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时间:2022-03-02 09:59:08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精华】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篇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1

  一、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好奇心非常强,没有基础但兴趣浓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活跃爱说话。

  二、教材分析

  主要为电脑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的了解及基本操作,互联网的认识,画图软件的使用基础,计算器的使用和键盘的操作,信息编码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作用。

  3、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用途及使用范围。

  4、互联网的初步认识,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5、认识windows桌面,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6、设置桌面背景及窗口操作。

  7、初识画图软件。

  8、在图画中插入文字

  9、学会使用计算器。

  10、键盘的操作。

  四、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4、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

  5、尽可能地多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更多地熟悉软件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2

  一、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第一次在学校里接触计算机,抱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本学期主要是从感官上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对信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正确掌握键盘的使用,了解WINSDOS系统提供的一些窗口的使用,例如:游戏中帮助功能的使用,画图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观察、思考、联想和大胆操作,能够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信息与我们的计算机朋友。

  2、进一步学习画图软件中的工具基本使用,学会给图画添加文字标题和颜色。

  3、初步络基础知识,会用浏览器工具,快速进入指定网页,保存自己喜欢的网页。

  4、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形式:

  1、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的内容、时间以及例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2、为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生理特点,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

  (1)从学生的角度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上机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很快就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伴随着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自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享受成功的教育” 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2)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意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用实践,勇于探索。

  3、许多知识和经验也可以由学生上机实践来获取。教材中设立了“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等栏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解类旁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为了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任务及目标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4、学会输入汉字,加强指法练习。

  5、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

  难点:

  1、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3、熟练输入汉字,正确运用指法。

  四、改进教学、落实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在受教育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发展。

  (一)课前准备

  1、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课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找到“原有认知结构”与“期望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为组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要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强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对教学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教学内容、技能教学内容以及应用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材处理时,力求做到内容简明易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确定教学方法应根据单元教学实际,合理、灵活地选用讲解示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法和学法。

  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互相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及时对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形成个性化教案。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始终。

  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做好计算机房内部的局域网软硬件规划和建设。重视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源、教学软件或课件的构建,通过合作开发,形成网络学习资源,实现共享。

  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课前认真检查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环境,及时排除设备和软件故障,并认真做好教具、学具、教学媒体、教学资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课堂教学

  将市教科院“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实施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造条件,使学习过程突显主动性与独创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合作、发现、交流中学习。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意“以学定教”,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评价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处理信息、知识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

  因为家庭条件不同,孩子接触微机的程度不一样,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起点不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多级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发展。具体做法可以在设计常规内容之外,另外设计一到二个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课堂上,已经掌握了常规内容的学生就可以去学习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内容,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常规内容即可。

  4、重视技术学习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可迁移性十分明显,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突出各种应用软件间的关联使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通过积极探索,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5、重视课堂教学的检测评价

  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应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何,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

  评价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也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还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表述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进行评价时,还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另外,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精华】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精华】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篇】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02-22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集锦五篇02-24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汇总5篇03-01

【精华】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四篇02-12

【精华】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4篇02-12

【精华】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3篇02-18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01-24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合集7篇02-11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汇编7篇02-06

三年级体育上册教学计划范文03-22

【精华】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计划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篇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1

  一、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好奇心非常强,没有基础但兴趣浓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活跃爱说话。

  二、教材分析

  主要为电脑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的了解及基本操作,互联网的认识,画图软件的使用基础,计算器的使用和键盘的操作,信息编码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作用。

  3、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用途及使用范围。

  4、互联网的初步认识,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5、认识windows桌面,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6、设置桌面背景及窗口操作。

  7、初识画图软件。

  8、在图画中插入文字

  9、学会使用计算器。

  10、键盘的操作。

  四、教学评价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评价的方式应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考试、考查,评估学生的作品和竞赛的方法。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都应鼓励学生创新,使检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像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充满活力。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组织教学,认真对学生进行辅导

  2、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4、对课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

  5、尽可能地多安排上机时间,让学生更多地熟悉软件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2

  一、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第一次在学校里接触计算机,抱有很大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本学期主要是从感官上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对信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正确掌握键盘的使用,了解WINSDOS系统提供的一些窗口的使用,例如:游戏中帮助功能的使用,画图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观察、思考、联想和大胆操作,能够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信息与我们的计算机朋友。

  2、进一步学习画图软件中的工具基本使用,学会给图画添加文字标题和颜色。

  3、初步络基础知识,会用浏览器工具,快速进入指定网页,保存自己喜欢的网页。

  4、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形式:

  1、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的内容、时间以及例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2、为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生理特点,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

  (1)从学生的角度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可以上机操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很快就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伴随着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自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享受成功的教育” 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2)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注意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用实践,勇于探索。

  3、许多知识和经验也可以由学生上机实践来获取。教材中设立了“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等栏目,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解类旁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为了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课程任务及目标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4、学会输入汉字,加强指法练习。

  5、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3、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

  难点:

  1、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3、熟练输入汉字,正确运用指法。

  四、改进教学、落实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在受教育阶段尽可能多地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发展。

  (一)课前准备

  1、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课前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找到“原有认知结构”与“期望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为组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要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强的特征,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对教学单元所涉及到的知识教学内容、技能教学内容以及应用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课程指导纲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统筹安排,避免教学的随意性。

  教材处理时,力求做到内容简明易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确定教学方法应根据单元教学实际,合理、灵活地选用讲解示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法和学法。

  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互相交流教学设计方案,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及时对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补充、完善,形成个性化教案。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的实施融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始终。

  3、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做好计算机房内部的局域网软硬件规划和建设。重视教学需要的素材资源、教学软件或课件的构建,通过合作开发,形成网络学习资源,实现共享。

  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课前认真检查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环境,及时排除设备和软件故障,并认真做好教具、学具、教学媒体、教学资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课堂教学

  将市教科院“三步四环节五课型”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实施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造条件,使学习过程突显主动性与独创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合作、发现、交流中学习。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意“以学定教”,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评价等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亲历处理信息、知识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

  因为家庭条件不同,孩子接触微机的程度不一样,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起点不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多级学习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发展。具体做法可以在设计常规内容之外,另外设计一到二个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课堂上,已经掌握了常规内容的学生就可以去学习较高教学目标的内容,或与本节课目标类似的其它目标内容,或相同目标的其它活动内容,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常规内容即可。

  4、重视技术学习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可迁移性十分明显,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突出各种应用软件间的关联使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法,通过积极探索,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5、重视课堂教学的检测评价

  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应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如何,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

  评价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也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还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与表达,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表述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进行评价时,还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另外,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