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16 09:04:44 宜欢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简要概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等优秀品质,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共性品质,即以国家利益为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出“将相和”的故事。

  板书课题,解释“将”、“相”和“和”的含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课文朗读等。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理清层次。

  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廉颇为什么不服气,以及他后来为什么负荆请罪。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宽阔胸襟。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找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句子,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廉颇的威震四方。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总结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共性品质,即以国家利益为重。

  提问:你从廉颇和蔺相如身上学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布置小练笔:廉颇深夜静思,他会想些什么?写下来。

  四、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表演,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朗读指导不够到位,部分学生在朗读时缺乏感情和节奏感。

  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加强朗读指导,通过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和互动。同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要概括各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为重和廉颇的知错能改、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关于“战国七雄”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课后问题。

  小组学习,汇报课文由哪三个故事组成,并找出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学习生字词: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包括“召集、商议、隆重”等。

  概括故事小标题: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出《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标题。

  第二课时:

  学习《完璧归赵》:

  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是怎样的人。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评议,通过具体语句感受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学习《渑池会见》:

  采用与《完璧归赵》相同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体会秦王的无可奈何。

  第三课时:

  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课文,思考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通过具体语句体会廉颇的知错能改和蔺相如的宽阔胸襟。

  巩固延伸:

  品读蔺相如和廉颇的有关语句,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布置作业:

  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廉颇的话,逐步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最后回归到廉颇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让学生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出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的理直气壮等。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在教学中,有时过于关注学生而忽略了自己的言语,导致口误较多。

  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前半节课进行得很顺利,但后半节课时间显得过于紧张,有的问题直接删掉,导致课堂结束得比较突然。

  改进措施:

  加强对学生的及时评价,丰富评价语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言语,减少口误,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避免前松后紧的情况。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能日趋成熟。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16

《将相和》教学设计09-23

《将相和》教学设计03-25

《将相和》教学设计06-29

《将相和》教学反思02-19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4-08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4-08

《将相和》教学反思01-12

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