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7 11:41:12 晓婷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包身工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包身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包身工教学反思(精选14篇)

  包身工教学反思 1

  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此刻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变此刻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透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状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资料基本上都能够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此刻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状况发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此刻的生活和社会,不要让他们和此刻的社会脱轨,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包身工教学反思 2

  第一次真正好处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李玲说她上《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丁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

  首先,丁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推荐,指出了几点仍需改善的地方:

  1、板书。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就应的.。

  2、语调。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资料,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资料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 3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资料,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资料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务必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

  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资料。

  2、第一版块:感知资料,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资料。)

  (2)应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取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潜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资料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资料和特色。能够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包身工教学反思 4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理解是:有法,关注教什么的问题;无定法,侧重于怎么教的问题。对比十多年前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和今天新课标下再教《包身工》,我总结反思如下:

  如果教材保留传统教学篇目,那么这篇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考虑到了它的文体特征和社会功用。那么对于《包身工》这一课,关注教什么就有过去和现在都会考虑的地方。比如,关照报告文学的特点,关照写作方面的思路、组材、细节、点面结合等特点,关照写作意图、关于“芦柴棒”的本质意义、关于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的缩影的思想价值等。

  以上教什么局限于知识方面,当然教什么还得注重教什么人的问题。现在学生是新新人类,对一些社会现象有所耳闻,未必对“包身工”的环境能够真切体悟,未必能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现实,这样就要对文本背景和作者提供相当的资料。

  就如何教来谈,我先从新旧变化作一些比较:

  1、篇目单元教学侧重点有变化。过去《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记叙文类单元里教学,侧重于记叙文学习。现在《包身工》仍然属于报告文学类,放在实用文单元里,要归属到实用文体的教学思路上来。

  2、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和思想教育,现在更多的'关注教学过程和情感渗透,以及能力提高。

  3、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书本粉笔,现在可以提供资料媒体很丰富。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过去是以积累为主加深理解,教师的地位过于突出。现在是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体现。

  5、教学重点发生变化。过去在于文体特征的把握,现在要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

  就以上变化我谈一些自己对于实用文教学的体会。

  看了今年高考阅读文二选一试题,我关注到了实用文这个旧而新的概念。

  先说分类。过去只把实用文体归于操作类来讲,《包身工》以文体分入记叙文类,现在实用文的类别好像大了些(也许是井蛙之见)。实用文分社科类、科技类、媒体类、工作类和操作类。我想报告文学《包身工》应归于媒体类吧。

  再说教学定位。无论哪一类实用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求得理解,教会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式,进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部印证了高考实用文考查的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包身工教学反思 5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包身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保留篇目,给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至今日,其成作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于是,师生理解此文的难度因久远时间的间隔而增大,所以,我们在体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之前,首先要扫除时间障碍。

  学生对那段历史陌生,有距离感,认为此文在现实生活中已过时,所以一翻开课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此课之前,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上课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其了解成文时的社会现状,明白此文应时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艰难性,感受《包身工》的历史价值,而且通过图片和文字来展示当时工厂和工人生活的情况,可以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封建买办势力的痛恨,以及对被剥削工人的无限同情,如此以来便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本文应具备的情感上来,这样进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仅如此,教师还可趁势对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作品进行简单介绍,明确夏衍的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借助这些文学作品走近那个时代的兴趣。

  在领会到此文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得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现实意义,紧贴实际,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不仅学到知识,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现实生活中还有“黑心砖窑”和“非法用工煤矿”的存在,其中这些工人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与“包身工”是否相同?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报刊网络手段搜集资料,写份如今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与现实紧密相联,便培养起了学生的社会忧思感。

  学习此文的第二大障碍便是篇幅长,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传统教法来教学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在课后我便反复思考,翻阅多种教学案例,寻求一种较佳教学方式,以突破常规,让传统篇目有不传统的教法,最终发现研究性学习教适合本课教学:

  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第一,《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文中数字的作用;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第三,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现代“包身工”的现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堂上互相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样,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深入文本,使其学完此课之后,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获,此般,便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包身工教学反思 6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词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包身工教学反思 7

  听了郭铭辉老师上的散合式教学合法示范课,真是让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郭老师上的课文是《包身工》。这是一篇经典的报告文学。我们平常都是从欣赏的角度进行教学,而一般是讲报告文学的写法,再到文章语言的品尝和结构、内容的分析。但郭老师却完全不是这样。他的第一节课是进行散发式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质议。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是:

  发散思维课——亮出你的风采

  1、提问不解之处-----期待难住老师和同学。

  2、评价精彩之处------期待你独到的见解。

  3、质议有误之处-----期待着你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惊喜。

  在郭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并开始了热烈的探讨,他们探讨的激烈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很多东西都是我以前未想过的。我想这探讨是相当成功的,学生参与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对比我们以前的传统教学,什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那些方法都是小巫见大巫,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非常值得我学习。

  把时间还给学生,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完为学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包身工教学反思 8

  1、包身工制度是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

  ⑴ 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

  ⑵ 点面结合的手法;

  ⑶ 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包身工教学反思 9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主阵地,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重要性

  中职的学生一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而对自身劳动技能的培养非常在意,但是,我们在教会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这也是学生自己非常关心的方面。

  例如我在教学《包身工》时,重点研读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情形,从中了解了包身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悲惨遭遇,学生不由会想到“遭受到如此的非人待遇,为什么没人采取必要的手段反抗?”这样就联系到《劳动法》中关于加班、病假以及工作时间的相关规定。接着再次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包身工的年龄和与带工老板签订的“契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合同法》以及《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由于中职学生今后即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企业的劳动者,所以对这节课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就格外的留心,这样就有效地渗透了法制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他们成为知法、用法的公民。

  二、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内涵

  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职业中学课文中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这个载体呢?

  以中职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从所选课文的题材和内容上看,也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强的基础。本单元的《自然界与人类》《像山那样思考》《森林写意》《离太阳最近的树》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取材着眼点、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随着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学生的头脑会随着文字的描述呈现出各种“悲剧”的发生:森林的乱砍滥伐;动物的绝种;山洪的爆发;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而这些内容都直接反映了――环境保护的主题。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自然环境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三、开展各种语文综合活动,形式多样地贯彻法制观念

  要让学生喜欢学法,自觉学法,必须给他们由感性认识来自于直观、生动的画面,人物形象表演。参与是最好的学习,只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主动,他们自然习得的知识才是记忆深刻,永远难忘的。每个学期,我都会安排10课时的时间开展各项语文综合性活动,例如本学期我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中职生是否需要学法”的辩论赛;另外,还组织了学生到校外向附近的老百姓宣传法律常识等活动。在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普及法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这些实践活动在形式上与以往的报告式、说教式的法制教育形式相比较,学生参与率高,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把枯燥的法律条文演绎成活泼生动的旋律,自然流淌在学生的心中。这些形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法制的熏陶,受到了启迪,为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合理应用法律武器提供了条件。

  四、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作为连接学生与法律的桥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哪怕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用现代的法律观点来分析文章里的人物与事件,用现在眼光来解读文学作品。

  写作和阅读是孪生兄弟,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而写作是一个人阅读面的外在体现。学生在阅读中提高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以及法律观念也反映在他们平时的写作中。在平时教学写作时,我布置了一系列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应用文写作练习,比如《广告词》《合同》《借条》《欠条》等的写法。在这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写作练习中,学生不仅能了解这些应用文的写法,也关注到了这些文体在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免司法麻烦的作用。

  语文教学渗透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我相信通过大家共同的不懈努力,我们的校园将更加和谐,社会将更加法制化。

  包身工教学反思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新课程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思、教互动”的有效教学原则,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近两年,我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的一条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此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布置自学任务。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可分为两类:一是基础类,如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自读课文,识记字词,疏通文意等。二是文本阅读、思考类,如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对某个重要情节作何理解。第二类问题要因文而定,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其中一些问题既是课前自学思考题,也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对语文课来说,课前自学,独立思考很有必要。

  比如我在教学《包身工》一课时,就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自行解决字词,自己查字典,记忆、积累成语,查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记忆代表作品等,学生忙得不亦乐乎。阅读思考问题是: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再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②从文中找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分条列出,注明段落。两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文本设置,且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肯动脑,都不难完成。

  又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我布置的自学问题是①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为何是清、静、悲凉的?②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勾画出来,并加以分析。③你喜欢文章中哪些语句,找出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课前自学阶段,既可由教师制定阅读思考题,更主张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好习惯胜过好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引领学生养成课前自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是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查,以便教师和学生查漏补缺、矫正错误,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目标。课堂检测可侧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检测字词的音、形、义,背课文等,适当扩展,效果更佳。检测方式:老师命题与学生出题相结合。总之,方法要灵活多样,时间不必过长。目的是多积多记,养成习惯,这是学好语文、提升能力的根本。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理解、思考的学习过程,可朗读、勾画、品味、笔答、旁批等,学生可借助工具书和学案、手中资料,努力完成教学目标。这一环节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切勿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搞表面繁荣。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给予帮助,或记在心中,琢磨引导方法,准备在合作探究阶段集体解决。

  四、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理解、思考、发言等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展现个性,表现才能,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一环。所谓合作探究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学难以完成的问题,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切磋、质疑,进行合作探究,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解决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让其他组的同学或老师来帮助完成。老师要注意互动过程的课堂控制,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见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作点拨、指导,明确答复。有时候,或许学生对老师的回答不满意或持有不同见解,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这就又引起师生间的交流。这个过程可概括为:参与――体验――分享或合作――交流――评价。整个过程会出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局面。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有预设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出现突发问题,尤其语文课堂,许多时候学生会对文本质疑,对教材质疑,对老师的分析质疑,这都是正常的。这时,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能有些问题还会延续到课下。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有合作意识,不必惟书是信,惟师是从。比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老师预设的问题是先研究诗中的景物描写,再探讨诗中的抒情语句。可是在课堂,有一个班的学生对杜甫登高的心情很感兴趣,也很有见解,自主发言,先分析诗人此时“悲”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面对这种课堂突发情况,教师不应堵,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实,先研究景还是先研究情,顺序无所谓,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包身工教学反思 11

  讲完了,做个教学总结和新设想。

  设计课时:

  3节课

  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快速阅读之后,老师呈现文章的结构层次,而不是让学生来说,因为篇幅长,学生的现实水平,认知分析课文困难。

  重点研讨部分:

  1、用活动架构起来,找人物——制人物关系图,这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能引出下面的教学资料。

  2、从上面“小福子、芦柴棒、无名女工”引出具体的分析,分析对这几个具体的'描述。让学生找“手法、表达效果”品味语言。学生就能分析出语言描述、反语、比喻、细节描述、动作、排比、比较反衬等。就将呆板的直接呈现,转变为活动中发现。

  而教学中让我最满意的就是亲自示范,生动呈现“横肉脸上发火了、踢、打、推、掷,爆发了听不清的嚷骂声”,表演!

  包身工教学反思 12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材加工处理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和主要构成。国家政策法规文件中均提到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事实也证明,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依托教师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对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而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因此,教师的教材加工处理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一、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相关概念

  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是教师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已有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生成与反思的能力。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生成和反思能力。教师的教材加工处理能力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1.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与教学观念

  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高低与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联系。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在于其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因此,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发展首先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发展。

  2.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与教学能力

  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生成,也包括作为教学内容载体的教材加工处理能力。因此,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载体。

  3.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与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材加工处理能力与教学内容之间是主体与载体的作用,教师教学内容依托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效度。

  二、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提升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提高必须要从实行有效教学设计、加强教学技能培训、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合作、进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入手。

  1.实行有效教学设计

  提高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执行者,必须要实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进行有组织、有活力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有效教学设计是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实行有效教学设计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有效加工处理,也是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的掌控。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与学生有效学习的机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有效学习,而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做中学”,给予学生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有效学习。

  2.加强教学技能培训

  教师培训是实现教师的教学能力由阻力状态转化为动力状态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建立教师培训的三级网络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实行“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如顶岗实习和继续教育),汲取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了解学术科研动态,创设有利于实践先进教学理念的情境,以此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能力。其次,更新教师培训观念,这能使教师从不同的渠道了解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进而形成新的教材加工处理观念。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提升教师的教材加工处理能力不是教师个体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和全体教师的事情,要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材加工处理的过程培训和指导,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课程教学过程培训和指导,让教师在过程中体验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实践,这是提高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4.加强教学反思

  教师教材加工处理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尤其要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组织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自身成长经历进行反思,要尽可能地摒弃自己过去成长经历中所形成的潜在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定式,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教学,形成分析、生成和反思并举的教学能力。

  包身工教学反思 13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就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如何才能具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呢?如何才能将学生吸引住, 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苦练教师的基本功, 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才能具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有的教师虽说教龄不长,但教学效果却不错,而有的教师虽然工作了多年,但课还是上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专业能力不过硬。那么,应该具备哪些过硬的数学教师专业能力才能更具有吸引学生的魅力呢?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升高职高专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组成。

  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对数学课程内容准确驾驭的能力;良好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

  1.1对数学课程内容准确驾驭的能力。如果教师的数学能力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对相应数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欠缺,对为数不少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那么,数学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1.2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将理想课程、实施课程,通过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课程,作为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将课程设计转化为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必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调整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等等。

  1.3课程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的各项基本能力,如组织教学的能力、板书的能力、反馈调控的能力等,还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而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确保自己的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4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依据“异位”的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还有很多种具体的方式方法,譬如填写每堂课的教后反思、撰写教学日记、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教师间的交流讨论等等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二.如何提升数学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素养的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具有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和机遇,而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基本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就在于知识能力结构的合理与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形成与否,以及专业指导渠道和信息渠道的多少,同行之间切磋、交流的频度和机会的多少。为此,下面我们来分析如何提升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素养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2.1 及时调整和不断优化自己的能力结构,使其不断趋于合理化,尤其是要从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数学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主动寻找和提炼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艺术,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不断学习和终生发展的心态和能力。

  2.2 有针对性地请教专家,及时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其中的很多技巧和奥妙往往是隔行如隔山,及时与专家和同行切磋交流,可以从中吸收不少成功经验和教训,在通过自己主动地感悟之后,往往可以达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借助于各种途径向专家学习,每一次我们聆听许多专家的报告或者外出学习会获得他们的联系方式,我们可以与他们进行深入的联系。积极参加高等数学远程培训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在线交流,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论坛,给我一个非常好的研修的平台,我们将困惑的问题发到网上就会有许多老师进行交流,最终可以获得一些解决办法,还可以广交朋友。

  2.3 发展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先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再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和“为实践而反思”来分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从而改善教学行动,不断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

  2.4 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而不是立足于高深莫测的,华而不实的理论。作为教师要立足本职工作,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际教学的“零距离”,通过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积累教学体验、专业经验、专业案例和专业知识,进而升华为教学能力和专业智慧。只有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经过优选的教育理论,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实践结果做出总结与反思,及时地提纯和升华,才能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

  2.5 以校本研究为主要渠道。校本研究的'核心工作包括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在于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能力的提高

  具备专业知识和特殊才能对数学教师来说还是不够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从事专业工作中除了必须具备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以外,还必须要有责任感、专业精神。

  3.1提高数学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变数学教育观念,对待学生培养兴趣,体验成功,引导探索,鼓励创新,尊重个体,发挥个性。数学教师不仅要通晓数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数学能力,而且还应掌握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

  3.2加强实践,提高信心。

  3.3加强团队精神,构建和谐环境。教师的专业精神,只有在和谐自由、积极合作的环境中,才能自然产生,并继续提升的。因而同事间的和睦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同事之间能相互关心、协助,自然会造成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工作环境,才能形成专业的团队精神。

  3.4积极进修,终身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总之,当今的科学知识在走向综合化,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表现为数学、物理、化学的综合, 同时还要利用一些边缘知识。可以想到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的老师时时会出现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过硬的专业能力, 强化终身学习习惯, 密切跟踪当代科学技术及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保持很好的适应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数学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包身工教学反思 14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满满当当地上了一次两节连堂课,感觉那真叫一个累。之前听有的老师说《大堰河》的时候上了一次两节连堂,上到第二节课的时候就开始头晕眼花,思维混乱,表示深切地同情,在自己上完这次两节连堂后,我只想说,对上四节连堂的同胞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真切的问候!

  在《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李老师全程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首先,李老师肯定了我对课文的解读和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在教学方面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了几点仍需改进的地方:

  1、板书。

  板书太过随意、太乱。我总喜欢在黑板上写写划划,有时候提到一个词或者想到一句什么话总爱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字。虽然写板书是对学生的一个提示,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但过多过乱的板书也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同时,由于黑板版面有限,不停地擦去之前的板书,这在课堂上也是不应该的。

  2、语调。

  语调过于平淡,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整堂课就用一个语调,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疲惫、走神。语调的调节这个问题是一个慢慢摸索,逐步改善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摸索,去探究。

  3、课堂结构。

  虽然说对整篇文章的解读比较到位,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步骤,教学结构还应有更清晰更直观的布局。我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边感知文章内容,边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典型句子和修辞手法,这样的设计内容显得杂糅。如果能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再逐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这样可能调理更清晰、明朗一些,也更能给人一种整体感。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层次,有结构。

【包身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包身工》教学反思03-23

包身工教学反思04-05

包身工教学反思07-08

包身工教学反思(11篇)04-05

包身工教学设计03-02

《包身工》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01-09

《包身工》说课稿11-05

课文《包身工》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4篇)10-17

《包身工》优秀说课稿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