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07 07:03: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长城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城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长城的教学反思

长城的教学反思1

  内容摘要: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就只做到了一半。”叶老先生的话十分明确地阐明了什么是略读和略读的作用。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

  【主题词】审视略读教学策略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片被忽略的角落。由于众多原因,便出现了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的及意义何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展示它应有的风采呢?下面结合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第12课《北京的长城》,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谈几点我的粗浅认识。

  (一)摆正其地位,重新审视“略读”。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略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课文内容上做到:粗知大意,增长见识,有所感悟。方法上做到:要求自读自悟为主,教师更加放手。目的上做到:训练学生略读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上,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学生在校或他日走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其他的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适用的。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于语文课的略读教学。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二)依据“粗放、应用、自主”三原则,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求“简”。

  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我们要求略读课文中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精读课文,从精读课文中提炼,从而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学略读课文《北京的长城》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这一单元所学的课文。从总结中学生知道:这一单元以写景为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述。接着根据学生的信息,我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把它的目标定位在:(1)课文讲了北京的哪两处有特色的长城?(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找到相应的语句画下来。(3)作者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一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一来,学生完全可以在这几个问题的引领下自主学习课文。

  2、教学流程求“粗”。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根据不同的文体我们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质疑求解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例如在教学《北京的长城》时我便选择重点阅读式。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教学环节:

  一、播放课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预习检测,粗知大意。

  四、围绕“自学提示”,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五、汇报交流,学法实践。

  六、总结提升,拓展交流:搜集有关长城的影像及资料,召开交流会。

  3、教学方法求“放”。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学要丰;教略,而学不略。传统的略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布置,学生完成。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予的,他没有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放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潜在的以及可见的学习能力。但这“放”也是有尺度的。

  (1)舍得放手,自读自悟时间要“足”。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把读书时间交还给学生。

  (2)亦扶亦放,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将精读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应用于略读中。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问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了“司马台长城”的特点,而“八达岭长城”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来大胆的交流,谈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引导学生寻找准确文本的着力点,使教学重点难点突出、集中,又把学生请到了舞台中间,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放中有引,精处需“雕琢”。

  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有效性就降低了。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悉不遗,所以叫略;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只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比如略读课文中的重点、精彩之处,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如当学生说到长城“险”的特点时,我紧接着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找到这样的句子。“天梯高达100米,倾斜度为85度,几乎垂直最窄处只能容脚。”或是“天梯细如线,薄如刃,陡如立。”紧接着我又追问:“轻声地读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会很快的读一读,不难发现列数字、打比方的写作方法的精妙之处。

  4、课外拓展注重“用”。

  “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能够自主独立阅读,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基于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应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根据不同课文主题,进行有效的拓展阅读。因此在这节课后,我为学学生提供了《慕田峪观云海》的文本资料,这次可真正是学生用课上的所学来自己阅读了。

  而阅读教学还不可丢的是积累。积累是理解和表达的桥梁,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学略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如我在教后的每一课作业中都设置“句词小天地”的项目。

  (三)更加注重评价

  恰到好处的评价会对课堂和学生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如果点拨的妙,不但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方法,而且还会使学生大大增强自学的兴趣。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评价不但不能略,还应更加科学系统地引入和运用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因此在略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略”中有“精”。这样,利用略读课文就可以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略读课文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略读课文才能有希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真正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展示略读课文的风采。

长城的教学反思2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讲解和灌输,那么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热爱,对祖国和祖先的伟大的一种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课文中的长城和运河,离农村孩子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亲眼见识过长城和运河,所以对此他们有太多的陌生。为了让孩子们逐步熟悉以及亲切,我和他们共同搜集了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从图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迷人风姿。通过图与文字结合,孩子们对“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绸带、飘落、因光闪闪、伸向天边”等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后,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祖先筑长城、凿运河的历程,引领他们逐步感受“不朽的诗篇、动人的诗篇”的含义。最后又对长城和运河的`长度、宽度等数字资料的介绍,让孩子们体会“奇异的景象”的场景。

  用心,即使没有现代教学工具,我们同样能找到资源引领孩子感受!

长城的教学反思3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写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氛围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拓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都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得不够开。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是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是这节课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一句。在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总之,看图学文中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师生对话中寻求和谐的秩序,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寻求对策,努力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我认为我目前最为重要的是,精心备课,使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才能在教学中达到师生双赢。

长城的教学反思4

  早晨大约6点钟,我们吃完早餐,来到车上。今天是我最兴奋的一天,因为,今天要游览长城!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在大巴上讨论着关于长城的各个方面,这时老师充当起了导游,在那里绘声绘色讲着长城的介绍:“长城(Great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我们听后如同旱苗逢雨,一个个听的是津津有味,尔老师似乎讲起了劲,继续为我们普及知识“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听完了后好不佩服,纷纷问道:“老师老师,您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嘿嘿,其实我是在网上查的。”老师的回答令我们无语。

  在一路欢笑声中,长城不知不觉就到了,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下我们全都是“好汉”了,我们兴奋极了,马上争先恐后地冲了上去,到了长城脚下,我们自发地组织了一场比赛——谁最后一个上到顶端,就给我们一人一个冰棍!面对这样的规则,我们十分兴奋。

  “3!······2!······1!······开始·!”随着开始的声音,我们争先恐后地往上使劲爬,爬着爬着,我们便特别的累,我渐渐开始喘粗气,但是我看见其他人都在坚持,我也努力向上爬,突然,在前面的`一个同学脚扭了一下,在后面的同学立即跑了过去,不管那个同学,我马上就要超过他了,我心中一阵窃喜,但是,我刚超过他又不忍心丢下他,便将他扶起来一起爬,在后面的同学渐渐赶上,看到这一幕都十分感动,也来加入我们的行列,本来我也坚持不住了,但是看到同学们的帮助我也一下子回了神,仿佛身体变轻了一样,走的健步如飞,感觉不到疲劳,这时,我感到十分温暖。

  这次的长城之旅,使我学到了“团结就是力量”,也让我感到了同学之间的温暖。

长城的教学反思5

  5月1日,我和爸爸、妈妈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慕名前往举世无双、闻名天下的长城,一览它那雄伟挺拔、气势恢弘的威武身姿,坐在汽车上,一路风景如画。临近八达岭,只见莽莽苍苍的长城蜿蜒盘绕在山梁上,像一条伏卧在崇山峻岭的巨龙,翘首欲飞!

  听爸爸说,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楚、魏、燕等国为互相防御而建筑的;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便把这些长城起来,形成了绵延近万里的万里长城。巍巍长城经理岁月的风风雨雨,度过了20xx多个春秋,这不正是古老中国悠悠几千年历史的象征吗?

  登上长城,抚摸着风雨剥蚀的城墙墙身,我几乎惊呆了:城墙竟是用如此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构筑而成的。俯视女儿墙下,少说也有6、7层楼那么高。举目眺望,山势险峻,有的地段简直如站在峭崖边。手扶城墙都不敢探出头来望望那无底的深谷。遥想当年,古代人民是如何将这么重、这么多的砖石搬运上山,又砌在这险要的地势上的呢?如果说这是一个谜的话,那么有一点不是谜倒是可以肯定的: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成墙上铺着方砖,平坦宽阔。可供5、6匹马并排奔跑。城墙外侧有垛口相连,更显几分为伍。在长城上,差不多每隔400米,就有一座烽火台,远远望去,如同一支支匕首直插云霄。烽火台下层大约四米见方,上层是平台。我和爸爸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一个劲的向上爬,一鼓作气登上了长城北端的制高点,特地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前留下了英雄照。

  登高望远,长城渐远渐隐,在蒙蒙细雨中融入天际。这气势磅礴的画卷令我思绪翻腾,我似乎觉得我们的祖国就像长城一样,千年永存,威武昌盛!

长城的教学反思6

  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根据本班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乎没有孩子去过北京,看过万里长城,感受那种雄伟的气魄,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徐州,而一询问班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可见孩子只是间接地缺乏,如果让他们再去感悟他们是中国的文化遗迹,悠久历史,孩子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下载了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搜集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感知。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我第一课时就直接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学习课文,而改变了以往教学生字再学课文的路子,让孩子在直观的了解之下,直接感悟课文,效果还不错,孩子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同时感悟到了他们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但在回答问题时,孩子总是说成老百姓,少了时间范围,于是我就问“长城是我们现在修的吗?”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

  平时总认为诗歌教学比较难,较抽象不易于孩子理解,总是匆匆熬过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诗歌教学抓住了主旨,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还是表较好理解和记忆的,决定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投入一点时间,多研究一下诗歌的教学技巧。

长城的教学反思7

  一、长城中学教学的几大优点

  1、一切教学设施的配置与摆放以学生为着眼点

  学生课桌的设置是以小组为单位编排,有利于学生讨论与合作,形成一个团队意识,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黑板的设置遍布教室,四面墙壁的黑板便于小组活动,展示交流起来更加便捷。这种教室的生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室的填鸭式讲授,不必使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面向教师,他们大多时候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坐姿,大多时间在进行着小组的交流与合作,只是在展示交流这个环节有所调整。教室里还设置了每组的评价栏,对每一个小组采取整体评价,有利于小组的互帮互学。

  2、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各方面因素的整合

  学习小组的设置,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因素、男女比例因素、性格内外因素、学科互补因素、身高协调因素,甚至还有纪律均衡因素,以期达到各个小组在一个相对公平、有序、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

  3、教师的课改是全范围立体式纵深型的

  课改是思想上的认识和变革,课改是全员参与的整体氛围的构建,课改是深入贯彻临沂市教学策略的变奏,课改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践行。不搞花架子,不讲空面子,不做半拉子。深入灵魂,落到实处,见到好处。

  4、教学的理念是人本、学本、生本。

  长城中学的课改,是真正吃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学业务上依靠一线教师,设施协调上后勤跟上,组织形式上领导指挥,学校重心上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

  5、长城中学的课堂教学定义

  长城中学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案为引导,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导,构成了合作的、竞争的、高效的课堂。

  二、长城中学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1、教学理念的更新尤为迫切

  很多老师不敢放手,习惯于满堂讲授,或者认为有的科目不适合搞合作学习,说到底就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我们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敢于放手,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高度概括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作为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而存在。

  2、教学模式的实践更要大胆

  长城中学的五学六段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临沂市的三五X教学策略的实施和延伸,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可以探究更有效的符合实际的做法。

  3、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配套工程要完备

  这里的配套工程不仅是指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软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下的纪律管理、小组合作下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下的互帮形式、小组合作下的学习状态,还要建立系统的学案形成体系。

  4、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

  要实施整体捆绑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要将鼓励性评价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三、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1、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学生标号自然段落的习惯,上课读书翻页的礼貌提示习惯,良好的坐姿和饱满的精神习惯,声音洪亮的普通话习惯,积极思考踊跃回答的习惯。

  2、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朗读。语文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所以应该注重这种特有的科目的特点,包括朗读、默读、速读、背诵,吟唱。

  3、语文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要去生动、凝练、概括

  4、语文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长城的教学反思8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长城的教学反思9

  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是遵循“随机联结”的原理,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在孩子们自主学习新词后的抄写中,我发现大家错的较多的词是“驾驶、蜿蜒、创造”,我把写错的词板书后让孩子们自己诊断、改正,这样的集体教学针对性强,孩子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时,未出现类似错误。

  孩子们的提问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奇异”在哪里?二、为何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教学时,我利用插图,让孩子们欣赏长城的雄伟壮观,并对长城的规模作了资料补充,长城的“奇异”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对于第二段诗的学习,就此作学法迁移。长城和运河谱写的诗篇确实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阅读》,给孩子们诵读长城的历史,运河的作用和两岸美景,让“不朽”和“动人”有了最好的诠释。整个教学过程,我回避了字词的机械理解,在保有诗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欣赏、诵读,感悟课文语言的魅力。

  课前,我已经让孩子们阅读了拓展资料,课上因怕浪费时间,直接自己选读资料,但从培养孩子们删选资料的能力出发,还应该更放手让孩子们交流。

长城的教学反思10

  十一长假期间,我和爸爸一起游览了向往已久的长城。

  淅淅沥沥的秋雨在我们到达北京的那天戛然而止,久违的太阳露出了它的笑脸。在去往八达岭长城的车上,我的心里想像着长城的壮丽景象。通过资料我了解到,长城有着光辉的历史,在这里也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等。今天,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了!

  走到长城脚下向上眺望,啊!真是人山人海啊。我们选择了北线往上攀登。在长城上,每走一段就有一个烽火台,高高的,像一个个凸起的小山峰,下面是一条贯穿的路,四周分布着观察孔,爸爸告诉我,烽火台是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遇到敌人来袭,就会在烽火台上点起烽火。长城的两侧有半人高的护墙,每隔一段就有缺口,是古代战争时用来观察和射箭用的。

  长城是古代人民在崇山峻岭上用砖一块一块建起来的,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个多么浩大的工程啊!这一砖一瓦,包含了劳动人民多少心血和汗水,他们所付出的辛劳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我抚摸着这历尽沧桑的城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中国人的傲骨铸写历史,中国人的热血抛洒希望,中国人的灵魂绽放光芒!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今天可以说自己已经是一条“好汉”了。虽然比较累,但却感觉很充实。长城虽然没有颐和园的秀丽,没有天安门城楼的壮美,但却体现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沿着层层叠叠的城砖铺成的道路,我一直走到长城的顶端,回首一望,几千年来的沧桑历史尽现眼前,一步步沉重的历史,这是中国永恒的骄傲!

长城的教学反思11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在上课时,我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

长城的教学反思12

  一、课前多铺垫

  要想让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就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语文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围绕“长城”课前通过上网、翻看课外书、询问家长等方式收集关于长城的资料,多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许多事实。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

  二、课中重引导

  语文学科的一个特性就是“人文性”,其基本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对于《长城》这样的历史性文本,由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背景了解是甚少的,他们很难有效地投入到此情境中,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同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堂课中,我要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带学生走进远古的年代。今天的整堂课上时时让我们欣赏到了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的动人姿态。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频频举手,反应十分热烈。“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课文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页就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三、课后重拓展

  一篇篇课文它就像一座座桥梁指引孩子们走进神秘的知识丛林。我们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拓展练习了。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学习完本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

  一是请学生们去收集“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的有关书籍。有了课堂上的铺垫,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迷惑,相信我的学生一定会做很多自己愿意的工作,如到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

  二是让学生围绕“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进行小练笔,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长城的教学反思13

  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长城的教学反思14

  1、通过学唱歌曲《长城放鸽》,学生能用抒情、豪迈的情绪和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能够依据《长城放鸽》的节奏、旋律特点,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热情、欢快、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充分运用多听多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音准概念.

  4、培养学生从小养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开始第一乐句运用了合唱的形式,来模仿鸽子发出的声音.因此,学唱这一句时,先让同学们观看了一段放飞哨鸽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哨鸽的声音,从而体会这一句选择合唱方式的原因.这首歌中切分节奏较多,而且还是弱起的切分节奏,比较难.在学唱前,我先带领学生拍击了这一节奏,然后再歌曲中找出这一节奏,这样既熟悉了歌曲,有熟悉了节奏.歌曲中的弱起节奏较难把握,我让同学们用拍手的方式代替休止符,从而感受弱起节奏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目标完成,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上还有待增加.在课的后半段有些同学开始走神,因此还需丰富些教学方法,从而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长城的教学反思15

  在课堂上,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还比较大,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

【长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城的教学反思04-07

《长城》教学反思06-22

《长城》教学反思06-29

长城的教学反思04-07

长城教学反思08-27

长城教学反思08-20

长城赞教学反思04-15

《长城赞》教学反思03-28

画长城教学反思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