老师,张老师拿着这些纸条数一数,就知道他们两人每人几票了。这时又有几个学生说真麻烦,我告诉孩子们,等你们长大以后就知道了,投票用处非常大,我们今天就试试吧。于是全班学生开始郑重其事的投票,投完票,我又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他们每人各几票呢?学生纷纷出主意,说可以把票分开数,可以画√,竟然有一个学生说可以画正字记录,接着唱票,记录,我全部让学生操作,最后结果是邢皓斌45票,王晨赫6票,统计完后,有的学生依然感觉投票真麻烦。

  孩子的心理单纯可爱,我们教材上学习的知识他暂时用不到,就体会不到它的好处,不管怎样,学生总算体会了把画正字记录数据的简洁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动脑积极,

  思维活跃。

  3、加强了学生的书写要求,让每一个孩子在新学期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4、练习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二、不足之处

  1、小组活动效率不高,部分差生总当听众。

  2、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把握不够好,有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

  3、对学生学习的速度要求统一步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4、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努力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

  3、加强差生辅导,尊重个别差异。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一星期有几天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已学了2--6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再学习新的乘法口诀,因为已经有前面的基础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独立编写出口诀。为了让学生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我没有按照前面的学习模式进行,而是让学生编了口诀后看口诀再写出另一个算式。这样经过大量的读和写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口诀。

  买球教学反思

  听着同学充满稚气的语言描绘他们的发现,谁能们用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

  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民主"意识的感召下,个性得以自由、充分地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爱想,敢做、爱做,敢说、爱说,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成长为拥有健康人格、渊博知识、卓越才能的新世纪的新型人才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1、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的去学习数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

  2、在复习中,能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熟练的去运用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复习中,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灵活化。

  3、在练习中,主动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每个学生养成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长颈鹿和小鸟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备这节练习课时,我以动物学校招生为主线,组织了“长颈鹿分房子”“小白兔找家”等四个数学活动。学生们争着帮助小动物的同时,唤起了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提问同时,我提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说说你的想法”等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问题意识。通过本节课,我感受到数学教学也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使他们具有友爱、互助的良好品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6

  《一个星期有几天》这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本课旨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在编口诀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进而解决一些简单的乘法问题。

  在教学中,我没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诀后才让学生自主探究后3句口诀。这样做虽然照顾了自主性弱的学生,但却影响了自主性强的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这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兼顾。

  从教学内容传送的角度讲,这是一堂没有悬念的课。甚至可以说,没有老师的讲,学生也能将7的乘法口诀倒背如流。那么这堂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对于乘法口诀的'理解不能仅限于熟背成诵,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如何将它运用到乘除法计算中。这节课我着重想体现的是乘法口诀产生的意义和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图表达我的创意。由于事先对于时间的预算不够,第三个层次的练习没有呈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是一堂没有起伏的课。从环节的实施看,没有做到步步为营。这主要是因为备课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状态不佳,给听课的人呈现了松散的教学状态。

  从教学过程看,本堂课在每个环节都没有做到细致。所谓课不磨不成形,计算课的教学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琢磨,认真学习,将计算课的研讨进行到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7

  2年级认识平均分分三个课时教学,其中第三个课时是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进行对比,从而对平均分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片段】

  环节一: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圆片,想把这12个圆片平均分。老师在黑板上分,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教师操作:4个4个地分,分成了3份。

  启发:谁来说说看,老师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说出:12个圆片,每4个一份,分成了3份。

  激励:你说得真好!老师要把你的话记在黑板上(板书),我们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

  谈话:老师现在要把手中的12个小三角形平均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次,看哪位同学说的好,能记在黑板上。

  教师操作:先在黑板上画出3个大方框,教师先每份分1个,再每份分2个。

  提问:分完了吗?还剩几个?每份还可以再分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每份再分一个。

  指名口述,老师是怎样分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

  对比两种分法,师生共同总结:第一种是已知12个圆片,每份4个,分完知道可以分成3份;第二种分法已知12个三角形,要平均分成3份,分完知道了每份有4个。

  环节二:

  谈话:现在老师说出分法,你们能按要求分一分,填一填吗?

  板书:12个圆片,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

  12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指名上黑板分一分,集体评议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1)直直的。

  (2)有2个端点。

  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9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一看摆一摆》是利用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加深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

  我先让孩子们在我的要求下拼摆基本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角等。接下来摆基本图形的组合:用9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11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7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等。最后让二人小组合作自由拼摆,巡视时发现学生的表现要比想象中好。二人小组摆的有声有色,只听一号同学说:我们来摆2个六边形看看用几根小棒?一会儿,二号:那我问你20根小棒可以摆()个五角星?看来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是提高了,确实该放手时就要放手了。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

  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工作,重点围绕自主探究这一课题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只能达到的效果有限。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米,离学校55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中:一个文具盒12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人从一个面来观察物体,然后进行调换(前后调换、左右调换),让学生体会到左侧面、右侧面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在室内进行观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侧看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个东西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在轴对称图形中,我让学生先自己试着剪剪轴对称图形,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已经渗透了轴对称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形是对称而另外一些不是,从而引出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对折后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过找作品中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只要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剪出对称图形的学生来说说他(她)剪图形的过程。然后让同学看书本68页剪一剪,加深同学的'印象。最后全班再一起来剪对称图形。通过对先对折再剪的图形的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折痕,自然引申出对称轴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动手自己画一画对称轴(自己剪得对称图形)。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剪纸经验,让学生“剪一剪、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再剪一剪、画一画”,初步体验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扎实。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一些加法、减法或乘法算式,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因数、积,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张开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长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做一做,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设置一点情境,学生就会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还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我遵循“顺学而导,当堂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建构数学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加法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再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乘法和加法的关系,感受乘法算式相对于加法算式的优点,在练习中明确求“几个几”相加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口诀不熟,而导致计算速度慢,还经常出错,那么乘法口诀该如何记忆才好呢?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孩子烂熟于心。我想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纯粹的背会很枯燥,孩子往往会由于兴趣的降低而思维混乱、错误百出,课堂上的“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反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当然最终乘法口诀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乘法口诀的运用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练的掌握,课堂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家长的协作帮助孩子记忆好乘法口诀。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方法,在课后多花时间进行沟通和辅导。以上是我在本学期数学教学所做的几点初步尝试,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学中已经初步落到了实处。

  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意识培养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备教材、备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问题。例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面还欠缺,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灵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业务知识,不断充实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1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

  学生自学9的乘法口诀能够准确地填写算式和口诀,掌握了初步的编制口诀的方法,可见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一样可以对其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但这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所讲内容适合自学的情况下。

  这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学生介绍口诀时个别后进生的表达力较差,对教师的要求听不明白,让其回答问题时浪费的时间较多。教学之后感到有得有失,正是由于让学生自学及回答问题时占用时间较多,所以课尾安排的只是拓展环节没有时间了,只有忍痛割爱 ,没有向学生介绍只有放到自习课上了,象我意料的一样,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

  另外,在介绍课后练习中的一道了解规律的.题目时,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观察的并不是很细致,如果有时间,聪明的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到规律,其实这样的规律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了解,将数学的方法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进而想学习数学。

  课后我想如果课堂上学生自学的能力再强些,回答问题在顺利些,或许这节课上的会比这精彩,但是课堂上发生的情况有时是不在我们的预设范围之内的,所以,只有利用好课堂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把教学效果争取做到最好,这也是我的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的,一直想达到的最佳境界,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认识了厘米之后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熟悉测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学画一条几厘米长的线段的方法。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4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习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习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