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8:59: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众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众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众数教学反思

众数教学反思1

  这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众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在使用教材时,我对教材使用了如下处理:创设了一个用平均年龄来反映一群人的年龄水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从而理解中位数和众数产生的必要性,让知识的产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引导分析讨论,加深概念理解。

  接着提供了某人去找工作,招聘广告承诺月平均工资1000元,觉得条件不错,可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就势向学生提出“用平均数1000元来描述该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合适吗?那么,你觉得用哪个数来描述比较合适?” 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理解众数、中位数的意义,怎么求中位数和众数,紧接着通过四组练习题,让学生了解到特殊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三、在运用中完善知识结构。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思考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上完此节课后,我觉得在三种统计量的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如果课前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在课堂上提出来自己觉得哪种统计量更适合自己搜集到的数据,为什么?让其他同学来评评他的看法,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众数教学反思3

  一、改造教材

  本人认为,这节课在用教材方面有两个特点:

  第一、教材中的三个例题都是开放性的,学生很可能会大多指向平均数,从而忽视了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故本课仅采用了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例.1(比较三人成绩)来展开,同时增加了中位数、众数的例子,把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中,既巩固了知识点,有起到了以题激情,题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变了例题与习题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题呈现后,我都安排学生有默读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在读中研,在研中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学会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他们的阅读数学数据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合作交流。老师主要进行方向性的引导,从而使例题的探究交流过程就是习题的解决过程,改变了例、习题之间单纯的示范,记忆和模仿,加大例题之间的思维跨度,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一、从关注教到关注人

  首先、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小组讨论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巡问、点拨,“引而不发”,激发学生主动精神,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为了让问题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我及时删掉了一个例题。整节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让师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其次,从关注学到关注人。由于我在该班开展“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同学的大胆质疑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教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就意味着要求教师要改变学科本位观,有更高的人文素质。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救,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的教学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为了让课堂形式适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一方面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把“效果评价”放入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尽可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设计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的教学任务,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热闹,促使学生在较复杂的'水平上理解这三种数,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从构建探究性教学模式到超越模式,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走向生活。课堂教学是创生问题的起点,不必过于追求探索教学的形式,更改地是问题与方法的迁移、发现,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几点不足

  虽然我还是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觉得学生评价老师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他在课堂中有没有真正的收获。本课中虽然只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收获不大,给老师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数,但也足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众数教学反思4

  《中位数和众数》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在思考这节课该教学什么时,我认识到如果只是把“教什么”定位于“会求中位数、众数”,那么只是关注技术层面的练习,这是很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在这节课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更重要。于是这节课我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和建构对中位数和众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一、创设认识冲突,引出概念

  首先出示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由平均数来对两个超市工资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到,平均数受其中每个数的影响。引导思维转入深层次思考。然后制造认知冲突,出示工资表,旺旺超市的平均工资虽然高,可是员工的具体工资却比苹果超市低。让学生感受到:受极端数据影响,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整体状况和集中趋势。采用两个超市的对比,更加深刻的反映此时“平均数”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水平,由此激发寻找新的合适的量的必要性。

  二、在对比中深化概念理解。

  对比是理解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创设主题情景时,对两个超市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较,创造认知冲突,“平均工资高的不一定员工工资就高”,从而比较深刻的感受“平均数骗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量来表示。这样的设计与教材中呈现的情境相比,学生的认知冲突更为明显,产生寻找新量的“需求”更大,自然兴趣也更高。

  在进一步明晰概念时,对两个超市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深入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创设了动态的对比,将“19,20,21,21,24”中的“24”换成“49”,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在变化中的对比,促使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三量自身的含义及相关联系与区别。

  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

  在学生体会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含义,以及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后,我提出了既然平均数2500元不能很好表示旺旺超市的工资水平,可是旺旺超市的老板为何要这样写呢?学生说出这是老板的一种策略,我从而提出:“是啊,平均数2500元没错,但它会让求职者产生误会,以为员工工资都高,如果让你来重新写一份比较合理的招聘广告,你会写吗?”此时,学生都能结合中位数和众数来写广告,我又及时提出中位数众数我们都认识,可是一些阿姨年纪大,不认识这两个概念怎么办?这是学生又提出了中等工资水平,多数工资水平。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已经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意义。

众数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课,我以学生自己设计的个性作业——整理个人的资料为突破口,从资料中提取选拔参赛选手人数为话题,通过学生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为契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较为轻松地认识了众数。在引出众数概念的时候,我没有刻意制造悬念让学生去猜,去想,而是当学生认识了众数以后,以生活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加深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通过提出竞争性的语言,给学生以莫大的动力,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愉快的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因为鲜活的资料就在自己的身边,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舞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倍感亲切,他们感到数学真的就在身边!各种真实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小组讨论中,提高了合作意识与参与能力。

  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我设计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题目,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学生身边,使学生得以联系实际,设身处地的去考虑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既各有所长,也都有不足,一定要根据需要灵活选择。从而使学生领会到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多角度全面的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众数教学反思6

  一、重视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

  由于我是借班上课,与学生是不熟悉的,为了尽快地让学生接纳我,我加强了与学生的课前交流。“老师初来太平湖,很高兴,放歌一曲,让学生给老师的演唱水平评判”,学生很感兴趣。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较好地与学生沟通,拉近了师生距离。评判的时候,让学生分三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量化,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数学知识有机地渗透在引入环节,充分体现“数学味”。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

  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大背景与“阳光体育”的开展等情况,从中抽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生活味”。课中,我引用了“我是教练”的方式,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勇于参与问题的探索。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情感体验。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 学课程标准第4页)。我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之一理念,由五个板块组成,(在课前交流中体验,渗透统计思想、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在数据整理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在数据分析中体验,找寻统计决策、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统计能力)将学生的数学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四、重视数学课件制作与使用。

  充分发挥课件优势,集音像、动画于一体,让数学课堂丰富起来。我将龙门中心校的校舍、太平湖畔、牯牛降等风景的图片放在课件中,在图片上出题,学生眼前一亮,很是新奇。

  五、重视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走进我的.数学课堂你总能收获到学生的笑声,主要源于我一贯的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当学生在探索“给太平湖景区的经销商提供好的信息时”,学生建议给断码的鞋多进货时,我告诉学生:“你不是在帮助经销商,你是在害他,你会让他破产的!”学生哄笑。

  最不能让我原谅自己的是,我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压根没有考虑到黄山区的课改没有进行到五年级,而我使用的版本是新课改的,所以我差点栽了。好在,我所选择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并不太紧密,只与“平均数、中位数”有所联系,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短暂的“恶补”,虽然情况不是特好,但至少让我的课堂还显得流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学生,你的教学肯定不会走向成功。

众数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众数”是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它既是一个教学难点又是一个教学盲点。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班级选拔人数参加集体舞比赛,发现参赛选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较合适,从而抽象出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众数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情况。

  学情分析:

  众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和“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而安排的第三种统计量的学习。众数在以前的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对

  我们教师来说都是新知识。它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道众数的含义,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经历数据的分析和对事物进行简单预测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一:

  小范应聘记

  师生共同观看小范应聘过程。

  师:你能帮小范算算该公司的平均工资是多少吗?赵经理是不是忽悠了小范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平均工资没错是2500)

  师:那问题出在那里呢?(小组讨论)

  预设:

  生1:这个公司只有总工程师和工程师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所以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不合适。

  生2:用中位数来代表他们公司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

  生3:用1200来代表工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拿1200的人最多。

  分析:合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学习,一方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情境二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分析: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

  统记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说说你是怎样考虑的?

  生1: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所以,我认为应该选择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根据这个平均数去挑选比较合适。

  生2:我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师:嗯,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根据哪个数来选择队员?

  生2:中位数。

  师:哦,是吗?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几?

  生3:中位数是(1.48+1.49)÷2=1.485米,只要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师:根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1.485米,应该选择哪10名队员呢?他们之间最高的与最矮的队员身高差是多少?

  生4:应该选择1.46米到1.52米。他们身高差是:0.06米。

  生5:我觉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我发现有七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都是1.52米。如果根据身高接近是1.52米的来选择队员的,那

  么,应该选择1.49米到1.52米之间。这样最高的队员与最矮队员的身高差就是:0.03米。这样选出来的队员身高就更均匀些。做操时会更整齐、好看

  些。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有道理。

  师:老师也觉得他分析的很对。事实上,仔细观察这组数据,我会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把这个数给它起个名字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分析:本环节教学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组织学生交流,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

  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不断探索,使学生感受众数的意义。使学生真正

  感受到众数所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循序渐进,尊重学生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大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境三:

  1、五(1)班全体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3) 你认为用那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4) 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五(1)班同学左眼的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国家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2012年奥运会,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十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3、西安2011年4月1日—10日空气污染指数如下表:

众数教学反思8

  关于众数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家公认的难教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李阿姨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和作用的同时,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本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方面:

  一是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众数的学习不能也不应该脱离现实情境。在本节课中,李阿姨应聘、我给鞋店当参谋、体育运动训练等现实情境都为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众数取了极好的促进作用。有了这些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学生就能自然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而且有用。

  二是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平均数制造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教师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三是把众数放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学习。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能以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众数教学反思9

  平均数和众数都是一种统计的数计,是数据的代表,是统计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生活实际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帮助学生会用数据说话。因此在出示例2后,通过:

  让学生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让学生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是多少?

  让学生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来表示合适吗?为什么?

  让学生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感悟众数的意义、求法以及作用。

众数教学反思10

  “先学后教,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是我校向南平市审报的课题研究,本课题从立项至今已近两年,课堂教学模式已形成规模,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管是观摩课,还是考核课我都能习惯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课伊始,我从统计学生现在的平均年龄入手,引导学生想像十年后找工作的情景,紧接着从身边的李叔叔找工作中看到的广告让学生在解读广告中获取信息,进而引发出超市的工资表。这些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学生感兴趣,又显得亲切自然,再从工资表与广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要求给出自学方向,让学生少走弯路。随后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自学。汇报、交流后让学生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联系与区别,再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快如何比较准确表示超市职员月工资,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初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挑战心里,我设计了四道闯关题,这道四道题由浅入深,内容所涉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其中第二关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导入新课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从兴趣中引发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为了让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贴近,创造性地从广告的年代着手,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自学指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扣紧教材。学生学起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4、汇报交流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在关键点,决不含糊,并让学生举例加深理解和辨析。

  5、练习设计全面有梯度,既能抓住本课的知识点的普遍性,又挖掘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特殊性,同时又考虑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

  遗憾之处再所难免,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第二关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会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致于最后的一道题时间仓促,留下了遗憾。或许教学是一门永远缺憾的艺术,只有缺憾才能不断挑战自我,创造出自我的课堂风格。

众数教学反思11

  本次公开课我讲了五年级中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在讲完课以后学校领导以及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而又中肯的建议,使我收获甚多,之后我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并总结出了以下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

  一、细致研究与分析教参

  王校在我讲完公开课之后,她细读了教参,并且提出了教参中需要比较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者的异同,而我的教案中缺少了比较的方面,她告诉我一定要深刻细致的研究教参,这样才可以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我回去重新研究了这节课,确实是我忽略了这一点,现在想想也许就是这一点可能会误导好多学生。造成的后果该多严重呀!

  二、导入

  在这节课中,我是以踢毽的两组数据导入的,之后让学生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种统计量,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无法区分这三者的异同,孩子们或者会想为什么要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呀,用平均数不就已经可以反映出两组学生踢毽的水平了吗?王校给我提出了最朴实的建议:可以以教材中的例子入手,刚开始有两组数据,算出的平均数都是5,因此无法比较两组到底谁植的好,因此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其用意。本节课我导入的时间过于长了,在“十项技能大赛”直接就应该说出来,不应该在此处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区别

  王校提出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去用这三种统计量,比如:①在这组数据模糊不清的时候,此时无法用平均数去比较,则这时用中位数比较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异同。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确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优势、劣势是什么,中位数的优势是只和中间位置的数据有关,极端值不影响中位数。中位数的.劣势是:只能反映中间数的特点,反映数据的局部性。众数的优势是:明显趋势。

  平均数的优势能反映出整体的趋势,但如果数据不清楚时则无法求出。还有在引出中位数的时候,王校建议我可以直观的借助孩子的资源,让一列学生站起来,直接让孩子去找中位数,那样不更直观和清晰吗?还有在讲众数的时候,如果这组数据是这样的:12、3、4、5、6、87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组数没有众数,在本节课中我没有涉及到,所以在有些情况是没有众数的。还应该着重强调中位数、平均数只能有一个,而众数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四、细节注意

  1、上课时我的头发由于过长所以对教学有严重的影响,我一定会注意,并及时改正。

  2、讲到中位数这个难点的时候我给学生的空间太小了,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这块知识点,应该把学生的排列结果在投影中展示出来,这样才能给学生加深记忆并强调做题方法。

  3、到生活中“均码”的概念时,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再给出相关概念的陈述。

  4、书:主要呈现中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就可以了,多余的东西就删掉了。

  5、语速:新教师都会说话比较快,我一定要克服这个致命的缺点把重难点突出来。

  这次公开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听了王校长和老师们的建议真的让我收获好多,并且更加懂得了,要想上一节好课需要下多么大的功夫。我想我会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使之行之有效的上好每一节课,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众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众数》教学反思04-03

《众数》教学反思09-11

众数教学反思04-06

关于众数的教学反思01-04

众数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3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总结12-07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04-25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反思06-13

众数教学反思范文三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