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07 17:01:31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必备】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总7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总7篇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新知识点: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3、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材分析

  1.关于学习本单元的一些背景知识。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过程中,以前所学的小数意义、性质和小数的有关计算,也是本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材根据工农业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需要,根据分数、百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为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原则,安排了“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应用”三部分内容。其间还根据实际需要,介绍了“成数”、“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体现了所学籍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

  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它的分母固定为100,所以具有便于比较的特点。常用它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这说明百分数只表示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而不表示具体数,这就是它与一般分数比较所表现的特殊性。百分率在实际应用中又有其特定的名称,觉的有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等,新教材根据实际需要,还充实了折扣、利息、保险金的计算等内容,使这部分教材的学习更贴近生活,更密切地联系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本册的重点之一。

  2.与学习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百分数意义的教学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引入的,而且它又是贯穿于本单元教学始终的主线,应充分予以重视。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更是与分数、小数的意义、性质及整数、小数的有关计算紧密相联,教学前应切实打好基础。

  时间安排:8课时,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完成。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3、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4、初步树立矛盾转化的的观点,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措施:

  1、多举一些生产、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认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2、切实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3、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为分数、小数进行,所以它们之间的互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方法,还要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4、注意从已有知识出发,利用知识的迁移和扩展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无论是在题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上都与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在此基础上类推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方法,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

  课时安排: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

  3、百分数的应用……………………………………………………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调查利率,计算利息……………………………………………1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你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

  25oC,10oC,零下10oC,零下30oC。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2

  .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

  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①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②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①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

  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

  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②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

  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习

  课本

  p18:1~4。

  4.小资料:

  世界各国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如1484年法国数学家曾得到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但他不承认它,说负数是荒谬的数。

  1545年卡尔丹承认方程中可以有负根,但认为它是“假数”。直到1831年还有数学家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还特意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父亲56岁,他儿子29岁,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通过列方程解得x=―2,他认为这个结果是荒唐的,他不懂得x=―2正是说明两年前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

  5.例题:

  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甲:向前走2步

  乙:2

  甲:向后走3步

  乙:―3

  甲:―4

  乙:向后走4步

  甲:

  乙:原地不动

  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6.巩固练习:

  ①―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

  如果零上5度记作5°C,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 10m,那么― 3m 表示;

  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米(即低于海平面11034米)。比海平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比海平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正数都带有“ + ”号

  B .不带“ + ”号的数都是负数

  C .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 .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数学测验班平均分 80 分,小华 85 分,高出平均分 5 分记作 +5 ,小松 78 分,记作 。

  ④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 2m 表示 , 表示 。

  ⑤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 10 ± 0.05 (单位 mm ),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 10mm ,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 ,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

  三、课堂小结:

  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的目的,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1、2)班共77人,其中男生41人,女生36人。上期两个班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一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有较大改进,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少数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最后一期,对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耐心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章,分别是:解直角三角形、简单事件的概率、圆、投影与三视图。这些内容都是初中代数、几何及概率统计中的重要内容,起作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又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本学期的新内容只剩两章:圆和投影与三视图。圆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投影与三视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与定理。

  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教学难点。

  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四大块”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的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4、预期目标:合格率100% 优秀率30% 平均分105分。

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一(5)班数学教学工作。本班学生有54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正确找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会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对坐标方法进行简单的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

  了解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和角,能进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计算。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方程(组)的解等基本概念,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及其在解方程(组)中的作用。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经历和体会解方程中转化的过程与思想,了解解方程(组)解法的一般步骤,并能灵活运用。

  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解法——消元法,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掌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1

  3.1—3.7

  5.1相交线

  2

  3.10—3.14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3

  3.17—3.21

  5.3平行线的性质5.4平移

  4

  3.24—3.28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

  5

  3.31—4.4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6

  4.7—4.11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

  4.14—4.18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

  4.21—4.25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8

  4.28—4.30

  7.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9

  5.1---5.7

  5.1黄金周

  10

  5.8—5.16

  7.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1

  5.19—5.23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

  12

  5.26—5.30

  半期考试

  13

  6.2—6.6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14

  6.9—6.13

  8.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法

  15

  6.16—6.20

  8.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6

  6.23—6.27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

  17

  6.30—7.4

  9.1不等式9.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18

  7.7—7.11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9

  7.14—7.18

  小结复习与单元测试

  20

  总复习与学期测试

  四、奋斗目标

  本学期末达到学校要求的目标,进入本校同年级同学科前五分之三。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真研究教材,体会新课标理念,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同时让学生认真学习。

  2、通过介绍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趣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享发现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4、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和多种途径探求问题的解决方式。

  5、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7、进行分层教育的探索,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从这些学生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来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概念的理解过于肤浅,运用也欠灵活,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字和题目,作图不用直尺等,还有极个别学生学习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确定位置;三角形;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均数;总复习和三个综合与实践(制订乡村旅游计划;防灾小常识;我们长高了),其中四则混合运算;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小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四十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安排

  一、四则混合运算………………………………………………………………………………4课时

  二、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8课时

  综合与实践:制订乡村旅游计划………………………………………………………………2课时

  三、确定位置……………………………………………………………………………………5课时

  四、三角形………………………………………………………………………………………6课时

  五、小数…………………………………………………………………………………………10课时

  综合与实践:防灾小常识………………………………………………………………………1课时

  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八、平均数………………………………………………………………………………………8课时

  综合与实践:我们长高了………………………………………………………………………2课时

  九、总复习………………………………………………………………………………………5课时

  综合练习课………………………………………………………………………………………8课时

数学教学计划 篇6

  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掌握教学有效知识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抓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为重点,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继续执行“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目标: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讨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注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与讲授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体现生本思想。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得轻松。3.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三、主要措施:

  1、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教材往往呈现一些基本现象和事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另外,对教材所呈现的一些知识点,也需要教师进行归类处理,确定重难点。2、活化例题,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活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例题转换成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自己无关,因此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即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3、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

数学教学计划 篇7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乘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课时安排: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必备】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总7篇】相关文章:

【必备】小学生数学日记模板汇总六篇12-27

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汇总5篇02-05

【必备】教学计划模板锦集五篇01-08

【必备】学期教学计划范文汇总9篇01-08

【实用】教学计划模板汇总7篇01-06

有关教学计划模板汇总5篇02-05

【必备】小学生数学日记模板八篇01-04

小学趣味数学教学计划01-21

【必备】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四篇01-13

【必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