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
记忆是人将感官输入的信息加以保持,并在一定的时候将这种信息重新撮出来的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重现三个阶段。记忆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认知能力,通过后天的训练,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就能使记忆力有所提高。人在10-17岁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在18岁时可达到记忆力发展的最高峰。由于记忆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极端重要,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开设记忆力的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课程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力情况
(二) 知道一些记忆规律,初步掌握几种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
教学方式
(一) 心理测验
(二) 操作训练
课时:2课时
教学重、难点: 记忆方法和技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略)
记忆力评估: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记忆力评估问卷,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答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记忆力状况、自己使用的记忆方法,以及什么记忆方法更好。
第二课时
一、 活动准备
1、 故事引入 "2分钟"
"记忆出众的张安世"- 张安世是汉武帝时的一员大将,他文武双全,记忆超群。一次,学馆里丢了几箱书,汉武帝又急着要看,有人便推荐张安世去给汉武帝背诵,张安世果然全都背了出来。后来,书找到了,拿来与张安世背诵的记录一核对,一字不差。
2、 基础知识:记忆与记忆规律 "6分钟"
①记忆是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过程。
②记忆规律
1、 先快后慢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曲线图见《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P10)
遗忘是有规律的,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被遗忘最多,遗忘率达55.8%,保存量仅为44.2%; 一个月以后的保持量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说明了遗忘是先快后慢。
2、 识记有意义的事物不易忘记,与原有认知结构有关
3、 识记处在中间部分的`材料容易忘记,由于受前后材料的干扰
二、记忆能力训练 "18分钟"
(一) 再认能力评估和训练:向学生一一呈现第一套单词卡片,让学生记住。每张卡片出示时间约为2秒,卡片之间间隔时间为2秒。第一套材料祟完一分钟后,将第一套卡片和第二套卡片合在一起,以出示时间3秒、间隔时间2秒依次向学生出示。叫学生作出判断,哪些是已经看过的,哪些是新出现的。记分方法:全对得100分,计分公式: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分数= ×100
认对的单词+认错的单词
(二) 数字-汉字配对作业
先将数字-汉字配对材料展示5分钟,让学生识记。休息1分钟,再展示数字,让学生配上汉字。正确匹配一对得10分,满分为100分。
(三) 意义记忆能力训练,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故事"猫号",后由学生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
三、 小组讨论。讨论从记忆规律和训练中得到什么启发,4人一组,各小组代表轮流参加全班交流。 "15分钟"
四、 教师归纳,要点如下: "5分钟"
1、 充分利用意义识记
2、 排除记忆内容间的相互干扰
中间内容多复习几遍;分散记忆、转换记忆,造出更多的头尾来;利用清晨、晚上临睡前的时间
3、 进行尝试回忆;边看边记,勿只看不记
4、 尽快复习,减少大量遗忘
5、 善于遗忘,忘记无关紧要的东西
6、 善用记忆术
联想法、形象法、谐音法、口诀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