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学计划

时间:2021-05-08 09:32:19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有关一年级教学计划汇编九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教学计划,就是在准备做教学计划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教学计划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一年级教学计划汇编九篇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能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聆听和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3、通过各种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以适合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中的艺术形象。

  2、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准确演唱有间奏穿插的歌曲。

  3、启发学生创编歌词,表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教学用具:

  钢琴(或口风琴)、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律动。(播放轻音乐《三只小猪》)学生自由地用身体语言表现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老师非常喜欢小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用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问好吧!

  “汪!汪!汪!小动物们好!”(……)

  3、引入。(播放清晨大森林的音乐,出示大树、小草、湖水的板书,四周贴满小动物的图片)师:看!我们到哪儿呢?(……)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听!这是谁来了?

  4、聆听。(播放各种描写动物的音乐)师:让我们用动作和声音模仿、表现。

  5、找一找,贴一贴。(游戏中可培养学生在群体中合作、协调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认知动所栖息的环境。)

  6、小结。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要维护生态平衡。(揭题《可爱的小动物》)

  二、学习歌曲。

  1、谈话:日常生活中你都喜爱哪些动物,会模仿它的叫声或动作吗?(学生间信息交流)

  2、猜一猜。请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猜一猜。(另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同时也是学生较喜爱激趣活动。)

  3、小动物们也有小动物的语言。(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

  小鸡说话唧唧唧,小鸭说话嘎嘎嘎。(揭题《动物说话》)

  4、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聆听歌曲《动物说话》的演唱,看教师做动作拍手、晃头,想一想:为什么老师在这儿

  拍手、晃头?(通过律动认识歌曲中穿插的间奏。)

  5、唱一唱,拍一拍。老师唱,请同学们随音乐拍出间奏。

  6、演双簧。请一位同学们随老师的演唱做口型,表演。

  7、学生随教师的琴声边唱边做动作。(演唱第二段,让学生创编间奏的动作)

  8、说:我们还有许多喜爱的小动物,也要加入我们的演唱,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呢?(指导学生创编歌词)

  9、为新加入的小动物编动作演唱。

  10、小木鱼也想参加我们的演唱会,谁来敲小它为我们伴奏。敲一敲,比较一下应怎样敲木鱼。

  11、小鸡说话唧唧唧,小鸭说话嘎嘎嘎。哪你怎样演唱出你很爱小动物的心情呢?谁的表情好我就来学谁。

  三、教师小结。

  你们演唱的小动物真可爱,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要爱护它。刚才小熊猫请小鸟捎信赖要我们去玩了。想去吗?(想)好!准备出发……(播放管弦乐《快乐的小熊猫》)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2

  一、本册教材分析:

  (一)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比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的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法、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第四课《小猫钓鱼》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

  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

  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问“套中1次,没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几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问“投了4次,没套中3次,套中了几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没套中几次?”列出4-3=1或4-1=3。

  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如从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事实上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数量关系。

  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就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四)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学生年龄小,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如数数、写数、分类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上课时不爱专心听讲,参与意识不强,对课堂常规和一些组织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倾听、交流、阅读、书写的交流技能。

  三、本册教材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到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体会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的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20以内比10大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逐步地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现实的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有所体验,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会填补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生1: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生2: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生3: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

  7.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8.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

  ⑴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

  ⑵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措施:

  1.数学教学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

  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

  4.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写作业,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

  5、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丰富课程资源。

  6、改革评价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

  (1)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

  (2)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

  (3)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

  (4)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的,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3

  一、总体目标

  1、让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的自然与环境,感受学校的美丽与可爱,产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操,奠定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组织形式

  充分体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原则,以书法、绘画、摄影、设计、环保、参观等活动形式上好校本教材,组织校本活动;结合学科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也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个人活动或班级活动。

  三、时间、内容、课时安排

  周次 内容 课时 备注

  1 大自然的一角(自然室) 1

  2 知识的天窗(图书室) 1

  3 与好书交朋友(阅览室) 1

  4 五颜六色的天地(美术室)1

  5 我是小学生 1

  6 身高与健康 1

  7 保护耳朵 1

  8 不要随地吐痰 1

  9 五讲四美三热爱 1

  11 接种疫苗 1

  13 预防红眼病 1

  14 预防龋齿 1

  15 洗澡的卫生要求 1

  16 学校里的安全 1

  17 注意莫触电 1

  18 预防煤气中毒 1

  19 体育与健康 1

  四、评价方式

  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4

  一、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7人。本班学生写字握笔方法,写字习惯不好,写字时坐不端正,爱说话,对于笔顺间架结构等掌握不好。

  二、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写字教学也已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写字教育是实施教育的一个方面,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可以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一手好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各种美的享受。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更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品的习惯,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2、学生在识字的基础进一步了解汉字笔画、偏旁、结构的特点,初步掌握了解汉字的书写方法。

  3、通过学习,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

  四、具体措施

  1、观察联想,活化字形,感知字形美。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指导观察时,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比较观察,示范演示,体会书写美。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相对某一个人来说,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领会,悉心模仿笔画运笔,熟练掌握笔顺规则,体会汉字的造型美。

  3、严格训练,培养习惯,发展个性美。

  (1)、练字要严格要求。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写字前,教师指导学生削好铅笔,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指导执笔方法。练习时,教师巡视,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书写时,教师要适时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其长短如何,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教师在课堂上要反复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要认真书写,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训练要有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4、激励评价,鼓励进取,展开竞赛。

  表现欲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我们采用板演、用实物投影仪等手段展示学生习作。课后,我们在教室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上

  榜次数多。这样的竞赛虽无物质鼓励,但同学们依旧兴致高昂,有时因没有上榜,会嘀咕半天,眼中流露出的尽是悔恨,这些足以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可贵的上进心。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入学已经有一学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

  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彰显我们中国的甲骨文。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的认知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刚接触英语半学期,学习兴趣很浓,接受能力、模仿能力很强,学习习惯初步养成,但由于年龄的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本学期,还有待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教学目的、任务: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培养学生纯正的语音、语调;

  3、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事情,自己也能发号简单的指令;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5、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能说简单的英文歌谣;

  6、能看图说出单词,听到单词说出物品;

  7、初步了解外国文化习俗。

  三、教材重点、难点:

  1、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事情,自己也能发号简单的指令;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3、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能说简单的英文歌谣;

  4、能看图说出单词,听到单词说出物品。

  四、主要措施:

  1、运用直观教学法:如借助图片、实物;

  2、运用电教媒体。

  五、个人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二周:Module1

  第三—四周:Module2

  第五—六周:Module3

  第七—八周:Module4

  第九—十周:Module5

  第十一十二周:Module6

  第十三十四周:Lesson7

  第十五十六周:Module8

  第十七十八周:Module9

  第十九周:Module10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一体化,社会对人才要求:年青化、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尤中国加入WTO后,English get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oderm society。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响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主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着重培养学生英语基础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能力,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英语语言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原则

  以听为首,以听助说,听说整合,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废止“聋哑英语”。教师全情参与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高质量的上好每一堂英语课,使知识、技能、兴趣、音乐、情感、享受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激发潜能。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共 人,是整个年级中学生最多的一个年级,学生上课时的控制能力差和思想注意力不集中,且学生刚接触学习英语,对英语学习没有基础,所以教学难度很大。少数学生在学前班学过一点,但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英语的语境。

  四、教材分析

  此套教材New Stand English,全书共分13个模块(Module)。每个模块分三个单元(Unit),第一单元呈现本模块所要学习的语言内容,第二和第三单元提供若干任务型(Task-based)练习,包括歌谣和小诗。

  通过对歌谣和小诗的学习,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第二是提高发音的正确性;第三通过这些英语国家儿童所熟知的歌谣,介绍一定的西方文化。其中的一些不常用单词,不要求学生在歌谣之外使用。

  本册书考虑到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特设计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句,主要有以下内容:问候并回应;询问姓名、年龄、地点、物品等,并给予回答;数字1-12;谈论人、物品、地点、动物;表达自己的喜好等。课文中所有内容都是依据语用、语境和语义相结合的原则而呈现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应积极参与到老师特设的语用和语境中,掌握语句和词语的基本语义,逐步获得最基本的运用英语的能力。

  五、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听懂、会说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并能在情境中运用。

  2、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生词的读音、书写及中文意思。

  3、通过歌曲、游戏、歌谣、游戏、制作等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措施

  1、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认真备好每节课,精心设计教案。

  2、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有讲有练,精讲精练,有动有静,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4、实行开放式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交流中提高英语交际水平,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5、训练和提高学生能听懂一些日常生活对话,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

  七、教改设想

  1、应用英语教学活动研究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探讨英语教学最佳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进度

  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学习英语,对英语有一段认识的过渡时期,所授内容不宜太多、太快,授完一定的内容后,必须进行巩固练习;而此套教材内容涉及多且广(全书13个模块(Module),每个模块分三个单元),所以每个模块(Module)需3至4个课时,又一周只有两节英语课,因此本期教完第八模块(Module 8 Animals),其余的下个学期继续。

  周 次 内 容

  1-2周 Hello!

  3-4周 My

  name is Panpan.

  5-6周 Introductions.

  7-8周 Colours.

  9-10周 Classroom.

  11-12周 Numbers 6-10.

  13-14周 Schoolbag.

  15-16周 Animals.

  17周 Rivision and text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8

  本学期仍以学校校本课程为依托,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以学生心灵成长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实施阅读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些活泼可爱、健康向上的孩子们刚开始小学生活,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兴趣爱好,诚实守信、尊敬长辈、爱护花草等生活习惯,培养安全意识。

  3、营造吟诵儿歌、童谣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会赏析、吟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儿歌。

  5、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儿歌的感受,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培养学习儿歌的乐趣和愿望。

  三、教学措施。

  1、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节俭及爱卫生的好品德。

  2、将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3、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引领学生从读诗、背诗、赏诗中培养读书兴趣。

  此外,还要结合本班实际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富于童趣。

  四、教学进度附下表:

  教学进度表

  一、二、三周:讲文明,懂礼貌

  四、五、六周:诚实的孩子人人爱

  七、八周:我是家庭小主人

  九、十周:爱父母,尊长辈

  十一、十二周:课间活动守秩序

  十三、十四周:专心听讲

  十五、十六周:爱护花草树木

  十七、十八周: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一年级教学计划 篇9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方面还很幼稚,有待加强。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向学生介绍我们的介休文化,通过对这些介休风俗的了解,增强对介休文化的热爱,对介休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包括《爱我介休》的文化篇、名人篇、风景篇、风俗篇、特产篇五部分内容。

  三、教材分析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编教学讲义,教学内容以“了解介休”“爱我介休”为主题,引导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介休的古文化、认识了解出自介休的名人及事迹、了解介休的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

  四、教学目标

  1、学习介休的古文化、认识了解出自介休的名人及事迹、了解介休的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

  2、通过学生诵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对介休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介休的情怀。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介休的情怀。

  2、了解介休的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课件、录音机等引导学生置疑问难,学习新知。

  2、改变常规教学模式,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互助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4、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带领学生亲自实践,体验乐趣。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次介休历史沿革、孝文化、水文化

  第二次瓷文化、古堡文化及晋商文化

  第三次介子推、郭泰

  第四次文彦博、介休历代名人简介

  第五次介休绵山、张壁古堡

  第六次介休后土庙、其他风景名胜简介

  第七次风俗篇的“醋仙”王来福——认干亲

  第八次风俗篇的兜肚肚——清明节的习俗

  第九次特产篇的贯陷糖、洪山陶瓷

  第十次特产篇的银条菜、介休鹿茸、义安老黄酒

【有关一年级教学计划汇编九篇】相关文章:

有关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汇编6篇02-16

有关一年级教学计划范文汇编五篇02-14

有关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汇编八篇02-09

有关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汇编八篇02-26

有关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汇编9篇02-19

一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汇编五篇02-25

一年级教学计划范文汇编九篇02-26

一年级教学计划范文汇编六篇02-05

有关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模板7篇02-16

有关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汇总五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