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30 18:39:30 王娟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

  推理探究法

  【课前准备】

  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

  精密仪器修理工;

  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仪器镜头;

  查看地图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和计算机屏幕

  通过观察发现:用肉眼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很多很小的荧光点,用放大镜就能看到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结论: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点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镜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的特点。

  比较后发现

  镜片名称特点

  平面镜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镜,出示图片。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镜观察苍蝇的图片。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功能?出示广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烧杯、烧瓶图片。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三、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罗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四、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五、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C)

  A.凹面镜B.平面镜C.凸透镜D.玻璃片

  六、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先开始“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这一部分用时少一些,最后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

  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三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学生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

  2、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4、关于晶体(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3、拓展活动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教科学词汇:晶体学

  (二)过程与方法:

  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

  制作晶体

  教具学具

  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

  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准备课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矿物晶体。

  2.课外搜集有关晶体体及器材。的资料,包括图片、用途等。

  教学流程

  一、画一画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说一说晶体形状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是怎样的呢?(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同一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板书:晶体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实验要求的有关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结合课件介绍食盐的形成。食盐来之不易,以后实验用盐时、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

  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

  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三、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生之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

  (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

  (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2.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

  (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3.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3.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如何导致图像放大

  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调节放大倍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不同类型的放大镜若干(手持式、台式等)

  观察样本(如昆虫标本、植物叶片、报纸文字等)

  实验报告单

  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放大镜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言。

  展示一些用放大镜可以更清晰看到的事物图片,比如细微的文字、小昆虫的身体结构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解知识点

  定义介绍:向学生解释放大镜是一种利用凸透镜制成的简单光学仪器,它可以将光线汇聚起来使得被观察对象看起来更大更清楚。

  工作原理说明:简要介绍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它是如何使物体放大的。可以通过动画或者实物演示来帮助理解。

  种类与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放大镜及其特点,例如手持式方便携带但可能不够稳定;台式则更适合长时间细致观察。

  三、实践活动

  分组实验:给每组分发一套放大镜及相关观察材料,指导学生按照步骤操作并记录下所见所感。

  步骤一:先不使用任何工具直接观察某个样本。

  步骤二:尝试使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同一个样本,并注意调整焦距以获得最清晰的画面。

  步骤三:比较两次观察结果,讨论放大镜带来的变化。

  完成实验后,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并鼓励其他同学提问交流。

  四、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内容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物件,使用家里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日记。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放大镜教学设计12-27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05-05

科学放大镜教案07-20

科学放大镜教案(精品)07-21

科学放大镜教案(精)07-21

科学放大镜教案(通用)07-21

放大镜科学教案02-02

科学教学设计02-05

科学教学设计02-06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

  推理探究法

  【课前准备】

  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

  精密仪器修理工;

  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

  仪器镜头;

  查看地图比例;

  用于考古研究;

  取火……

  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观察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

  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和计算机屏幕

  通过观察发现:用肉眼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很多很小的荧光点,用放大镜就能看到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结论: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三)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到了它的特点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放大镜的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比较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的特点。

  比较后发现

  镜片名称特点

  平面镜表面平滑,镜面不透明

  玻璃片表面平滑,镜面透明

  放大镜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

  不同凸度的`放大镜,出示图片。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用不同凸度的放大镜观察苍蝇的图片。

  结论: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功能?出示广口瓶、水珠、玻璃杯、塑料袋、烧杯、烧瓶图片。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三、拓展延伸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物体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于物对眼所张的角。

  眼镜也可算放大镜的一种。1260年,马可波罗曾描述过中国老人看字时,戴着眼镜来放大字体。

  四、课堂总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五、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可以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3.(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A)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B.五分之一厘米C.六分之一毫米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C)

  A.凹面镜B.平面镜C.凸透镜D.玻璃片

  六、家庭作业

  收集资料说明哪些物体具有放大功能并且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放大镜观察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先开始“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这一部分用时少一些,最后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

  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三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学习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

  2、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4、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

  学生活动: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下

  2、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3、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4、关于晶体(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3、拓展活动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4

  教材简析: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教学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教科学词汇:晶体学

  (二)过程与方法:

  目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用图记录观察结果;自制食盐等晶体。标科学方法:实验探究、记录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重难点:

  制作晶体

  教具学具

  说明与提醒各种晶体及晶体用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

  1.选择大颗粒结晶的教学途的图片或多媒体盐、味精、烧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选粉状的。准备课件,制作好的大晶璃片,矿物晶体。

  2.课外搜集有关晶体体及器材。的资料,包括图片、用途等。

  教学流程

  一、画一画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说一说晶体形状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是怎样的呢?(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虽然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同一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板书:晶体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我们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同学们,你们会做了吗?不过老师还有一些要求:(出示实验要求的有关课件)记住了吗?开始吧!学生活动、汇报。结合课件介绍食盐的形成。食盐来之不易,以后实验用盐时、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呢?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

  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

  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三、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

  探究过程

  1.放大了多少倍

  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

  4.教师小结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2、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3、能够探究婴幼儿和老年人的生活,写出调查报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2、知道怎样划分人的一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2、意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不同的方法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难点:能够对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时期进行探究,并且有依据地自行划分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狮身人面像图片;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有提示语的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问一问自己爸爸妈妈的'身高;收集婴幼儿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

  1.谈话:老师先给大家讲个神话故事,听完后猜一猜,这种动物是什么。你们想听吗?

  2.教师讲解“斯芬克司之谜”的故事,同时出现狮身人面像图片。

  3.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4.小结:对,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手两脚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了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二、讨论人的一生可以划分成几个时期。

  1.出示人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图片。

  2.谈话:古希腊神话故事说的是,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板书:幼年、成年、老年)。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划分人的一生?你能给你划分的各个时期起个名称吗?(适时板书:人生之旅)。

  3.请把你的划分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人生之旅。

  我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个阶段。

  分别为:

  4.学生自己填写记录单。

  (1)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是怎样来划分的。

  (2)与大家交流你是怎样划分的?

  (3)每一个同学汇报完,问其他同学:是否认可他的划分依据、划分阶段?

  (4)看一看教材上爱因斯坦的照片,说说都是什么时期的。

  三、预测自己的身高。

  1.小结:从这一组照片中,我们发现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了,他们的身高从原来相差很多,到越来越想近了。

  2.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

  (2)学生自学书上几种预测身高的方法。

  (3)汇报书上介绍了哪些预测身高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及时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查表,怎样查表,怎样利用公式计算)。

  (4)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可靠、准确的方法量一量、算一算。

  (5)全班交流预测结果。

  (6)讨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更准确?

  3.小结:预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因素会改变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环境、锻炼和营养等。我们只有积极健康地生活,才能长得更好。

  四、讨论、交流。

  1.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

  3.思考:请你想象一下,自己60年后会怎样生活?

  五、总结、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如何导致图像放大

  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调节放大倍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不同类型的放大镜若干(手持式、台式等)

  观察样本(如昆虫标本、植物叶片、报纸文字等)

  实验报告单

  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放大镜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言。

  展示一些用放大镜可以更清晰看到的事物图片,比如细微的文字、小昆虫的身体结构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解知识点

  定义介绍:向学生解释放大镜是一种利用凸透镜制成的简单光学仪器,它可以将光线汇聚起来使得被观察对象看起来更大更清楚。

  工作原理说明:简要介绍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它是如何使物体放大的。可以通过动画或者实物演示来帮助理解。

  种类与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放大镜及其特点,例如手持式方便携带但可能不够稳定;台式则更适合长时间细致观察。

  三、实践活动

  分组实验:给每组分发一套放大镜及相关观察材料,指导学生按照步骤操作并记录下所见所感。

  步骤一:先不使用任何工具直接观察某个样本。

  步骤二:尝试使用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同一个样本,并注意调整焦距以获得最清晰的画面。

  步骤三:比较两次观察结果,讨论放大镜带来的变化。

  完成实验后,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并鼓励其他同学提问交流。

  四、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强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重要性。

  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内容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物件,使用家里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并写下自己的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