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7 15:59:56 秀雯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为什么要举行运动会吗?

  2、今天老师把你们带到运动场上,观看运动会好不好?出示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项目吗?

  (1)有参加赛跑的。

  (2)有跳远的。

  (3)有拔河的。

  3、与同桌互相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4、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图意和所给的数字,你能提出有关乘除法的`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

  1、每组4人,24名运动员赛跑,分几组跑完?

  24÷4=6(组)

  2、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几人?

  21÷3=7(人)

  3、每队9人,两队共有多少人?

  9×2=18(人)

  4、一堆气球有5个,4堆气球有几个?

  5×4=20(个)

  5、一瓶水3元,3瓶水需要多少元?

  3×3=9(元)

  三、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一题。

  (1)看图,把问题叙述完整。

  (2)独立解答。

  (3)交流怎么用口诀试商。

  (4)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

  2、练一练。第二题。

  (1)独立解答。

  (2)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

  3、练一练。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板书设计:

  运动会

  24÷4=6(组)

  21÷3=7(人)

  9×2=18(人)

  4×5=20(人)

  3×3=9(人)

  5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自从灰太狼上次偷袭羊村失败后,羊村就加强了警戒,羊村里聪明的小羊们为了防止灰太狼进村,在羊村的大门上安装了3把密码锁,小羊们必须记住密码才能自由的出入,有一天粗心的喜羊羊出去玩却忘记了,这可怎么办呢?要是这时候灰太狼来了,多危险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生:愿意!

  二、新授

  1、师:喜羊羊只记得第一把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师:密码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12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可能回答:21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把你的好办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调换位置。(媒体演示用两张数字卡片排列成的12、21,教师并板书。)

  师: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每个数中都有数字1和2.

  不同点: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正好交换了位置。

  师:组成这两个数的数字是相同的,都是1和2,但排列位置不同,就组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个数。

  师:同学们真棒!门的密码是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那应该是几?学生可能回答:12。

  2、师:你们太棒了,我们再来帮助她解开解第二把锁,美羊羊记得第二把锁的密码是由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你读懂了吗,给大家说一说?

  生:意思就是说从1、2、3这三个数字里选择两个数字来排成两位数。

  师:猜一猜这个密码会是什么呢?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做好记录。(学生可能回答:12、13、23……)

  师:有这么多答案啊,那么谁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么多数一个不漏的写下来,小组之间互相研究一下,看看哪组的办法好。把你组成的数在表格上写一写。

  师:在思考时要注意“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写出了几种?

  学生可能回答:3种,4种,5种,6种……。

  ①师:我们要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师结:这些办法真好,大家都能找到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我们要学会有序地思考,能使答案做到: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这第二把锁的密码是把这六个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谁能最快的找到密码?

  学生回答:23.

  3、哇!第二把锁也顺利打开了,我们一起努力打开第三把锁,美羊羊记得是用0、2、3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师:能利用什么方法?排列了哪几个两位数?下面自己就试着写一写。

  师:谁想汇报一下你用的.什么方法写出了几个两位数?

  师:谁有不同意见?

  总结:两位数的十位上不能为0.

  师:这第三把锁的密码是这些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应该是几呢?

  生:32.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打开了三把锁,这回美羊羊可以顺利进入羊村了。

  4、小结: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搭配的数学知识帮助美羊羊解开了密码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搭配的方法:调换位置、固定十位、固定个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搭配。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师:为了感谢大家,美羊羊邀请我们班同学去羊村小学参观,羊村小学可真漂亮啊,村长正在和小羊们做校园的规划,美羊羊向村长推荐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设计,大家愿意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小羊们所在的两个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刚才我们排列的是数字,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字排列的搭配问题,也就是把红黄蓝看成是1、2、3,利用前面所学的方法:调换位置、固定十位、固定个位,可先把数字填在表格里,然后根据数字所代表的颜色再涂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下吧!

  师结: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羊村小学变得更漂亮了,老师也想去看看,那你们能帮老师搭配一套衣服吗?(出示课件)

  2、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一共握了几次手。

  3、从商场经学校到公园有几种走法。

  4、买一个练习本可以怎样付钱。

  四、课堂小结和课外延伸

  同学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用搭配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的表现好极了,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小羊们对你们也是刮目相看呀,那你能说一说今天你收获了哪些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几个物体摆在一起,排列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1和2:

  12、21

  调换位置

  1、2和3:

  12、13、21、23、31、32

  固定十位

  0、2和3:20、23、30、32

  固定个位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1.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学习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学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走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同桌学习,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都画得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这12个数,都有时针、分针和很多刻度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预习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以及欣赏其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预习反馈,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个大格吗?(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之间就是1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1到2也是1个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1个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在小组内数一数,交流后汇报。(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

  师: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对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汇报和交流,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的过程。

  师: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1个大格是多少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个大格是多少小时?走3个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从7走到11呢?

  小结:时针的走动一般是以大格为单位的,要知道时针走了多少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多少个大格即可。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分一分与除法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老师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这个季节,在这美丽的春天里老师带你们去花园看看好吗?(出示课件花园图)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蜻蜓12只,蝴蝶4只,小鸟9只。还知道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

  2、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多少只?

  生2:小鸟比蝴蝶多几只?

  生3:蜻蜓比蝴蝶多几只?

  师:那么除了提出能用加法、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你是否还能提出用其他算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4: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生5:蜜蜂有多少只?

  1、你能解决生4提出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答题卡上解答。

  2、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生1:我用√表示蝴蝶,用×表示蜻蜓。第一行画了4个√,第二行画了12个×每次圈4个×,我圈了圈就知道12里面有3个4了。所以12只蜻蜓是4只蝴蝶的3倍。

  生2:我用12÷4=3计算的,12是4的3倍。

  生3:我用△表示蝴蝶,用○表示蜻蜓。第一行画了4个△,第二行画了12个○,画时4个○放在一起发现12里面有3个4,所以12是4的.3倍

  生4:我和他们的不一样,我列成了12÷3=4,现在我知道我错在哪了。

  师小结:要求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包含几个4,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2÷4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有多少只蜜蜂?

  师:像生5提出的求蜜蜂有多少只?又怎样来解答呢? 小组合作交流,下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写在答题卡上组长汇报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做法?

  组1:我第一行画了9个圆表示9只小鸟,第二行画了27 个圆表示27只蜜蜂。

  组2、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完成的,因为题中说的蜻蜓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我一个圆形写上9只,表示一倍是9只。蜜蜂的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我就画了3个圆形,表示3倍。蜜蜂的只数是3个9,求 3个9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示为9×3=27(只)

  组3:我不想画那么多圆,我用一段直条表示小鸟的只数上面写上 9只,用3个同样长的直条表示蜜蜂的只数再在上面画上3个9,9的3倍就是3个9相加。求3个9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示为9×3 =27(只)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画的图理解蜜蜂是小鸟的3倍的关系,像这样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什么是2倍吗?

  1、根据刚才的理解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2倍吗?

  生1:我有 1块糖,小明有2块糖。小明的块数是我的2倍。

  生2:我有6张卡片,小红有的3张卡片,我的张数是小红的2倍。

  生3:我的画片的张数是文文的2倍。就是把文文画片的张数看做一份,我有这样的两份。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 :春天的景色这样美丽,窗外的小鸟、蜜蜂、蝴蝶们也飞来说同学们真聪明 ,我也带来几个问题考考你们 ,你们做对了我会带你们到一个更美丽的地方玩,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

  2、填一填

  3、像淘气那样说一说。

  4、 算一算

  (1)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4倍。蜻蜓有多少只?

  (2)蝴蝶的只数是蜜蜂的2倍,蜜蜂有多少只?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分物游戏》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能解决小数目的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看懂别人的画法,会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是大树爷爷的生日,瞧!它请了许多小动物来家里做客,咱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小动物)你知道这些小动物最爱的食物吗?

  师:看大树爷爷多好客,准备的全是它们最爱的食物。

  今天树爷爷想请大家帮个忙,看大树爷爷说什么?

  同学们,请帮爷爷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大家好吗?(板书课题: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小猴分桃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是几只小猴要分几个桃子?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如何分桃子?

  出示几种不同的'分法,说一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

  引出每只猴子分的一样多。

  活动二:小兔分胡萝卜

  1.师: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老师强调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

  2.学生动手自己分萝卜,用圆代替小兔,用小棒代替萝卜,强调摆出分的过程。

  3.组织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怎么分的?几次分完?结果是什么?

  4.小结:刚才我们帮小猴分桃子,帮小兔分萝卜,虽然分的过程不同,但最后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完后它们分得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分种法叫作“平均分”。

  活动三:小狗分骨头

  1.师: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平均分给3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2.学生拿学具动手分一分。

  3.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4.出示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学生交流、理解。

  5.用你喜欢的一种记录方法记录自己分骨头的过程。

  6.汇报、展示。

  三、练习巩固。

  数学书59页的练习题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分一分

  一样多---------平均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级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和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23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比笑笑高。

  ……

  师:同学们发现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好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讨论,汇报。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了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得?

  学生可能出现多种计算方法:

  无论学生做出怎样的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计算结果和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练习设计:教材第3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三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1—7的乘法口诀

  2、火车火车往哪开。(1—7的表内乘法的口算卡片)

  (二)探索学习

  过渡:听说我们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

  1、它是怎样跳的呀?咱们一起观察一下。提出要求:请你观察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跳到( ),第三次呢?为什么?(课件演示一只小狗在数轴上跳动的情况。)

  2、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思考教材的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尝试完成书上自己能够完成的内容。3、抽二位学生上台板书。

  4、对于他们编的口诀,你有什么意见吗?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5、观察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

  每一句的第一个数比下一个少一。

  每一句的第二个字都是八。

  积一个比一个多8。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口诀记住,时间2分钟。

  7、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正着背,倒着背。

  过渡:同学们可真棒!不但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还能用这么快的速度把口诀记住,老师真佩服你们!老师非常想奖励大家,不过今天带来的不是红花,而是一首儿歌。

  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是螃蟹,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8条腿)

  电脑出示:

  1只螃蟹一张嘴,(2)只眼睛,( 8)条腿。

  2只螃蟹二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螃蟹三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螃蟹四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只螃蟹五张嘴,( )只眼睛,( )条腿。

  6只螃蟹六张嘴,( )只眼睛,( )条腿。

  7只螃蟹七张嘴,( )只眼睛,( )条腿。

  8只螃蟹八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三)、巩固拓展

  基本训练

  1、根据口诀写二个乘法算式。(多媒体示)

  2、(拿出做好的口算模型)请小朋友拿8和小圆外面的一个数相乘,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你所用的口诀。(指名几个学生操作并口算)

  3、完成书上P81 2、3题的练习。

  学生先在书上练习,然后抽生回答。说出运用的口诀。

  发展性练习:

  1、老师拿出5元钱和2元钱,让学生算算2张、4张、5张、8张有多少钱?

  2、完成多媒体上的.计算:

  (1)、二(1)班同学分成6组,每组8人,二(1)班有多少人?

  (2)、小明有邮票8枚,小刚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小刚有多少枚?

  (3)、校门两边各放8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3、过渡:刚才的题没难到小朋友,下列的填空你会填吗?

  ( )×4=32 8×( )=56 3×( )=24

  8×( )=16 5×( )=40 ( )×8=48

  4、学生完成书上第4题

  拓展学习:

  5、今天来上课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请你根据同学们今天的座次情况列出算式,然后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小组汇报)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只要大家用心思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学得高兴吗?

  2、齐背1—8的乘法口诀。

  (五)、作业

  背诵8的乘法口诀5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通过“过河“的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在做四则混合运算题目的时候先看运算顺序在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和实物展示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难点:探索小括号的运用过程,能利用小括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6×9= 30+15= 42÷6=

  2 、脱式计算

  7×2+30 46-6×4 63÷9+7

  二、解决新知

  1.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小组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自行编写完整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例如:二年级x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2.展示思维,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x班,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准备坐船过河,每条船限乘客9人,他们至少需要几条船?

  思维:总人数----限乘客人数----需要多少条船

  分步计算:

  29+25=54(人)

  54÷9=6(人)

  综合算式:29+25÷9

  思考:这样列式就要依照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方法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分步计算结果不一样。

  你有怎样的办法呢?这里我们需要先计算加法。

  引入:“( )”----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再计算除法。

  看看这样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呢?学生独立完成,感受这样的方法带来的成功喜悦。

  (29+25)÷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 6条船。

  一句话:有小括号真好!

  理论,记忆理解: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分段理解,记忆)

  三、体验知识,形成模块

  完成P9中的“连一连”第2题。

  5×(36-29) (83-35)÷6 94-(25+19)

  完成之后,再次体验: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注意:做完括昊里的运算之后,不再要括号。

  四、课堂小节

  1.知道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

  2.完整把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数学符号要正确书写。

  五、作业设计

  1.记忆:在混合运算中,有乘除,有加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如果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板书设计:

  过河(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预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 法一: 29+25=54(人)

  有小括号 54÷9=6(条)

  先算小括号里, 法二: (29+25)÷9

  再算小括号外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04-08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04-08

小学美术全册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3-31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7篇09-10

三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学设计01-0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04-1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04-16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04-18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的教学反思(精选29篇)05-07