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2 15:57:4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准备这节课时,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教学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能口头会读,也没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没有多少创意。

  课上完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写、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不容易讲出。课后想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设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还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如果这个练习做过后,我想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

  另外本节课让我觉得可以设计两张表格,在孩子们自学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在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孩子们可能马上就能回答出来。我觉得为了让孩子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表格设计会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

  这是一堂计算课,目标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探索检验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4道题:31×1223×1341×2134×12前两题主要是为理解算理服务的,后两题是为了巩固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也是我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在今天第二部分积“0”问题的处理上,相同数位的对位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因而导致课堂时间短缺,并且出现了很多重复教学的情况。我想有了失败,才会去找原因,才会去思索,才会不断去实践,在反思中不断磨练自己。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1、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会交流

  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合作与交流。在小组制作年历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谁设计花边”“谁写每一月份的日期”“谁标重要节”等。另外,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还进行了制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展示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欣赏、借鉴别人的优点,培养了承认他人、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2、注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了年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提问“你们的年历还能做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与思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

  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平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不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一、优点:

  1.口算中乘除法交替出现,锻炼了学生对运算符号的准确把握。

  2.口算一道一道出现比一齐出现好、屏幕出现比卡片出现好

  3.看图提问题提得充分

  4.除法竖式一步一步地出现计算过程好

  5.整节课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

  二、值得研讨的地方:

  1.老师应注意学生对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好理解的词语做一解释,如:本节课中有一信息中出现了“果脯”一词,有学生小声嘀咕“啥叫果脯啊?”诸如此类的,如果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2.在解决“8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时,老师先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出什么?”学生“先算出1小时生产多少千克?”

  其实,还可以“先算出8小时里面有几个2小时?”

  听到这里,我们开始反思:在本节课上,按照第一种“先算出1小时生产的.”恰巧符合了本节课的“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然而,第二种“先算出8小时生产的”也可以,只不过离开了新课的内容,所以老师没做处理。不过,有一个学生提出来了。老师也做了简单的处理。

  3.整节课,竖式计算的板书基本上都是学生板书的,学生板书过后,应该让学生自己讲还是老师讲合理。

  4.0占位,如果反问一句“不要0行不行?”是不是会好一些。

  三、不足:忽略了估算。

  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细节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不过在今后的讲课中,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更是下节课“除法估算”和后面“笔算除法”教学的基础,因此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和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由于学生前面已经有一位数乘整十数与整百数口算的基础,多数学生应用知识的正迁移已经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是采取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多数学生都是应用的“添0法”,还有少数学生则应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都是从简单的算法上想方法计算,没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则增加了利用教具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较简单,在后面的练习设计中,我则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连续,如:记时比赛、夺红旗、……,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达到了巩固练习的训练要求。

  总之,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口算正确率在98%以上,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更关注的是在保证口算正确率的基础上提高速度,即口算练习常抓不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同学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同学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同学达到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情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同学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尝试给同学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同学经历发明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是自主的,同学的选择是开放的,同学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胜利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 注重同学的自主活动,让同学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要为同学提供充沛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单元中,我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让同学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和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同学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改变了以往计算题的出现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内容生活化,并注意了开放性,即问题情境开放、条件开放、解题的战略也开放,同学可以选择自身喜欢的信息解答问题。这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同学学不同的数学。在课堂中,老师为同学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同学充沛的时间与空间,在情境中探索新符号,并掌握了计算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同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使同学乐想、善思、敢说,自由地考虑、实践、计算。

  2.给予同学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同学考虑的主动权。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自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和这个过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同学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同学进行单向的知识传送,而是同学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者。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积极性,引导同学自身动脑、动口、动手,才干变成同学自身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把考虑的主动权交给同学。要让同学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同学去想、去做。要让同学有进行深入考虑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同学智慧的火花,是小朋友同学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同学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同学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考虑,在考虑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协助同学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战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战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同学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同学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 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同学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时深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研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同学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同学在自主探索中不时地发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猜猜昨天老师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争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计时法,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表,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然后在演示过程中一半学生说普通计时法,一半学生数24时计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时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日有24小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4.走进生活,让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

  在练习上我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5.不足之处:

  练习太少,有些练习没有当堂完成,反馈不及时。今后教学时,要调控好时间,当堂及时反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教师该孜孜以求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上的《年月日》一课,谈谈我的些许思考。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习年、月、日打下了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年历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同学们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

  在教学如何记住大、小月的时候我不是把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会的同学就教给不会的同学。这样做,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又使知识丰富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有相互交流中获得了知识。我既让学生自己寻找熟记大小月的方法,又让学生学习课本中熟记大小月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统一认识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使教学充满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生命的活力。

  三、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了这种指令式的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设计了具有较大探究空间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来组织学习活动。学生观察年历卡,根据自己所发现的知识畅所欲言,发现什么就说什么。怎样观察?发现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反馈?还有什么问题?这些教师都不越俎代庖、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四、重视参透德育教育:

  而对于主题图所意图要渗透的思想教育我安排在了后面的环节,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把抽象的时间和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体现对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注,又加深对年月日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了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且说一说生活中有意义或不寻常的日子活动环节,无不体现了爱国思想教育和孝敬父母等一些思想教育,这种思想方面的教育能够在一节数学课中达到了很好的结合,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当然,本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自己在处理一些细节甚至在对学生“自主探索”时,有些地方放的不够,如学生在教记大小月方法时,教师不应过多的指导,只要在学生说错时给于纠正就可以了。在以后教学中,还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以顺应课改精神,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核心提示:这学期的时间特别短,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本学期想根据教学内容打算打破常规来教学。在简单分析了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后,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不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单纯的把计算题提取出来,在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学期的时间特别短,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本学期想根据教学内容打算打破常规来教学。在简单分析了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后,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不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单纯的把计算题提取出来,在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月4日是孩子们报道的日子,没有多少事情可干,离放学的时间还有很长。在询问孩子们是否在假期进行过简单复习后,利用三、四节课的时间进行了顺序的练习。因为我知道,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和嬉闹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需要时间的。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在做题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检查习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带动更多的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进行了基本的练习后,慢慢的加大难度。在含有两级运算的时候该怎么办?还是通过实战来进行练习,接下来是解决后面的带有小括号的应该怎么做。两节课的时间,我们学完了课本第一单元所包括的三种类型的混合运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知道计算顺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在慢慢的回升。

  开学来第一节课,先是尝试了几个简单的混合运算,然后和大家一起来看书,解决书上的应用题。课堂上尽量让孩子多说,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班上孩子的弱点,本学期要作为重点。从计算效果上来看,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会做,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运算顺序不清晰、计算粗心等。在后面的练习中要加强。

  (二)

  本节课的新知孩子们在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并且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开始先是采用我读题孩子们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的方式。从孩子们做的情况开看,顺序已经比较明确,粗心计算的问题仍然让人头痛。有的孩子宁愿绞尽脑汁的口算、心算,也绝对不拿起笔来列竖式算算,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根据上学期孩子们应用题出错较多的情况,这学期安排学生准备了练习题本子,主要把课本上的应用题抄到本子上,然后用铅笔进行计算。我觉得形式还是不错,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一定要到位。一天一节的数学课怎样让孩子“轻负担高质量”还要下大力气。

  (三)

  这节课的主题是关于括号的问题。很多孩子已经明确在有括号的情况下怎样进行计算,顺序已经非常的明确。但对于括号的作用理解得并不深刻。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2×15)—(32÷4)。其实在这个题目所加的括号并没有改变运算顺序,并没有必要加。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口号的作用,我们练习了几个题目,像如课本第14页的第4题,我先把数读出来,在告诉孩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根据老师的表述看看括号需不需要加,加到哪里。此题练习完后,孩子对括号的认识更加深刻。效果比较好。

  (四)

  关于0的运算孩子们平常还是接触挺多也比较熟悉,看似简单却包含很多知识,特别是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在听取了高主任的课后,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书上进行了规整。黑板的左半边是0在加法、减法、乘法中的特性,单独留出黑板的右边解决除法的问题,板书也进行了简化。如:

  0+5=0 0+任何数=任何数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时,先请孩子根据“0÷5=0”说说0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0除以任何数都得0”,接着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学生讲完后,我把他们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板书“找不到商、确定不了商”来解释为何“0不能做除数”。学生看似明白了,做题也能作对,不过我感觉还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五)

  本单元的整理复习我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缺补漏,并没有把所有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复习,而是根据平常学生掌握的情况,尤其是作业中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练习。看似简单的一个题目,孩子们因为计算速度不一致的原因导致容量较小,但是同时培养了孩子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尤其是当有的孩子很快做完,但是老师要求的时间还没有到,空闲的时间干什么,那就是检查,不停的用笔在打草纸上进行验算。计算是我们复习的重点,特别是运算顺序、括号的使用。适当的复习了应用题,分析了数量关系。

  上课两周了,最大的感觉就是孩子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怎样有效的利用好40分钟,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上课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数学满足,在后面的课堂中思考尝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习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对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平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要求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概念。学生对于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极易混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当薄弱。纠其原因,学生没有形成准确鲜明的表象可能是根源之一,有些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定义,公式。让学生背熟也是原因之一。其实这远远不够,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面积

  学生学习了1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的表面的面积,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1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这时我安排了学生看书自学平方分米,学过了一平方分米并用1平方分米量了相应的表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量干墙面的面积,学生又发现1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我再次让学生看书学习平方米。

  二、创造单位,猜想获新

  在学习平方米时,我明显感受到学生看书的积极性不像学习平方分米时积极主动,回忆教学过程,我已第二次使用自学看书的方法,学生的热情自然不会很高,那么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进行改进呢? 经过和同事的探讨,他们认为猜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一、 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三、 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推理》的教学反思06-1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0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20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2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估算》教学反思01-2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12

小学下册教学反思01-1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03-12

数学下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