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3:49:4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

  今天,我讲了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针对这节课的成败之处进行了反思。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觉得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需要,符合新课改对课堂模式的要求。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角色的转变。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另外,这篇课文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态、动作,尤其是语言十分地贴近人物身份、个性。文章内容涵盖量十分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因此,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人物分析、朗读、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能读会写“怦怦、树杈、攥、逮、寒颤”等字词。揣摩分析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事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和父母沟通。

  在上述目标和内容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

  由学生的生活导入新课,问他们是否有过送给好朋友礼物的经历及感受,在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的同时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以板书的一道裂痕和一双流泪的眼睛为切入点,使他们怀着探究的欲望,希望从文中得到答案,积极热情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通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裂痕是怎样产生的,美丽的眼睛为什么落泪了”,使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述,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节。我觉得效果很好。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运用的描写方法。

  针对学生已默读过课文,而且叙述过故事的情节,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跳读课文,用最恰当的词语概括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且在举例分析“妈妈”的性格特点及描写方法后,根据学生对其他人物分析的回答设计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板书自己概括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这样,在培养学生的跳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总结得都不错,我觉得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

  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个将外部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种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因此,朗读应该说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读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自由组合,进行角色和角色间的朗读表演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演员。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而且我特意准备了一些星星对读得好、表演的好的同学进行鼓励,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尤其是在“真情告白: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父母说几句话,将“我”想说而未来得及说,想说却不敢当面说的话倾诉出来,让父母体会“我们”的内心感受,走进“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谈得都非常诚恳,感情也非常真挚,让我也不得不为之动容。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男生大概有过与文中的“我”相似的经历,所以在音乐的感染下,谈着谈着就流了泪。这让我也很激动,在安抚他控制情绪的同时也给了他一些鼓励。这是我从未预料到的出现的事件,我处理得还算妥当。但我也由此认识到了现在孩子的感情过于脆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更加坚强自信。语文课有很多这样教育孩子的空间和机会,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不应该错过任何一次使孩子成长进步的机会。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但此文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很多地方感到有些遗憾。最大的不足就是时间安排的不是特别合理。这节课一开始有的学生对“裂痕”与“眼泪”问题的回答过于罗嗦,而且思考的方向有很大的偏颇,我却没有进行艺术性的打断引导,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这是我在课堂上不够灵活和经验不足造成的,我应该进行深深的反思。另外,我认为自己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够。因为是参加比赛,所以我经常提问那些举手的同学,而缺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我认为这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通过这次录像课,我觉得自己无论是从备课上还是从课堂组织上都有一定的进步,希望学校多给我们年轻教师这样的机会展示自己,早日向成熟优秀的教师行列迈进!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2

  对于这样很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具有一定思想性的文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争论,去学习。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圈定好一个“战场”,然后挑动学生在这个规定的战场中为了争夺一个明确的“高低”展开激烈的斗争。如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开辟了三个战场“插叙战场”“语言描写战场”和“道德探究战场”,挑动学生就“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对应哪些段落?”“这是怎样的一家人?这家人平时和谐吗?”“羚羊木雕该送还是不该送”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交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热情被很好的激发了起来,从之后的练习和写作训练上来看,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这堂课还有一个可行的思路,即模仿《新老娘舅》之类的现场调节真人秀节目,由学生分别担任当事人、调解员和观众调解员。以理清事件、分析当事人性格、找出矛盾关键、调节矛盾的顺序学习这篇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些遗憾和不足。如在一个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讲解“插叙”手法的作用和好处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插叙好还是倒叙好?之后我更进一步的片面强调了“插叙”比“顺序”使文章来得更精彩。在课堂上就有同学指出插叙和顺序各有各的好,应当针对不同的故事内容选择不同的叙事顺序。这位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为了加深同学的印象而“矫枉过正”,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无时无刻不应当注重教学必备的科学性、严谨性。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3

  课文《羚羊木雕》采用批注式阅读法教学,目的是教会孩子孩子们学习一种自学方法,语文课标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决定交给孩子们批注式阅读法。

  首先,由点石成金的`故事导入,讲解为什么教给他们这种方法。

  第二,讲解批注式阅读法的层次:

  1、批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符号用○

  2、批美词佳句。赏析词语和句式,可从修辞、句型、写作方法等角度考虑。符号用﹍

  3、批疑惑。可以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对别人的质疑。

  4、批感悟。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5、批联想。联想自身经历或同类题材的作品。

  第三,做示范,每个层次举一例。

  第四,牛刀初试,学生练习。

  作为第一次接触这种教学法,好多孩子做的不错,尤其是批疑惑环节,通过你问我答,互问互答的形式,孩子们表现火热,积极踊跃,课堂气氛十分火热。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含义大概就是这批注式阅读的雏形。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4

  本节《羚羊木雕》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说,这节课若有几分品评价值的话,在于思想上,教者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学,有效地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做法中,也力图围绕以下几点:一是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必要环节,使小组活动避免形式化点缀的色彩,真正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成为体会、探究的有益过程;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来揣摩体会其事件中的个性特点,使学生更大程度深入文本的理解;三是在教师角色上,使教者成为选取支点撬动全文理解的主导者,使教者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点拨者,使教者成为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追问者,使教者成为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独立而正确思考的引导者。

  当然,这些都是教者本节课中着力的目标,实践中的粗糙、牵强及自以为是处仍然显而易见。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思想感情,以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背投大电视,音响,网络。

  【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

  感受→朗读→探究→领悟→联想迁移

  〖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动画片《朋友》,以渲染气氛3分钟)

  一、导入

  主持人:刚刚升入中学的我们,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我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开场白之后,大屏幕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抹(mǒ)眼泪 攥(zuàn) 树杈(chà) 寒颤(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处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体感知 角色朗读

  (播放学生自拍自演的课本剧录像6分钟)

  大屏幕投影: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后,进一步引导同学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播放“情节示意图”并讲解)

  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评价标准:重音 语气 语速……

  角色: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 十分严厉

  妈妈的语气:咄咄逼人 坚定

  孩子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一动不动

  孩子的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哭着喊了起来

  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学生评价时,主持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结: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展示个性。教师指导,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五、结束语

  主持人总结:《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课后播放歌曲《朋友》,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下课)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 自评等级

  A B C D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学生达成度高。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

  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

  【教学后记】

  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这很容易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并录制下来在课堂放映,更能让学生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采用这些活动形式,学生能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6

  课文中父母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贵重,其实这是用这个砝码去衡量孩子的情感在大人心目中的分量。在父母心目中,孩子的情感并无分量。他们的话似乎也在理,但是他们根本不考虑尊重孩子的情感。奶奶就不同,她老人家懂得孩子的情感重于羚羊木雕,所以她对孩子父母的粗暴深为反感忍不住要说“这样多不好”。

  当然,从课文所写的家庭事件中,我们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去汲取教训。例如,小孩子做事应该同父母商量,假如“我”跟父母商量一下:“我想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行吗?”不愉快的事情就可以避免。又如,父亲把羚羊木雕送给女儿,也应该讲清楚这是一件怎样名贵的工艺品,要珍藏好,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至于发生。退一步讲,万芳妈妈发觉了,也会追问,也会奉还。再退一步讲,“我”的父母可以委婉地向万芳的妈妈讲一讲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事情也不至于让孩子如此伤心。学生可以从自己的主观出发,从作品中引出必要的教训。但是要感知课文的情感倾向,则必须从课文本身出发,课文本身显然是在告诫父母不要伤害孩子的情感,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孩子之间重感情正值得大人学习,对于孩子幼稚的行为应该妥善处理。

  故事情节集中紧凑,“我”和万芳平时相处的情景安排在插叙部分,全文集中在一天的时间里,插叙安排在爸爸讲的一片理由之后,含蓄地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么片面。课文写了六个人物,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但是写得个性各异,六个人物形象都鲜明生动。“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尤其细腻入微、哀怨动人。六个人物年龄差异很大,人物描写又都符合年龄特征。

  教学设想与依据:

  1、教学设想:把课文制作成一个小品,在课堂上表演。每演至情节转折处时,便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对小品的情节进行猜测、期待、批判和反思。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把握课文,并联系生活,领悟生活中各种社会关系该如何处理。通过编导新《羚羊木雕》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教学依据: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三大点教学建议第一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中讲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第五条中又讲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文中表现出来的两代人之间的“孰是孰非”有正确的认识,能抓住文章关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实际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中应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懂得尊重他人,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7

  9月15日第二节课我讲《羚羊木雕》公开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以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为教学重点,以感知课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看法观点为教学难点。

  在上述目标和内容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为让学生很好地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我特别设计并十分注重了这次的课前准备。基于此文讲述的是作者成长过程中和学生同龄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并将它们记录在日记中的话作为这节课的导入。让学生引起共鸣。

  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个将外部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种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因此,朗读应该说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然后让学生推荐和自荐适合自己的角色,同学们都很认真的朗读着,也很快、很准地演绎出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其他同学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赏析,这样分析得不但准确,而且都很主动,并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但此文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遗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课文的复述的环节上,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不到位,他们仍旧没能把握复述的必要环节和正确的方式,复述能力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8

  首先,朗读环节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朗读可以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但这节课由于朗读前的指导不到位,原本应该十分出彩的分角色朗读,学生的角色意识没有到位,自然读得也不够精彩。

  其次,“品评人物”和“评判事件”两个环节,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几个问题的设计也比较有“嚼头”,但时间有些仓促,学生探究得显然不够。如果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充分一些,相信他们还会有更深入的探讨,更深刻的见解。之所以效果不尽人意,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还在于教师预设的内容太多,课堂设计的环节不够精炼,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所致。

  当然,由朗读文本到品析语言,再到品评人物和探讨主旨的.教学思路比较明晰,也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但不得不承认,在一节课内处理这些任务还是比较勉强,仅仅是学生的两遍课文朗读就占据了不少的时间,如果把其中一遍放在课前预习中,效果可能就好多了。课堂的生成相对较少以及缺乏学生的质疑环节也是本节课的明显缺憾。下次教学中,我会努力尝试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以学生的质疑促进课堂生成,并将老师的预设内容巧妙地隐藏、融入其中,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东西,也发挥了老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努力实践“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9

  从新课标出台以来,教育界一直在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课堂,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个地方各个老师在实施上都遇到不少麻烦,也不知如何才算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原来的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主记的教学模式。

  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变这种“教师累死,学生苦死”的课堂局面。想着想着很自然就想到了魏书生,在他的课堂上,老师是那么的轻松,学生是那么的积极,甚至老师经常不在,学生也能自觉学习,而且效果照样好,这让我非常崇敬他,于是我就开始琢磨如何让学生大胆活跃起来,主动讨论解决难题,再让懂的同学去教不懂得同学。

  想法出来后,我就开始在班上试行,首先是设立了一个课前三分钟演讲栏目,叫“今日推荐”,每位学生按学号先后,每节语文课前进行推荐演讲,可以是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也可以是好人好事等等,下一学号的同学进行点评打分。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上讲台演讲的机会,我也多给点鼓励,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可以得到一些提高。第二个做法就是在讲课的时候留一两个环节让学生上讲台来充当老师,学会为不懂的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胆量,提到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一听都很兴奋,但一开始没几个同学敢上讲台,或者是上了讲台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讲话,要么就直接把答案讲诉出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样课堂往往出不了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想,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前确定“小老师”人选,再加以培训指导才上岗。

  在一次科组会上,我把我正在试行教学想法说了一下,很多老师都很赞同,认为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后来再经过我们初一备课组老师的商定,决定把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学生授课”模式,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开发。

  这次,我上的这篇《羚羊木雕》就是这种模式的初步探索。整堂课几乎都由学生掌控。但在课前,首先是由我自己出好预习单,制定好了学习目标和上课的内容,让同学们按照预习单上的提示提前预习课文。再确定好两位“小老师”,课后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让他们写好自己上课的程序和步骤,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还有智慧的碰撞。

  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两位“小老师”表现都非常出色,大胆大方,思维清晰,课堂调配能力也较强。学生们也都非常配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问题的研讨不够深入,学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等等。

  不过整体来看,初次尝试达能到这种效果已经是比较满意的.。对于这种模式,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是老师先出好预习单和教学内容,其实,等以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尝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即让学生自主备课上课,我想长期训练下去,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课堂就完完全全交给学生,老师不管了。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他们难以解决问题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还要有必要的评价。这样,我认为才算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0

  我在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为《羚羊木雕》第一课时。课后,语文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讨论,我也多次反思这节课。下面谈谈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朗读环节的处理

  在导入、字词教学后,进入了整体感知环节,在学生基本弄清了故事内容及记叙顺序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对话语段,进行揣摩朗读,步骤为:

  1,四人小组讨论:各人物的语言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如何处理?

  2,全班讨论:某个角色应该怎么读,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并试读。

  3,其余学生评价或再读。

  在第二个步骤,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抓关键词语,如文章第一句“‘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应该怎么读?

  生1:语速要快一点,读出惊慌的语气。因为文中出现了“惊慌”一词。(生1试读,效果较好。)

  生2:“哪儿”应该重读。因为妈妈很急切地想知道它的下落。(生2试读,效果较好)生3对前两位同学的分析及试读进行评价并再读……

  朗读坏节,学生讨论得热烈,个别学生分析、试读得也较精彩,看似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得较好,后经有些老师指点才发觉其实不然。课堂上,整体感知后就让学生揣摩朗读、分角色朗读,这样处理确实稍显突兀。学生虽然基本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但那毕竟只是在比较感性地“演”角色。文章是来源于生活的,我没有让学生从文中去“读出自己”、“读生活”,让学生读出与文章的共鸣之处,却让学生去“演”,确实脱离了“生活’这个基础。如果能在学生”读出自己“,并基本弄清人物性格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进而揣摩并分角色朗读,岂不是水到渠成,更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呢?

  二,读写结合环节的处理

  在分析人物性格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得出答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学生也在我的引导下在文中找出了相应的语句。

  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我仅用了3分钟的时间,便草草收兵进入另一环节。

  教学要有实效,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提升,或是在方法上得到新的领悟,或是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但是,对于刚才那一环节的处理,我太过蜻蜓点水,对学生几乎没什么益处。平时我们大呼读写要结合,在这里我却将“读”、“写”分离。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平时作文不能将人物写得生动、鲜明,其实这大都是教师引导不得法。《羚羊木雕》在人物描写方面堪称典范之作,如果在品析的基础上,再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一下笔(时间若不允许,可让学生下课去练),描写某个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那就更能体现语文的特色了。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1

  我认为不足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组织教学的语言不够严谨。

  语文教师的语言常被人们认为是教学语言标准的羚羊木雕教学反思范例,这节课中,我的教学组织语言有几分取巧,未从优美、流畅、规范上细加琢磨,而从轻松处着眼,虽看似有几分幽默,却难掩教学语言功夫下得不够的缺欠。

  二、备课中重预设,课堂中轻机智。

  备课中,思想上过分依赖各种可能的`预设,精力上在此投入也最多。而课堂教学中即便学生引出了其它话题,也看似轻松地“折回”课堂。如学生回答中提到“大人之间不也互相送礼物么?”我心里担心此问题又引出“叉”来,便只蜻蜓点水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天我们先不评论它”,从而又回到预设问题中来,并未对这个偶发问题做出应有的分析评价来正确引导。明显是依赖预设有余,灵活机智不足。

  三、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能力不强。

  课件的恰当使用,会起到渲染情境,加深学生体验的良好作用。在此,受自身的长期认识和课件制作水平的限制,课件只起到了增加课堂容量的小黑板作用。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2

  《羚羊木雕》一课讲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的事情。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今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相关,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方式上,我将更大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细心体会课文排练课本剧,从而体验文中人物的丰富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正确与他人和家人沟通。本节课具有如下特点:

  一、 通过课本剧的排练展示引领学生精心读课文揣摩课文中的人物

  形象。开始设计本课时我想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但总觉得学生一读就能理解本课内容,调动不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困惑了好几天,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分成四幕的课本剧,我灵机一动何不变角色朗读为课本剧排练展示。当我把学案发下去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参与意识很强。各个小组出谋划策热火朝天地乐此不疲地排练,积极性空前高涨。排练时同组的学生就开始评价:“你在爸妈的逼迫下索回羚羊木雕表情应是痛苦无奈的,要低着头不敢看万芳的眼睛”等。课堂上学生们课本剧展示的也很精彩,表演的很细致语言表情动作符合情节要求,季德奎同学把爸爸的重钱轻义老成世故威严不可抗拒沉着内敛的性格通过对话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地演绎出来了;陶瑞雪同学把“我”对朋友的失信的痛苦无奈的心情通过表情表演地淋漓尽致,很多同学都有了精彩的表现。课本剧的展示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表演完后我又引领学生们点评,评价中再次走进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内心

  二、 各小组的研讨问题明确简洁和他们表演课本剧的内容基本是相

  对应的:

  思考奶奶在整篇文章中,只蜻蜓点水地晃了两下,仔细到文中去找一找。请充分发挥想象,为奶奶设计“想说的话”。

  二组: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的?你喜欢自己的父母吗?

  三组:你是如何评价万芳的?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

  四组:你是如何评价“我”的?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五组: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父母和孩子应怎样相处?

  学生们在小组中交流的充分,我一再强调要通过课文的内容的分析来谈观点和理由,不能随意发挥。张振雷同学对父母的分析很细腻准确,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爸妈重财轻义的特点表现在课文中是认为木雕是名贵的,送出去也要要回来。展示的形式也较丰富,有心灵告白、对联、讲析、创编课本剧。

  三、尊重学生们的主观阅读感受,不强加给学生们老师的观点。万芳应不应该接受这份贵重礼物?我把爸爸送我的礼物给万芳对不对?

  你认为我和万芳友谊受到破坏谁之过?这些问题我都允许学生们有不同的看法,不做谁是谁非的统一评价。只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懂得了要与父母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就可以了。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从尊重学生们的阅读主观感受开始。课堂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探究学风。

  四、老师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都争着发言,不再是有老师点名学生才发言的那种语文课堂,师生的交流也很和谐。出现这种美好教学情景,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们通过课本剧对课文的内容了解的深刻扎实。有了扎扎实实的预习,才有课堂上顺畅的交流和对话。有了思维的“铺垫”,才有思维的“有效发展”。正像我们语文行家所讲的'“学生不熟读课文不开讲”是颇有道理的。

  2、思维定向而且集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的特点——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的揣摩表演展示来分析品味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主问题“爸爸妈妈奶奶我对我送万芳羚羊木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到有关语句交流体会。”针对这个主问题,我又为每组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引导各个小组深入思考,不蔓不枝。有了思维指向,学生才会知道去做什么;有了集中的思维“时空”,学生才会把某个问题研究得透、研究得深。

  3、思维的凭借实实在在,就是抓人物的语言。我紧紧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找寻有关语句来思考问题。这个很朴实的做法,既符合思维的规律,又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4、老师的激励会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我的表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当看到学生灵动的思维,热情的发言,很有见地的理解时。教师相机的点评与激励,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得以认可,有一种思维的成就感。就是这样的表扬,把学生的思维持续不断地引向思维的天空。一句话,鼓励激活思维。

  教学是一项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存在以下不足:老师对课文内容熟知不准确,奶奶在课文中就说了一句话,第二次是欲言又止。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找出两处以致于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们茫然,耽误了时间。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没完成本节课预设的教学任务。看上去板书词语与本节课关系不大,应有一个本篇文章的写法特点小结,因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总结。最后一幕的课本剧应加上个人独白更有利于文中“我”这一人物的形象理解,效果更好,遗憾的是我被帮学生指出这一不足。

  语言是有温度的,语文是有情感的。真想给学生们一生难忘的终生受益的语文学习快乐,但总是力不从心受知识面和能力的局限难以做到。有时感到迷茫、愧疚和懈怠,当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单纯求知的眼睛时我又振作起来了,“吾将上下求索”竭尽全力营造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3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我所说的这个“老”,主要表现为:它曾被多次编辑在教材中,大凡有过几年教学经历的老师几乎都接触过这篇课文。而面对新课标、新大纲,新理念必须有新的教法。今天,我再次教学到这篇课文时,有了新的感悟,用一个字来概括──活。

  教材处理“活”了。这堂课一开头,我就为同学抛出了一个这样的思考题:“从文中你读到了“羚羊木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品?”围绕这道题,学生自然读到“贵重”两字。作者传递这个信息,其意义非常之大,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信息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我有意错乱学生的直线思维,如果将“贵重”二字改为“普通、平常”,其效果会怎样呢?学生马上反映到,“贵重”两个字非常重要,不然就不会有下文中精彩的人物出场描写,也就不会有激烈的'两对矛盾冲突,更不会激发学生对贵重物品与珍贵友谊的思考。我认为:我这道争辩题出得非常活,由“贵重”两个字,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教学目的“活”了。我在设计这堂课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避免传统教学模式过分看重中心思想、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训练的教学,而是将学生引入到更高层次的思考──要求学生读完此文后,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你喜欢文中的万芳吗?”──教会学生怎样交友,怎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平时,我们将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尴尬的发生?”──就是引导学生要及时与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张。新课标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特别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

  学生思维“活”了。我在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语文片断活动:

  请同学们仔细琢磨1~15个自然段,父母与“我”间的冲突,能否通过对话将人物的个性表演出来。为了更好地感悟人物的个性,学生必须仔细去阅读课文,其中有三位同学上台表演时,上台同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否表演到位,这就是他们思维能否到位的见证。座位上的同学也在三位同学表演完毕后,就三位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足以证明座位上的学生也在积极思维。

  课堂气氛“活”了。新课标特别强调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摆正好自己的身份,以朋友式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一个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要求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理解才会开阔,不会给人单一之感。比如说,三位同学上台表演,座位上的同学则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说,就体现了合作、探究、自主三大特点。

  整体来讲,这堂课活而有度,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一个“活”字。当然新课标,新教法,也只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也许求不到完善,还有待我们继续尝试!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4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现后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向万芳要回木雕,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此文讲述的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和现在社会中孩子如何与父母沟通的热点话题紧密联系,学生对它很是感兴趣。另外,这篇课文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态、动作,尤其是语言十分地贴近人物身份、个性。文章内容含概量十分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因此,根据本教材的特点和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如何与他人、家人沟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以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为教学重点,以感知课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看法观点为教学难点。

  在上述目标和内容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1、为让学生很好地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我特别设计并十分注重了这次的课前准备。基于此文讲述的是作者成长过程中和学生同龄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于是,我让学生在日记中谈谈自己上初中后在家中的变化,并且让他们写了一篇周记《我和我的父母》,说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情。这次的课前准备,学生很感兴趣,也做得很认真,很多同学通过这次的日记和周记向我说了许多的心里话。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我更加了解了学生,和他们的距离也拉得更近了,这让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学生通过这次的课前准备,对此文也更加感兴趣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了。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进一步地贴近人物,理解内容。现代的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且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个将外部的语言文字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种内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因此,朗读应该说是现代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强调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讲助读。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然后每六人为一组,进行各组间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自读、自评、自讲,并评选出最佳的一组。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学生读得异常的认真,也很快、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情节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写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此文情节结构的巧妙。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评述此文的环节,同学在发言中很机灵地说出了一个看法──课文很精彩,于是我顺藤摸瓜,抓住情节这一重要的内容,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时间和相应发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后,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排情节,将众多的安排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本文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

  4、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在前面的分析中获得了很多的感触,因此,在这个环节上表现得很活跃,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这次争执的方式,也说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见,很多观点甚至是很精辟的,我都没能考虑到。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这篇课文我感觉上得很灵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讲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前课后都十分活跃,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但此文的教学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遗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课文的复述的环节上,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不到位,他们仍旧没能把握复述的必要环节和正确的方式,复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很不行,无法融入文字,没能读出感情,对文字的表现能力也有待提高。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5

  课前我在想:《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是精读课,该让学生讲什么主要内容呢?讲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吗?为人物的是非对错争辩吗?在《风筝》一文主讲了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这课应不必再重点讲人物描写了。所以我把这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由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大家学习,第二课时全班辩论。

  上课的前一天,我印发了预习单给学生,让同学们按照预习单上的内容去预习课文。然后让同学们民主推荐两位学生出来当“小老师”。我把这两位“小老师”带到办公室,告诉他们如何备课,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帮他们解决自己还不懂得问题。

  开始上课了,第一个上讲台的“小老师”显然有点紧张,不过台下的学生非常配合,几分钟过后,“小老师”慢慢进入角色了,姿态有模有样,激励学生回答问题也很有方法,思维清晰,组织有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在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的环节,我本以为没人敢上,结果却是抢着要表演,最后连这位“小老师”也忍不住加入了表演行列。他们演得很投入,效果很不错。第二个“小老师”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也大大方方地登上了讲台。她要为大家讲解的是深入探究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她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一下这三个问题要问的内容,然后分组让同学们讨论5分钟。同学们讨论很激烈。对于“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我”有错吗?“这个问题。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我”重情重义,在这件事中没错;有同学认为文中的“我”太不尊重父母,有点不懂事,是有错的。“小老师”在这里没有妄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说出自己观点的理由,把握得很好。在对第三个问题“你认为作者的感情倾向是什么?你自己倾向哪一方呢?”同学们又产生了分歧。有人说倾向文中的“奶奶”,有人说倾向“我”,有人说倾向“万芳,还有人说倾向“我的父母”。有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也有同学说的有些牵强,甚至有同学理解错了问题,在这么复杂的情况下,“小老师”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了,这个时候只有我这位老师站出来解围了。

  从这堂课的效果来看,虽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问题的.研讨不够深入,学生老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必要的点评,我插话太多等等。但两位小老师表现得很有教师风范,落落大方,而且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讨论、发言都很积极,学习气氛和谐。从整体来看,初次尝试达能到这种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过对于这种模式,我认为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是老师先出好预习单和教学内容,其实,等以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模式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来尝试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即让学生自主备课上课,我想长期训练下去,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

  所以,老师放手,让学生来当老师,不仅可以解放老师,学生也可以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11-26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5-24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1-28

《羚羊木雕》的教学反思06-14

羚羊木雕的教学反思06-13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7-17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1-03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1-03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