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4 13:26:2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 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 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数学探求知识的兴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题。

  2、结合“用数学”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重点体会知识的价值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题。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题。

  内容与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猴子呢。

  课件出示梅花鹿图

  图中有9只梅花鹿,有3只慢慢离开了,还剩下几只梅花鹿?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是怎样算出图上的梅花鹿的?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价,你们认为谁说的好?

  走过鹿林又来到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白鹅呢?

  课件出示白鹅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价: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三、课中操

  同学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有美丽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说出图意再列式。

  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3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习: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活动目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习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熟练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经验,也为后面学习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如图2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认识我吗?喜欢数学吗?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李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

  大家都逛过超市吧,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几幅超市画面,定格一张。4个信息,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每个蛋挞3元,每个面包5元。)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

  1、师: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同意吗?怎样解答?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学生回答,因为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或者学生说,因为每盒有4个蛋挞,求6盒蛋挞,用乘法计算就是一共有多少个?

  孩子们真能干!继续

  师: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买一盒蛋挞多少钱?那必须得知道哪些信息?同意吗?可不可以补充有6盒蛋挞,每个面包5元这两个信息?为什么呢?(解决问题时要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有用的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信息补充完整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每个蛋挞3元)

  那么我们补充的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生答:因为是求4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因为每个的钱乘以个数就能够得到总的价钱。是的,每个的价钱是物品的单价,个数是数量,一共的钱就是总价,我们通常用单价乘数量就可以得到总价。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已经能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授。

  师:回忆一下,解决问题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呢?(学生回答,师贴板书,

  3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接下来我们就按这个步骤来解决超市中售卖保温壶的问题吧。(课件出示题目)。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指导时追问,你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方法的不同。对比它的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阅读与理解。(预设,学生说,在阅读理解这里我知道了已知信息是……,要求的问题是……)老师立即贴黑板。

  师:12箱这个信息是在哪里找到的?我们在阅读理解时就要从文字或者图片中去寻找信息,图文结合。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学生汇报,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

  列式:12x45=540(元)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x5=2700(元)

  综合算式:12x45x5

  =540x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同意他的做法吗?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呢?

  师:你是根据怎样想到先算每箱卖多少钱的?

  生答:我根据每个保温壶是15元,每箱有12个想到的,老是迅速贴思路图。师:又是怎样算到一共多少钱的?贴。

  师:和他一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真棒。(学生回位,单子留下。)

  师:同学们,看这个思路图,我们一起来说说这种方法是怎样解答的。根据已知信息每个45元,一箱12个,用乘法可以求出每箱多少钱(添乘号),然后再用每箱价钱和卖出了5箱这两个信息,又用乘法就能求到了一共卖了多少钱?(添乘号)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好多同学用了分步计算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解答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答。

  (相同:解答思路相同,都是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不同:分步计算时用了2个算式来解答,综合算式解答是由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计算的连乘的综合算式。板书“用连乘”今天我们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二:

  师:除了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汇报: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列式:12x5=60(个)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60x45=2700(元)

  综合算式:12x5x45

  =60x4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师:也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照黑板上的方式介绍一下这种方法的思路吗?学生说老师贴,用每箱12个乘一共有5箱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到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用求到的数量乘每个保温壶的单价,就求到了一共的价钱。

  回顾与反思。

  1.这个题我们解答正确了吗?还要怎么办?(生:检查------)你是怎么检验的?(重算一遍)

  我们做的第一种方法的结果和第二种的结果一样,可以互为检验。用两种方法都算出来,一共卖了2700元,证明做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全班口答。

  (课件出示两种方法)

  2.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请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

  (相同:结果相同,综合算式都是用连乘来解决的。都用到了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第一种方法的第一步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每箱一共卖的总价;第二种方法的第二步也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5箱一共卖的总价)

  不同:解题思路不相同。方法一是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解题思路不同找到中间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时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殊途同归)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一起看看有关问题解决的微课。

  看了微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用连乘解决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解决吗?

  三、巩固练习。

  1.小红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2圈,跑道每圈长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预设:这道题可以有两种方法计算。一种,先算7天一共跑了多少圈?再算一共跑了多少米?第二种方法就是先算一天跑了多少米?再算7天跑了多少米?

  2.开放题。补充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让它变成用连乘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

  ?

  老师巡视。汇报。

  师:适时表扬,真能干,同学们真棒,今天学了新知识的连乘问题就知道运用了,我太佩服你们了。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师: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就能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国庆节到了,学校为祝贺祖国的生日,要进行迎国庆歌咏比赛,要在校园里拉上彩旗,彩旗是按1面黄旗,2面绿旗3面红旗的顺序组成的。

  出示课件:猜一猜,第13面是什么颜色的?第35面呢?第98面呢?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习。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习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2、做56页第3题。画线段图分析,说一说。

  四、本课小结: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作业。

  1、教材P56第2、3题。

  2、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的设计是以创设开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5根的摆,摆3个5根,一共是15根。

  板书:3个5根是15根

  5的3倍是(15)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习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和探究方法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摆小飞机,认识“倍”。

  师:(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小朋友们想不想摆小飞机呀?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摆小飞机,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飞机,教师指导。)

  组织汇报交流,用多少根小棒摆了小飞机几架。

  学生(可能)的摆法:

  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用1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3架;用2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4架……

  (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教师在投影上用15根小棒摆小飞机3架,也就是说15根小棒是5根小棒的3倍。接着提问:谁能说一说用10根小棒摆了小飞机2架,就是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用20根小棒摆呢?

  让学生多说一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小棒摆小飞机再说一说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摆小飞机的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的过程,逐渐抽象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认识了“倍”概念,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再摆一摆,把对“几倍”的理解转化成“除法”问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图:

  师:老师用5根小棒摆了小飞机1架,小朋友们准备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小飞机?(15根)小朋友摆小飞机用的小棒数是老师用的小棒数的几倍?(3倍)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因为5根小棒摆1架小飞机,所以15根小棒可以摆小飞机3架,15根是5根的3倍。)

  师:谁能把这15根小棒迅速地摆一摆(不用摆成小飞机样子),能够让大家一下子就看出15是5的3倍来呢?

  板书:15是5的(3)倍

  请小朋友在投影仪上摆出下图,并说一说。

  学生:把15根小棒,每5根小棒分一份,15根里面有3个5根,所以15是5的3倍。

  板书:15根里有3个5根

  师:如果你们用20根小棒来摆小飞机,所用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0根是4个5根,所以20是5的4倍。)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上面摆小飞机就是求15是5的几倍。想: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算15÷5=3,所以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计量单位,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板书:15÷5=3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提高了思维质量。

  3.想一想,说一说。

  (1)苹果3个,梨6个,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算6÷3=2)

  (2)萝卜6个,茄子2个,萝卜的个数是茄子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算6÷2=3)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实物联想到倍数关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再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几倍。)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3个○。

  (4)8里面有( )个4,8是4的( )倍

  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24里面有( )个6,24是6的( )倍

  42里面有( )个7,42是7的( )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读课本第54页至55页的内容。

  2.学习例3(思考回答问题)。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思路引导分析解决。)

  3.引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4.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探索。

  四、巩固训练

  1.练习十二第1题。

  要求学生认真看图。

  (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

  (2)分别是多少只?

  (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4)为什么这样列式?

  (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x一共有多少学生?x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x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主题图、圆片、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呢?(桃子)对了,猴妈妈今天就给孩子们分桃来了!(主题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师:一共有多少个桃?(12个)

  师:猴妈妈准备给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板书“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学生思考后师指名列算式,并板书12÷3)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猴呢?各小组来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分的过程。

  (小组合作分桃,并叙述分的过程)

  师:大家通过动手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又该怎么样想呢?

  (先小组讨论,之后再分组向大家汇报)

  2、点明课题,学习新知

  师:刚才有一组同学用乘法口诀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样“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12÷3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样算的?谁能说一说?

  生:我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板书“想:三(四)十二,”,并让同桌叙述这一思考过程。)

  3、巩固方法,灵活应用。

  师: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板书,指名学生读题,然后列式)

  师:12÷4=?你是怎么算的?(同桌互说)

  4、小结

  刚才我们先通过动手分一分算出了12÷3的商,然后又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还知道用“三四十二”这句口诀不仅可以计算12÷3等于几,还可以求出了12÷4的商。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做的时候想一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2、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气球图,然后说一说图意,最后填上合适的数。

  3、口算练习。

  师出示折叠口算卡片。先让学生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再说出商,再让学生直接说出商。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师:小朋友们,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本领?

  五;教学后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18页,例1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求商的方法,教材选取的被除数不超过12,便于学生在数据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和推理探索求商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实物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是着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求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探索求商的过程,理解求出除法算式的商的多种方法。

  2、 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 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背诵乘法口诀

  2、先填空,再说说你用的哪句口诀?(“开火车”游戏)

  2×( )=4 3×( )=6

  4×( )=8 ( )×3 =12

  ( )×4 =20 5×( )=15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故事引入,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不但乘法口诀背的好,还能准确的利用口诀解决问题,老师要奖励一下大家,给大家讲个故事。

  (课件出示:孙悟空大闹天宫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子。)

  师:回到花果山以后小猴子们看到桃子都想吃。孙悟空想:“糟了,桃子不够分,怎么办?”它灵机一动说:“我考大家一个问题,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奖励给它吃吧!

  出示问题:“有12个桃子,如果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二)呈现问题、分析题意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1:总共有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问题是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预设2:12是总数,3表示每份数,求份数!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棒!那到底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你也来当一回猴王,用你手中的小棒来分一分吧?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分:请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

  2、写:根据分的过程,列出算式,写下来;

  3、说: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真强,我要请一位座得最端正的小朋友来上面摆一摆!请大家仔细观察,他是怎么分桃子的?

  (学生1,现场操作)

  师:你们同意吗?咱们给他掌声鼓励鼓励吧!

  2、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师:刚才我看到两个同学,摆的特别快,说得也很清楚,我们来听听他们是如何分的?

  预设1:采用不断连减的方法。

  第一只小猴分3个,12-3=9,剩余9个; 第二只小猴分3个,9-3=6,剩余6个;第三只小猴分3个,6-3=3,剩余3个; 剩余3个分给第4只小猴,3-3=0 正好分完。

  (12-3-3-3-3=0,一共拿了4次,可以分给4只小猴)

  预设2:采用不断连加的方法。

  1只猴分了3个,2只猴就分了6个,3只猴又加3个就分了9个, 4只猴再

  加3个就分掉了12个,所以可以分给4只猴子。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3:用乘法口诀来算。

  12÷3=4

  三(四)十二,商是4相当于12里面有4个3,所以能分给4只小猴。

  (四)优化算法,点名课题

  师:看来咱们班的猴王可真不少啊!大家分的都非常棒,我们来总结一下,这3位同学虽然列的算式不同,但是都从中找到了4,都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是猴王,你会喜欢哪一种那?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吧!

  预设: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因为这样算起来很快、很方便。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

  三、巩固练习

  1、你能用乘法口诀求商吗?

  (1)16÷4= 想:因为四( )十六, 所以商是( )。

  (2)30÷5= 想:因为五( )三十, 所以商是( )。

  (3)30÷6= 想:因为( )六三十, 所以商是( )。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课本18页,做一做)

  12÷6= 6÷2= 12÷4=

  8÷2= 9÷3= 10÷5=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课件出示)课本20页,第1题:

  6÷3=? 怎样想?

  注意:计算后,鼓励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商的?

  4、课本20页,第2题

  有( )棵黄瓜苗,( )个花盆。平均每盆种几棵?

  ( )÷( )=( )

  5、拓展提升: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能发现什么?

  12÷3= 12÷4=

  6、拓展提升:根据算式12÷4=3 讲一个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又有哪些新的收获那?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1:我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来求商。

  预设学生2:我喜欢直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很快,也很方便。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四的第3题。

  2、练习四的第4题。

  6÷6= 2÷1=

  5÷5= 3÷1=

  4÷4= 6÷1=

  师:你能写出几道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吗?

  六、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方法一:不断连减。

  12-3-3-3-3=0

  方法二:不断连加。

  3+3+3+3+3=12

  方法三:用乘法口诀求商(最优)

  12÷3=4

  三(四)十二,商是4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突出拼角活动的内涵。

  2、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3、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的要求,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教学难点:

  加深对直角、锐角和钝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尺,钉子板、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观察,说说每个角是什么角。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汇报时,问:你是怎样验证的,

  2、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钟形成的角,指名学生上台用 同样大吗, 三角尺在钟面上

  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3、出示一副三角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角、锐角 和钝角,寻找锐角和钝角时,我们是用三角尺上 的直角去寻找的。

  出示一副三角尺,看来三角尺的用处还真 大,那么,三角尺上还藏着哪些知识呢,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拼一拼

  (1)比较两个三角尺。

  观察两个三角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后 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相同:两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

  角。

  不同:一个三角尺两个锐角是一样的,另 一个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是不一样的。

  (2)你能用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吗,

  交流:钝角比直角大,我们在拼的时候可以怎么想,(利用直角,在直角上加一个锐角) 学生动手拼一拼,展示不同的拼法,指名交流,拼出的是直角吗?

  小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角一定是钝角。

  三、拓展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 同桌合作,交流

  从两副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展示 和钝角。

  2、练习八第12、13、14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在拼一拼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用数学》教学设计08-07

用数学教学设计04-10

用数学教学设计09-06

一年级数学《用数学1》教学设计07-29

用数学教学设计15篇09-06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7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设计01-2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6-15

一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设计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