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课件,课件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1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木才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所学知识,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知道了从地表到地心,可将地球分为三层,谁能说一下,着三层分别是什么?(画图揭示地球的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什么构成?(解释:岩石不是一层,而是很多层,因此构成了地层)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山的成因,并且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地震和火山一样,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2、探究过程
活动一:谈话增强对地震的认识。
师:建国以来,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发生过两次比较强烈的地震,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7.6级,共造成了24.2万人死亡。还有一次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它就是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0级,造成了6922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前一段时间,同学们肯定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消息,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画面吗?
师:从刚才的数据和同学们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关于地震的成因,同学们来大胆的猜一猜,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到底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毛巾,这些毛巾漂亮吗?用毛巾可以来干什么?动手玩一玩。
师:好玩吗?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毛巾来做一个实验如何?
师:把毛巾叠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毛巾两头,用力向中间挤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叠了一层,有的同学叠了很多层,你认为怎样叠更合适?(交流)
师:对呀!正像这位同学说的,地壳中的岩层有很多层,所以应该多叠几层,再来玩玩试试,看你观察到了什么?
师:交流,(毛巾有的地方凹下去,有的地方凸起来)那么为什么毛巾会变形呢?在这个实验中,叠起来的毛巾相当与地壳中的什么?
讲解:实际地壳中的岩层像毛巾一样,也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当岩层受到压力时,它也会发生变形。
讲解:当岩层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来做一个实验,让我们从毛巾中抽出一层地壳,(教师故意从毛巾中抽出一根木棍),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棍,要注意安全,用力,木棍有什么变化?松手后,你发现了什么?再继续用力,你听到了什么?你的手又感觉到了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木棍相当于什么?木棍是一开始就会断裂吗?什么时候才会断裂呢?
讲解:对,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迅速的断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形成了地震。谁能根据刚才我们做过的实验,来说一下,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学生交流。
讲解: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地震的成因,课本也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了地震的成因,下面让我们来一个记忆大比拼,看谁能够记住它。
检查交流
活动三:如何防震。
讲解:地震发生的突然又迅速,破坏力很大,加之地震发生的频率很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频率高达500万次,但这些地震有些因为震级不高,有些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今年10月5日和6日就在新疆乌恰县和西藏当雄发生了里氏6.5级的地震,因此掌握一定的避震常识就显得犹为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地点:野外、家里、学校,同位两人任选一个地点,假如你就在这个地点,又恰巧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商量出避震小策略。
学生商量交流
教师小结:野外:①躲到开阔的地方(沟底)。
②避开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高大的危险物。
家里:①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
②躲到炕沿下、家具下;墙角等形成三角的地方。
③时间来得及要关闭电源、气源。
上课时:抱头,躲在课桌下或及时有序的撤出。
操场上:原地不动,蹲下,抱头并避开危险物。
3、回顾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仔细查阅关于地震的资料,了解地震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2、从读中感悟,从对比中体会地震中父与子的伟大。
3、在创设的“记者采访“活动中,学生恰当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震的图片、资料(学生异常积极,查找的资料有十几本之多,特别是孙中恺、邢中浩从网上下栽了智利大地震等的图片。文字,用磁盘拷贝了带来。)。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选择印发,做到资源共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灾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点击画面,出示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2、观看动画
上世纪89年,美国洛杉机一带发生一场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30万人受到伤害。那是怎样的灾难哪?
3、说议:看到满地狼籍,满眼废墟,你想说点什么吗?
二、展开对话感受形象
(一)师生对话
过渡:地震太可怕了!震后的废墟更危险,因为那里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废墟的事。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1、(引读)在混乱和废墟中,——(读第2节)
2、读议:此刻,父亲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父亲的话吗?
3、读中体会重点句:
(引读)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
(点击句子1)出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2)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3)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小结: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引读)不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二)与文本对话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么,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点击“思考题”按钮)
按要求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6分钟后)
(三)生生、师生对话
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相机出示句子
#第12小节的处理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
废墟中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父亲根本不顾。哪怕发生了大爆炸,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块大水泥板——
过渡:还有谁在读到别的句子时受感动吗?
#对5——11的处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对比体会父亲的执着、伟大,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体会。
(1)老师真的不明白,救火队长说得清清楚楚,“请你离开”,就是马上离开,必须离开,父亲怎么会听不懂呢?答非所问,还问什么: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2)分角色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19小节,想象
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挖着废墟,堆满钢筋混凝土、砖块、木头的废墟。8小时、12小时……直到38小时,奇迹终于出现了!14个孩子还活着!奇迹,真是奇迹!压在废墟下38小时,他们是怎样渡过的?站在废墟外的我们无法看到,让我们闭上眼想一想:14个孩子,只有6、7岁,大家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困了,无法睡觉……4个小时也许能坚持,38个小时怎么坚持得了呢?更可怕的是压在三层教室楼的底层,步知道大人们什么时候会来救他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13——25小节。
20小节的朗读指导:“父亲向四周大喊”,读得好!再喊一次。
示范朗读:“快——来——人——!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
再读。
#24、25小节
38小时50分钟,阿曼达终于可以出来了!父亲欣喜若狂,让儿子赶快出来,可儿子却说——(引读24、25小节)
三、口语交际升华感情
师:点击“拯救”按钮,出示画面,随即激动地说:拯救工作在紧张地进行,随时各种震后的报道,从废墟中发现了幸存者,可是有的`伤得很重,有的甚至没等到救出,就已经死了。在这里,7岁的阿曼达带着13位同学,全活着,多么令人振奋!喜讯很快传遍整个洛杉机。一时间,记者蜂涌而至。现在,我就是一名记者,是第一位赶到这里的记者,非常迫切地想采访父亲,谁愿意替父亲说?(卷起材料纸当话筒,严肃地说)“阿曼达的父亲,您好!您现在最想说什么?”(或者向信息组借一只话筒)
生:……
旁边有帮助父亲拯救孩子们的过路人,有绝望地走开而刚才匆匆赶到的母亲,她重新获得了女儿,谁想当记者采访?这么多记者,真是捕捉重要新闻的时机。(再次点击“灾难”按钮,避免学生嬉笑,冲淡气氛)这样吧,同桌或学习小组互问互答。特别提示:洛杉机大地震是一场灾难,30万人受伤害,人们的心情是沉痛的。
生:各显神通,互相采访。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采访的实况。(叫举手的3人)他们马上要采访了,你们呢,都是有经验的记者,有什么要提醒他们吗?
师:先向大家减少一下你的身份。
生1:我是路喜的母亲,刚才看到废墟,我绝望地走开了。
生2: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生3:我是父亲。
师:记者的采访吸引了大家,还有许多记者没来得及采访。打住,这群孩子很虚弱,将近39个小时没吃没喝……千言万语化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齐读课题。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3
知识目标:
1.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能力目标:
注重学生参与模拟地震实验过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简单的实验,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难点:
地震成因
重点:
地震危害及怎样避震。
主要内容:
《地震》是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内容:
1.了解地震的危害——通过模拟活动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有更清晰的认识。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理解地震的成因。
3.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避震的科学常识,懂得如何从容面对地震,知道自救的方法,进行地震模拟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生命。
教学过程:
一、录像激趣,引入课题。
教师以谈话方式导入,看到“5.12这个日子,大家想起了什么?”“关于地震,大家对他了解有多少呢?”
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节课老师与大家共同探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有什么前兆?地震怎样来预测?地震发生后人们怎样来自救?……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的现象,研究地震的`形成原因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让学生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对生活中的了解,来说一说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天气的变化、动物的反常表现、山体滑坡、井水异常、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使它造成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着。
二、研究地震成因
1.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让学生猜测地震成因。
2.根据学生猜测做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棒、盒子、木块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
请每位同学反复实验,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认真体会木棍断裂时手的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课件资料补充:PPT
(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表断裂时的感觉)。
师小结:大家想,一个筷子在断裂的瞬间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那么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会引起的怎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呀?
三、拓展活动:
1.地震的危害。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震引起房屋、桥梁等在瞬间倒塌的现象,从中体验地震的危害。
2.预防地震
介绍地震前兆以及正确避震常识
让学生知道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地震该怎样预测,尽量避免灾难的发生。用课件展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教育学生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科学应用,避震自救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4
活动目标
1、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的危害。
2、学习并掌握在地震中自救与逃生的基本方法。
3、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核心经验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学会在地震中自救与逃生的基本方法。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提高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有关地震的录像,如:玉树地震、汶川地震等。
2、有关地震的图片、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组织小学生观看录像:玉树地震、汶川地震或日本地震。看完后大家谈话:在录像中看到哪些场景,这是怎么回事?自己有何感想?
二、教师一边出示有关地震的图片一边向小学生讲述地震的特点与危害: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建筑物被毁、许多人在地震中受伤或丧失生命等等。
三、基本环节:地震中如何逃生?
四、1、请小学生讨论并说说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2、组织小学生观看地震中安全逃生的相关视频。
3、教师总结:在地震中逃生的方法。
五、
①当地震发生时,(在睡房)小朋友立即抱着头趴到床底下,可用被子、枕头包着头,但不能堵住鼻子,避免呼吸不顺畅;(在教室)小朋友可抱住头躲到桌子下面,或抱住头贴墙站好(教师示范);(在家中)小朋友可躲到沙发或床底下,茶几或厨房柜子里;(在户外)尽量远离建筑物,跑到空旷的地方蹲好,如果没有空旷的场地可以躲到街道的柱子下或无窗的墙下。
②地震停止,小朋友立即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远离建筑物、大树等),并抱着头蹲下,不要到处乱跑,避免余震造成再次伤害。
③教育小朋友:灾难中,逃命最重要,不要想着带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穿戴方面等等。
六、结束环节:(安全演练)让小学生练习在地震中逃生、疏散演练,通过演练熟悉在地震中逃生的方法及疏散路线。老师在演练前介绍演练方法和要求,并提醒小学生在演练游戏中不慌张,不推不挤,要互相关心,帮助同伴。在地震逃生演练过程中,要请班上老师配合,避免小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
七、延伸环节:让小学生收集有关地震知识的资料,开设"地震知识展览"角。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5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A、(指名——齐读)
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
B、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可以从录像中就读懂的。
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
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我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只用“挖”?——读——体会到?
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带着体会请你读。
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再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②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现在,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6
学习目标:
认识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导人: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9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
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7
一、教学目标:
学习有关的地震知识,了解地震时我们应采取哪些自救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
地震应急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所以要“时时处处注意安全”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
老师小结:是啊!这多危险啊!为了小小的足球,送上一条腿,落个终身遗憾,真可惜!交通安全,我们可得随时注意。今天我们学习地震知识。
(二)、探究新知:地震按其震动强度可分为四种:
(1)微震。此种地震是小于2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只有通过精密的`仪器才可以测定出来。
(2)有感地震。这类地震大约处于2级至4级之间,人可以感觉到,但一般没有什么危险。
(3)破坏性地震。这是指5级以上的地震。这类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4)强烈的地震。6.5级以上地震,都属于强烈的地震,这类地震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三)、地震中常见的逃生方法介绍。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地震时的伤亡,主要是地震引起的火灾和房屋崩塌造成的。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首先不要慌乱,要沉着冷静。马上趴在地上,同时要用书包或者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脑袋,钻到桌子底下。因为桌子能起到缓冲的作用,用书包等物件可以保护脑部不直接受到冲击。
如果不能躲在桌子底下,那么应该跑到教室的墙角。墙角有个三角支撑点,东西不会直接砸在头上。但是站墙角以一两人为宜。
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之后,老师应该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逃到比较空旷的地方。“秩序”十分重要,如果不按秩序,很容易引起踩踏等其他事故。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中小学生罹难。他们或者直接从楼上跳下,或者不知道可以躲在桌子底下、而被重物砸到,但仍不少学生因为采取了正确的避震方法而获救。面对地震,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做?今天我们通过康乐二小的一场逃生演练,为您进行讲解。
避震要点: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
四、作业:
检查自己有哪些不安全的事,写下来,并说说如何注意。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8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9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2.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每组若干积木,纸杯。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
难点:地震的成因。
重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折木棍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
(1)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2)准备的积木和纸杯小组合作塔建美丽的建筑在课本上。突然摇晃课本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
(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
(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10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课文内容浅显,但内容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全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可就在这这扣人心弦的故事、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到父与子之间浓浓的爱,体会到字里行间浸润的父与子之间那难以割断的情怀。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设计理念:
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混乱昔日废墟瓦砾疾步开辟颤抖绝望”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出示地震图片,学生谈感受。面临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思考: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与子之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2、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什么不说挖了很长时间,而是把时间一一罗列出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儿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知道,父亲苦苦挖了36个小时儿子生死未卜,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救了一位什么样的儿子。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句子,读一读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或者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七岁的阿曼达不光安慰同伴坚持生的希望,而且在得到父亲的救援时,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正是来自对父亲承诺的信赖。”)
(3)父亲的承诺是什么?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多次出现呢?(三次,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儿子对父亲的承诺深信不疑,再次说明了父子情深。)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课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的很深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呢?(从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中体会父子情深、父爱的伟大,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和掌握这种方法。)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 11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感受父爱的伟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到父子之间的爱与信任。读中感悟,读中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面不
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四、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己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五、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六、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七、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的问题及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学生谈生活中的`幸福小事。引出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谈生活中的幸福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爱与幸福,并借此引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真爱、享受幸福。)
二、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文中哪些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出理由。
2、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的所作所为,缘自于父亲曾经说过的
一句诺言,找出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设计理念:由生谈印象深刻的人物,引出文章的重点句子,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后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把握能力。)
三、把握重点,深入体会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找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句话首先出现在课文的哪一
段?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父亲想到这句话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3、透过父亲的表现体会父亲的心情、态度上的变化,理解“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初步感悟父亲坚定的爱的新年。
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4——11)自然段
1、父亲带着坚定的新年开始挖掘时,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样的表现?结合课
文说一说。
2、透过这些孩子的父母的表现,体会他们心情、态度的变化。
3、还有谁阻挡父亲的挖掘?他们是怎样阻挡的?
4、播发录象:《大地震》片段
师:此时阿曼达所在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认为孩子还会有生还的希望吗?
5、带着坚定的信念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三)学习12自然段
1、从哪一段中可以看出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挖掘儿子,找到后读一读。
他挖了很久,没人再来阻挡它。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它。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2、读一读原文,这段话少了哪写内容?加上这些内容有哪些好处?
同桌讨论后,大家一起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抓住数字和外貌描写体会父亲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憔悴不堪、极度疲惫。从救助儿子的艰辛中体会父亲那坚定的信念。
2、想象父亲挖掘的画面,体会父亲的伟大。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听到对方声音的激动与喜悦。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生分角色读后,学生互评。
(设计理念: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交流,重在提高朗读能力。)
(五)阅读课文,想想阿曼达所处环境里会怎样想,会对同学说什么?
过度:爱、信任让废墟下的儿子执著等待38个小时,废墟上的父亲顽强挖掘38个小时,他们共同坚守同一个信念、一句爱的诺言。
废墟上的父亲和废墟下的儿子图及“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
生齐读。
(设计理念:师运用语言进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想象,从中体会到阿曼达靠着对父亲的信任执着等待,深刻感悟父子的爱与信任。)
(六)学习23自然段
1、借助文中的一幅插图,结合文章内容现象父子会说什么?
斧子乡间图及下段文字: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把!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阿曼达?
(设计理念:再次感悟父亲的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给了儿子力量,让儿子如此坚强,如此伟大。)
(七)学习最后一段
父子拥抱图及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朗读,体会阿曼达父子的了不起。
(设计理念:“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要想促进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有选择地推荐课外的文章、书籍,把他们引向课外,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还能借此广大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总结:
同学们,阅读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这人间伟大的爱。这样的灾难不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但这样的爱、默契、信任却源于每个家庭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正如课前,同学们谈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那种幸福的爱,正因有了这些爱的基石,灾难中才会出现奇迹。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爱,用心去给予爱,用爱创造出生命的奇迹与辉煌。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强
勇敢
责任心强
富有爱心
14个孩子脱险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12-07
小学植物是怎样生存的科学课件01-12
小学科学好课件(精选10篇)02-19
小学书法教学优秀课件12-12
小学科学杠杆课件(通用10篇)06-17
小学科学滑轮课件(通用6篇)06-17
科学湘版教学计划 湘科版科学课件05-04
科学中班的课件(精选7篇)07-15
小学科学雨的形成课件(通用10篇)04-21
苏教版小学科学课件(通用6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