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时间:2024-03-26 10:18:03 志华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迹》教学设计板书(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通用10篇)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1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

  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 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2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2、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月迹》

  [板书课题]

  课件:月亮

  二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全文。说一说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全文,思考: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

  中堂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

  院子里沙滩上上湾下湾

  3、小组交流。对照课文,看看自己说的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说出来。

  4、全班汇报。

  三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月亮的特点,从而感受月亮的美丽。

  1、默读全文,想一想:作为一名讲解员,你将怎样把月亮介绍给大家?你喜欢月亮,为什么?你会向讲解员提出什么问题?请标记在书上。

  2、放声自由朗读全文,特别要多读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月亮的美丽。

  3、讨论课后思考练习

  看图,读课文,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

  4、全班汇报。

  四、回到整体,扩展延伸。

  老师小结:

  本次讲解我们就进行到这儿,请各位讲解员回去后,查找一下有关月亮的相关资料,明天我们接着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了解月亮的特点。

  二分组研讨总结观察方法。

  按照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

  [板书]

  中秋之夜我们在院子里听奶奶讲故事,盼望月亮出来。

  我们盼望已久的月亮进了中堂,然后又匆匆走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了进来先后出现在

  全班汇报。

  这些变化其实是月亮的什么的结果

  三口头、习作练习。

  1、把你知道的有关月亮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选择自己喜欢的按一定的顺序和观察方法说一说,再写下来。

  3、各组选派代表,和全班同学交流。

  检查字词。

  利用词语卡片认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说清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识记生字。

  把你喜欢的描写月亮的词句摘抄下来。

  老师小结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写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三、学习第3段。(3-23)

  这一段篇幅较长,我们把它分为

  [板书]

  望月、议月、寻月

  月亮没了踪迹,激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奶奶的提示下,追出了屋子,追进了院子。看到了另一番情景:

  奶奶的讲述勾起了孩子们对月亮上事务的无尽联想。

  思考:孩子们在哪里寻找月亮?

  葡萄叶瓷花盆爷爷锹刃

  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

  四、再读课文,读中体会;每个人心里的月亮其实就是每个人心里对月亮充满的喜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读课文,预习课文后半部

  第四课时

  一、复习学法,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半部,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24-29)

  1、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课文。

  思考;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

  [板书]

  大家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了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在去找吧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月亮是我们要的

  月亮是个好

  月亮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

  三、小结谈话:

  孩子们在院子外的小河边,看到了映照在沙滩上、下湾里的月光。当孩子从彼此的眼睛里看到小小月亮时,他们突然明白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美好的整个世界。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各自的体会。

  五、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

  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体播放),鼓励同学跟唱。

  2、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就让我们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触摸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

  1、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

  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⑶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明确:

  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只要扣住了内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探究,①找——和问题相关的语句;②分——联系上下文及生活体验,分析、综合;③结——归纳认识,得出结论;④问——提出疑难。

  合作学习:各小组内部交流成果,知识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紧紧围绕要求讨论交流;

  ②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探究成果;

  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补充;

  ④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

  ⑤提出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咨询。

  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

  3、交流成果。

  估计学生会谈到以下几处。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句话让我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明明知道我们在盼着它,却偏偏不让我们看见似的,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爬”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作者用一个“爬”字,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现了儿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的,银银的” 写月光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的”写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多。使用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

  ③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袅袅”,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淡淡的”写出香气似有似无;“痒痒的”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④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酥酥地”,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也可以感觉得到;“使人可怜儿的样子”是儿童心理感受,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⑤月亮是个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联系起来,用童真的语言表明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教师要边引导学生品味,边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师生对话,探究“月迹”

  1、自由朗读课文。用“?”标出疑问处。

  估计会提到以下问题:

  ⑴开头第一句话与主题无关,能否去掉?

  ⑵“月亮是这么多的”这是为什么?

  ⑶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⑷文章说“我们都满足了”,满足了什么?

  ⑸为什么说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2、教师相机整合为下边几个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⑴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⑵为什么说“月亮是每个人的” ?

  ⑶“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3、速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4、交流成果。明确:

  ⑴“不觉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

  ⑵这里的月亮不单单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们“寻月”,实际上是追寻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个人的”实际上在告诉我们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诗意的回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长天为纸月为印,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5、教师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二、质疑问难,反思“月迹”

  读完本文,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美。那课文中的“美”你有没有完全读懂?经过刚才思维的碰撞,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疑问?

  三、联系生活,丰富“月迹”

  1、中秋节,你就在这一群孩子中,你们一起盼月、看月、寻月、议月。讨论“月亮是个什么样呢”,你会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寻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了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时光带走你们的童年,让你们长大;岁月增长你们的阅历,让你们成熟。尽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绿叶是一首诗,一抹斜阳是一首歌,一个游戏是一种创造……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四、课外探究

  阅读贾平凹《对月》一文,与《月迹》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

  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4

  教学目标:

  (一)通过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中的导图,用较快的速度梳理文脉,了解月亮足迹出现的地点和寻月的过程。

  (二)通过抓关键词,发“朋友圈”,小组合作等方式,感受作者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体会寻月过程的趣味盎然。

  (三)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对语段的欣赏、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千古流传,明月永恒。同样一轮月亮,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时候连足迹也各不相同。(出示诗句)月亮的足迹分别出现在哪儿?(群山、松林、海上)

  2、你瞧,它的足迹又出现在了——竹窗帘儿上。这个画面出自——贾平凹写的《月迹》。(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其实作者叫贾平娃,从小生活在陕西农村。因为“凹”在陕西方言里读wa,所以长大后作者就自称——贾平凹。

  4、这是一篇一篇略读课文,文前的导语给我们提了哪些阅读要求?用笔划一划,标上序号。(默读导语,标出阅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出示自读要求:

  快速默读课文,找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找到一处圈一处,完成《作业本》第二题的这张图表。

  2、交流反馈。

  (1)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不同意见,请补充并说明理由。

  (2)引导学生串联起来说一说月亮足迹的变化。这样介绍月迹,显得多而乱,你能按照地点的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自主分类:中堂—院中—河边)

  3、结合这两条线索,再来说说月亮足迹的变化。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抓关键词梳理了月亮的足迹,并进行了归类整理。发现作者追寻月亮的足迹,从中堂——院中——河边(顺势板贴)。

  (三)品读“家中月”,感受“有趣”

  1、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堂去寻月。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相应的学习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什么地方特别有趣?圈划关键词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品读语段。

  预设一:“溜”、“爬”等一系列动态词。

  (1)学生交流,说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溜”所传递的月亮的调皮可爱。

  在你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也会这样悄没声儿地溜呢?

  (3)句子凸显,朗读指导(指名读)。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4)小结:“溜”这个表示动态的词,写出了一份浓浓的趣味。像这样表示动态的词,还有很多。

  (5)预设其他动态词:长了腿、爬,学生交流感受,融情朗读。

  预设二:描写月亮形态变化的词。

  (1)引导发现:调皮的月亮会溜,会爬,还会变呢!谁找到了?

  (2)随机圈划: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没了踪影(框起来)

  (3)老师带来了一面穿衣镜,谁能根据课文提示,上台摆一摆“小月亮”?(学生摆,教师引导说出理由)

  (4)串读:你看,在作家的笔下,月亮多调皮多可爱啊!它会——会——还会悄悄地发生变化呢!先是一个——再是——渐渐地便成了——后来,慢慢儿又——末了便全——。

  (5)小结:像这样的描写,就是——动态描写。(板书:动态)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寻月的乐趣。

  预设三: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1)学生读句子,抓“生怕”等词,说感受。

  (2)演绎“屏住气”,看月亮爬窗格的视频,再次说感受,理解心情变化。

  (3)带着感受读句子,读出心情的起伏。

  3、小结:在家里,我们寻找月迹,作者不仅通过用具体的动态描写(相应文字变红)来展现这份有趣,还融入了细腻的心情(相应的文字变蓝)。(板书:心情)

  4、配乐,师生合作读。

  5、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体会,从不同的词句中有了不同的感受。如果把这点点滴滴的感受串在一起,就是一份很有价值的阅读感受。

  6、分享“朋友圈”的阅读感受。

  (1)对比阅读。

  有同学读了这段文字,将他们的阅读感受分享在朋友圈里。(出示两则阅读分享)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更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喜欢左边一则的理由是,写得很具体,感受很深。

  预设2:喜欢右边一则的理由是,虽然简短,但像诗一样。

  预设3:都挺喜欢,它们各有各的优点。

  (2)小结:这两则分享各有特色,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我们在分享朋友圈时,除了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如果有一些个性化的表达,就更吸引人了。

  (四)小组合作,品读分享

  1、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1)自主学习:在“院子里”和“院子外”选择其中一块内容,圈划你觉得有趣的`词句,将自己的感受分享在“朋友圈”里。

  (2)小组交流:互相分享,推荐一个人上台汇报。

  2、交流展示。

  第一组交流后,教师示范评价,第二、第三组交流后,让学生评价。

  (1)预设“院子里”(第3—20段),抓叠词感受静态美。

  “满满”、“玉玉”、“银银”、“粗粗”、2个“疏疏”、“累累”,感受月光下,桂树的静态美。——读一读,读出轻轻柔柔的静静的美。(随机板书:静态)

  小结:动中有变化,静中有享受,这就是贾平凹文字的魅力。

  (2)预设“院子里”,感受“想象神奇”。

  把桂花的骨朵儿想象成繁星变的,把自己身后的桂树想象成月宫里的桂树,想象月宫中有嫦娥,真是有趣啊!——组间补充——哪些同学想为这条朋友圈点赞?来说说点赞的理由。——就是这份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情趣所在。(板书:想象)

  (3)预设“院子外”(第21—24段),发现文本隐含的哲理。

  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他发现月亮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月亮无处不在,月亮属于每个人!我也希望自己有个月亮。——不光是月亮,只要我们愿意寻找,就会收获更多的美好!

  (五)写法归纳,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追寻月迹,不仅发现、欣赏那xx的月亮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体验,还体会到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以及作者细腻的感受。愿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细心观察、细腻感受,你会发现,生活真的很美好。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追、嫦”等7个生字,理解“累”这个多音字的用法。

  2、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思路,将文章分段,并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能够欣赏文章中优美、富有童趣的语言,感受月亮的美。

  4、学生能够体会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

  1、将文章分段。

  2、欣赏文章中的语言,感受月亮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老师出示课件2,引入诗歌《静夜思》,并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诗中的描写。通过这首诗,引出孩子们对月亮美好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圈出生字词。

  2、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解决生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将文章分段,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的基础上,学生自由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围绕月亮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里寻找到月亮,并将这些地方列举出来。

  四、品读,赏月之美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思考镜中月的美在哪里,并解释为什么。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自己喜欢哪里的月亮,为什么喜欢。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月迹》,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课堂上,学生通过分段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通过品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达。同时,通过自由阅读、思考和讨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整体阅读这篇文章就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的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都能找到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我们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发现月亮无处不在。

  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在文章中,有很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语句,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月亮的美好。

  小练笔:院子里的白光,XX的、银银的,比灯光还要明亮。中央的那棵桂树,粗粗的枝条上,疏疏的叶子,桂花还未开放,却已经有了累累的花骨朵。(运用叠词和拟人修辞手法)

  作业:摘抄文章中描写月亮的优美句子进行积累。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6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3、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四、课外探究:

  1、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6、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7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准备:复印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阶段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印发资料《枫叶如丹》和《莫干山访竹》

  2、查找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查找作者贾平凹的资料

  4、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5、对课文进行质疑

  二、课堂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提到散文,我们先来回顾散文的特点。

  (二)以《枫叶如丹》一文加深对散文文体的认识。

  教师: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取材广泛,结构活泼自由,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点滴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请大家结合散文的特征讨论此文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此文分上下两片。上片写生命的理念,句子短而整齐;下片写所看到的情景,句子自由、长短不一。全文表现了对生命的讴歌。

  (三)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四)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贾平凹(wā)嫉妒(jí)

  (五)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的特点,了解了作家贾平凹以及对课文的行文线索作了讨论。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地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二)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三)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请同学们拿出《莫干山访竹》一文。

  (四)拓展阅读〈莫干山访竹〉

  问:这篇作品写了哪些内容,你能按照先后顺序来说吗?

  个别回答

  明确:这篇课文写莫干山访竹的经过,分别描写和介绍了竹海竹涛、竹的种类、竹的神韵、竹的顽强的生命力。

  问:写竹的过程中,为什么多次描写小姑娘?

  教师:《莫干山访竹》和《月迹》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展开讨论

  明确:两文都是写景抒情。(借何景抒何情?)

  《月迹》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结合板书)

  点拨:《莫干山访竹》一文中哪些是景色描写?(按照先后顺序来说)这些景色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三、课后巩固提高

  1、课外继续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附板书: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后记:优点: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快的接受。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节和表面内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较去感悟更深层次的含义。

  2、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笔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

  3、学生推荐的文章也是一种对课文理解的延伸、拓展。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朗读水平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引导、训练。

  2、在赏析过程中,教师的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教师除了能把握好教材外还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的反应,让他们能以认真地、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交流当中,真正的达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8

  教学目标

  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出示课件11)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9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重点: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获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激发爱美之心。

  教学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热爱美,追寻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材料,学生分组(月亮兄弟组和月亮姐妹组)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对吟月诗。

  教师预设1:上课前请同学们微微闭上双眼,听一首歌。(播放歌曲)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师预设2:每当圆月挂在天空,总会引起我们无限的诗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豪情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看到月亮,你会想起哪些诗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二、整体感知,比寻月迹。

  1.初识作者。

  2.教师预设: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吗?(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过程来说。)

  盼月(1—4)、寻月(5—30)、议月(31—36)

  3.教师预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有没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赏”呢?对照这些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找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一边思考那时孩子们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个两字词语来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根据图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结:随着寻月足迹的不断变化,孩子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原来,寻月的过程正是孩子们获得满足的过程,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呀!

  三、品读佳句,赛悟月美。

  教师预设: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那么,孩子们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说说你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月亮兄弟:“款款”运用叠词,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态,款款而来,多么优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长了腿”拟人手法,一个活泼可爱的月亮来到我们面前。

  B.“哦,一个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听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着,月宫应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应是美丽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为喜欢月亮,所以才会有争执,这正体现了孩子们对美的热爱与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装进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个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发现美。

  F.“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月亮姐妹:拥有了月亮还不够,还想拥有天空,拥有美还不够,还要去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教师小结:说得太好了!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拥有了美丽的心灵,就可以去发现美,创造美。原来,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寻月的过程就是寻美的过程啊!

  孩子们心灵美好,所有可以发现美,这不正是纯真的童心童趣的体现吗?作者就是用这样富有童心童趣的语言来表现儿童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四、争探月喻,竞抒月怀。

  1.“月亮是个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个什么呢?如果问我,我会这样回答:······

  你也来说说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们纷纷发言,教师及时肯定。

  2.让我们共同欣赏月空,也用我们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对她的热爱吧。

  教师展示范例。

  请写下你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共同欣赏你们的佳作。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 10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探索语言风格,理解文章内容与形式上相互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寻找童心,归纳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重点: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⒉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二、简介作者

  板书“凸”、“凹”——问学生读音(tū、āo)意义(向外突出、向内凹陷)

  板书“贾平凹”——这是我国当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这个名字中“凹”念“wā”。

  简介贾平凹名字变音的由来。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简介贾平凹。

  三、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什么内容?

  分析课题,“月迹”即“月亮的印迹、踪迹”。

  2、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

  读完课文,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答案。

  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镜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时板书如下:

  闷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高兴

  杯中月小小的满圆、可怜儿样月影幸福

  水中月银光、多月光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满足

  3、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4、整“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要争论?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5、35段最后:“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这样看来,全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中心,看似散乱,实际上没有一点多余的文字。这是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头想想,写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写各处不同的月,实际只写了一个心中的月亮。这也是“形散神聚”的体现。)

  四、教师小结

  童趣是活泼美妙的,是纯洁天真的。

【《月迹》教学设计板书】相关文章:

月迹教学设计12-11

《月迹》教学设计04-17

《月迹》的优秀教学设计06-16

月迹精品教学设计07-02

《月迹》教学设计4篇04-17

《月迹》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11-30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7篇)09-09

板书教学设计03-15

《月迹》的教案设计06-09

《月迹》教学反思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