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1-10-06 16:51:23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十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十篇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教学内容

  分析 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13—14页,例3、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瓶子、剪子、圆柱的模型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由于概念抽象,知识难懂,易使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甚至越听越迷糊。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w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π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给出数据:高10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上节课已经学习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初步知识,但没有细致研究侧面展开长方形与圆柱高及底面的关系。在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研究。

  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因为刚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出现种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小组观察讨论: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侧面展开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理解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后,在老师引导下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并试着推导和理解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计算表面积。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四、抽象概括,提炼升华

  4、教师出示例题4:一顶厨师帽,高 28cm,帽顶直径 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这道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觉得该怎样求?

  要计算做这个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我们可以用求解圆柱体面积的方法得到,那么,应该分哪几步?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五、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分组讨论:是求圆柱形的表面积,但是需要少算一个底面的面积)

  独立完成。

  做完后,集体订正。

  理解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几种情况:有时需要计算三个面,有时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和侧面的面积。

  要视情况而定。

  完成练习。

  巩固所学。

  作业设计(可附页)

  一、 填空题

  1.用一张长4.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它的侧面积是()。

  2.用一张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

  3.直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分米,高1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平方分米。(π取3.14)。

  二、 应用题

  1.用一张长 2.5米,宽 1.5米的铁皮做一个圆柱形烟筒,这个烟筒的侧面积是多少?(接口处忽略不计)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30厘米,做这个水桶大约需用多少铁皮?(π取3.14。得数保留整数)

  个人调整意见

  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长 ×宽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 2∏r ×h

  圆柱的表面积

  长方形 长 宽

  圆柱侧面底面 周长 高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高三第二学期,开始面临着高考,这一学期的教学显得尤为的重要,数学教学更是要好详细的计划,才能应对好高考,下面是高三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模板,来看看是怎么制定的吧!

  一、 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所有内容: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数学的通性通法,即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我们把握的数学对象的基本性质,处理数学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使数学学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研究《考试说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全面复习。把握课本是关键,夯实基础是我们重要工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我们目标。

高三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spanhttps://p.9136.com/1l/l/allimg/<p>  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既要关心《课程标准》中调整的内容及变化的要求,又要重视今年数学不同版本《考试说明》的比较。结合上一年的新课改区高考数学评价报告,对《课程标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探求命题的变化规律。</p><p>  <strong>二、学情分析:</strong></p><p>  我今年教授两个班的数学:(17)班和(18)班,经过与同组的其他老师商讨后,打算第一轮 XX年2月底;第二轮 从XX年2月底至5月上旬结束;第三轮 从XX年5月上旬至5月底结束。</p><p>  <strong>三、具体措施</strong></p><p>  <strong>(一)同备课组老师之间加强研究</strong></p><p>  1、研究《课程标准》、参照周边省份XX年《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教学要求。</p><p>  2、研究高中数学教材。处理好几种关系:课标、考纲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p><p>  3、研究XX年新课程地区高考试题,把握考试趋势。特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海南、宁夏等课改地区的试卷。</p><p>  4、研究高考信息,关注考试动向。及时了解09高考动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p><p>  5、研究本校数学教学情况、尤其是本届高三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复习教学计划。</p><p>  <strong>(二)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建立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strong></p><p>  课本是考试内容的载体,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智能的生长点,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p><p>  <strong>(三)提升能力,适度创新</strong></p><p>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和永恒主题。教育部已明确指出高考从“以知识立意命题”转向“以能力立意命题”。</p><p>  <strong>(四)强化数学思想方法</strong></p><p>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最高层次上的概括提炼,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能够迁移且广泛应用于相关科学和社会生活。在复习备考中,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每一套试题中去,任何一道精心编拟的数学试题,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注意渗透,适时讲解、反复强调,学生会深入于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考试时才会思如泉涌、驾轻就熟,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因此在进入高三复习时就需不断利用这些思想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而并非只在高三复习将结束时去讲一两个专题了事。</p><p>  (五)强化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质量</p><p>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p><p>  <strong>(六)认真总结每一次测试的得失,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strong></p><p>  试卷讲评要有科学性、针对性、辐射性。讲评不是简单的公布正确答案,一是帮学生分析探求解题思路,二是分析错误原因,吸取教训,三是适当变通、联想、拓展、延伸,以例及类,探求规律。还可横向比较,与其他班级比较,寻找个人教学的薄弱环节。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组题进行强化训练,抓基础题,得到基础分对大部分学校而言就是高考成功,这已是不争的共识。</p><p>  <strong>四、教学要求:</strong></p><p>  第二轮 专题过关,对于高考数学的复习,应在一轮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专题复习,更能提高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不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需配合着专题的学习,提高学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换元”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选择、填空的特色,学习一些解题的特殊技巧、方法,以提高在高考考试中的对时间的掌控力。第三轮 综合模拟,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为了增强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应试功能,做一定量的高考模拟试题是必须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p><p>  1、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巩固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p><p>  2、检查复习的知识疏漏点和解题易错点,探索解题的规律。</p><p>  3、检验知识网络的生成过程。</p><p>  4、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颖的模拟试题时的工具性。</p><p>  <strong>五、在有序做好复习工作的同时注意一下几点:</strong></p><p>  (1)从班级实际出发,我要帮助学生切实做到对基础训练限时完成,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严格答题的规范化,如小括号、中括号等,特别是对那些书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学生要加强指导,确保基本得分。</p><p>  (2)在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上做好指导工作,如心理问题的疏导,考试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p><p>  (3)与备课组其他老师保持统一,对内协作,对外竞争。自己多做研究工作,如仔细研读订阅的杂志,研究典型试题,把握高考走势。</p><p>  (4)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p><p>  (5)课内面向大多数同学,课外抓好优等生和边缘生,尤其是边缘生。班级是一个集体,我们的目标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p><p>  (6)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学习和实践我校总结推出的“2 2 1”模式。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一点天份,更要勤奋。</p><p>  (7)教研组团队合作</p><p>  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博采众长,对工作是很有利的。校长一直强调团队精神,所以我们要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合作也是我校的优良传统。我们几位老师准备做到一盘棋的思想,有问题一起分析解决,复习资料要共享。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p><p>  (8)平等对待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宗旨是教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都很优秀,但肯定每一位都有进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力争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出“勤、实、悟、活”的学风。</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3</h2>
<p>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带两个班数学,一班28人,二班28人,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高,其中一班在上学期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质量监测中成绩名列前茅,二班的成绩较低一些,但也居全市前列。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基础较差!学习散慢,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也不好。像宁浩、王鹏、马平等。其中张家旺、马鑫、马凯玉、罗依杰这些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思维灵活,对待问题常常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也有个别同学如:一班的王潇、王苗、宗文丽等这几个同学,其理解能力稍差,做题的速度也慢,加之在家里娇生惯养,稍对他们严厉些,就找借口不到学校。学习成绩只能在及格的边缘徘徊,学习习惯还未形成。</p><p>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这块内容中安排了两部分的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式与方程。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倍数和因数;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本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中用了四个单元,分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升与毫升;第二部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三部分: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方块图形到条形图、由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逐步安排用单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分别是“美妙的杯琴”、“我们去春游”、“图案的欣赏与设计”、“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p><p>  <strong>三、教学目标要求</strong></p><p>  1、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p><p>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p><p>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p><p>  4、使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p><p>  5、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p><p>  6、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p><p>  7、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p><p>  8、使学生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p><p>  9、使学生经历探索数(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p><p>  10、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p><p>  1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只管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p><p>  12、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p><p>  13、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简化形如“ax±bx”的式子。</p><p> <strong> 四、教学措施</strong></p><p>  1 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p><p>  2 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p><p>  3 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p><p>  4 重视过程,激励参与数学教学要反对“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特别是看学生有无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也不该经常以优秀学生的理解来代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p><p>  5 承认差异,注意教法,面向全体。教学不能无视差异,搞一刀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能逐步缩小。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不同层次,并针对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注意照顾中差生,使中差生能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课堂练习时,要注意对中差生辅导。对优秀生也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才能设计一些“聪明题”、“多练题”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的方法,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p><p>  6 善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以热切的激励,发挥学生的激励功能,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优秀反馈信息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以明确的导向,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巧用、善用主人语言,理解尊重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p><p>  四、奋斗目标力争让现有成绩稳定下来,争取在市级和中心小学级质量监测中进入奖励名次。</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4</h2>
<p>  <strong>一、学生情况分析</strong></p><p>  二年级共有学生35人。通过上学期的数学教学,我们能懂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大家共同交流的情况下学的更加有趣,从课堂人数少到多,从而中点增加了教学无形中的一种资源那就是人数增多,这是与原来的优势,优势在于可以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在共同的交流中学好本学期的知识,是每一位学生快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p><p>  <strong>二、教学内容</strong></p><p>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化、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总复习。</p><p>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是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p>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千克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和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p><p>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p><p>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快,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p><p>  <strong>三、教学目标</strong></p><p>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p><p>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p><p>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p><p>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p><p>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p><p>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p><p>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p><p>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p><p>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的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p><p>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p><p>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p><p>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p><p>  <strong>四、教材的编写特点</strong></p><p>  这册实验教材的编写,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辑。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任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p><p>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p><p>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p><p>  3、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p><p>  4、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5</h2>
<p>  <strong>一、学生情况分析</strong></p><p>  上学期本班有学生48人,这学期转出2人,转进一人,共47人,其中更读生13人,正式生34人。</p><p>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上个学期的期末测试中,最高分100分,最低分69分,其中算术题和看图列式的失分率较高,因此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p><p>  <strong>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strong></p><p>  (一)数与代数</p><p>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p><p>  2、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p><p>  3、第六单元《购物》。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p><p>  (二)空间与图形</p><p>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p><p>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p><p>  (三)统计与概率</p><p>  1、第八单元《统计》。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样进行交流。</p><p>  (四)实践活动</p><p>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员”,“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p><p>  <strong>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strong></p><p>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p><p>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p><p>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p><p>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p><p>  (2)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p><p>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p><p>  2、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法</p><p>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p><p>  (2)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发展估算意识和技能。</p><p>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p><p>  (4)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p><p>  (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p><p>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p><p>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p><p>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p><p>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p><p>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p><p>  (三)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注重通过调查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p><p>  (三)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p><p>  <strong>四、教学措施</strong></p><p>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p><p>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p><p>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p><p>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6</h2>
<p><strong>  一、教学内容</strong></p><p>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乘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运算定律简单的运用。</p><p><strong>  二、教学目标</strong></p><p>  1.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p><p>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和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p><p>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计划: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p><p>  真正体验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折射数学。</p><p><strong>  三、教学重难点:</strong></p><p>  1.熟练掌握五大运算定律;</p><p>  2.熟练运用五大运算定律。</p><p><strong>  四、单元教学措施</strong></p><p>  1.利用感性认识,促进学习迁移。</p><p>  2.加强生活联系,促进知识内化。</p><p><strong>  五、课时安排</strong></p><p>  第一课时加法的运算定律</p><p>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p><p>  第三课时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p><p>  第四课时乘法分配律</p><p>  第五课时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p><p>  第六课时简便计算(一)</p><p>  第七课时练习课</p><p>  第八课时简便计算(二)</p><p>  第九课时简便计算(三)</p><p>  第十课时练习课</p><p>  第十一课时营养午餐</p><p><strong>  六、单元知识结构</strong></p><p>  第一课时例1、做一做、例2、练习五1--3[P27、28、29、P31]</p><p>  第二课时例3、练习五4--7、你知道吗?[P30、31、32]</p><p>  第三课时例1、例2、做一做、练习六1、2[P33、P34、P35、P37]</p><p>  第四课时例3、做一做、练习六5、6[P36、P38]</p><p>  第五课时练习六3、4、7、8、9[P37、P38]</p><p>  第六课时例1、做一做、练习七1、2、3、4、5[P39、P41、P42]</p><p>  第七课时例2、练习七6、7、8、思考题[P40、P42]</p><p>  第八课时例3、练习八1、2、3[P43、46]</p><p>  第九课时例4、练习八4、5、6[P44、46、P47]</p><p>  第十课时例5、练习八6、7、8、思考题[P45、P47]</p><p>  第十一课时营养午餐[P48、P49]</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7</h2>
<p>  <strong>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strong></p><p>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共有学生26人。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两班的合格率和优秀率。</p><p>  <strong>二、教材分析</strong></p><p>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四个部分。</p><p>  (一)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p><p>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的知识在本册乃至于整个小学阶段中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的应用题主要是复习已学过的两、三步应用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为下一单元学习新的应用题作准备。</p><p>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难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关键:小数点的处理。</p><p>  (二)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p><p>  本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掌握整数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提高。应用题前一部分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范围,后一部分是教学以反应两个物体运动为内容的一些行程应用题。</p><p>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进行计算;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p><p>  (三)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p><p>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是今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面积的基础。</p><p>  这单元的教学重点: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难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p><p>  (四) 简易方程</p><p>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简易方程和方程解应用题等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良好基础。</p><p>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难点: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p><p>  <strong>三、教学目的要求</strong></p><p>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口算。</p><p>  2、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四步)。</p><p>  3、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以及相遇的行程问题,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p><p>  4、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p><p>  5、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p><p>  6、使学生在掌握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列方程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p><p>  7、进步培养学生检验地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8</h2>
<p>  <strong>第一单元</strong></p><p>  <strong>教学内容:位置和方向</strong></p><p>  <strong>教材分析:</strong></p><p>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偏向的知识已经累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写物体的相对于位置。</p><p>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并了解简单的路线图。</p><p>  <strong>教学目的:</strong></p><p>  1.通过实际的数学运动,培育学生辨识偏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p><p>  2.结合具体情境,使生学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东、南、西或北)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p><p>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写行走的线路。</p><p>  <strong>教学重点:</strong></p><p>  使学生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偏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东、南、西或北)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p><p>  <strong>教学难点:</strong></p><p>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偏向辨识其它的七个偏向,并能描写物体地点的偏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写行走的线路。</p><p>  课时安排:五课时</p><p>  <strong>第二单元</strong></p><p>  <strong>教学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strong></p><p>  <strong>教材分析:</strong></p><p>  <strong>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具体编排如下:</strong></p><p>  1、二年级下学期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p><p>  2、三年级下学期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p><p>  3、四年级上学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p><p>  <strong>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strong></p><p>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p><p>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p><p>  <strong>教学目标:</strong></p><p>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p><p>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p><p>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p><p>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p><p>  <strong>教学重点:</strong></p><p>  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p><p>  <strong>教学难点:</strong></p><p>  使学生会口算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整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习惯。</p><p>  课时安排:17课时</p><p>  第三单元</p><p>  教学内容:统计</p><p>  <strong>教材分析:</strong></p><p>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里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p><p>  教学目标:</p><p>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p><p>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p><p>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p><p>  <strong>教学重点:</strong></p><p>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p><p>  2、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平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p><p>  <strong>教学难点:</strong></p><p>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p><p>  <strong>课时安排:</strong></p><p>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p><p>  2、求平均数2课时</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9</h2>
<p>  <strong>一、情况分析</strong></p><p>  中班幼儿的年龄大约在4岁左右,本学期仍有一部分是新生,没有上过幼儿园,他们一直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因此他们在数学的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及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以上情况,本学期将对幼儿有针对的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形象进行初步的逻辑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我们将关注班里所有幼儿的发展,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p><p>  <strong>二、教育目标:</strong></p><p>  1、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p><p>  2、学习目测树群,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势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数量。</p><p>  3、认识长方形、梯形、椭圆形。</p><p>  4、学习用各种几何体进行拼搭和建造活动。</p><p>  5、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p><p>  6、学习按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p><p>  7、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逐步建立等量观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p><p>  8、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习正确运用这些时间词汇。</p><p>  9、学习区分和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学习区分和说出物体之间的上下、前后位置关系;学习按指定方向运动。</p><p>  10、幼儿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量的差异、物体的形状,以及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p><p>  <strong>三、具体措施:</strong></p><p>  1.教师根据数学计划按时开展数学活动。</p><p>  2.为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操作,探索。</p><p>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数学知识。</p><p>  4.结合游戏活动,操作,巩固数学知识。</p><p>  5.结合操作卡片,帮助幼儿学习上,理解数学知识。</p><p>  6.家长配合教师,共同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数学知识。</p><p>  <strong>四,教学进度安排表:</strong></p><h2>数学教学计划 篇10</h2>
<p>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p><p>  一、考情分析</p><p>  高考命题是以《考试说明》为依据的,高三数学复习是要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的,但是,《考试说明》可能要等到下一学期中途才能出台。高三复习工作是等不得的。9月4日下午在教研室主持召开的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上,也没能有一个明确的复习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各位授课教师结合12届周边省份如山东、江苏、海南、上海等省市高考试题、对照题型示例,仔细揣摩,去研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的具体落脚点,把握试题改革的新趋势。为了使本届高三数学的复习工作更加有效,在内容取舍上,应以考试内容为准,不随意扩充、拓宽和加深;注意各知识点的难度控制。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本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复习计划。</p><p>  二、学情分析</p><p>  我今年教授三个班的数学教学,原来带两个理科班:(21)班和(22)班,进入高三以后,本届学生是第一届课改生,在高一、高二阶段,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思想认识都不到位,学习抓得不紧,尤其课时不足,只重进度不重效果,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掌握不好,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不足。并且,学生的知识回生太快,有明显优势的学生较少,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不强.还有不少数学是缺腿的优生。</p><p>  经过与同组的其他老师商讨后,我打算分三个阶段来完成13届高三数学的复习工作。</p><p>  首先,理科班在暑期补课期间到九月末完成高三选修2-3及选修2-2第二章定积分部分、合情推理中的数学归纳法等内容的教学。然后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文科班同学九月份开学后直接进入高三第一轮</p><p>  复习:</p><p>  根据往届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届学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p><p>  1、只跟不走</p><p>  部分学生认为高考复习就是把高中的数学课的内容再重新上一遍,所以,同样只要上课听牢,作业做好就可以了。虽然复习课堂上听的很认真,作业做的也很认真,但从来没有去想听了什么,做了什么,自然提高不大,碰到新情景的问题时有解决不了。我们认为主动是学习成绩提高的保证。外因可起重要作用,但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学生主动起来,对每一堂课都有一种需求的心态走进来,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复习中不只是跟在后面,而是走到前面呢?我的对策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在课前几分钟自觉地对本堂课的要点进行梳理的习惯,或者把本堂课的要点梳理设计成练习,课前发给他们,或者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让他们去回顾、思考,可以说课前对基础知识的梳理与强化是学习的生命。</p><p>  2、只看不写</p><p>  一些基础相对较好或思维较快但比较粗糙的同学,往往眼高手低,喜欢看看题目,稍微动动笔,答案一写了事。尤其我们(22)班学生多数有这个毛病。加强分析思考,这本身是件好事,但过了头,就成了坏事。平时解题只是写个简单答案,不注意解题步骤和过程的规范,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细节地方考虑不周全,考试中扣分过多,甚至碰到很熟悉的题目,考试中没了思路。所以我们的对策是同学们平时的练习和作业中必须要有完整的书写步骤,提高表达水平。高考中,只有把你的思维通过解答完整反映到卷面上,阅卷老师才有给满分的可能。</p><p>  3、只练不想</p><p>  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高考复习资料五花八门,这些同学在复习中埋头苦练,拼命做题,往往是事倍功半。我们觉得在复习中应边练边想,必要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不要搞题海战术,而要强化自我总结。学习数学离不开做题,但要精,并在做题后要认真反思、分析,总结出一些问题的规律,并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努力争取达到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收获。</p><p>  三、指导思想</p><p>  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数学的通性通法,即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我们把握的数学对象的基本性质,处理数学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使数学学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p><p>  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既要关心《课程标准》中调整的内容及变化的要求,又要重视今年数学不同版本《考试说明》的比较。结合上一年的新课改区高考数学评价报告,对《课程标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探求命题的变化规律。</p><p>  四、目标</p><p>  1、高考平均分力求达90分;2、解决优生的数学缺腿问题;3、培养尖子生突破120分.</p><p>  五、具体措施</p><p>  根据以上分析我提出第一轮教学和复习建议:</p><p>  (一)同备课组老师之间加强研究</p><p>  1、研究《课程标准》、参照周边省份20xx年《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教学要求。</p><p>  2、研究高中数学教材。处理好几种关系:课标、考纲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p><p>  3、研究12年新课程地区高考试题,把握考试趋势。特别是山东卷、全国卷、上海卷以及广东、江苏、海南、宁夏等课改地区的试卷。</p><p>  4、研究高考信息,关注考试动向。及时了解13高考动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p><p>  5、研究本校数学教学情况、尤其是本届高三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复习教学计划。</p><p>  (二)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建立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p><p>  课本是考试内容的载体,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智能的生长点,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只有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构建数学的知识网络,以不变应万变。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高考数学试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单纯背诵、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考查课本上的原题,但对高考试卷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不少高考题就是将课本题目进行引申、拓宽和变化,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无论怎样变化、创新,都是基本数学问题的组合。所以,对基本数学问题的认识,基本数学问题解法模式的研究,基本问题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理解,乃是数学复习课的重心。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基础题、中档题不需要题海,高档题题海也是不能解决的。在第一轮复习中,切忌高起点、高强度、高要求,所谓居高临下,往往投入很大,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切实抓好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最基础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是最有用的方法。在复习过程中自觉地将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融代数、三角、立几、解几于一体,进而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高效的有机认知结构。</p><p>  (三)提升能力,适度创新</p><p>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和永恒主题。教育部已明确指出高考从以知识立意命题转向以能力立意命题。新大纲提出能力是指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其中理性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数学的一种综合能力,需将思维、运算、空间想象有机结合去完成的一种复合型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中表现为:①领会题意、明确目标;②寻找解题方向和有效解题步骤;③正确推理和运算,表述解题过程。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想方法的渗透。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助于能力的提高,思想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广泛迁移的实现。实践能力在考试中表现为解答应用问题。创新是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综合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和处理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汇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p><p>  (四)强化数学思想方法</p><p>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最高层次上的概括提炼,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能够迁移且广泛应用于相关科学和社会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适用于数学全部内容的通法,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考查结合进行。只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各个阶段的复习中,要结合具体问题不失时机地运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其进行多次再现、不断深化,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的组成部分,实现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可分为三类:一是具体操作方法,如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迭代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特值法、待定系数法、同一法等;二是逻辑推理方法,如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类比法、探索法、解析法、归纳法等;三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等。</p><p>  在复习备考中,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每一套试题中去,任何一道精心编拟的数学试题,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注意渗透,适时讲解、反复强调,学生会深入于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考试时才会思如泉涌、驾轻就熟,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因此在进入高三复习时就需不断利用这些思想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而并非只在高三复习将结束时去讲一两个专题了事。</p><script>s(

【【精选】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总十篇】相关文章:

精选数学教学总结范文汇总十篇10-31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精选三篇01-15

精选教学计划范文合集十篇01-10

【精选】学期教学计划模板汇总十篇12-31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计划范文集合十篇12-25

数学生活日记范文汇总十篇01-03

关于数学教学总结范文汇总十篇11-01

小学的数学教学计划范文03-21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十篇12-20

【精选】教学计划十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